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朱由检传奇-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错了,认识清楚,改了就好,希望全连同志学习五班这种知错必改的精神。”当时我就很高兴,默默地想,连领导不但没有批评,而且还表扬了五班。从此,我在连里就有了一定的影响,各方面受到同志们的关心和照顾。比如,在浇水时水大的时候全班都去,水小时班长就让我和几个老兵休息,他带其他人去浇。也为我后来参加机要工作和提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71年7月份的一个晚上,指导员带着一个从未见过面的干部来到我们班,他问了我的家庭及其它情况。睡下我就想,不知他们干什么,怎么其他人没问就问我一个,当时也没在乎。到11月中旬,连队完成任务撤回营里进行一个多月的冬季拉练训练,锻炼部队的意志和野外指挥、配合能力。临出发时,指导员通知我不参加这次拉练,另有工作安排。过了两天来了一个车把我们营的4个人及行李拉到南疆军区机要处参加培训,我才知道7月份去班上的那个人,他就是负责机要培训的教官。

秋收时期,农三师四十一团邀请我们连帮助收玉米,一百多号人到地上,连长宣布“从一排一班开始往后排,排长一行,其他人二行,不准掉队,不能给连队丢脸,做出点样子给兵团领导和群众看。”就这样一排长第一个动手了,接着就是一班长及其他人。到二排时,排长是个大比武出身的老同志,他啥话都没说,拿着镰刀砍了一行,四班长就紧跟上,到五班时,我们班长个头不高,但很开朗,在班长们里他的威信很高,他说:“弟兄们干吧”就下地了,紧接着我就跟上,在班上轮个子和身体我是好的,心想你班长能干多少我就干多少,不能影响全班。有些身体差的、个头小的、手脚不利索的就掉在后面了,砍过去的地一眼就看的很清楚,经常排长还来督促,他不想让他的排到最后,影响排里的荣誉。下地后一直就没休息,中午一点多炊事班送去包子时,连队才统一收工,砍了一上午还没有到地头。超强度地体力劳动和超时间地午饭,大家饿得拿起包子就狼吞虎咽吃了起来,我也不知吃了几个,我们班一个姓蔡的战友说他吃了十五六个,后来我们就叫他菜包子。连队紧张而有秩序,苦练军事技术,埋头苦干的日子,也有快乐和憧憬。不但星期天可以多睡会觉,而且老乡们聚在一起,一边洗衣服,一边聊天谈谈家常。有时连队把面粉和饺子馅发到各班包,还要提前派人去炊事班排队等锅,否则就没锅煮饺子,副班长很灵活,他提前就排好了队,集体生活是很有趣的,吃着自己包的饺子是特别有味的。

在那个政治挂帅的年月,看电影是不多的,营里电影队二三个月来一次,大家才能看上电影,但也没什么好片子。农三师四十一团放没看过的片子时,他们就提前通知连里,我们背着武器以排为单位。在戈壁滩上作着战术训练前往电影场地,没凳子就坐在地上,电影没开之前就和四十一团的同志们拉唱歌曲,我们唱完一首就喊“四十一团的来一个”,他们回唱一首也同样喊“解放军来一个”,就这样一直到电影开始,大家的目光才转移到影幕上。虽说苦些累些,但经常还能看上部队上看不到的片子,大家内心还是挺高兴的。

那年我们的津贴只有5元钱,我刚到部队不久,大哥年初结婚时,我在其他同志些借了点,给家里寄了30元钱,当时的30元还能起点作用,不管作用大小也是我的一点心意。

在正规部队,既锻炼了我们的意志,又培养了我们的军事技能,提高了我们的思想认识能力,增强了我们同志之间的感情,也让我们学会了料理自己的生活,为我们后来的学习、工作、生活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物质基础。这个真应了“部队是个大熔炉”这句至理名言。

1971年11月中旬,我们几个到机要处报到后,就住进一个里外套间,外间住人,里间就是我们的训练室。那次是南疆军区机要处第一次培训机要人员,所以只有8人参加,培训的主要内容就是学习、掌握密码翻译的全过程。培训前组织我们学习了机要工作各项制度、资料和中央领导对机要工作重要性的讲话。目的是通过学习提高我们对机要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端正我们参加机要工作的态度。因为,机要工作是党的咽喉机密,要求特别严,不但对我们的家庭和个人进行了政审。而且要求我们不能随便和家里人通信,所写的信原则上先让负责培训的教官看后才能寄出,其中最关键的一条就是不能涉极机要方面的内容。其次是上街前必须请假,经同意后才能上街,而且必须是三人同行,一个人是绝对不允许随便离开住地的。之所以做出这样的规定,主要是处于以下考虑,一是怕泄密,二是怕做机要工作的同志被挟持和迫害等。就这样我们8个人整天关在一间不大的屋里,用铅笔写着1234567890,写了一个星期我们的手和胳膊就肿了,铅笔也拿不住了,教官不但不让我们休息一下,而且抓的更紧了,他就坐在培训室里看着我们,说:“坚持几天就好了,”我们就硬着头皮反复地写啊,练啊。学通业务,苦练基本功,熟练掌握密码翻译程序。当苦闷的时候就想想机要工作很重要,抓紧训练打个基础,以后提个干部也说明这次兵没有白当。待精神好一点,就又一头扎进了艰辛的训练当中去了,经过几个月的刻苦训练,使我们初步掌握了机要工作的基本知识。

1972年春节,我们在南疆军区过的,吃饭在机关食堂,基本都是干部。,大年初一早晨,我们排队打饺子,一顿饭就吃了二个多小时。除夕夜八点多我们在宿舍吃着瓜子糖,说着家乡过年的热闹情景,“每逢假节倍思亲”吗,思念着亲人。就在这时教官陪着军区副司令和一帮干部来看望我们,感到很突然,并问我们“想不想父母亲,部队春节没有你们家乡热闹,要习惯,要认真学习,刻苦训练,将来掌握党的机要工作,责任是重大的,任务是艰巨的,祝大家节日愉快”,随后他们就走了,当兵一年这是我们见的最大地官。

1972年大年初二,我们营的四个人请了一天假,回营里看望了战友和老乡,与徐占林、高生珍等乡友玩了一天,自我感觉就像见了亲人似的,有说有笑特别兴奋,战友们也羡慕我的工作,比定在军区,既不站岗放哨,又不在野外训练和劳动。在部队和他们俩是最后一次见面的,再见面是他们复员回家,我探亲时见的。

1972年3月,南疆军区在原骑兵三团驻地举办了一个训练大队,军区副司令员任大队长。我们机要也就搬了过去。骑兵三团营房很大,院内到处都栽着各种树木和种着花草,我们搬去正值四月初,花草树木正在开花,新鲜的空气和环境、宽敞整齐的营房就感到舒服。在那里进行了各项科目的综合练习,虽说一切活动是大队统一的,但晚饭后还可以散会步、观赏会花、打会篮球等,不知不觉就到了六月中旬,机要队的训练任务已完成,毕业分配。因为我们人少就没有举行任何毕业仪式,只是宣布了一下训练结束,乌鲁木齐军区定为中专学历。我和张其华同志被分配到西藏阿里军分区司令部机要科。阿里距喀什1300多公里路,要求自行去单位报到。就在这时,时任叶城基地机要科长朱寿山调任阿里军分区机要科科长,他就通知我们和基地的两个一起训练的同志去叶城,再具体安排我们去阿里。

喀什到叶城270多公里,我们四人坐在基地去喀什拉货的解放大卡车上路了,在弯曲、颠簸地沙石路上整整跑了一天,英吉沙县到莎车县这段路是一眼望不到边的戈壁滩,人们都说新疆大,莎车县是全国占地面积最大的县。叶城基地就在该县城内,我们到后就用着自己的被褥住在机要科,第三天下午,朱科长通知我俩做好准备去29团坐往阿里送物质的车。叶城到阿里1070多公里,都是山高、路陡、崎岖,海拔高缺氧的路段,没有人烟,只有几个兵站,每到一站就住在那里,“错过这个村,就没有那个店。”第四天早晨7时从红柳滩兵站出发,二百多公里路晚上11时才到了甜水海兵站,海拔从4000升到6700米,一路上我的头就疼地非常厉害,自己感觉头就像洗脸盆那样大,我就给两位司机说:“不行了,我的头疼得实在受不了。”他们鼓励我说:“一样,我们的头也很疼,主要是海拔高缺氧的原因,坚持到甜水海兵站让医生看看。”就这样我坐在他俩的中间,昏昏沉沉的到了甜水海兵站。张其华坐的车到的早,见到他我就开始诉苦,他说“这是高原反应,没有办法,只能坚持”。随后开始吃饭,我恶心的一口都吃不下,躺在冰冷的铺上休息。第五天到了多玛,这里的海拔在4500米左右,那天的天气很好,到的也早,感觉比较舒服,才吃了吃点东西。阿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柳滩到多玛”,因为它要翻越海拔7900多米的尖山大坂,这是必经之路,那里不但高山缺氧,而且气候变化就像猴子的脸,随时都可能改变。加上红柳滩到多玛的360公里,从未修过路,有的路都非常难走,八九个小时才能跑上二百多公里。第六天才到狮泉河---阿里地区所在地。

祖国的藏北高原,阿里地区坐落于西藏地区西北部,是西藏海拔最高,地理位置最偏远的地区,俗称“高原的高原,雪域的雪域,世界屋脊的屋脊”,平均海拔在4700米左右,号称“地球第三级和天上阿里”。边境长达1500多公里,祖国相邻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地理面积有55平方公里,占西藏土地面积的1/4,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28,相当于十个台湾省和一个日本国的面积。全区共辖7个县,30个区,132个乡,当时只有5万多人口。

阿里是藏民族文明根基“象雄”文化的发祥地,驰名中外的古格遗址,蓝天白云,雪山草原,让世人向往。有四条大河:地区所在地的狮泉河;普兰县所在地的孔雀河;札达县所在地的象泉河;喝尔县所在地的马泉河。它均发源于圣山(冈底斯山主峰仁波齐),四座大山: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神山。三湖:圣湖(玛旁雍措)、鬼湖、班公湖。俗为喜马拉雅山的雪莲,冈底斯山的红柳,喀喇昆仑山的藏羚羊。有雄伟壮丽、闻名世界的神山、圣湖。它的最大缺点是,高山缺氧,气候恶劣,是地上不长草,天上无飞鸟,风吹石头跑,四季穿棉袄的这么一个“生命禁区”。

地区所在占地是一个东西宽200米,南北长500米的狭长地带,既没有整齐的街道,又没有高楼大厦,都是些极不规格的平房,也没有耀眼的单位牌子和显目的办公场所。地委和行署也只是一座“工”字型平房,书记和专员住宿和办公就是一个里外套间,办公设施简陋,门口没有岗哨,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地方指挥机关,管辖七个县,领导着五万多农牧民。军分区是二排八栋平房,左边四排是司令部办公及住宿,右边四排是政治部和后勤部,属南疆军区管辖,守防着中、印、尼1500多公里的边防线。管辖7个县人武部,一个团级留守处和情报站,一个步兵营和营级通信站,八个边防站,三个县中队。是一个集军事指挥、政治教育、边防执勤、边境巡逻、社会治安、维护稳定、执行剿匪等任务的综合性军事指挥机构。

第三章 军营十八年(中)

1972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五十一周年,是伟大而纪念的日子,这天下午我和张其华到阿里军分区机要科报到。没有一个熟悉地面孔,加之简陋的办公室及用具,破旧的宿舍,恶劣的气候和艰苦的生活环境,就在我们的思想上烙下了很深的影响。第二天就参加工作,主要是翻译密码电报,完成无线电联络,是一种空中指挥手段。机要工作地要求特别严,译电办公室和密码室24小时有人值班,并配手枪,要求“人不离密,密不离人”,除机要人员外,其他任何人员不准进入,显得很神秘。有一次新调去的管理科长处于好奇,爬在译电办公室的窗户往里看时,被人发现后汇报了分区,分区领导严厉批评了该科长。“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在分区就成了佳话,机要工作就更神秘了。正是严密的管理体系和谨慎的工作作风,党的机要工作才不断壮大。

1973年3月28日,是我永远怀念的日子,这天阿里军分区司令部党支部召开支部大会,由机要科参谋刘卫中、王子权二同志介绍我加入党的组织,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名正式党员。

1973年5月,冬天封冻的山路陆续开通,分区从独立连抽调了一个排,由副连长带队前往西烂塔执行守防任务。西兰塔环境恶劣,生活艰难,是个季节性哨所,道路开通时设上,大雪封山前撤回,边防形势不紧张时,连续二、三年都不设防。部队驻守自然就要配上电台、机要及工作人员,否则前方驻守部队和分区无法联系,就成一个孤军。科里接到通知后就派我和常志勇同志担任此任务,我俩做好一切准备后,带上行李就同独立连前往西兰塔去的战士乘坐拉物资和弹药的车,天黑前住在噶尔县门士区。当地的海拔在5000米左右,晚饭就在区食堂吃,那天不知是火候不旺,还是高压锅漏气,他们蒸出的馒头粘牙吃不成,为了民族关系,饿着肚子还不敢说,只好吃点罐头坚持。它是季节性哨所,前二年没有守防,路是边走边修,只要当时能跑车就行,所以我们就一边修路,一边前进,第二天下午才到该站。到后通信人员立即架起电台,我们把文字翻译成数字,向分区汇报了部队行程及住宿情况。房子是用泥巴盖的几间土屋,门框及门扇早被放牧的人拆了,我们就用破麻袋钉住挡风,就这几间泥巴屋住的是连部、机要、电台、医生,战士们都住在临时撘的帐篷里,高原紫外线强,天气喜怒无常说变就变,红红的太阳,突然一片乌云过来就下起了冰暴和大雨,雨刚停太阳又红红的照在大地上。没有任何取暖设备和燃料,我们都整天穿着棉衣,白天还好过些,晚上冻的受不了,白天和战士们一同出去捡牛粪,晚上放在屋里和帐篷里点着取暖。排里还组织战士捡柴草烧火做饭。没有任何蔬菜就是罐头,没有娱乐场地及设施,看到的就是高山和一眼望不到边的大滩及成群结队的野马、藏羚羊奔驰在戈壁草原上。

西兰塔守防的主要任务是,守住通往印度的一个山口,控制大量人员进出,确保边境安宁。阿里边境线的特点是以山,以河为界。

10月份的一天,收到分区一份电报,大概意思是分区派了一辆大车给该队送去生活物资及用品,望派员接应。战士们知道后非常高兴,就在戈壁滩上等啊、盼啊。车到后,收到了各种信件,吃上了新鲜蔬菜,当时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同时又收到一份电报,分区在叶城留守处举办一起大型教导队,让我随车回分区机要科参加此次教导队训练,我非常高兴,不但可以回条件较好的分区,还可以下山到新疆叶城参加训练,进一步深造个人的业务技术能力,提高实际工作水平,为以后工作打下坚实基础。第二天早晨把行李一捆就坐在大车上面,走了两天才到分区。

叶城县是喀什地区最西北的一个县,它邻近喀什地区的泽普县,和田地区的皮山县,是一个以维吾尔族为主的农业县。县城内驻守着新疆军区后勤部32分部,中国人民解放军152野战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汽车运输29团和阿里军分区叶城留守处。它们的任务主要是保障阿防区、空防区的物资供应,弹药补充,物资运输,医疗卫生等。

1973年11月1日,阿里军分区叶城留守处教导队开学典礼,是分区成立后举办的第一个大型教导队;党委特别重视,让副司令员任队长,教导队队长任副队长,三个区队150多人,机要为三区队,两个班18个人,副科长陈炳文同志负责。训练的内容主要还是密码翻译,穿插些军事训练等,要求所有科目都要进行考核,评定总成绩。所以,不管那个科目练习我们都是很认真的,都想取得好的总成绩。有一天早操后,队长组织我们区队人员跳木马,十几个人排成一纵队,一个跟一个跳,他就站在木马前监督,跳过去的休息,跳不过去的反复跑步跳,第一轮我没有跳过去,第二轮跳时感觉后面的人就追上了,一紧张就跳过去了。有些同志跳不过去,反复跑啊跳啊,累得满头大汗,跳过为止。这种训练对于提高大家的军事素质,还是起了很大的作用。

1974年4月初,阿里道路己开通,部分车辆已运行,教导队训练已结束,要求所属人员一律上山到所在单位报到。车辆由留守处统一安排,两辆大车拉行李,两辆旧轿车坐人,按日程安排行驶。有一天早晨5点多从红柳滩兵站出发,因山路崎岖,坡度大,很多地方轿车上不去,车上的人就下来推,待车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