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骁骑-第46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可如此大规模大范围的封赏,主公李利究竟是何用意呢?
另外,细心之人敏锐发现敕封诏书中没有提及金银、绸缎和美女等实质性的赏赐,也没有涉及府邸、扈从和侍婢等封赏。只是一味地加官进爵,没有物质性的实际赏赐。这与三年前的封赏全军将领完全不同。
三年前,李利入主长安之时也有过一次大规模的论功行赏。当时受封的西凉文武同样多达两三百人。其中很多文官和武将并没有获得爵位,却得到非常丰厚的物质赏赐,金银和绫罗绸缎数以十万计,每位将领都得到一座府邸,外加几十上百名扈从和美婢。
可此次封赏却只字不提金银赏赐,但拜将封侯的封赏力度极大。单单是秩比九卿的将领便有十余人之多,受封亭侯的将领就有四十余位。授予都亭侯爵位的将领八十余位,赐封名号侯的将领多达一百多人。
除此之外,引人注目的是。很多将领的官职都是天下其他诸侯的官爵。例如:镇北将军滕霄的官爵,一年前还是幽州公孙瓒的职位,而后公孙瓒晋升前将军,朝廷便将这个职位敕封给了辽东太守公孙度;还有镇南将军李暹的封赏。这原本是荆州刘表的官爵。去岁刘表晋升征南将军,李利便将这个职位追封给了徐州陶谦陶恭祖;而镇西将军本是金城韩遂的官职,韩遂死后这个职位便空置下来,如今却封给了郭汜;而最为令人侧目的是,车骑将军本是冀州袁绍的官秩,而今却加封给了李傕。
与此同时,此次受封的四安、四平将军之中,大半官秩都是袁绍、曹操、刘表和袁术等诸侯帐下将领的官职。而此次敕封的一百多位杂号将军之中。与其他诸侯帐下将领重名的职位不在少数,近乎大半都是重叠官秩。
如此封赏岂不是天下大乱了!
是以。纵观此次大范围的敕封之举,俨然是撇开天下各路诸侯,不再兼顾各方诸侯势力,更无须顾及各路诸侯霸主的感受和态度,西凉军独树一帜。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拥兵自立,重建朝堂秩序,重设官秩,再不受诸侯势力牵制,自立朝廷,不受任何外力干扰,真正是甩开包袱,**发展了。
这里面蕴含的深意已然不言而喻。只是堂内众人真正能够领悟李利真实意图的将领并不多,只有李玄、贾诩、李儒、郭嘉、鲁肃、滕霄、徐荣和周瑜等寥寥十余人心知肚明,仅从这一道敕封诏书中便能领会主公李利的真正用意。但他们绝对不会当众说出来,彼此心照不宣、神色如常,可他们内心深处却如惊涛骇浪般剧烈起伏,或心潮澎湃,或热血沸腾,或惊骇不定,或患得患失。
早在他们加入西凉军之时就知道这一天早晚都会到来,可出乎大多数人预料的是,万万没想到这一天居然来得这样早、这么快,以致于他们完全没有心理准备,感觉太突然了,顿感措手不及。因此,他们之中有些人便感觉太过仓促,深恐难以成事;而一旦谋事不成,那后果将不堪设想,他们自己纵然是难逃一死,还会连累妻儿家眷和众多族人一起遭难。于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惶恐与迷茫充斥在某些人的心智,致使他们患得患失,瞻前顾后,心急如焚,却又不知所措。
然则,他们已经上了西凉军这艘大船,并为之付出极大的心血和努力,可谓是势成骑虎,欲罢不能。以至于,时至今日,他们除了一条道走到黑之外,根本没有其它选择。倘若弃李利而去,另投其他诸侯,还不如跟着李利继续走下去。
最起码,从目前天下局势上看,李利及其麾下的西凉军才是天下最强大的诸侯势力。正因如此,与其另谋出路,不如甩开膀子跟随李利拼搏一番,说不定将来还真能成就一番功名霸业。
正是基于这种心理,在李儒宣读完敕封武将的诏书空隙,堂下众人之中不管内心如何剧烈翻腾,但脸上的神情却没有太大变化,依然神色如常,佯作平静。而宣读完第一道诏书的李儒似乎有意给堂下众僚留下一点时间思考,并不急于宣读第二道诏书,趁着这点空隙与帅位上的李利低声说着什么。
再看侧耳听着李儒低声私语的李利,神色自若,脸上始终挂着温和的笑容。表面上,他在倾听李儒说话,实际上他那看似随和的目光却在有意无意地观察着堂下文武的神色变化。敏锐的目光随意地飘来荡去,将整个正堂的每个角落尽收眼底。每一个表情都被他暗暗记在心里。
今日之举看似有些突然,实则必然。事实上,早在李利入主长安的那一刻起。他就在思考着未来可能发生的一切,成功或失败、亦或是不好不坏的各种结果,他都预料到了,并做好了接受这些结果的心理准备。故而,他从不依赖任何人,始终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与目标,从来不会被谁左右。言听计从的事情不会在他身上出现。是以,不管是李玄、贾诩还是郭嘉、鲁肃,但凡有好的谋划策略。他都会悉心听取,而后中和自己的看法,从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战略战术。
久而久之,在李利麾下不存在不可或缺的谋主和权威将帅。真正的权威只有一个。那就是他自己。所以,即便是聪明睿智如李玄、李儒,智计百出如郭嘉、贾诩,用兵有方如周瑜、徐荣,对西凉军政的影响力都极为有限,不会造成尾大不掉之势;只要李利一声令下,一切都会随之改变。
与此同时,李利对麾下所有文臣武将都是抱着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原则。大胆放手并大胆放权,给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却始终掌握着收放尺度。一旦发现有人翘尾巴或表现出渐渐做大的趋势,便立即采取必要的手段,及时掐掉这种不利势头或苗头。
其中最典型的事例便是,安北将军周瑜风头正劲,以致于胆敢私放孙策,于是李利适时出手,一举收回兵权,并借此将势头强劲的周瑜打回原形,回归到正常轨道上来。这一放一收之间看似很容易,实际上其中收放尺度的把握至关重要,稍有差池便会失去一员亲信大将,致使其铤而走险,亦或是心灰意冷。
如果这种事情发生在天下一统之时,亦或是李利年事已高,那么他绝对会毫不犹豫地除掉周瑜,永绝后患。但眼下天下纷乱,正是用人之际,且李利还很年轻,完全有能力掌控局势,因此他不会为难周瑜,而是采取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的策略。借机削弱周瑜兵权的同时,再加以安抚,使得周瑜大起大落之后仍然得以重用,如此才能真正收服其心,使其真正为我所用,不敢再有丝毫僭越之心。
这是主臣之间的无声斗争,不仅周瑜是这样,早先的李玄、贾诩、李儒和郭嘉等人同样也是如此。经过一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磨合之后,曾经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李玄彻底脱离军队,专事政务;军师贾诩原本有机会掌握军权,却被外放到雍州做刺史,实为明升暗降;李儒掌管皇宫事务,每次一翘尾巴便被李利敲打一番,以致于时至今日皇宫内政一分为三,李傕、李玄和他共掌朝堂。
再有便是郭嘉主导谋划的司隶之战,最初制定整个战略谋划便是他**完成的。然而,真正开战以后,李利却在其中添加了诸多新计策,使得整个战略战术彻底变样,为此郭嘉曾一度颇感压抑,却又敢怒不敢言。
但战后事实证明,李利添加进去的计策最终起到决定性作用,一手策划的说服黑山张燕临阵倒戈之举,成为整个战役的制胜之关键,一举奠定胜局。事后,郭嘉心悦诚服,终于明白自己是以一己之力对抗盟军之中的诸多智者,若不能出奇制胜,最终的结果极有可能是两败俱伤,断然不会有此大胜。自此以后,郭嘉变得虚心起来,再不像之前那样放荡不羁,个性张扬,整个人显得愈发成熟稳重。
这些不为人知的隐秘,除了当事人之外,外人根本无从得知,甚至连一点端倪都看不出来。很多人都不会想到,李利对于麾下一众文武有着独特的驭下之术,使其投效于自己麾下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真正折服其心才是最关键的一步。
这是人性使然,没有人天生就甘愿屈居人下,只有真正折服其心之人才能成为具有强大掌控力的上位者。
(……)
第821章 帝王心术(续)
感谢:书友f663026、lcx700319、人墙书友月票支持,多谢!
斗争无处不在,这就是主臣之间的无声斗争。
不仅周瑜是这样,早先的李玄、贾诩、李儒和郭嘉等人同样也是如此。
这些不为人知的隐秘,除了当事人之外,外人根本无从得知,甚至连一点端倪都看不出来。
为此,很多朝中老臣想破脑袋也想不明白,为何李利年纪轻轻却能驾驭偌大的西凉军团,并让李玄、贾诩、郭嘉和周瑜等当世人杰,为之死心塌地的效忠;即使受到不公平对待,仍旧不改初衷。可他们万万想不到,李利早已在潜移默化中将麾下文臣武将折服。
除了他们,很多人都不会想到,李利对麾下一众文武拥有独特的驭下之术,使其投效于自己麾下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真正折服其心才是最关键的一步。
这是人性使然,没有人天生就甘愿屈居人下,只有真正折服其心之人才能成为具有强大掌控力的上位者。
相对于心思缜密的文士而言,武将们则要简单得多。因为李利本身久经沙场,身经百战,不仅武艺高强,且智谋如海,战绩彪炳,百战不殆。而武将们生性豪迈,爱憎分明,对于他们而言,能跟随一位文韬武略、知人善任,且处事公允的主公,实为人生一大幸事。
更何况。武威军是李利亲手组建起来的,麾下一众战将都是亲信嫡系将领,也是他一手提拔起来的统兵大将。长安之战中确如有心人所言。武威军兼并了原来的西凉军,全军打散混编其实就是为了便于武威军彻底将原西凉军一口吞下,有利于李利掌控全军。是以,当时很多西凉旧将都被编入郡府兵之中,还有些将领被派往边疆戎守;而武威军将领则悉数成为各个主力战营的将领,鲜有外放戍边者。只不过,这种事可做不可说。三年来李利守口如瓶从未正面回应过这种说法,时至今日他依然不会承认。不过,也没人再敢向他询问。
正是由于李利对军队有着绝对的掌控力。是以,今日帅府议事最先宣读的便是对麾下武将的封赏。这么做并非厚此薄彼,而是为了给文官们一点思考的时间。让他们趁着这点时间转换思维,端正态度。知道自己往后应该做什么。哪些事情绝对不能沾不能碰,更不能做,否则便是违背主公李利的意愿,后果很严重。
对待武将,李利一贯采取恩威并施的驭下之术。而对于文官,他则是一边以礼相待一边敲打,待其彻底明白过来后,再施以恩威收服其心。而后委以重任。
因此,一直以来李利都喜欢将自己看重的文士或武将先留在身边近距离观察。也便于文士武将们对他加深了解,最好是彼此信任,而后再行安排职务。这便是所谓的百闻不如一见,不管这些人曾在历史上多么有名,李利都要亲自观察一番,而后做出自己的判断。不过,真正能够进入他的视线的文士并不多,然则每一个从他身边走出去的文官或武将都会得到重用,继而成为各营主将或封疆大吏。
这便是年龄优势的最佳体现。李利前世并没有身居高位,仅是一个领兵的中级将领而已,但他对权势的领悟和对人性的琢磨却颇有心得。曾经对他影响最大的一位帝王便是康熙皇帝,这是一位统治天下长达六十余年的千古一帝,而他一生用人驭人之术无疑是极为成功的,所选用的文臣武将几乎全是来自他身边的人,知人善任,大胆放权,为后来两百年的王朝打下坚实基础,夯实了一个王朝的根基。
时空轮转,曾经熟悉的历史变成未来,而李利脑海里的记忆却随着地位的不断攀升而愈发清晰起来。世间没有人生而知之,但随着时局变化和对现实状况的深刻解读,很多人和事都是一脉相承的,是完全可以借鉴的,其中有着必然的联系。是以,李利有着充裕的时间一步步朝着自己预定的目标前行,将自己脑海中存储的记忆与实际相印证,从而逐渐形成自己独有的驭人之术,成就完全属于自己的帝王之道。
是故,一直以来李利与麾下文武相处的十分愉快,熟谙帝王之术,能够娴熟地驾驭麾下文臣武将,始终牢牢掌控着整个局势。然而,他麾下的一众文武却无人能够完全摸透他的心思,很多决策都无迹可寻,让众人无从揣摩。休养生息之策是这样,此番军政大变革同样如此,事先没有征兆,不漏半点风声,直到颁布之时才彻底揭开谜底。以至于,堂下众人既感突兀,又觉得实属必然,古来圣贤治世均是如此。
“奉天承运”
看到堂下众人的目光渐渐恢复清明之时,李利摆手示意李儒宣读对文官的封赏诏书。
随即,经过长达半个时辰的沉淀和酝酿之后,李儒再次从帅案上拿起早已备好的天子诏书,大声宣读道:“秉承主公之意,经天子应允,敕封尚书令李玄为相府长史,领凉州刺史,赐西乡侯;左冯翎太守管宁为凉州别驾。
封左军师贾诩为大将军府长史,领司隶校尉,赐雍亭侯;别驾荀谌,兼领弘农太守。
敕封侍中李儒为中常侍大长秋,领京兆尹,赐长陵亭侯;别驾国渊,兼领左冯翎太守。
敕封原雍州别驾华歆为雍州刺史,赐汉寿亭侯,别驾邴原,赐都亭侯。
敕封大将军府参军鲁肃为并州刺史,赐阳邑亭侯;别驾崔琰,领太原太守,赐都亭侯。
右军师郭嘉迁为大将军府主簿、军师祭酒,领军师将军,赐汉寿亭侯。
北地郡丞、参军法正为大将军府法曹,领军师将军,赐关内侯”
“”
随着李儒略显尖锐的声音不急不缓地激荡在大堂上,文辞冗长的诏书一点点伸展,渐渐趋于尾声。在这道诏书中,正如李儒宣读的那样,这完全是遵照李利的意图颁下的封赏诏书。同武将一样,在座的一百五十余位文官悉数得到晋升封赏,没有升迁的官员便有爵位赏赐,可谓是人人有份,皆大欢喜。
这时,李儒读出最后三位得到敕封的官员名字:“秉承主公之意,南匈奴草原即河套草原增设朔州郡,左冯翎郡丞张既担任朔州郡第一任太守;平北将军鞑鲁、平寇将军李蒙率领两万郡府兵进驻朔州,确保朔州安宁。
征召河南郡人郑浑为大将军府掾属,兼领郿邬军械局都尉,秩六百石。
征辟河东闻喜人裴潜为大将军府掾属,仓曹掾,准其参与军机。钦此”
随着李儒话音落下,众人纷纷将目光投向站在李玄、鲁肃等人身后的三个身着儒士长袍的文士。经认识他们的人介绍,方知这三人的身世来历。
那名身材高大健壮之人便是郑浑,字文公,河南郡开封人,其祖父乃大儒郑众,其兄郑泰亦是司隶名士,现为太学院大学士。不过,此番郑浑出仕却不是其兄郑泰举荐的,而是郑浑的好友华歆举荐给李玄,而后由李玄再引荐给李利。几经辗转,这位李利熟知的将作大匠郑浑终于出现在大将军府正堂上,但李利并没有请旨敕封他为将作大匠,而是让他先去三年前组建起来的军械局担任主事,以观后效。
新任朔州太守张既,字德容,左冯翎高陵人,举茂才,初为新丰令,政绩三辅第一。遂被管宁看重,擢升为郡丞,此番管宁调任凉州别驾,便将张既举荐给李玄,而后便传进李利耳朵里。当李利好不容易想起张既是何许人之后,顿时大为欣喜,甚至有些懊恼自己为何早先就没想起此人呢。
要知道张既可是土生土长的三辅高陵人,治政能力极为出众,曾为曹魏做出过突出贡献,历任雍凉二州刺史,政绩卓著,并协助夏侯渊平定西凉,颇具军事才能。就是这样一个文武双全的大贤,却一直在李利治下担任郡县小吏,可他却浑然不知,直到此次管宁举荐,方才正式进入他的视线。
不过为了避免拔苗助长,操之过急,李利并未破格提拔张既,只是在原来职位上提升一级,担任郡守而已。但这个朔州太守虽然名义上还是治理一郡之地,可实际上却不是普通的郡县,而是拥有广博草原的河套平原,其实际地域面积不亚于长安三辅,相当于半个司隶,且人烟稀少,除了匈奴王庭之外,一切都需要从头再来。如此艰巨的任命,既是对张既的信任,又是对他治政能力的巨大考验,可谓是任重而道远。
至于裴潜,字文行,河东闻喜人,历史上曾是曹魏四朝老臣,擅长政务,曾担任过荆州、兖州刺史,算得上是地地道道的文官。早先李利就听滕霄提起过裴潜其人,据说此人政务娴熟,处事公允,深得当地百姓爱戴。当时李利对这个名字毫无印象,便没有放在心上,想不到此次收复河东失地之际,此人又被鲁肃赏识,再次举荐给李利。如此一来,先后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