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默多克的隐秘世界:一个人的帝国-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生的孩子也习惯了。
但是,默多克家族的新老成员担心默多克花4 400万美元买下豪华公寓的目的并不是炫耀自己的年轻状态,而更像是在不失时机地向世人宣告:忘了洛克菲勒家族吧,默多克才是当代的主宰,是这个城市中地位最高的人。默多克要真这么想的话,其实也没有错,只不过这不像他的说话风格。也许,他只是想趁自己还能够享受的时候买下自己想要的东西。
身边的高管一直都不知道该怎样处理和默多克地位、虚荣有关的事件,他们只能明哲保身地认为默多克自己完全清楚到底在干些什么。因此,在接下来和媒体周旋的一两天内这些高管们面面相觑,在豪华公寓的事情上,他们只能采取对待默多克再婚的策略,并且庄重表态。(在媒体提出的质疑中,最难以解答的问题是:“豪华公寓装修期间,现在住所每月5万美元的租金谁来支付?”这个问题默多克第一次都没听明白,直到公司的公关和财务人员换一种方式来解释了一遍:“为什么在这期间公司不应该再为5万美元的月租金买单?”)
默多克成年的孩子们都战战兢兢地想要知道,为什么原来对任何浮华都看不顺眼的勤俭父亲现在要高调地告诉周围的人,默多克的时代到了。他的孩子们有些看不懂,至少有些忐忑不安,有时候会愠怒或是吓出阵阵冷汗,不知道在这个家族里自己到底能占据怎样的一席之地。
默多克的这一举动到底是什么意思?这是他酝酿已久的宣言吗?是他内心冲动想要证明自己的存在,以免为时过晚吗?是他最后想买下的一处房产吗?
在2004年年底,还发生了另一件让默多克家族揪心的事,默多克犯了一个错误。这个做事向来以谨小慎微著称的商人这次却大意失荆州了。默多克的这次失误几乎毁了一切,包括他在公司的领导地位以及与之休戚相关的家族命运。
逼入绝境(5)
在经过长时间的争论之后,公司决定将公司总部从澳大利亚迁到美国,并把股票从澳大利亚转移到纽约股票交易所,因为公司聘请的银行家和首席财务官戴夫·德沃觉得这样做有助于提高公司的股价。新闻集团原本是澳大利亚S&P/ASX200指数的指标股,这种情况一旦发生的话,新闻集团和他聘请的银行家们都清楚,公司的股票自然会遭到机构投资者的抛售。这一天是11月2日,刚好赶上美国的总统大选日,本来默多克应该忙于回购新闻集团的股票,但是当天他正忙着打电话找高速公路的出口,打算前往机场飞往纽约,因为当时的高速公路上都是忙着送约翰·克里去*现场的车,似乎约翰·克里要赢得大选一样。到了纽约之后,默多克马上赶往福克斯新闻网。从太阳落山到深夜,默多克的脸色变得越来越阴沉,酒也越喝越多。最后,他和罗杰·艾尔斯(Roger Ailes)坐在福克斯新闻频道控制室里看着不断更新的选举数据,选举获胜的天平开始逐渐向乔治·W·布什倾斜,默多克和罗杰·艾尔斯也变得越来越兴奋。默多克直到凌晨3点才离开。
同样也是在这一天,约翰·马龙(John Malone)在他的大本营丹佛疯狂买入刚刚上市的新闻集团股票。马龙是有线电视领域的先驱之一,长期以来一直是与默多克争锋的竞争对手,也曾和默多克联手做过生意,这个人冷酷无情、老谋深算,也是个投机高手。
选举日结束后,布什连任美国总统,而马龙也得到了新闻集团19%的有表决权的股份,成为仅次于默多克家族30%股份的第二大股东。
默多克身边的电话铃声开始响个不停,新闻集团的所有系统都在报警,公司的防火墙没能挡住宿敌的炮火。马龙眼下可以在新闻集团里面兴风作浪了,他会成为公司里一个活跃的股东,这在新闻集团内部还是个新鲜的概念,因为新闻集团里真正活跃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默多克自己。马龙可能会谋求新闻集团董事会的席位,新闻集团原来的董事们都对默多克言听计从。马龙将会开始对默多克进行长期围剿,要让默多克费尽苦心并且官司缠身,撼动新闻集团的稳固基础从而削弱默多克家族对新闻集团的控制。尽管马龙保证不会对默多克构成威胁,但是他的存在对默多克的威胁并不会因为这种表态而减弱。这种威胁是致命的,因为默多克当时已经70多岁了。
马龙可能是想等待默多克比他先离开人世。在一个没有默多克的新闻集团,马龙的影响力将无人能及。他尽可以明目张胆地阻挠默多克的孩子顺利地运营公司。新闻集团最初是由默多克的父亲缔造的,这么多年来一直是默多克在苦心经营着。
没过几天,默多克在公司条例中加入一个“毒丸”,以阻止约翰·马龙进一步增持更多股份,其他外来者也不能持有新闻集团15%以上的股份。这项举措导致很多股东把新闻集团告上了法庭,尤其是那些桀骜不驯的澳大利亚投资商。
默多克曾经处理过比这还严重得多的情况。但是,这次的糟糕局面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默多克没有及时买入公司的股票,这反映出新闻集团的一个致命缺陷:一个市值高达400亿美元的公司总是在听从一个人的指挥。
但是,不要试图左右默多克的想法,没有人能左右他的想法。
逼入绝境(6)
默多克自己对发生的糟糕情形倒是毫不掩饰,是他自己把事情搞砸的,这是他的错,他自讨苦吃。事隔3年后,默多克对我说:“当时我肯定是睡着了,或是犯糊涂了。”不过,默多克身旁的亲信却是心急如焚甚至近乎绝望地想要找到替罪羊,他们把责任推到投行、澳大利亚监管者或是指数基金的身上。
他们不能让别人说这是因为新闻集团这位老人的错,他们甚至不能允许别人有这方面的揣度,因为倘若这是默多克的错,那就意味着……
从来没有人敢讨论影响新闻集团未来的最大因素。默多克觉得如果谈起这个话题会让其他所有人都感到尴尬,而其他人也觉得这会让默多克感到尴尬。
其实,对于其他人而言,年龄大完全是一个可以碰触的话题。默多克的前妻安娜为他生育了3个孩子,在与他离婚之后也和“一个不错的老头”再婚了。默多克在讲述竞争对手、85岁高龄的维康影业老板萨姆纳·雷德斯通的故事时兴致勃勃。银行家斯坦·舒曼(Stan Shuman)自从1976年以来就担任默多克的顾问,默多克觉得舒曼已经超龄服役了(舒曼退休后担任新闻集团的荣誉董事)。默多克也会眉飞色舞地描述道:“美国媒体国际集团的董事长约翰·克鲁吉(John Kluge)看上去有100岁了,至少也有90多岁了。”默多克之所以会回忆起当年,正是因为他从约翰·克鲁吉那里买到了第一家美国电视台。
对于默多克周围的亲信而言,禁忌话题不仅包括默多克的年纪,还涉及其他所有暗示他活力衰退的话题。这是出于一种老派的对家族长老尊敬的观念,也是因为这些亲信都觉得默多克并没有摇摇欲坠(在谈到他的年纪时,别人经常提起默多克99岁高龄依然健在的母亲),当然,他们也担心默多克真的会活力衰退。
公司内部很少有人会提到默多克听力明显下降的问题。如果公司外面的人谈到这一点,新闻集团的人就会小心谨慎地轻描淡写这一话题,他们会说:“不会啊!你为什么会这么说呢?他听力很好啊。”如果他心不在焉了,公司的人会跟你解释说他是在深思。新闻集团的人很少提及默多克2000年患前列腺癌的事,即便提到时,也会说这场病说明了默多克有多么不屈不挠。他们会说默多克已经康复了,自那以后一直在努力工作。
对于默多克的失误,新闻集团的人也在不停地寻找心理安慰。例如,在默多克的亲信中,没有一个人说过甚至想过(他们即便有过这样的念头,也是稍纵即逝)“这个傻老头,为什么为了摆架子花那么多钱买那处豪华公寓呢”或是“这头老笨驴,有那么多有投票权的股票上市,你怎么都忘了买呢”。
也许公寓说明了默多克处在新的发展阶段,现在公司已经有外敌入侵了。或许默多克和新闻集团打算从过去的低调中走出来,迈入精英的行列。至于约翰·马龙这个入侵者,新闻集团的人明白,默多克需要一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境地,从而在逆境中焕发生机。
现实存在的恐惧是无法回避的,这种恐惧也会有个终结,新闻集团的人对此多少是有些心知肚明的。
后院起火
事实上,让默多克担忧的不仅仅是约翰·马龙的股份威胁着默多克家族。2005年年初,默多克的后院也起火了。他的两位高管—新闻集团首席运营官兼总裁彼得·彻宁和福克斯新闻网董事长罗杰·艾尔斯开始联手向拉克伦施压。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逼入绝境(7)
默多克内心深处有着一种迫切的希望,那就是自己的某个孩子以后能够掌舵新闻集团。因为多重因素的影响,默多克要实现这个愿望并不容易,而且他的孩子们还远不具备这种掌控全局的能力,除非默多克强行运用自己的权力来把某个孩子推上首席执行官的位置。但是这种做法对默多克而言不啻自杀,这简直比让英国女王移交王位还要难。默多克家族中如果缺少了默多克,也就很难确保公司权力的顺利移交。尽管新闻集团的董事们对默多克都忠心耿耿,但如果默多克去世,这些董事们也有类似股东诉讼之类的问题需要考虑。这种继任者人选方案从一开始就需要花费默多克大量心血并运用巧妙的手腕来周旋。默多克要完成自己的人事布局,而彼得·彻宁和罗杰·艾尔斯与大儿子拉克伦交恶并不是他愿意看到的。拉克伦在成功运营了新闻集团在澳大利亚的业务后,升任美国总部的第三号人物,地位仅次于父亲和彻宁。
如果说新闻集团的高管们不算软弱,那么他们一直都是以低调著称的。作为新闻集团大家庭的一员,即便你在这个大家庭中深受其他人的爱戴,你也要明白在新闻集团里只有一个父亲,他的地位是至高无上而又无法替代的。离开了这个父亲,也就谈不上这个大家庭的存在了。在新闻集团中,没有其他与之叫板的权力中心,甚至也没有什么高管要急迫地显露峥嵘。在这个公司里,所有的权力、行事作风甚至需求都同最高决策者至高的权力、行事作风和需求有关联。其他人都要为默多克的需要服务。这种特点和其他大型组织截然不同,因为在其他大公司里,你往往会看到尔虞我诈、各立山头的权力格局。
但是,在新闻集团内部你不会见到这种情况出现。大家唯一一次见过高管和默多克意见相左并坚持己见的情形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任福克斯影业和福克斯电视网老板的巴里·迪勒(Barry Diller)认为他应该得到公司更多的股份。默多克和巴里·迪勒两人都意识到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因此就商定了巴里·迪勒离开新闻集团的条件。
彻宁之所以能在新闻集团取得成功,正是因为他完全没有想要利用现有的条件让自己更成功。他是一个满足于年薪几百万美元的人,不过突然间彻宁随和的个性使他开始变得大受欢迎。
在媒体这个行业中,多年来吸引人们眼球的都是一些天文数字和大规模的扩张,而彻宁则给这个行业带来了难得的宁静,也成为这个行业中的新楷模。很多超大型的媒体企业都愿意聘请善良、理性而且正常的家伙来管理日常业务,例如新闻集团的二把手彻宁,时代华纳公司的二把手、首席运营官兼总裁杰弗里·比克斯,迪士尼公司的二把手、总裁鲍勃·艾格。媒体行业中出现了一个二把手时代。
彻宁看起来像个演员,但是他长得太清秀、太温和了,因此成不了一个大明星。缺乏个性也让他很难脱颖而出。他不会与人有摩擦,性情平和,以他的个性而言,要做好这么大一个公司的二把手似乎都很难,充其量也就能当好一个超级打工仔而已。这几乎是所有人对他的评价,至少这是在彼得·彻宁将成为其他公司一把手的传言之前很多人的评价。
在约翰·马龙掀起轩然大波几个月之前,彻宁巩固住了自己在公司中的地位。半年多以来,新闻集团里谣言满天飞,说彻宁将接替迪士尼公司想要提高自己退休金而闹得不受欢迎的首席执行官迈克尔·艾斯纳,当然这其中不乏彻宁自己对这个谣言推波助澜的因素。
逼入绝境(8)
迪士尼公司向彻宁抛出了橄榄枝,不论这确实是迪士尼公司想要挖角,还是彻宁自导自演的一出戏,现在压力都抛给了默多克。一旦彻宁离开,新闻集团除了拉克伦以外几乎就没有人可以接班了,这种情形很危险(对于很多像马龙一样的股东而言,即便默多克不说让人觉得不悦和奇怪的话,至少也给人一种专横家长的感觉)。如果彻宁一旦跳槽到迪士尼,从某种角度来说,这就意味着74岁高龄的默多克将会失去自己最倚重的心腹,也会让公司的市值大受影响,也许会使市值下降几十亿美元。如果彻宁离开新闻集团,他还有可能成为新闻集团的竞争对手。
彻宁1996年成为新闻集团的首席运营官之后,帮助默多克分担了公司的繁冗事务。公司大多数业务部门都直接向他报告,这样就给默多克这个首席执行官留下了很多空余时间,可以高瞻远瞩地为公司勾画未来。这是公司本应具有的合理架构,让首席执行官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宏伟的构想上,而让首席运营官负责处理公司的诸多内部事务。在彻宁的打理下,新闻集团的业务不再那么庞杂,节奏不再那么让人感到不安,未来也不再让人感到难以预测,或者说默多克的味道不再那么浓烈了。
彻宁坚持认为,这种管理风格不仅对新闻集团有好处,对默多克自己也有益处。新闻集团成为其他公司很好的一个伙伴,而非整日忙着收购别的公司。在最近五六年,默多克也不像从前那样备受争议了,在大家心目中他更像是一个年长的政治家。对于彻宁这样一个*党人而言,偏保守的福克斯新闻网依旧让他觉得别扭。不过,在彻宁和新闻集团发言人加里·金斯伯格的协助下,默多克也一直在向*党人传递着善意。
在华尔街,投资者对默多克总是心存戒备,但他们都很喜欢彻宁。2004年夏天,彻宁在新闻集团的合约就要到期了,而且他转投迪士尼公司的消息也传得沸沸扬扬。彼得·彻宁扭转了局面,他的要求非常直接,他把自己的意图表达得很清楚,在他下一个4年的任期内,如果公司需要一个首席执行官的话,那他必须是不二的选择。
让彻宁感到恼怒的是,默多克还是倾向自己的长子拉克伦来当接班人,尽管当时拉克伦还不到30岁,也不具备丰富的管理经验。拉克伦在管理澳大利亚的业务期间(如果说澳大利亚的报业公司是新闻集团发祥地的话,那么目前和整个集团的主营业务关系已经不怎么密切了),还卷入了一桩糟糕的电信投资中。当时拉克伦和父亲的宿敌凯利·帕克的儿子杰米·帕克一起亏掉了10亿美元。不久之后,默多克就把儿子调到了纽约,让他主要负责《纽约邮报》。30多年来,《纽约邮报》虽然风光无限,但是一直亏损不断(一年要亏损高达5 000万美元),是美国报业一艘怪异的旗舰。继续保留这份报纸根本不是出于什么商业目的,只是出于表达政治、商业观点并满足默多克的个人需要,不可否认,这份报纸在新闻集团中一直占据着特殊位置。
彻宁深知自己的权力基础已经巩固,因此他也有恃无恐、近乎公开地诋毁拉克伦。这种诋毁就像好莱坞拍摄的影片一样,表面上风平浪静,尽管对别人交代的事推诿扯皮、偷奸耍滑,但是看起来都彬彬有礼,相处的时候甚至显得很是融洽。可是你要被表面现象蒙蔽就太傻了,在暗地里大家都忙着钩心斗角。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逼入绝境(9)
彻宁拉拢了罗杰·艾尔斯,罗杰·艾尔斯掌控着福克斯新闻网,连默多克对他也畏惧三分。因为争权夺利和性格不投缘,彻宁和艾尔斯两人其实并不是真正的铁杆兄弟,彻宁这个人温文尔雅、精于权术,而艾尔斯则个性张扬、活力四射。他们两个人都觉得默多克家族的太子过于幼稚、软弱无能,不像他的父亲,而且还挡了他俩的路,因此在反对拉克伦的问题上两人是一拍即合。如果他俩都不让拉克伦继续晋升的话,那么拉克伦只能可怜巴巴地管理《纽约邮报》了,彻宁和艾尔斯根本没有把这份报纸放在眼里,因为它只不过是一份报纸,他俩甚至认为这份报纸在如此庞大的一个新闻帝国里都没有立足之地。
默多克明白,他必须在自己的左膀右臂和儿子之间作一个选择。
在这对父子之间,还有其他的摩擦。20世纪90年代末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