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官途-第19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行斗大的黑字映入眼帘:‘大明恢复唐制,重建三省六部制之我见’。

……

卷六 潜龙出海 第二百七十九章 燕王之怒

解缙匆匆拿着一卷报纸走向李维正的书房。走到门口他笑着问一名亲兵道:“大人心情如何?”

“大人心情很好,先生放心。”

亲兵随即又高声禀报一声:“解先生到了。”

“请进!”

听得出来李维正的心情不错,解缙推开门,只见他在伏案写着什么。

“先生请坐,我还有一点便写完。”

解缙坐下,一名亲兵给他上了茶,他喝着茶,却随手翻看身边的一叠报纸,这些都是《京城时论》,按时间排列着,不过有意思的是,每一片‘上元旧人’的文章都是用红笔重重勾勒,解缙笑了,这‘上元旧人’就是李维正的笔名,他对自己写的文章还这么感兴趣么?

“你手里拿的是什么报纸?”李维正写完最后一个字,放下笔笑问道。

“大人看看吧!” 解缙把报纸递给了他,笑道:“这是今天创刊的新报,《朝野杂论》,也是时事评论类报纸,上面有黄子澄公开署名发表的文章,‘驳天宝旧人之谬论’。很有意思。”

“这倒很热闹了,有唱对台戏的了。”

李维正很感兴趣地接过报纸,看了看,报纸的版面设计和《京城时论》很相似,看样子也是急匆匆推出,头版头条果然是黄子澄的署名文章,‘驳天宝旧人之谬论’,其内容大概就是说宦官之祸,唯唐朝最烈,大明有太祖立下铁牌,内官不得干政,至今尚无宦官得势,远不是唐朝能比,最后结论是以唐制取代明制,无异于刻舟求剑,荒谬之极。

“大人,这份报纸很明显就是和咱们唱对台戏的,它今天下午摆在正阳门和通济门前,所有官员皆免费送一份,我特地打听了一下,反响很是强烈。”

解缙有些忧心忡忡,好不容易才掌握的舆论导向,这一下子又要被翻盘了,李维正却笑了笑道:“这就是我所希望看到的局面,百家争鸣,最好是在同一份报纸上打擂台,我记得你好像说过。有一份反驳我的文章投到报馆了,是这样吧!”

“是的,是一个起名叫‘太祖座下一根草’的人所写,不赞成三省六部制在大明重现,现在这篇文章还扣在我手上。”

李维正一摆手道:“明天你就把这篇文章刊登了,我既然主张不以言获罪,就是希望大明士人能够畅所欲言,扣住人家文章不发,倒显得我们小气了。”

“可是这样,舆论会不利于大人啊!” 解缙依然有些担忧。

“解兄多虑了。”李维正背着手走了几步,他沉吟一下便道:“其实舆论也好,军务参议会也好,都不过是一种手段,它们不是决定因素,真正的决定因素是在于实力,实力到了,就算他黄子澄在正阳门前切腹自杀,也无惧于事,可若实力不到,就算满天下支持我,也没有用。”

解缙释然。笑道:“大人说得对,关键还是实力,就不知道今天大人召开军务参议会,有多少人会把它和唐朝的政事堂联系起来?”

提到今天的军务参议会,李维正呵呵笑道:“就算一时不明白,但我估计看了今天的文章,很多人就会想到了,不过这个军政参议堂只是一个试探,过几天我会在没有皇上旨意的情况下再召开两次,看看重臣们对于恢复唐朝的多相制会有多大的兴趣?如果抵触不大,那就是说大家都心领已神会了。”

解缙见李维正的谋略环环相扣,让人无懈可击,他也不禁深感佩服,“大人深谋远虑,竟然以多相制来寻求重臣们的支持,深合读书人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也符合他们的切身利益,这样一来,除了黄子澄等几个铁杆外,朝中真正支持君主专制的重要人物,恐怕就没几个了。”

“有!燕王就是最强硬的君主专制支持者。”

李维负手冷冷笑道:“如果吕思远那边不出意外的话,他很快就会有最强烈的反应,一场战争将如期而至,这就是我所期待的大明恢复相制的最好契机。”

……

京城发生的重大变故,朱棣在最短时间内便知道了,但他始终没有表态,应该说他的冲天怒火被姚广孝苦苦劝止住了,对朱棣而言,‘不以言获罪’这五个字直接挑战到了他的底线。还京城里喧嚣日盛的恢复唐制的论调,这简直就快让这位强势藩王气疯掉了,他怎么能容忍一群读书人将他父皇辛辛苦苦打造成的君主专制制度给毁掉,如果有可能,他恨不得立刻祭刀杀尽天下读书人。

而姚广孝几乎是用磕头出血的残忍方式劝止住了他,他知道,自从燕王打出口号‘恢复祖制,诛尽左班文人,’他就已经和南朝的士人们是不共戴天之敌了,现在他越是威胁南朝的改制,就会越让南朝大臣反感,反而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助李维正一臂之力,所以保持沉默才是最好的策略。

朱棣毕竟是做大事的藩王,他最终接受了姚广孝的劝告,克制住了满腔的怒火,保持着沉默,但他的沉默仅仅只是不对京城发生的事情发表评论,他怒气发到了别的地方,仅仅十天,被他杖死的仆役家人就多达二十几人,整个燕王府都陷入无比的恐惧之中。

尽管朱棣对南朝的政治变革恨之入骨,但山西传来的战况多少给了他一点安慰。他在两个月前便分兵两路,大将朱能和次子朱高熙各率十万大军于一南一北进攻山西,十天前两军会师于太原城下,他们的二十万大军,已经发展到了三十余万,将太原城牢牢包围,不分昼夜地攻打,昨天他得到了最新战报,太原城已经拿下,晋王朱纲被自己的次子朱高熙一箭射亡,这让朱棣长长出了一口闷气。

这天上午。数百骑兵飞驰进了北平大门,为首战马上,朱高熙意气风发,脸上洋溢着胜利的得意,在他身后,吕思远则沉思不语,似乎在考虑着什么重大的决定。

战马在北平的大街上疾速奔驰,完全不顾行人安危,两旁路人惊得连滚带爬,稍慢一点就会被战马撞得骨断人亡,朱高熙从来没有这样肆意放纵过,要是从前,他的师傅吕思远肯定会劝他注意形象,要忍让路人,但今天吕思远却让他刻意放纵,最好闹出点事端来。

“站住!”

他们的对面忽然传来一声怒吼,数百名朱高炽的亲卫拦住了他们的去路,燕王世子朱高炽和军师姚广孝先后从队伍中出来,朱高炽阴沉着脸教训兄弟道:“你这样肆无忌惮地纵马狂奔,就不怕撞死路人吗?”

这段时间,两兄弟的关系已经开始出现了裂痕,朱棣不顾军师的强烈反对,毅然命次子统帅十万大军西征,这让朱高炽极为不满,而且朱高熙在西征路上杀人无数,纵兵掠民,这更让朱高炽愤恨不已,但最后使他对兄弟彻底失望的事,却是朱高熙一箭射死了亲叔,完全没有了一丝一毫亲情。

朱高熙早就不把兄长放在眼里了,他冷笑一声道:“在我看来,这些人如蝼蚁一般,就算踩死千百个又怎么样?”

“你放肆!”姚广孝也忍不住一声怒喝,“在兄长和世子面前,你还敢顶嘴吗?”

朱高熙张口刚要破口大骂老秃驴,吕思远却给使了个眼色,他立刻醒悟。便哼了一声道:“军师,你最好不要挑拨我们兄弟之间的关系,这样会让父王反感的。”

姚广孝愣了一下,他深深看了一眼吕思远,微微冷笑道:“吕兄,你果然厉害,居然把这个粗人也调教得如此口尖舌利了,不简单啊!”

“哪里!哪里!在军师皓月面前,吕某不过是萤火之光,不值一提。”吕思远不露声色道。

就在这时,远方传来一声高呼:“燕王殿下驾到!”

众人都吃了一惊,慌忙闪开一条路,近千名侍卫护卫着燕王的车驾缓缓而来,最后停下,朱棣拉开车帘问道:“发生了什么事?”

朱高炽慌忙上前禀报道:“父王,二弟回城,在大街上奔马,不管路上死活,孩儿正拦住他的去路教训他,他却不服管教。”

“哦!高熙回来了。” 朱棣却是一阵惊喜。

朱高熙连忙下马,恭恭敬敬跪在父王面前道:“孩儿高熙参见父王,祝父王身体康健,长命百岁!”

用词虽然粗了一点,但朱棣却听得很高兴,他摆手呵呵笑道:“熙儿,你的军队呢?”

“军队在城外驻扎,孩儿把太原扫尾之事托给的能二叔,自己赶回北平护卫父王,这次孩儿虽立小功,但远不能和二叔相比。”

朱高炽终于忍不住斥道:“二弟,你一路抢掠百姓,亲手射杀亲叔,还敢说自己有功吗?”

朱高熙早得到了吕思远的教授,他昂首道:“大将用兵,士气当为第一,不给军士激励,何以让他们卖命,至于射杀亲叔,我更不敢苟同,他当日率大军进攻北平,又几时把手足亲情放在心上了,我劝大哥少学建文弱子,多学一点父王的霸气,这才是坐天下江山之人。”

朱棣正被南朝读书人的妄为激得满腔怒火,朱高熙恰逢其时的一席话深深打动了他,而长子酷似建文弱子之语又使他更为不满,旁边姚广孝见事不妙,立刻上前问道:“小王爷,这些话是你师傅教你的吧?”

朱高熙立刻道:“军师说得不错,小子从小鲁莽愚钝,得不到军师的教导,多亏师傅日夜教诲,才让小子明白做人的道理,既要懂得仁义礼孝的王道,也要有一点傲视天下的霸道,这才是燕王之子。”

朱棣心中十分惊讶,他也不由深看了吕思远一眼,吕思远正向他微微欠身致意,朱棣忽然有了一个念头,南朝之事,为何不问问吕思远呢?

……

卷六 潜龙出海 第二百八十章 危机再现

吕思远跟着一名侍卫匆匆走过长廊。来到了燕王朱棣的书房前,等了片刻,一名侍卫出来道:“吕先生,殿下请你进去。”

吕思远进了书房,见燕王正在书架前寻找一本什么书,他上前一步跪下道:“臣吕思远参见燕王殿下。”

“先生快快请起!” 朱棣连忙将他扶了起来,“以后先生见我可不用下跪,就像朋友间打招呼一样便可。”

他指开了指椅子又笑道:“先生请坐!”

“谢殿下厚待。”

吕思远坐了下来,静待燕王的吩咐,满脸迷惑之色,事实上他知道燕《文》王找他做什么,他就是为了这件事《人》才从太原急赶回来,只不过在燕《书》王面前,他应该是刚刚知《屋》道此事才合理。

“吕先生可听说南朝发生了重大变化吗?”朱棣瞥了他一眼问道。

“属下刚刚才听说了一点点,具体发生的事情,还请殿下告之。”

“我大明要变天了。” 朱棣叹了口气,便将京城发生的事情详详细细给他说了一遍,最后一咬牙道:“这件事依我的性子就是起兵南伐,狠狠教训这帮无君无父的奸臣,但军师却死活拦住了我,让我保持沉默。着实使本王憋了一肚子闷气,我想听听你的想法。”

吕思远低头沉思片刻,问道:“不知道道衍大师让殿下保持沉默的理由是什么?”

“他是说南朝文士视我为死敌,我反对的事情他们就会支持,反对得约强烈,他们就支持得越起劲,所以保持沉默是最好的选择。”

吕思远叹了一口气,起身道:“殿下如果没有别的事,属下就告辞了。”

朱棣一怔,“先生,你、你这是干什么?”

“实在是属下的想法不敢和军师苟同,恐怕会误了殿下。”

“先生快快请坐!”朱棣连忙将他拦了下来,笑道:“我知道你的想法肯定和军师不同,如果一样的话,熙儿就不会是那样了,人称锦衣卫毒秀士,我怎么能不好好听一听先生的意见呢?”

“多谢殿下信任,那属下就直说了。”

吕思远又坐了下来,这一次他直言不讳道:“殿下,属下认为军师的话咋听有理,实际上是误了殿下。”

朱棣精神一振,他挺直了腰道:“先生请详说。”

“殿下想过了吗?就算殿下保持沉默,难道这件事就不会成功?李维正的强劲实力就摆在那里,说得不敬一点,他就算取大明而代之都有可能,何况是一个小小的相国了,只要他提出来。小皇帝不得不乖乖照办,他之所以大造舆论,无非是想得到大明文人的支持,这已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而殿下保持沉默,只会让人理解为殿下也支持大明恢复相制,那么,那些反对相制的右班武将又去何处寻找寄托呢?”

“说得对!” 朱棣重重地拍了一掌桌子怒道:“军师果然是误我,本来我去年已经明确提出‘恢复祖制,诛尽左班文人’,那么这次事件我更应该旗帜鲜明反对才是,现在我却如一只缩头乌龟,厉于前而软于后,这不是让天下人耻笑吗?”

吕思远站起来躬身道:“这只是属下的拙见,请殿下多和军师商量。”

朱棣摆了摆手道:“军师的话也只是辅助,真正拿主意的还是我本人,先生不必担心军师。”

“那属下就告辞了。”

吕思远再次要走,朱棣又把他拦下了,“先生这么着急走做什么,我还有事和先生商量。”

朱棣沉吟一下便道:“我一直就不喜欢世子的柔弱,而高熙酷似我年轻之时。如果我改立高熙为世子,先生以为如何?”

吕思远却摇摇头道:“殿下,属下虽是高熙的师傅,但在改立世子一事上,属下的想法还是比较保守,属下以为改立世子事关重大,牵涉到方方面面的利益,现在南方局势未靖,更不适合改立世子,属下的意见是,多观察,殿下不妨多给高熙一点机会,好好观察他几年,如果真的不错,再改立世子也不迟。”

吕思远的一席话说得朱棣连连点头,他十分感慨道:“先生的心胸要比军师宽阔多了,我记住了今天先生的话,也包括南朝的建议,一定会好好考虑。”

……

三天后,燕王朱棣公开发表声明,指出朝廷最近发生的桩桩大事,都严重背离了太祖皇帝定下的大明制度,这是李维正对大明王朝的挑衅,是他欲取代大明的先兆,作为先帝嫡子,对这种严重背离祖制的大逆之道绝不能容忍,他向天下发出了‘清君侧,恢复大明祖制’的号召,希望有志者与他共举义旗。朱棣亲自率领二十万精锐大军,名次子朱高熙为先锋,向山东发起了猛烈的进攻,一场以扼杀大明革新为目标的战争再次拉开了序幕。

京城,燕王再度兴兵的消息如长了翅膀一般飞遍了朝野,李维正没有请示朱允炆,以事态紧急为由,直接召开了军务参议会,这是他亲自主持的第三次军务参议会,前一次也是没有事先征得朱允炆的同意,而召开了调集各地钱粮入京的会议,虽然不是所有的寺部首脑都来,但至少也有八成高官到了,而这一次,燕王大军来势汹汹,每个人的心头都感到了一种沉甸甸的压力,无需催促,几乎所有部门的首脑都来参加了这次紧急军务参议会,所有的官员把希望,甚至他们的身家性命都寄托在李维正的军队之上。

这次参议会一反从前议而不决的局面,会议极为高效,粮草、军饷、民夫、军队、主将皆一一得到落实,这次战役李维正以五军大都督的身份。亲自为主帅,山东都督盛庸为副将,这一次李维正不再藏私,将他在山东的十五万军队全部交给盛庸指挥,加上盛庸原有的五万军队,这样山东方面就有二十万大军和燕军抗衡,同时李维正调千艘战船共十万水军封锁了长江江面,以稳定京城的人心。

最后,他本人又率十万军走凤阳,前往河南和大将平安的二十万大军汇合,这样一来。朝廷方面共调集了六十万大军与燕军抗衡。

会议结束后,李维正拿着正式拟就好的会议决议,进宫向皇上朱允炆请示。

唐制中,所有的军国大事都是经尚书、门下、中书、内宫这样的顺序层层上报,最后到皇帝手中,就算皇帝同意了,他也无权直接下发圣旨,所有的圣旨都是由中书舍人根据相国和皇上的意思草拟而成,并非是皇帝一人独断,须加盖中书大印方才有效,没有中书大印的圣旨,谁都可以不执行。

而今天李维正拿着这份拟好的会议决议前往宫中让朱允炆御批下发,实际上这就是恢复唐制了,一旦朱允炆批了,那军务参议会就成了事实上的政事堂。

“陛下,臣今天主持军务参议会,仅用三个时辰,众大臣便达成了对付燕军的一致意见,臣拟就了正式的会议记录,上面的有六部大臣的签名,希望陛下尽快批准。”

朱允炆的病其实早已经好了,只不过他不敢去面对强势的李维正,而一直称病不起,已经快两个月了,他一直在旁观事态发展,他其实已经明白了一切,也明白了李维正的追求的目标,他要恢复相制。

和燕王的勃然大怒不同,朱允炆更多的是迷茫,在他内心深处,他其实也是希望能恢复相制,但是这种希望的前提应是一种正常的君相制,相可以由他来任免,而不是李维正这样的强势军阀一手主导,这一来,他朱允炆和汉献帝又有什么区别。

但是局势发展对他很不利,越来越多的官员都支持恢复三省六部制。支持恢复唐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