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唐太宗李世民-第8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治告诉她,每天这个时辰,他都来御花园散步、读书。边说边忍不住伸出手来摸武才人的子背。
武才人故作惊慌,手抱琵琶忙忙地向外走,不想脚下一绊,险些摔倒。李治一把扶住了她,她就势倒在了李治的怀里。
武才人紧紧地依偎着李治,娇声道:“殿下,每天的这个时辰,我都在这儿弹琵琶给你听,好不好?”
李治神魂颠倒,不知如何回答是好。
这时,武才人一眼看见了循声而来的吉儿。她大吃一惊,急忙推开李治,转身匆匆离去。
李治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呆呆地看着武才人那窈窕的身影。他并不知道吉儿已看到了他刚才与武才人在一起的情景。
自从邂逅了武才人,太子李治异常地兴奋。他的眼前常常浮现出武才人那楚楚动人的容颜,耳畔总是萦绕着那柔美的琵琶声。入夜,他辗转反侧,难以成眠。他急切地期待着下一个时刻的到来。每当此时,度日如年的感觉总使他焦渴难耐。于是心神不宁的他什么事也做不成。
好不容劫盼来了夕阳西下,李治快步如飞地奔向御花园。
晚霞映照下的御花园,别有一番景致,他却无心观赏,径直来到那处亭榭前。一切如故,只是没有他最想见的人,最想听的曲!他的心一下子凉了半截。但他并不死心,带着一丝希望,四处观望、左右搜寻着,仍然不见一个人影。不愿就此离去的李治长久地呆立在那里,苦苦守候着。最终他忍不住了,颓然坐了下来。
“殿下……”
突然一声呼唤,他惊喜地转过了身,却见秋菊匆匆而来。秋菊取出一封信递与他,说:“奴婢奉武才人之命,将这封信亲自交给殿下。”她看了看四周,接着说:“这里奴婢不宜久留,奴婢告退了。”说完又匆匆离去。
李治急切地拆开了信,一字一句地看了起来。在信中,武才人告诉他,由于杨妃看到他们两人在一起,所以她不能来见太子殿下了。不过从今以后,无论身处何地,自己都会如约去为殿下弹奏琵琶的。她在信的最后说,前日一面,是他们两人之间的秘密,今生今世,会永记不忘的……读到这里,李治一阵感动,眼睛不由地酸涩起来。
这时,房玄龄找来。李治忙收起信,努力克制着自己,强作镇静地问房玄龄:“太傅有何事找我?”
房玄龄一脸的忧虑,对李治说道:“辽东传来战报,我军久攻安市不下,加上严寒提早来临,皇上已陷入困境中,进退维谷……”
李治听罢,脸色不由大变。
第五十四章
贞观十九年九月十八日,李世民下令班师回朝。这一次远征高句丽王国,先后攻陷了玄菟、盖牟、辽东、白岩城等十个城池,约有七千多人从辽州、盖州、岩州迁居中原。在新城、建安、驻驿山三大战役中,共歼敌四万余人,远征军损兵折将近两千人,战马几乎有百分之七八十死亡。
十月十一日,李世民抵达营州;十月二十一日,在临渝关,李世民与前来接驾的太子李治会合……
旷日持久、长达半年多的远征辽东战争,终于以失败而告结束。对此,李世民感到懊悔不已。
回到宫中,李世民召来了李靖,向他讲述了此番远征的经过。最后他问:“朕准备得如此周密,却被一个蛮夷之族高句丽给困住了。依你看,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
李靖想了一下,微微一笑,说:“江夏王李道宗应该知道答案。”
“哦?”李世民大感不解。
“辽东之战的败北,就是输在‘万无一失’四个字上。陛下以往用兵,都是出奇制胜,而今却求万无一失,因此而不能成功。江夏王曾建议陛下舍弃安市,转攻乌骨城,然后长驱直入,直捣平壤。当时高句丽主力已被我军歼灭,这一计策很有可能使我军大获全胜,凯旋而归。然而陛下却为稳妥起见,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李世民长叹了一口气说:“当年朕平定天下,凭借的就是宏大的气魄、过人的胆识和超凡的勇气;如今朕却打了败仗。朕是不是大不如从前了?莫非朕真的老了?”
李世民不愿意承认、也不想承认自己老了。无奈流水无情,面对残酷的现实,他又不能不常常想到这一点。为此,近来常有一种困惑感时时侵扰着他,让他产生无尽的烦恼。
吉儿见世民心境不佳,便宽慰道:“陛下还不到五十,正值英年,意气勃发,为何言老?人说‘菜怕叶老,人怕心老',奉劝陛下丢掉烦恼,再莫为这些所困扰!”
吉儿最了解李世民此时此刻的感受。远征的失败给了他又一次打击,他的精神看上去大不如从前了,的确显得衰老了些。而她只能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劝解他,安慰他,以自己的聪颖和柔情去体谅他,温暖他,使他振奋起来。
两人常在一起谈棋论书,品茶聊天,不知不觉中,李世民暂时忘却了烦恼与忧虑,关切地询问起他御驾亲征这段时间宫里的情况。吉儿心中一震,低下头去,觉得还是暂时把太子与武才人的事隐瞒下去为好。
李世民见她沉思不语,又问:“治儿代理国事,有什么不妥的地方么?”
“这……没有,据臣妾所知,太子一直是尽其所能,忠于职守,其他的……也没有什么大事。”她很快地转移了话题,笑着对皇上说:“对了,再过几天,就是陛下的千秋了,陛下想怎么庆贺呢?”
“朕不喜祝寿,虽是五十大寿,也不必去庆贺了。”
“陛下乃一国之君,今又恰逢知天命之年,应当有所庆贺才是。”吉儿道。
李世民摇了摇头说:“人降生的时候,母亲受尽了痛苦,那痛苦是刻骨铭心的。在母亲遭受痛苦的日子庆贺自己的生辰,朕实在于心不忍。”
吉儿听了,极为感动。猛然,细心的吉儿发现李世民的手在微微地颤抖。她急忙问:“陛下,怎么了?”
“朕略有不适……”
“臣妾叫人去请御医?”
李世民强自支撑着说:“无妨,待会儿再看吧……自从班师回京途中病了一场,朕的身体就大不如从前了,这不是老了又是什么呢?”病痛使他又旧话重提,再度陷入忧虑之中。
李世民远征归来已经半个多月了,武才人一直惴惴不安,但是她最担心的事并没有发生,看来杨妃并没有告诉皇上那件事。于是,她悬着的一颗心,总算慢慢地放了下来。然而她对杨妃并没有半点感激之情,还是算计着怎样把皇上从杨妃身边拉过来。她一直没有机会,一时也不知该怎么做,只好每天独自喝点儿闷酒,想着心事。虽说一时不知该怎么做,但有一点她是最清楚不过了,那就是皇上近来身体一直不好。人在病中,弱点是最明显的,皇上必会担心、恐惧,自己最好从这里着手去想办法。所以,她处心积虑地耐心地等待着。
贞观二十一年,李世民接到奏报,高句丽的盖苏文不断地侵略新罗王国,并且经常在大唐边境窥探。李世民十分震怒,决定再度发兵,攻打高句丽。
329 回复 :【转贴】唐剧原版小说(长)
这天早朝时,李世民向文武百官说了自己的想法。
李世绩道:“高句丽的城池大部靠山而建,强攻不易拿下。前年陛下御驾亲征,使高句丽王国的基石已有所动摇:我军所到之处,守军贮备的粮草已被我用尽;后又遇大旱,他们国内灾荒不断,颗粒无收。如今之计,莫若派出少数人马,轮番不断地骚扰其边境,使他们疲于奔命,无法耕种,最终只能退入城去,困守自保。这样,用不了几年,高句丽势必会千里荒野,遍地萧条,民心动摇,军心涣散。到那时,鸭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用不着出动兵吗,便可唾手而得了。”
李世绩此话正中李世民下怀。于是他任命牛进达为青丘道行军大总管,率军一万,自莱州渡渤海海峡北上;任命李世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出兵三千,会同营州军队,向新城北进。唐军水陆并举,对高句丽展开了长期的、消耗性的攻击。
深秋以后,李世民的哮喘病又发作了。但是,他并没有躺下来养息,反而日夜忙碌起。体质的日渐衰弱,使他强烈地感到了时间的紧迫。在国家大计中,他最不放心的就是太子李治。因此,他决定专为太子撰写一部《帝范》,把想告诫太子的许多事都记录下来,作为他日后亲政的参考。
夜已经很深了,李世民仍然伏在御案前,挥笔疾书。时断时续的咳嗽,使他不时地放下朱笔,极困难地喘着粗气。吉儿端了一碗汤药走进来。她用小勺一点一点她给李世民喂下药去,然后掏出丝帕,擦去他头上的汗珠,并劝他早点歇息,不要过度劳累。
李世民不及说话,又剧烈地咳了起来,刚刚吃进去的药全部吐了出来。一时间,他上气不接下气,头一阵昏眩。
吉儿急忙扶住了他,叫道:“陛下……”
“快……快叫御医……”李世民痛苦地指着外间说道。
当御医匆匆赶来时,李世民已经昏睡了过去。御医轻轻地为他把了脉,然后对吉儿说,皇上是劳累过度,加重了哮喘,需要好好地休息。
拂晓时分,昏睡着的李世民醒了过来。一直守候在旁边的吉儿欣喜地问:
“陛下觉得好点么?”
看着吉儿疲惫的神态和略为红肿的双眼,李世民轻轻地说:
“好多了……把你累坏了。”
吉儿深情地说:“只要陛下能尽快好起来,让臣妾做什么都行。”
这时,李治步履匆忙地进来向父皇请安,并关切地询问父皇的病情,吉儿一一告诉了他。
李治一听,忧虑万分地说:“父皇千万保重,不可再劳累了。”
李世民道:“朕要安心调养,从今以后,有关祭祀、奏章、外宾、军事、禁卫、印信及五品以上官员的任命、处决或赦免死罪等事宜,仍旧由朕裁决外,其他所有国事,就都由你全权处理了。”
“儿臣遵旨。”李治诚惶诚恐地说。
330 回复 :【转贴】唐剧原版小说(长)
“有什么问题,可以请教长孙无忌。”
李世民喘了口气,对李治道:
“自古以来,有不少平定叛乱、统一中国的君王,但是没有人能制服蛮夷之族。朕的才能不一定就胜过古人, 却成就卓著,使我巍巍大唐基石稳固,国泰民安,功业远远超出历代君王,你说是什么原因呢?”
李治一时答不上来。
“朕之所以能做历代君王办不到的事情,无非是朕明白这么几点:第一,人无完人,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发挥其长处;第二,唯才是举,量才而用,千万不可嫉贤妒能;第三,要恩威并重,严以治国,宽以待人;第四,夷人与汉人是平等的,并无高下之分,切莫轻视蛮夷部族……”
李治恭谨地听着父皇的训诫,应道:“父皇的教诲,儿臣谨记在心。”
一日,李世民接到一份表章,奏事人是齐州太守段志冲。他在表章中恳请皇上退位,把皇位让给太子,并且力陈其由。他说,皇上年事已高,理应颐养天年,不必再为国事操劳。太子继位,顺理成章,这样全国上下才会太平安定。
李世民将这份表章拿出让长孙无忌和太子看时,二人皆吓得面孔苍白,惶恐不已。太子更是满头大汗,跪伏于地。
“启禀陛下,如此大逆不道之人,罪该万死!请陛下颁旨,立即将其斩首示众……”长孙无忌小心建议道。
李世民示意长孙无忌扶起李治,然后说:
“这个叫段志冲的人,想凭他的一句话,就迫使天子退位,实在是自不量力。如果朕有过错,这说明他的正直;如果朕没有过错,这只能说明他的狂妄……白玉有瑕,方为真正之玉,瑕不掩玉呀!既然寸云点日,无损于明月,又何必追究他呢?”
长孙无忌和李治听了,这才如释重负地出了一口气。事后很长时间,李治但凡想起此事,便会心惊肉跳。
数月后的一天,长孙无忌急匆匆地来见皇上,禀告说近几日太白金星屡次在白天出现,据太史占卜,说天相示警,将有女主兴起。民间也流传着一本神秘的书,叫《秘记》,上面记载得更为详尽,说是大唐王朝三代以后,会有女主武王夺取政权,主宰天下……
“女主武王?”李世民听罢,颇为震惊。
夜空中繁星闪烁。太史令李淳风正若有所思在转动着巨大的浑天仪,口中喃喃自语着什么,两眼紧紧注视着天空上的斗转星移。
这时,内侍匆匆赶来召他入宫。李淳风不知发生了什么重大事情,心中惶然,紧随内侍身后,来到御书房。
李世民正微眯着双眼,沉思着。李淳湾风诚惶诚恐地进来,叩拜道:“陛下万岁,万万岁!”李世民从思绪中回过神来,淡然一笑:“哦,是太史令来了,快快请起。”说着,他从书案上取过一本书递给李淳风,问:“这本书,你看过了吗?”
李淳风毕恭毕敬地接过一看,原来是民间广为流传的《秘记》,心里一下子明白了深更半夜皇上召见的原因了。他坦然起来,回道:“臣己读过。”
“可信吗?”李世民紧紧盯住他,迫不及待地问。
李淳风不再拘束,侃侃而谈:“世事沧桑,令人难以预料,但民间所传多有应验。当年天下广为流传的‘十八子杀羊图’,后来不就应了大唐的兴盛吗?”他说着停了下来,看到皇上仍聚精会神地听着,便说了下去:“臣观天象,察历数,得知确有其人,已在宫中,而且是陛下的亲属。从现在起不过三十年,定为天下王,将杀尽大唐子孙。”
李世民呆了半响,才问:“难道没有解救的办法吗?”
李淳风道:“臣只是通过天象历数寻找未来之征兆,但却难违天意。”
李世民一凛,两眼闪过一丝令人难以察觉的凶光,说:“既然已在宫中,我把带有‘武’字的可疑之人统统杀掉,不就可以避免这一大祸了吗?”
“万万不可!”李淳风紧张起来,“陛下若开了杀戒,肯定会有无辜受冤,有损陛下圣明。况且三十年后,这个人年纪已长,但愿多生善心,为害不大,不会损于大唐国脉承祚。”
李世民默不作声,沉思着。
一时屋内静寂无声,李淳风连自己的喘息也听得清清楚楚。
良久,李世民颓然长叹一声:“唉!命由天定!你且回去歇息吧。”
李淳风拜辞而去,留下李世民一人呆呆坐在御书房中。
没几日便是除夕了,长安城中时不时有性急的孩童放起了爆仗。天又乘着夜色下起了大雪,大地一片银白。
李世民望着窗外,感慨着瑞雪兆丰年,不由心情开朗起来。前不久,一直压在心头的有关《秘记》传说的阴云也一扫而空。
早朝时,他不时向众臣微笑着,这是他近来少有的好心情,散朝时,竟然心血来潮,宣布大宴群臣。
盛宴伴以丝竹歌舞,李世民频频举杯,一时大堂之内觥筹交错,欢声笑语,笑气洋洋。
早年追随在秦王府的武将们看到今天龙颜大悦,胆子壮了起来,借着酒意,吆喝着玩起击鼓传酒。
这个游戏是当年李世民在秦王府统军征战时军中常玩的游戏。数人围在一起,一名士兵背对众人,面壁擂鼓,众人将一盛满酒的酒杯,随着鼓声依次下传,鼓停则止,酒杯停在谁的手中,谁就要在盛着赏罚签子的木筒中任抽一支,该赏则赏,该罚则罚。谁将杯中酒洒出,也要抽签。
李世民一时又觉得回到往昔的峥嵘岁月,兴奋地命内侍抬来大鼓,自己亲为掌监。
鼓声如急雨般响起,酒杯在文臣武将手中传递起来。突然,鼓声嘎然而止,酒杯停在褚遂良手中。他走到签筒前,抽出一支赏罚签,上面写道:“罚酒三杯,并与众同饮一杯。”他先向李世民致礼后饮完三杯,然后再次斟满,与众文武大臣一饮而尽。
李世民乐不可支,笑呵呵地说:“今日与各位爱卿同乐,不必拘泥君臣之礼。”众人轰然,一片万岁之声响起。
内侍又去击鼓,文武大臣紧张起来,将手中的酒杯急忙向下一人传下去。这一轮,鼓声好像总也停不下来。拖的时间越长,人们越是紧张,唯恐酒杯停在自己手中。
左武卫将军李君羡接过酒杯时,一不小心洒了出来。众人大笑起来,嚷嚷着催促他快去抽签。他站起身来,抽出赏罚签,上写:“罚,道出小名。”
文武官员静了下来,李君羡笑说:“小名五娘。”众人哈哈大笑起来,李世民也不顾帝王的尊严,大笑着说:“大男人,起个女人名字,岂不可笑。”
李君羡早年追随在李世民左右,打刘武周、王世充等,立下赫赫战功。此时他被封为左武卫大将军、武连县公,负责守卫玄武门,也算是皇上近臣。对于众人的哄笑,他并不以为意,只是坦然而道:“此小名乃父母所赐。”没想到文武大臣看他认真的样子,反而更觉得可笑了。
欢宴完毕,李世民与长孙无忌回到政事堂。无忌还在笑说刚才的事。李世民突然问道:“李君羡官称封邑是否都有‘武'字?”
无忌一愣,旋即点头道:“对呀!《秘记》所传是否会应验在他的身上,况且他还守卫着皇宫要地玄武门啊!”
李世民一听“玄武门”,心中“咯登”一下,陷入沉思。
332 回复 :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