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百家讲坛:道光皇帝-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嘉庆帝这个念头甫一出,群臣便纷纷表示反对。理由很简单,口外天寒,担心皇帝身体不适。七月十四,有一个大臣再次劝皇帝在紫禁城好好休息,别出去秋狝,说着说着就走了嘴,什么连年行猎,围场的猎物日渐稀少,基本上就剩下兔子了,我们兴师动众、长途跋涉去打兔子有什么意思呢?他力劝皇上别去。
嘉庆皇帝听闻此言,大怒道,你们懂什么?难道我是为了行乐吗?我是在搞军事演习!通过打猎训练军队,同时见见蒙古王公,这关系着边疆安全呢,别他们都造反了,我才去整治他们,那就晚了!随后,嘉庆紧急传令军机大臣,命下诏封口,申明敢于阻止他这次行动者将被“立置于法”,于是群臣缄口不言。
这一雷厉风行之举也显示出嘉庆皇帝对自己的身体状况的自信。是啊,如果身体情况不妙,怎么会有心情长途跋涉木兰秋狝呢?
时间:七月二十五(公历1820年9月2日)
地点:承德避暑山庄。
这一天是嘉庆皇帝生命中的最后一天。
清晨5点,嘉庆皇帝就起床批奏折,直到上午九点半,才吃早饭。早饭怎么这么晚吃呢?原来,当时国库亏空,粮食不足,全国百姓都吃两顿饭,皇帝嘛,以身作则,带头为天下作表率。吃完早饭,嘉庆接着处理公务,到了中午,军机大臣来见他,拿过他批阅后的文件一看,立即劝说皇帝休息,说您龙体要紧,不能再工作了。
为什么军机大臣力劝嘉庆立马歇息呢?
因为此时嘉庆皇帝写的字大臣们已经不认得了,既像满文,又像汉文,还有横着写的,像###文。可以想见,皇帝的思维已经处于极度混乱之中了。军机大臣这么一劝,嘉庆皇帝也觉得支撑不住了,在太监的搀扶下上床休息,这一躺下,就再也没有起来。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一、天降大任(5)
晚上8点,61岁的嘉庆皇帝把大清政权扔在了崇山峻岭之间的承德,撒手西归。当时,政府一半尚留在北京,另一半则被他带到了这荒山野岭之地。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夜静得都能听到草木之声,群臣们瞠目结舌,欲哭无泪。大清朝开国以来史无前例的一场统治危机骤然降临。
嘉庆皇帝死得如此突然、如此蹊跷,没有任何征兆。以致于有人说他是在避暑山庄遭雷击身亡。这个说法当然十分荒唐,不值一驳。嘉庆皇帝属猝死无疑。七月二十五日中午还在照常办公,午后突然发病,傍晚去世。
什么病会如此猝不及防呢?我们分析一下:
当时,嘉庆皇帝的身体状况是这样的:
1、年逾六旬,已然属于高龄;
2、《清宣宗实录》中称嘉庆皇帝“天体###”,通俗一点说就是体态较胖;
3、去世三天前“偶感暍暑”——出现轻度的中暑情况(头晕、头疼),但并未影响工作;
4、在无现代化交通工具的年代,北京到承德相距甚远,历经长途跋涉,身体处于极度###和疲劳之中。
在这种状态下猝死,病因最有可能的是心脏病或脑溢血。从下午发病,傍晚去世,去世三天前“偶感暍暑”——出现类似轻度中暑的症状(头晕、头疼)来看,脑溢血的可能性更大。需要说明一下的是:中暑与高血压之间症状相似。当时,中国人普遍营养不良,患高血压的很罕见,加之医疗条件的局限,很可能将高血压的症状误诊为轻度中暑,而一旦高血压发作,病发脑溢血,到那时神仙也无力回天了。
嘉庆皇帝驾崩,这是国丧,是举国上下天崩地裂的头等大事,但是,比这更重要的是新君的嗣立。
嘉庆皇帝猝死几小时后,旻宁便继位了。虽然旻宁一直被视为嘉庆的接班人,但当这一天(嘉庆驾鹤西去、旻宁继位)骤然降临的时候,总要有个依据,有个手续。这样的继位才合乎法理。
怎么才是合法的呢?这要由国家的所有者授予。当时是父死子承的家天下,没有选举制度。在这种情况下,政权的传承或者根据老皇帝临终当着群臣面所交待的遗嘱,或者依据老皇帝生前的立储圣旨。清朝实行秘密立储制度,由皇帝生前准备一道死后才发生效力的诏书,上书下一代君主的名字,藏于鐍匣,再将鐍匣放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
一旦皇帝忽然驾崩来不及交待后事,群臣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梯子,取下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的鐍匣,然后“公启鐍匣,宣示御书”,拥立新君。
嘉庆皇帝临终前,是否曾经当面向群臣交待让谁当皇帝呢?没有。嘉庆皇帝病发突然,事先没有明显先兆,发病后顿时陷入昏迷,很快死亡,未就后事做任何安排。在嘉庆皇帝去世四十余天后,军机大臣在奏折中说:“大行皇帝不豫,神明稍衰,故无一言相遗。”可见,嘉庆皇帝发病后就不能说话了。
旻宁继位,走没走第二个程序,公启鐍匣,宣布立储密旨,然后遵旨继位呢?
在此,有两个说法,一个是官方说法,一个是民间说法。
这个官方说法是旻宁当皇帝后搞出来的,称嘉庆皇帝临终前召大臣“公启鐍匣,宣示御书”,立旻宁为皇太子,然后旻宁继位。可以肯定,这是个谎言。理由有四:
1、嘉庆皇帝发病后立即丧失语言功能,怎么可能召见大臣?
2、《清史稿·禧恩传》记载嘉庆皇帝死的时候大臣们没找到鐍匣,为此还展开了一场争吵。
一、天降大任(6)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有一个史实细节不可放过,嘉庆帝驾崩后,承德方面连一口合适的棺材都没有,急命北京将棺木运来,甚至不顾风水上的顾忌,指令将棺材拆解后运送,以便提高运输速度。
旧社会,如果家庭条件允许,一般老人都会准备好一口棺材。晚清重臣左宗棠行军时就带着一口棺材,以备不时之需。嘉庆皇帝连棺材都没带,他带鐍匣干什么?因为这两样东西都跟死亡有关,他若知道自己很快死亡,他干脆就不到承德来了。所以,承德方面没找到鐍匣是可信的。
3、那么,这个鐍匣是不是放在北京了?这个可能###也是有的。但是,七月二十九(公历9月6日),旻宁在承德接到皇太后发自北京的懿旨:皇帝龙驭上宾,嗣位尤为重大,恐仓促之中,未及明谕,而皇次子秉###谦冲,为此特降懿旨,驰寄皇次子,即正尊位。这道懿旨有力地证实了北京方面也没有找到鐍匣。如果确有“鐍匣”,送来就是了,哪里轮得到太后作指示。清朝制度并没有赋予太后立皇帝的权力。
不仅如此,太后懿旨还可以佐证这样一个问题,她估计承德方面也找不到鐍匣,怕旻宁因此谦虚拘泥,不即皇帝位,给他送去了个依据——太后懿旨(皇太后小瞧了“秉###谦冲”的旻宁,当这道懿旨以“六百里加紧”的速度递到承德时,大事已定,懿旨成了“马后炮”)。虽说太后没有立皇帝的权力,但总比什么依据都没有强。而且,作为前皇后,她有可能分享嘉庆皇帝的秘密,知道嘉庆皇帝立没立储,如果立了,是谁?还没立,想立谁?她的话还是具有权威###的。
4、鐍匣和立储密旨关系到旻宁继位的合法###,是视为“传家宝”式的神圣文件,如果有的话,必定珍视万分,细心收藏,但直到今天,从未有人见过此文件。哪去了,丢了?恐怕压根儿就没有。
可见,官方说法并不可信。
那么,民间又是如何说的?
在道光二十年,即1840年,民间出现了一个新说法:说嘉庆皇帝死后,群臣找不到鐍匣,经过一番争吵、搜检,才从太监那里找到了一个小金盒,有锁无匙,军机大臣强拧开锁,发现内有立储密旨,遂遵旨拥立旻宁。这一说法出现于当时在场的军机大臣戴均元的《墓志铭》中。史学界普遍认此种说法可信度较高,但实际上,与此前的官方论述完全相悖,由此生出了新的问题。
但据我分析,这一说法经不起推敲,纰漏百出。
第一、“盒”是用来装一些零散或者易碎物品的,一般没有用它来装文件的;
第二、关于军机大臣强行开锁这一细节也有疑点。“盒”一般无锁,谁见过带锁的饭盒、眼睛盒?能轻易被人拿走的小盒没必要上锁,拿不走的东西才加锁,那就不是“盒”,是“箱”了;
第三、用一个很值钱的“金盒”装关系国家命运的文件,而且放在太监手中,令人难以置信;
更为重要的是,至今从未有人见过这本应视为圣物的“小金盒”和里面的立储密旨。
综合以上证据,基本可以断定,在嘉庆皇帝猝死的当晚,旻宁是在既无先皇遗嘱,也没有立储密旨的情况下继承皇帝位的。
尽管如此,事后,并没有人据此说这违反了清王朝的根本利益,抛开“国不可一日无君”的大道理不论,当时,承德方面如不立新君,就不能为嘉庆皇帝发丧,综合各方面考虑,旻宁即位呼声最高,而他的弟弟等并没有对他形成强有力的竞争。于是,大臣和旻宁彼此间号哭着、拉拉扯扯着,旻宁半推半就地就坐上了众人注目的皇帝位置。此后,人们也未质疑过其合法###。
一、天降大任(7)
嘉庆皇帝是清入关后第一位死于北京之外的皇帝,旻宁也是第一位在承德即位的皇帝。
即位后的旻宁,在避暑山庄待不下去,每日催促着回京。这是一位谨小慎微的君主,考虑到此次事变突然,天下易主,朝野震撼,如不立即回京,恐有碍社会稳定。而且,此时宫中无主,太后未必能够支撑危局,故急于回京。
但因运嘉庆帝的梓宫,沿途道路、桥梁必须拓宽加固,大队人马后勤供给且需时日筹备,警戒更是亟需布置,杠夫且要训练,终究不是唾手可成之事。
心神不定的道光帝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但回京之事急不得,又需假以时日,在多次与大臣们讨价还价后,初定八月十四为返京的时间,后道光食言,提前两天,改为八月十二,回京沿途的准备更是紧促。皇帝如此这般不讲理,群臣们是叫苦不迭。
直隶总督方受畴忙得急如星火,总算使梓宫如期成行,他没有白忙一场,旻宁不但不追究他因庇护贪官污吏,被“革职留任”的处分,还赏给太子太保衔。据说,道光帝带嘉庆梓宫回京之时,沿途臣民表现得“如丧考妣”,而且修桥拓路争先恐后,故沿途老百姓也得到了蠲免一年钱粮的浩荡皇恩。
在道光帝的再三催促下,在嘉庆二十五年八月十二(公历9月18日)这天,嘉庆皇帝梓宫由承德避暑山庄起驾。十天后,嘉庆皇帝的灵柩进北京安定门。
北京城里城外沿途跪满了普通市民,哭声一片,震惊山河。然后,灵柩进东华门,经景运门,抬至乾清宫。由于宫眷、太监的加入,号哭之声回响于紫禁城中,哀戚气氛达到了顶点。旻宁行礼之后,“哀号瞻恋,不###暂离,王大臣等恳上节哀,至于再四”。
至此,虽然仍在国丧之中,旻宁每天在上书房“倚庐”守孝,但丧事已经办完大半,接下来要准备的就是登基大典了。
登基大典在紫禁城如期举行。
旻宁最终选择的吉日是嘉庆二十五年八月二十七,公历的1820年10月3日。
深秋的第一缕朝阳投向北京,顿时将紫禁城装点得金碧辉煌,金水桥下的御河水清澈碧绿。阵阵秋风拂过,疲惫的各级大小官员心情开朗起来,因嘉庆帝逝世而积郁于心底的哀戚之感一扫而光。
紫禁城一改终日忙碌的气氛,笼罩在庄严肃穆之中,清入关后第五次登基大典即将举行。
大家可能觉得奇怪,旻宁是清入关后第六代君主,怎么是第五次登基大典呢?
原来,旻宁的父亲嘉庆皇帝没举行登基大典。嘉庆当皇帝时,父亲乾隆还活着,乾隆搞了一次传位大典,把皇位直接传给了他。到道光登基之时,绵延不绝的大清国已经整整85年没举办过登基大典了。
朝廷里活着的人没有一个经历过登基大典,更不知如何举办。无奈之下,负责登基大典的礼臣们翻出尘封已久的档案,仔细查找,反复研究,方才确定了典礼的每一个细节。
午门外排列着皇帝大驾,驯象、仗马整齐侍立,太和门内外分列中和韶乐和丹陛大乐乐队,太和殿前广场文武官员顶翎辉煌,按文东武西原则,分班肃立。在太和殿御座南正中案上,陈放着皇帝宝玺。大殿内外香炉里名贵香木轻烟缭绕,异香飘渺,仰望大殿,犹如天上宫阙。
已经穿上皇帝礼服的旻宁在内务府大臣、礼部堂官、内廷侍卫的簇拥下乘舆由北而来。此前,他身着孝服向嘉庆帝灵位行三跪九叩礼,又着龙袍向皇太后行礼。当乘舆行至保和殿时,嗣皇帝降舆,步至中和殿升座,首先接受领侍卫内大臣的叩拜。
礼部尚书在例行公事、检查全场准备情况后,至中和殿奏请嗣皇帝即位。旻宁在侍卫近臣的簇拥之下,缓步走向太和殿。
全场鸦雀无声,只有秋风拂动,旌旗猎猎……
改朝换代了!现场的所有人思绪万千……
但是,他们之中有谁能想到呢?中国历史即将随着他的脚步,进入晚清时期,进入跌宕起伏、剧烈变革的社会转型期。
旻宁入太和殿,升座,即皇帝位。
此时,殿前三声鸣鞭,五凤楼上钟鼓大作,鸣礼官高声赞道:“跪”!上自礼绝百僚的亲王、贝勒,下到六部九卿、科道翰詹各级官员,均屈立于太和殿前、旻宁脚下……
旻宁宣布:年号道光,以明年为道光元年。
道光帝成了中国这一艘大船的掌舵人,他踌躇满志,想一展宏图。他将带领中国走向何处呢?他能驾驭这条创伤累累的大船驶出暗礁密布的激流险滩,进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的境界吗?
请看:遗诏风波。
二、遗诏风波(1)
“乾隆身世”是清宫疑案之一。乾隆皇帝究竟出生在哪里,是避暑山庄?还是雍和宫?刚刚登上皇帝宝座的道光帝跟军机大臣围绕着这个问题各执一词,尖锐对立。这可不是学术上的探讨与争鸣,这是关系着皇室体面血统的大事。
“遗诏事件”是皇帝故意找茬,有意为之;还是军机大臣糊涂混蛋,把事情搞错?层层迷雾引发了此起彼伏的君臣博弈。最后,这幕闹剧以军机大臣彻底垮台剧终。一朝天子一朝臣啊!道光帝此举不仅成功改组了政府,还确立了新王朝的施政风格。一场宫廷政治风波将会给朝野上下带来怎样的变化呢?
【一朝天子一朝臣】
道光登上皇帝宝座仅仅十天,朝堂上就发生了一场大风波,皇帝跟军机大臣翻脸了。一方义正词严,咄咄逼人;另一方满腹委屈,不甘示弱。双方对立的焦点是“乾隆皇帝到底出生在哪里”?结果自然是皇帝大获全胜,两位领班军机大臣被撵出了军机处。而乾隆皇帝到底出生在哪里呢?直到今天也没有搞明白。
其实,这场风波并不是为了搞清楚“乾隆皇帝的出生地”,而是道光皇帝对军机处的一次大改组,也可以说是对政府的一次改组。所谓“乾隆的出生地”问题,不过是个引子或借口。
在中国历史上,每当新皇帝上台,先帝所用的大臣往往要被清洗撤换,严重点儿的恐怕身家不保。这就是古语所说的“一朝天子一朝臣”。人们一般容易生出“世态炎凉”、“人走茶凉”之类的想法,其实,事情并非这样简单。
每个皇帝的执政风格不同,对大臣的要求自然不一样;而且,新皇帝上台之初豪情万丈,要做出一番事业,总要有一批善于领会、理解和执行的亲信。原来先帝使用的那帮暮气沉沉的大臣自然在淘汰之列,所以,上台之初的道光皇帝首先改组军机处也不足为怪。
为什么从军机处入手?
这要从中国的皇帝制度说起。中国的帝制创立于秦始皇,基本体制是皇帝之下设置宰相,总领百官,治理天下。也就是说,皇帝和文武百官之间隔着一个宰相,宰相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力相当大。打个比方讲,皇帝是法人代表,是董事长,宰相就是总经理。但是,这个董事长与总经理常常发生矛盾,董事长对总经理既不放权、也不放心,所以,明朝就废了宰相,这就成了董事长身兼总经理。
这样一来君权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巩固。但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什么弊——累。毫不夸张地说,从此皇帝就成了天底下最辛苦的人,每天必须研究几十道总共几万字的奏折,立即形成对策下发,每天还得召见几拨中央及地方官员,这对皇帝智力和精力的要求几乎达到了极限。繁重的工作无人可以分担,也没人敢分担;又没有人可以诉苦,皇帝就是累死也没人心疼,你给自家干活,你累你活该,找谁诉苦去?当然,皇帝若不想把国家治理好的话,另当别论。
累固然难以承受,但更严重的是即使累死也干不完。所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