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汉雄-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皇帝陛下在卫丫将豆腐刚刚端上来的时候便掴了一勺子。尽管烫的直跳脚也舍不得吐掉,急的千度也在旁边直蹦。看着猴急的皇帝陛下,云啸真为大汉的天子不值,这皇帝当的真心不如后世的村长,一道麻婆豆腐就吃成这个样子,如果吃了西红柿炒鸡蛋那会是什么景象?

    吞下了烫人的麻婆豆腐,刘启长长的呼出了一口气。接连说了三个好。

    “这白白的东西是什么?”

    刘启又剜了一勺,这次明显吸收了教训,仔细的吹了吹这才入口。

    “此物名曰豆腐。是由黄豆制成,口感嫩滑入口香甜。陛下觉得怎样?”

    “好,甚好。”

    “微臣想建一所豆腐坊,专门生产这种吃食。可是苦于在长安没有店铺,不知道陛下是否愿意入股?”

    老子的豆腐不是白吃的,不留下点好处怎么行。

    “好,朱雀大街的店铺给你一间。同样是二八分账,千度记下来明日找内府的人来办理。还有什么好东西一并拿来。”

    卫丫很快又端上来两个盘子,一碟是鲜嫩纤细的豆芽炒肉,一碟是碗口大的一摞薄薄的面饼。云啸取下一张面饼,将豆芽夹出一些卷在里面,卷成一个桶之后便递给了刘启。

    刘启咬了一口,豆芽在嘴里清脆宜人,瘦肉浓香可口。旁边的千度学着云啸的样子,一脸给卷了四张刘启这才打住。

    每次到你家都吃的积食,走陪朕出去转转看看的你庄子。

    庄子上的路有些不好走,原有的路被扒开。巴图正在领人将一块块青石板铺在路上,已经铺了一段。刘启走上去,很平整给人一种踏实的感觉。庄户们正在路的两旁挖排水沟,见侯爷来了都爬上来打招呼。

    “路两旁要挖排水沟,这样夏日里便不会积水。积水会滋生蚊蝇,瘟疾就的这些蚊蝇传染的。”

    “哦”

    刘启很新奇的看着干的热火朝天的庄子,在此之前他没有看见过哪个庄子有这样的场景,庄户们不都是好吃懒做的么?为何会如此积极的卖力气干活?

    “你庄上的庄户为何干活都这么卖力气?”

    刘启思考了很久都没有想出答案,便随口问了出来。

    “庄户们每天的劳动都要记工分的,月底可以用工分换钱粮。出工不出力的家伙会被扣工分,庄户的日子想过的红火便要使力气干活。那些游手好闲的只有看别人吃白面馍馍,自己吃粗糙的黍米。时间久了庄户们干活都是这样卖力气了。”

    “哦,你这个法子可以推行。朕给你一个郡县让你牧守,如何?”

    “微臣难当大任。”

    “朕看你的庄子就打理的很好嘛。”

    “回陛下,微臣打理的好是因为庄子是自己的。每年的收成都是入了臣个人的腰包,庄上的工分也是微臣亲自记的。所以没有差池,如果换做一个郡县,微臣如何记得过来。下边的书吏便会中饱私囊,亲者多记远者少计。时日久了便会产生民怨,民怨沸腾揭竿而起之时便是臣人头落地之日。”

    “哦,那你说怎么办?”

    “臣没有办法,所以臣只能管理一座庄子。”

    “哈哈哈,你这小滑头。”

    小白肆无忌惮的横行在村里,村里的孩子们并不怕小白。围拢着小白给它抓痒痒,有些还在向小白告状说后山又有狼了,希望小白空闲时间去管束一下云云。挠完了痒痒的孩子们就找卫青要冰糖吃,一块亮晶晶的冰糖便是给孩子们最好的奖赏。

    有些没有要到的便去向小白告状,面对着委屈的孩子,小白立刻变做正义的化身,张牙舞爪的向卫青讨要。无奈的卫青只得将截留下来的冰糖如数分发。快乐的孩子和垂头丧气的卫青相映成彰。

    村口正在喝粥的老汉张着没有几颗牙的嘴向云啸打招呼。

    刘启看着那些拿着白面馍馍边跑边吃的孩子,再看墙根几个老人家碗里的稀粥,回手便给了云啸一巴掌。在乡下的庄子里经常有这样的事情,只给老人喝稀粥剩余的粮食给青壮吃,甚至还有故意将老人饿死的事情。老人年纪大了干不动活,没有继续养活的价值。

    巴掌刚落到云啸的头上,一双筷子便砸在了刘启的脸上,接着一个陶碗便落在了刘启的头上,幸亏老人手摇脚颤没有力气,否则非给刘启开瓢不可。卫绾和千度等一干人等都愣住了,反应过来的卫绾操刀子就奔老人家去了。

    行刺皇帝剐了你也不冤枉。一众侍卫纷纷抽出刀子,杀向站都站不稳的老汉。

    “住手。”

    刘启抹了一把脸上的米粒断喝道。

    卫绾硬生生停下已经到了老汉头顶的刀子。

    “老人家我打他是为你出气,你为何掷我?”

    刘启很疑惑的询问老汉,他想不出是什么给了这个老汉打他的勇气。

    “俺知道你是贵人,你打侯爷侯爷都不敢还手。可是就算你再贵在庄子上打侯爷就不行。俺几个孤老头子,活了一把年纪了。什么都见识过了,谁家没有饿死几口人啊。俺儿子徭役死的,出兵打仗死的,老汉我活了六十五了,都死光了就剩俺一个了,俺也够本了要杀要剐随便你。”

    另一个老汉也说道:“老哥哥,你不打他我也打他。木有侯爷养着俺老哥几个,俺们早就饿死了。这庄子上哪年不饿死人,自打侯爷来了就木有饿死一口人。庄子上的娃子以前脸上是什么成色,现在壮的跟牛犊子似的满山跑。做人要讲良心,你看看这碗里不是粗黍米,是精贵粟米。”

    老人拿起陶碗杵到刘启的脸上让刘启看碗里的食物。

    “俺们也想吃馍馍。可是你看俺们这几颗牙,吃的了么。”旁边的一个老汉指着自己的嘴向刘启示威。

    汗颜的刘启带着一脑袋的稀粥和自己的爪牙离开了云家庄子,来时兴致勃勃走时心情沉重。

    秋收了,金色的麦浪翻滚象征着成熟的季节。每个人看见田间的麦浪都是一脸的喜悦,至少今年不会饿肚子。千百年来汉人的思想是质朴的,他们辛劳的耕作就是为了秋收的喜悦。天底下最爱好和平的恐怕非汉人莫属,他们不崇尚抢掠,不崇尚杀戮。在他们眼中一切都可以通过劳动获得,问天要饭问地要粮这才是汉家子应该做的事情。

    不过老天似乎要作弄一下这些质朴善良爱好和平的汉家子,每一个时代都会在汉家子的周边安置一个狼一样的邻居。杀戮是他们的游戏,抢掠是他们的业余活动,他们一次又一次的对和平善良的汉家子进行一轮又一轮的屠戮。他们的杰出代表便是突厥、契丹、蒙古、女真。在这个时代便是匈奴。

    以前云啸经常听说炎黄子孙,华夏民族这样的话语。也身为炎黄子孙有着深深的民族自豪,不过那个带着厚厚镜片的历史老师说的并不详细。只告诉了云啸,正义的化身炎帝和黄帝共同战胜了邪恶的化身蚩尤。于是民族融合了,天下一统了,华夏民族诞生了,我们都是炎黄的子孙,世界大同等等等等。

    放屁,纯粹的放屁。听了云啸的述说,渔老给出这样的评价。于是云啸听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华夏民族。

    华族是生长在黄河流域的农耕民族,夏族是生长在黄河流域的游牧民族。姓轩辕的黄帝和姓有熊的炎帝分别是两个部落的老大,那个时候的部落斗争其实和现在的黑社会抢地盘差不多。两个部落经常开片,有熊氏兵强马壮,轩辕氏人数众多。双方实力大体均衡,谁也奈何不了谁。

    平衡终于被打破,一个叫蚩尤的南方佬来了,据说这哥们面如牛首,背生双翅力大无穷,非常生猛。他猛他的兄弟也猛,他有兄弟八十一人,都有铜头铁额,八条胳膊,九只脚趾,个个本领非凡。

    这样一个猛人来抢地盘,这让轩辕老大和有熊老大鸭梨很大。于是斗了几百年的部落矛盾被平息了,于是轩辕老大和有熊老大拜了把子,共同对付那个叫做蚩尤的外来户。

    事实证明强龙压不过地头蛇,毕竟在黄河流域混了这么多年。两位老大联手,干掉了蚩尤和他的八十一个兄弟。胜利之后便要决定老大的人选,毕竟打来打去不是为了什么狗屁的民族融合,而是为了更大的利益。

    我们的祖先十分的聪明,他们运用了最民主的方式解决了问题-----轮流坐庄。你干一届我干一届,你不地道就不要怪我秋后算账。即便是现代,这都是一个理想的互相制衡的权利构架(参考如今美利坚的驴象之争)。

    这就有了上古的几位所谓明君,黄帝—华族。炎帝---夏族。神农氏----华族。大禹(就是治水那位)----夏族。

    对于权利的贪婪注定了这样的制度不会长久,大禹的儿子启并没有遵守约定移交政权,而是决定自己当老大。因为他是夏族所以大家叫他夏启,他的帮派就叫做夏。

    之所以说这么多,是因为多年以后华族赶跑了不遵守合同的夏族。那些跑到草原上的夏族便是,匈奴人以及今后虎视眈眈窥视中原的那些草原民族的祖先。

    广义上讲,这是人民内部矛盾。

第二十七章 廷议() 
开篇首先要跟大家解释个事。汉雄吧里面有朋友说豆浆是不能生喝的,经龙王多方打听证实生豆浆的确不能喝。请各位吧友不要亲身验证,以免发生不必要危险。

    龙王在这里郑重声明,没煮熟的豆浆是不能喝的。

    未央宫的宣室。

    “皇上驾到”

    千度尖细的嗓音居然能将这四个字喊出一股堂皇的味道。

    “吾皇万岁万万岁”

    身着各色官服的大臣们跪在巨大宣室的两侧,山呼海啸一般的呼喝了起来,仿佛喊的声音大小与对皇帝的忠心成正比一般。

    刘启昂首阔步的走进了宣室的大门,想着中央那只属于自己的座位走去。千度抱着天子宝剑跟在身后,六名内侍分别端着天子印信等物跟在身后。

    “平身吧。”

    刘启坐定之后,随意的挥了挥手。

    “谢万岁。”

    大臣们跪谢了皇帝之后,回到了自己的座位跪坐了下来。

    刘启面前的八十一盏油灯里的火苗忽东忽西,显示出宣室里的气流十分的混乱,一如现在大臣们的心情。昨天晚上一个重磅的消息在长安城流传,廷尉署抓了楚王,罪名是太皇太后国丧其间楚王与楚馆歌姬银乱。

    刘启神情和蔼面带微笑,神色十分的平常。

    “说说看,有些什么上奏啊。”

    “启禀陛下,有御史署参奏楚王刘戊,私间银荡一案的奏本,还有弹劾赵王刘遂……”

    御史中丞还没有说完,两侧的大臣们已经嗡嗡的议论成了一片。没想到今天御史中丞一上来就拿这些位高权重的王爷们开刀。刘骜有些坐不住了,论公他是宗正卿管理的就是宗室,论私御史中丞参奏的都是他的叔伯兄弟和子侄。无论如何一会儿他是要有个态度的。

    刘启的脸上波澜不惊,还是一副自在的神态。

    “还有呢?”

    “还有御史大夫晁错报来,请予廷议的削藩策。”

    千度用托盘将一卷织锦书卷呈了上来。底下的大臣们已经是嗡嗡声一片,削藩这件事情终于提起来了,藩王们会让朝廷就这么削了自己手中的地,手中的兵?这弄不好就是腥风血雨天下大乱的节奏。

    刘启拿起了织锦书卷,看了看拿在手中。

    “这个削藩策,朕已经读过了。今天早朝叫大伙来,就是想听听你们的见解,这件事儿事关重大,关系到朝廷的百年大计,千年大计。”

    刘启顿了顿,思索了一下,面色有些凝重的接着说道。

    “所以今天大伙儿可以畅所欲言,啊这个……都谈谈。”

    刚才一轮纷纷的大臣们全部都闭上了嘴,仿佛一瞬间都失去了语言功能一般。

    刘启看了看地下的这帮子大臣,等了良久都没有一只出头鸟。

    “都不说话啊,好那朕就点名了。”

    大臣们都将本已经快缩进腔子里的脖子又向里缩了缩,生怕皇帝陛下点到自己的名字。

    “御史大夫晁错。”

    刘启的话语铿锵有力,让宣室里的大臣们心底一颤。

    晁错挺了挺他的大肚子,抱着笏板来到丹陛下深施一礼。他是皇帝的老师,依礼不必跪拜。

    刘启仰了仰手中的削藩策,对着晁错说道:“你可以先做一个说明。朕也想听听在座各位的高见。”

    “臣,遵旨。”

    晁错深深的一躬,清了清嗓子。

    “诸位公卿,诸位列侯,诸位宗师大臣。臣之所以现在提出削藩之策,并不是有什么新鲜的主张。不过是实施先帝的遗愿……”

    “晁大夫。”一个声音打断了晁错,晁错转过痴肥的身子向身后看去,说话的是太后的侄子魏其侯窦婴。

    “晁大夫,你自己的主张就说是你自己的。如果擅冒先帝之昭的名义,应论以大不敬。”

    “窦大人不必多虑。”

    晁错好整以暇的答道:“因为这确实是先帝的主张,孝文皇帝前元十一年。当时老朽初任太子辅师,先帝召老朽入未央宫。赐老朽看一封卷书,并抄录以转呈皇太子。”

    “什么卷书?”刘骜问道。

    “这封卷书写的是当时任梁王太傅的博士官,贾谊的一封密奏。章题是《论治安策》。贾谊说,当今天下形势有如遍地干柴。大汉天下正躺在干柴之上。”

    “贾谊,不是就那个出身洛阳的市井小子么?一贯危言耸听,声誉不佳啊。”

    刘骜又一次打断了晁错的话,旁边的一些大臣点头称是。

    晁错摇了摇头咽了口唾沫,显示出他在压抑心中的怒火。

    “当年的《论治安策》的确是贾谊受先帝之嘱而作。《策》中提出根本问题有三。分别是流民问题,削藩问题和抗击匈奴问题。

    策中所建议的条陈,例如为了防范诸侯,扩大梁国封地。以梁王据守梁国以屏卫关中,改大齐国为六小国。分淮南一国为三国,这些都是先帝为后日削藩做准备的固本之计。”

    “晁大夫,贾谊当年的那个论治安策。你可以着文吏誊写若干份,给在座的都发一发看一看。”

    刘启扫视着群臣吩咐道。

    “臣,遵旨。”

    顿了顿晁错又道。

    “今汉之天下已一分为多,天下五十四郡。同姓诸王领有天下三十九郡,而陛下治下不过十五郡。仅就大汉土地人口而言,诸侯王便占了三分之二。

    我汉家的诸侯分封制度,本意是以天子为中心。让诸王做天子的屏藩和辅佐。可是各诸侯王呢?本应和朝廷命官一样都是天子的仆臣,可是一些大小的诸王们。上马治军,下马治民。任意生杀予夺,擅自行事。无论何事从不向朝廷禀告,有些人甚至目无君上。数十年不入朝供奉,连皇太后也不来觐拜。汉家之禁令早已不能通行于诸侯各国。这样下去,恐怕迟早这些诸侯国要变成国中之国。以至于重演春秋战国的天下大乱局面。”

    “陛下,臣进一言。”

    中尉陈嘉抱着笏板走上前来深深一躬。

    “说”

    “陛下刚刚登临大位尚不久,举政应以安定祥和为主。当今四海一家天下承平,列王诸侯与陛下有骨肉之亲。更宜以和为贵,晁错的这些言论危言耸听。有扇乱挑拨之嫌。”

    “请问中尉大人。汉立国数十年来何曾真正安定过。”

    “晁大夫,你什么意思?”

    陈嘉戟指问道。

    “高祖在世十年,异性诸侯反者九起。文皇帝在位二十年,先有济北王刘兴居谋反。时隔三年,又有淮南王刘长作乱。”

    “那你认为当今谁会造反?”

    大臣们有开始议论,嗡嗡声喧嚣甚上。

    “譬如当今的吴王刘濞。”

    晁错此话一出,偌大的宣室之中顿时安静了下来。群臣们都惊讶的看着晁错,不知道这位老先生哪一根筋出问题了,当众指责当今天下的第一藩王。

    “陛下,御史大夫这样当庭指斥在位藩王,以下犯上离间皇亲。请陛下下旨责罚。”

    “陛下,当今天下太平。吴王刘濞乃高皇帝的嫡亲侄儿,既是孝文皇帝的堂兄,又是陛下的堂伯父。当年高皇帝定天下后,九江王英布造反。吴王刘濞身临疆场,立有战功。其封国之郡五十城,乃是高皇帝亲口所封。吴王多年不入朝也是因为先帝体恤其辈高年老,准其不朝。

    如陛下召见可下旨宣召,岂能容外臣擅论陛下家事,离间皇亲骨肉亲情。”

    刘启看了一眼上奏的大行令栗贲。

    “今天是廷议,即是廷议便言者无罪。朕看大家还是先沉住气,多听听人家说的。多想想,话说过头的,就姑妄听之。”

    栗贲无奈只得躬身退下。

    “高皇帝封吴王时曾说,望气者言朕死之后五十年后东南有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