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帝国苍穹-第20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现出了一大批战斗英雄。接到作战指令后,这支部署在布良斯克以北的装甲部队果断放弃了莫斯科…基辅铁路干线的运输便利,直接从集结地出发沿着公路推进,披星戴月地兼程赶赴盟军空降区域——在这里伞降和机降的盟军部队要比想象中的还多,奥尔沙周边驻军第一时间组织的反击都没能获胜,多支部队因伤亡惨重而暂时失去了战斗力,而盟军地面部队一面围攻明斯克,一面以装甲兵团绕过白俄罗斯首府沿铁路线突进,不少苏军部队受到前后夹击而出现了混乱,盟军乘势攻破两条防线占领鲍里索夫,线缝部队已经推进到了奥尔沙西南方不足一百公里处,和伞兵部队会合看来也就在这一两天的时间。
鲜艳的红旗引得年轻的战士们一阵欢呼,青春的力量随风而动,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不再是当初那些乌拉尔工业区志愿参军的劳动者,而是经过申报、甄选、训练的正规军人。战争结束的时间还不长,卫国战争的功臣们有的功臣身退、卸甲归田,有的还继续留在部队服役,在这支装甲部队里,稍有些年纪的车长、士官还有军官大都是经历了战火考验的,也有些长着娃娃脸、眉清目秀的小伙儿有着比外表看起来更为坚强的战争经历。
以20世纪40年代的机械水平,坦克车辆经过长途行军会有严重磨损,德国人就在这方面吃尽了苦头,设计简单甚至有些粗糙的苏军装备在这方面要有明显的优势,经过不到一个小时的休整,这支装甲纵队便在隆隆的轰响声中向前移动,只留下那些实在因为机械故障而必须抢修的车辆呆在原地。长长的队列越过山坡后出现了“分流”,一段接着一段往不同的方向驶去,这不禁让人想起那个关于蚯蚓把自己切开玩游戏的笑话,但作为整体存在的装甲部队并不会因为分散而消亡,只要配置得当,发挥的威力也许比合在一处更为强大。按照苏军的裁军计划,近卫坦克第10军是要压缩成为一个坦克师规模的,然而重燃的战火无限期的延迟了这种裁减,目前这个军仍编有近卫坦克第61、62、63旅和近卫摩托化步兵第29旅,它们并没有像近卫红旗斯大林格勒机械化第4军、近卫济莫夫尼基机械化第5军临时分拆开来配属到不同的方面军作战,而是作为苏军总预备队留在后方,这阵子养精蓄锐,正愁找不到一展身手的地方哩!
一轮鲜红的朝阳自东方升起,道路前方隐隐传来隆隆炮响,催促苏军装甲兵们抓紧赶路,嗡嗡的轰鸣声也从后方传来,不多时,一群又一群战机从头顶上空飞过,它们有的占据了好几千米的高空,有的在三千米左右的中高空飞行,还有些距离地面只有几百米,看上去颇有层次感。虽然整体涂装的颜色有所区分,这些飞机的机翼上都有红色五星标识。在正面对战中,苏军不论是拉尔还是雅克系列战斗机,综合性能比起盟军的喷火、野马以及喷气式战斗机都缺乏优势,而且还都是公认的“短腿”——其作战半径和德军的梅塞施密特109、伍尔夫190基本处于一个档次,以致于大战爆发以来,苏联空军在制空权的争夺中总是落于下风,但情况到白俄罗斯东北部就不同了。最近的盟军机场也在300多公里外的立陶宛,而奥尔沙方圆一百五十公里的区域内建有二十多座野战机场,相距百余公里的斯摩棱斯克更是苏军在俄罗斯南部的防空作战指挥部所在地,大型军用机场足以供那些从莫斯科、列宁格勒等地转场而来的战斗机和攻击机驻扎使用。
拉…5、拉…7、雅克…3、雅克…1、米格…3组成的战斗梯队一波接着一波飞过,驾驶坦克和自行火炮向指定地域推进的苏军官兵士气大振,这些战士可不会觉得自己航空兵会因为参战机型的复杂而影响整体战斗力。事实上,那些装备最齐整、人员最出色的近卫歼击航空团都被派往南线参加对盟军部队的包围作战去了,为了最大限度的支援陆军兄弟,他们必须全力以赴的和盟国航空部队做斗争,所以留在后方的空军部队并非一流也不足为奇。
当主要装备T…34/85并得到了友军步兵支援的近卫坦克第61旅抵近奥尔沙南部野战机场也即是盟军地图上标注的“奥尔沙四号机场”时,以伞降和机降方式抵达这里的盟军官兵已经达到5600人之多,并且获得了空投弹药、吉普车以及反坦克炮,美英两国的伞兵们连夜加固了机场外围防御阵地,并且派出了两营兵力协同从“奥尔沙三号机场”出发的友邻部队向奥尔沙市区发动进攻,早先顺利占领另外两座苏军机场的美英伞兵已经从东面突入奥尔沙,若是这总数达到3。3万的盟军空降部队成功占领苏军固守的奥尔沙,这将创造空降战史上的又一个新记录!
“苏联坦克来啦!”
当瞭望人员的惊叫声又一次穿入耳中时,包括扬在内的许多英军伞兵已经不再感到惊奇和恐惧了。昨晚的两场防守反击打得极其漂亮,区区一千多名盟军伞兵充分发挥了平日里的训练水平,他们以反坦克火箭筒和火箭发射器干掉了所有投入进攻的苏军坦克,然后利用人数优势击退了那些勇敢却茫然的苏军步兵,成功守住了机场。天亮之后,盟军凭借雄厚的空中力量空投了后续部队和作战装备,一些大型滑翔机也在机场跑道附近滑降,中途虽然遭到了苏军战机的多番阻挠,盟军的护航战斗机拼力保护己方的运输机群才将损失降到最低,这样的空运给地面战斗部队带来了包括一队“提特拉奇”坦克在内的重型战斗装备,使得战斗的形势看起来一直朝着乐观的方向发展。可是,密集而凶猛的炮声很快惊醒了有些过分乐观的盟军士兵们,扬翻出望远镜朝远处望去,视线尽头的树林边缘出现了升腾的硝烟,过了十来分钟,苏军坦克的身影已经在阳光下清晰可见了。隔着好几公里的距离,它们看起来就像是孩童的橡皮泥玩具,可那些跃动的光焰可不是节日的焰火,位于机场东部的高炮阵地渐渐为爆炸的焰光和浓烟所笼罩。
“那边也有坦克!东南方的树林!”耳边传来的喊叫声过于惊慌,这让扬听着觉得很不舒服,而且它显然吓着了周围的伞兵们,扬意识到自己手下那几个家伙尤其是两个今年才加入第1空降师的新兵蛋子面露忧郁之色——若只是忧郁也就罢了,在关键时刻这往往会导致人们做出迟钝甚至错误的反应。
循声转向,望远镜里很快出现了另一群坦克,要命的是这群从侧翼包抄的苏军装甲部队排头的也是T…34,看起来数量不下三十辆,树林后边还有更多的坦克和自行火炮绕出来向机场推进。扬惊讶极了,他听说方圆两百公里之内就只有奥尔沙北郊驻扎有苏军坦克部队,而且昨天黄昏就已经遭到了己方的集中轰炸,明斯克至莫斯科的铁路线也因为多座铁路桥遭到轰炸和盟军伞兵袭击而损毁,苏军短时间内是不可能利用这条铁路线从明斯克撤回坦克部队或者从莫斯科方向增派新援军。如果这些消息都属实的话,怎么会有此般规模的苏军坦克出现在视线中?
和当年隆美尔在北非布下的疑阵所不同,眼前这些苏军坦克很快用炮火证明了自己的真实性。上级军官很快下达了战斗指令,他们期盼着伞兵们能够像昨晚一样利用伏击战术遏制那些苏军坦克,可像扬这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人心里清楚得很:那种战术仅适合在夜间或复杂林地攻击敌人分散或小股行动的装甲目标,一旦在开阔地带遇上进行集团冲锋的敌军坦克部队,尤其是装备T…34级别的,除非有足够的坦克、反坦克炮或者空中压制,否则撤退将是指挥官们的明智之选。
在盟军官兵的期盼中,一队喷火式战斗机带着救世主的光环出现在了天空中,它们挂载的火箭弹威力足以击穿苏军坦克薄弱的顶盖和发动机舱,这在二战期间对德军的攻击行动中就已经得到了充分的验证,然而美英伞兵们还来不及高兴,一群苏军战斗机就如同幽灵般从高空俯冲而下,面对它们的强势挑战,英军的喷火战斗机不得不改变目标拉起迎战。一通令人眼花缭乱的火箭弹对射后,双方战斗机搅在了一起。在不列颠战役中,“喷火”让德国空军吃尽了苦头,其改进型号被称为“活塞式战斗机的巅峰之作”,而苏军的雅克…3型战斗机亦顶着同样的美誉,它还被称作是二战期间最灵活敏捷的战斗机,有着公认的最高空优性能。最好的战斗机由训练充足、经验丰富的飞行员驾驶,两者之间的直接对话从一开始就是激烈异常、精彩纷呈的。主场作战的苏军战斗机略占数量优势,飞行员们在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缠斗中咬牙坚持着,英国皇家空军的精英们在技巧和场面上不落下风,但也没办法分身去支援地面战事。那些穿过田野、绕过树林的苏军坦克推进速度很快,远远看去就像是发起了一场骑兵冲锋,随行的Su…76则高高昂起炮口用炮火为骑兵们助威。排头的T…34上面并没有搭载步兵,但这并不意味着盟军伞兵们就能够在战斗中捞到便宜,在这样的正面突击中,后排的坦克完全可以用机枪掩护前车的侧后位置,而随行的苏军步兵则以血肉之躯紧密保护着后排的T…34,此外阵列中还出现了一些虽然停产但仍装备着数十个坦克团的T…70轻型坦克以及正在逐步增加战场分量的履带式装甲车,这些都让意图阻挡苏军攻势的盟军伞兵们陷入无助的境地……
随着又一架战斗机拖着黑烟坠落下来,天空中的鏖战已经渐渐分出了胜负,航程与雅克…3相差无几的英军式喷火战斗机主动调头撤离战场,苏军战机并没有穷追猛打,多数重新攀向高空以便在油料能够维持的时间内为己方地面部队的进攻提供空中掩护,一部分大概是弹药油料所剩无几,它们俯冲下来向机场周围的盟军空降兵阵地进行扫射,然后拉起机头朝东北方向扬长而去。地面上,以76。2毫米炮为伞兵提供火力支援的“提特拉奇”也即是绰号“领主”的轻型坦克和伞兵们缴获的苏军高射炮一起进行了最后的努力。奇迹没有降临,T…34/85依靠坚厚的正面装甲避开了大多数攻击,它们开始用中近距离的短停射击拔除盟军阵地上大大小小的“钉子”了,轻便灵活的小领主根本无法抵挡对方的85毫米坦克炮,性能不差的苏军高射炮在一群非专业炮兵手里也最终沦为了敌人逐一炮轰的目标。事已至此,美英伞兵们守住阵地的希望就寄托在那些匆匆布下的地雷以及埋伏在弹坑中的反坦克射手身上了,可在1944年到1945年最后的抗争中,处于劣势的德军官兵在许多战斗中也试图以这两种常规手段来阻挡苏军洪流,以生命为高昂代价,他们最多只是减缓对方的攻势,根本无法遏止红色战车的进攻狂潮!
第15章 伞兵末日(3)
装甲集群横扫空降兵,乍听起来是个缺乏悬念的命题,最终的战斗结果也确实不出人们所料,然而战斗过程却很难用水到渠成来形容。面对汹涌来袭的苏军坦克,美英空降部队寄予厚望的反坦克射手们拿出了令人敬佩的勇气,他们的美制巴祖卡和英制PIAT在逆境中迸发出了顽强的战斗力,短短半个小时之内,围绕机场展开的战斗中即有二十多辆苏军坦克被击毁击伤,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苏军坦克狼入羊群般的冲杀攻势。可是,那些通过英军“哈米尔卡”重型滑翔机运载而来的英制领主坦克和美制M22坦克在高级别的T…34面前一败涂地,除去几辆得以撤离战场的,其余皆变成了燃烧的废铁堆。
眼看苏军坦克横冲直撞,盟军空降兵们一方面用手里的各种反坦克武器抵御苏军进攻,一方面呼求己方提供空中支援,并祭出了他们的秘密武器——特殊的无线电干扰装置。在二战中前期,苏军坦克装备通讯电台的比例偏低,导致群体作战时的协调性和应变性差强人意,后期随着英美根据租借法案援助的无线电设备及苏联本国设备的量产,至1943年夏75%的车辆装备了电台,到了1944年,电台装备率达到100%,这个弱点才逐步改观。当时满心欢喜的苏军技术人员和坦克部队官兵恐怕不会想到,西方盟友提供装备援助的同时也玩了一出阴险的木马计,他们早就针对援苏的通讯器材制造出了干扰设备,它不像是以往的无线电干扰器那样庞大复杂,一辆吉普车的后座就能够装下。随着这些干扰设备的开启,周边十几公里内使用美制或仿美制车载无线电的苏军坦克通讯当即受到了直接的影响,唯独那些使用正统苏制通讯器材尤其是战后改进型号的坦克才能勉强保持车际通讯。
先前攻势顺利时,盟军并没有动用他们的“无线电木马”,以至于苏军在这方面防备不多,直到他们在南线拉开大规模反攻的序幕后,盟军为了抵挡苏军钢铁洪流的推进才开始使用这类秘密武器,苏军技术部门得知这个消息也才几天时间,根本来不及研究对策,更别说给成千上万辆坦克装甲车辆调换设备。在奥尔沙南部机场,这些另类的“木马”刚一开始生效时,已经攻入机场的苏军坦克战斗群并没有立即陷入混乱或迟钝状态,与德国人的残酷拼杀使得苏军坦克手们历练出了超乎常人的意志力,亦在漫长的时光中培养出了独特的战场默契,纵然无法和友邻的同伴们取得语言上的沟通,他们仍按照总体作战部署冲击对手简陋的防御体系,用坦克炮逐一清除盟军空降兵的反坦克火力点和机枪阵地,用车载机枪压制对方的战斗人员,彼此之间的掩护让美英伞兵们难以靠近。不过,在基本失去与坦克部队的无线电通讯后,提供火力压制的Su…76自行火炮群很快停火了,只见它们放缓了向机场内圈推进的速度留在外围观望,这使得盟军空降兵们受到的压力顿时减轻了不少,他们得以集中全力对付突入机场的苏军坦克及车载步兵。没过多长时间,通讯失灵的困扰渐渐显现出来,苏军坦克手们只能目视观察同伴的行动继而采取策应掩护手段,有的干脆减慢成了龟速,有些坦克因为得不到明确指示而从队伍中落了单,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苏军坦克手冒险打开舱盖向外张望,手里拿着不知是常备还是临时准备的信号旗,用原始的方式进行战场通讯。美英伞兵们自然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他们以机枪和步枪专门向打开舱盖的苏军坦克炮塔射击,即便不能打伤苏军坦克手,也能有效阻止他们进行战术沟通,并为己方的反坦克射手提供掩护。
从场面上看,坦克集群的混乱阵势确实给了盟军空降兵更多的机会,可惜这一招使用的时间有些晚了,占领机场的盟军部队轻重装备在苏军装甲部队的凶猛突击中多数已损失掉了,残存的反坦克射手们虽然瞅准时机干掉了几辆苏军坦克,但这完全无助于扭转局面。乱哄哄的局面持续了不多久,苏军坦克手们就形成了共识,他们纷纷掉头或者倒车撤离机场,在外围与己方炮兵以及步兵会合后进行战术上的协调。眼见如此,现场的盟军最高指挥官无可奈何地向剩余的留守部队下达了撤退命令,千余名美英伞兵狼狈不堪地向西撤离机场。也就在差不多的时间,从四个机场向奥尔沙市区进攻并且一度逼近市中心广场的盟军空降部队也被驰援而至的苏军装甲部队逐出城区。通过抢占奥尔沙及周边机场、火车站来给苏军后方制造大规模恐慌的计划是实现无望了,余下的三万名盟军伞兵伤员人数已经占到了总兵力的近四分之一,这样的伤亡还不至于让部队彻底丧失战斗力,但真正打击官兵士气的是苏军装甲部队的突然出现及其发动的强势反击。就在奥尔沙南、北两座机场相继被苏军夺回之后,盟军最早占领的东部两座机场也遭到了苏军攻击,投入战斗的依然是以T…34坦克为主力、Su…76提供火力支援的装甲部队,纵使没有剃刀般的伊尔…2提供强势的空中支援,没有数量惊人的重炮提前进行压制,苏军的反扑依旧有着闪电的速度和能量。为免己方伞兵被苏军装甲部队包了饺子,占据奥尔沙以东两座机场的美英伞兵们拼死抵抗,在一些阵地上甚至出现了以血肉之躯阻挡苏军坦克的悲壮场面,盟军战士们在关键时刻表现出了他们血性的一面,盟军在总体上拥有优势的空军部队也急匆匆赶来。500余架战斗机——驾驶者基本是第一流的空战精英,力图扭转在奥尔沙空域的局势,和地面的伞兵部队一样拿出了勇者的魄力和意志,他们与一波接着一波抵达战场的苏军战斗机展开了惨烈异常的格斗,密集的火箭弹将不少壮志未酬的战士直接踢出战局,余下的人在越演越烈的厮杀中渐渐丢弃理性拾起了最原始的本能,随着战斗的进行,违反各自空战条例的情况比比皆是。
要论蛮力,苏联飞行员列第二那便没人敢列第一,一些经验老但年龄不老的飞行员轻车熟路地使出了撞击战术,他们不仅在这方面胆大而且往往还“心细”,他们对空中撞击战术的研究虽然没有上升到战略层面,但经验积累也是全世界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