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帝国苍穹-第15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想想就足够恐怖。

最后对两位老妪说了些话,黛娜起身往林恩这边走,像是个找不到回家路的孩子,表情是焦虑而失落的。

上车之后,林恩问她:“现在去哪里?”

黛娜摇了摇头,看来那两位老妪没能给她提供有用的信息。

这样的情况在林恩的预料之中,他对司机说:“先去你们安排的地方休息吧!”

“曼丽姨妈的侄子”一言不发地启动了汽车。在第三帝国的鼎盛时期,党卫队在欧洲的情报人员和秘密警察人数超过十万,而如今仍在坚守的还不到百分之三,留守丹麦的分部名义上拥有两百多人,可安德里实际能够联络到并且调动的只有十来个。因为得不到当地居民的同情和支持,他们的境况比从前的地下抵抗组织还要糟糕,有限的资金呃装备使得他们大多数时间都处于冬眠或接近于冬眠的状态。此次安德里帮林恩他们安排行程,光是联络和确认就花费了不少时间精力,想要扩大范围帮助黛娜搜寻家人就实在有些强人所难了。

汽车向东北方行驶了一段距离,来到了一座位于市区边缘的独栋房屋前,屋里出来两个年轻的男子,他们殷勤却不多言地帮着林恩他们将少得可怜的行李拿进屋。客人们的房间安置在二楼,林恩和黛娜房间的窗户靠海,站在窗前,林恩遥遥望见在海滩上忙碌的军人。他们约有四五十人,大多数穿着德军制服、戴着大耳沿钢盔,旁边还停了一辆类似三号坦克的东西。在这之前,林恩很难想象自己还能够在1946年的欧洲——尤其是德国本土之外的区域看到这样的景象。仔细辨认,那些军人并没有携带武器,其中还有几个穿着英国制服的。

正好“曼丽姨妈的侄子”送了壶热茶上来,从他口中,林恩得知战争刚一结束,盟军就组建了一个由投降的德国士兵和工程师组成的扫雷部队,并命名为丹麦扫雷特遣队。这堪称第三帝国在欧洲最后一支成建制的部队,人员囊括了陆军、海军甚至空军的工程部队及曾经的作战人员,而它们制服上一切关于纳粹的标志都无一例外地被清除了,并增加了代表投降的白色臂章。这支部队由丹麦官员负责指挥,他们通常穿着英军的制服并以红色臂章加以区分。据传言,“丹麦扫雷特遣队”吸纳了数千名德军官兵,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必须依靠手工排雷,仅有的重型扫雷装备为几辆经过改装的扫雷坦克和半履带式装甲车。这为数不多的车辆来自于投降部队,并在醒目的位置被漆上了“扫雷部队”的标识。

为了排清地雷,丹麦方面在英美军队的协助下搜寻了所有在战争中幸存下来的参与了地雷埋设计划的德国军官,以便在地图上标出战争期间埋设地雷的地点。幸运的是即使是在战争末期,严谨的德国人仍然在战争档案中记载了几乎每颗地雷详细的埋设地点。在德军的大多数的雷区里,地雷的埋设方式是非常有规律的,这为战后的扫雷行动提供了便利,但是在少数野外地区,地雷的埋设方式却很复杂,特别是海岸地区,由于地雷随着海水和沙子的漂移,清除操作是非常困难的。

当德军在战争期间的埋雷地点在地图上被大致标识出来后,扫雷的工作就紧锣密鼓地展开了。德国人先把地雷的埋设地点用醒目的标识标注出来,然后,再逐一确定地雷的类型和埋设方式。根据德军的经验,埋设在空旷地面下的地雷是相对比较容易排除的,但是排除那些埋在海岸上漂移的沙子或植被之下的地雷是非常困难的。由于地雷多是由木头,塑料或玻璃等非金属材料制成,所以探雷器基本不能发挥作用,因此德军排雷人员只有用最原始的方法寻找并排除这些地雷,即匍匐在地面上缓慢地爬行,并使用刺刀逐一地寻找地雷。

在丹麦,德军扫雷的程序通常是清除地雷旁边的沙土,然后尽力排除它,如果遇到无法排除的地雷,就立即就地引爆它。当一个雷区被报告全部清除完毕后,丹麦人会让德国人开着数量有限的战车拖着钢磙碾过雷区以检验是否有漏网的地雷,因为排雷技术的限制,有大量的德国扫雷人员因漏排的地雷而被炸伤炸死。

第128章 战争的代价(2)

“她们说……有在集中营幸存的人看到我的家人和另外一些人被德国人装车带走了,这些人每一个活着回来的,所以他们可能已经……”

黛娜缩在床角哽咽,这是林恩第一次看到她如此脆弱,心中顿时无限酸楚。

转过头望向窗外,海滩上,那些投降的德军士兵仍在努力排雷,不远处的海堤上,三三两两的平民或坐或站地观望着。这些丹麦人究竟是以怎样的心态看待这些昔日耀武扬威、如今可怜兮兮的德国人,林恩并不特别想知道答案。在他的印象里,丹麦是一个历史很独特的国家。最初日德兰半岛上居住的不过是些土著,日耳曼人迅速席卷了这一地区,维京人则在这里扎下了根。在公元十世纪前后,维京人建立的王国空前强大(但是结构也很脆弱),丹麦王克努特一世甚至成为了英格兰、挪威和丹麦的共主,但是这种辉煌来的快去的也快,在他死后,很快国家就发生了分裂,不过丹麦一直保持着一个强国的地位,不仅曾在一段时间内控制着现瑞典地区,更在长时间内占领着挪威。对于欧洲的不少战争,丹麦军队也参加过,包括决定了俄国能否走向海洋的北方大战。

到了拿破仑战争时期,丹麦与法国结盟,遭到了反法联盟尤其是英国的攻击,拿破仑帝国失败后,丹麦失去了挪威,但对北德意志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还保持着一定的影响力。普丹战争的失败使这两个地区并入了后来的德意志帝国,而一战之后,丹麦又收回了丹麦人居多的北石勒苏益格地区,从而形成了现在丹麦国家的大致国土。

到1940年德国入侵之前,这个小国还是一个宁静祥和的桃花源一般的地方,国王克里斯蒂安十世威望颇高,面对着欧洲越来越浓重的战云,不少丹麦人希望他们还能像一战的时候一样躲过这场浩劫,但现实总与人们美好的愿望背道而驰,1940年4月9日,德国军队入侵丹麦,而这个国家的小小军队根本对此毫无准备,德国军队只付出了极小的代价(说法从12人到56人不等)就占领了它,德国公使递交了一份备忘录给丹麦政府,宣称:“……德国现在和将来都无意干涉丹麦的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丹麦过往和首相鉴于德国人保证不加干涉,也在4月9日发表了一项声明,在抗议之下承认占领这一事实,命令人民不要进行任何反抗,并呼吁他们遵守秩序和保持克制。这种态度无疑是颇为奇特的,但是鉴于国王的威望,大多数丹麦人接受了这一现实。

与德国占领的其他国家比起来,丹麦人至少在理论上和德国人享有平等的主权,国王和内阁则更多地采取一种消极对抗的态度与德国人周旋,但是随着德国战争机器的胜利,丹麦也不得不作出了一些让步。1940年7月,亲德的斯卡韦尼乌斯担任外交大臣,他发表了赞成丹麦和德国“合作”的宣言。1941年11月,在他的极力推动下,丹麦加入了反共公约。然而,围绕这一问题的争夺强烈的刺激了丹麦人,大大增加了他们的耻辱感,丹麦驻外的许多外交官员也先后宣布脱离丹麦政府,仅仅作为“自由丹麦运动”(一个主要由侨民组成的抗战组织)的代表,而在此前,丹麦驻美代表主动同美国缔结了一项条约,使美国能够使用丹属格陵兰岛上的基地。丹麦政府觉得不得不把他撤职,不承认那个协定(虽然他们后来默认了它)。另外,还有大约80万吨的丹麦船舶在为盟国服务,再加上一些从丹麦国内逃出的政治人物,在国外的抵抗运动不断得到加强,尽管由于国王和合法的政府仍在丹麦,尤其是国王的存在使抵抗运动呼吁国内民众进行反抗的声明无法得到最佳的效果,但这种力量的增加很快就会让德国人感到压力。

在占领的初期,丹麦的抵抗活动是零星和微弱的,以至于德国人可以把它视为一个“模范保护国”,但是从1942年夏天开始,随着德国战争胜利希望减小和外国指挥能力的增强,丹麦的抵抗活动也在不断增加,尽管丹麦首相,工会领袖甚至国王都作了停止“破坏活动”的呼吁,但是情况并无好转。德国人采取了两手措施,一方面他们任命维尔纳·贝斯特博士为德国全权代表,以便加强对这个国家的控制,另一方面他们迫使国王于1942年11月任命亲德的斯卡韦尼乌斯为首相。

不过,丹麦的纳粹党基本上算是一个“扶不起来的阿斗”,在1943年3月举行的议会选举中(这种选举可说是德国人对占领区“空前”的让步了),丹麦纳粹党仅仅获得了2%左右的选票,加上其领袖弗里茨·克卢森的无能,德国人不久就放弃了对这个党的支持,而转而支持一些军事性的组织,比如马廷森的“丹麦自由军”(在东线作战的丹麦人部队)和“沙尔堡军团”(保安部队)

同时,随着德国人对丹麦劳动力和资源的剥削越来越严重,以及丹麦人逐渐了解到德国战争机器的疲态,盟国对大陆轰炸加强等等加在一起,促成了抵抗和破坏活动的进一步增加。1943年8月初日德国人递给丹麦政府一份最后通牒,要求实行戒严令,对进行破坏活动和携带武器者处以死刑,甚至要求在德国法庭根据德国法律审判破坏分子,但是丹麦政府拒绝了这一要求。于是德国人亲自动手了,他们宣布戒严,解散了政府和议会,国王实际上成为一名战俘,陆海军军官都被拘留起来。丹麦的常任官员办理日常的行政工作,德国人则在他们上面承担起了对丹麦的直接控制。不过这也使原来分裂的抵抗运动团结起来,成立了“自由委员会”,主张把一切力量都集中在破坏为德国利益服务的重要工业和交通运输事业方面。

1943年10月,德国人开始了逮捕丹麦犹太人的行动,但是由于消息早就走露了出去,加上丹麦的反犹主义思想远没有那么强烈,绝大多数的犹太人都得到了保护,逃往瑞典,被押送处境的不到500人。在这个行动之后,1943年10月,贝斯特宣布紧急状态已告结束,但是随着抵抗活动越来越发展,德国人对于这一情况逐渐变得忍无可忍。1944年6月,贝斯特宣布实行宵禁,这无疑极大地激怒了丹麦人,毕竟这是这个北欧国家白昼最长的时候,这种命令显然是一种公开的侮辱,6月30日爆发了大罢工,提出了撤走沙尔堡军团,解除宵禁,恢复各项供应和交通,以及保证对罢工者不采取报复的要求。7月4日,在其军事同僚和经济顾问的反对,以及多多少少考虑到德国当时不利的战争形势,贝斯特接受了罢工者的要求,但这种情况并没有持续太久。

随后,盖世太保这个原来在丹麦只扮演次要角色的组织趁机控制了权力,8月初它们在丹麦从德国军事法庭方面接管了司法权,京特·潘克成为了实际的统治者,但是抵抗运动并没有被压制。在丹麦警察被在实际上消灭后,丹麦的情况越来越失去控制,尽管德国人不断进行镇压,但是抵抗活动已经无法扑灭。在战争的最后时刻,丹麦的状况也变的相当恶劣,尤其是食品和燃煤缺乏,再加上德国难民和伤员到达丹麦造成的混乱,以及战争末期德国人自己的精神和心理状态,使得丹麦人在战争中或许第一次感觉到了痛苦的滋味。尽管如此,丹麦人还是没有像有些国家那样,爆发一次“大起义”,但在1945年的5个月中,丹麦游击队的破坏活动达到1301次,对于这么一个小国来说,这样规模的破坏行动足以说明丹麦人的愤怒和决心。

在沉默中度过了整个小时,黛娜终于泪眼婆娑地抬起头来看着与自己同出丹麦却属于日耳曼种族的丈夫,区区四个月的新婚生活给她带来了很多快乐和憧憬,然而有朝一日回到故土,却发现自己不得不面对这些残酷的现实,也许更让她觉得难以接受的一点是,自己的丈夫不仅获得了阿道夫·希特勒颁发的帝国荣誉骑士头衔,还在禅精竭虑地为这个在政治上已经死亡的帝国工作,甚至成为它走向复兴的一支强有力推动。

“这样的日子……我们还要过下去?”

带着像是被小刀划着的心痛,林恩仰起头,久久才答道:“是的。”

“为什么?”黛娜满脸泪痕,也正是这样的气氛,让林恩开始后悔为何不找个理由搪塞,从而避开丹麦这个棘手的地域。

“箭已离弓,再无回头的可能。”林恩沉沉地回答。

又是许久沉默。

“你的家人怎么样了?”黛娜声音很轻很轻地问说。

林恩侧转过头:“不知道,战争结束后就没有他们的消息了……我想作为一个为德国军队贡献了两个男丁的日耳曼家庭,他们在丹麦的日子会非常艰难,也许会和德国难民一起被遣送回德国。”

“那你不想知道,也不想以你的力量帮助他们?”黛娜似乎是在以侧面迂回的方式说动固执的丈夫。

林恩低下了头:“想,但……现在也许还不是时候。战争虽然结束了,但这个世界上仍有许多人处于苦难当中,我的家人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份子。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拯救他们全部,这样的路既艰辛又遥远,沿途充满了危险,甚至与我最初的设想背道而驰,但我终究站在了这里,站在泥潭中抬头仰望星空。”

黛娜也许并不理解这番话,但她也没有追问或反驳,在没有吃晚饭的情况下,她裹着被褥沉沉睡去。林恩一言不发地在她身旁坐了许久,见她睡熟了,这才起身走出房间。

楼下,包括“曼丽姨妈的侄子”在内,一共有四个从前不曾相识的男子。除了其中一个看似领头之人,其余三个年龄都不超过三十岁,看来他们也是凭着满腔信念才坚持到现在。

对于林恩,他们只称“长官”,看来并不知道这几个人的具体身份。

心情复杂的林恩与他们一一握手,然后说:“伙计们,在这里的日子……应该会时常感到孤独吧!”

年纪最大的——留着稀疏的络腮胡子,大概三十好几,笑了。

“这算不了什么。”

林恩点点头:“你们才是真正的勇士。”

四人相互看了看,像是受到了莫大的鼓舞,脸上各自挂着多少不一的笑容。

“曼丽姨妈的侄子”说:“至少我们知道自己没有被遗忘和抛弃,知道我们仍在为了什么而奋斗。”

这话听起来多像是战争时期法国或者波兰地下抵抗组织说的豪迈言语,如今角色转换,味道却让林恩觉得那样的伤感和失落。

另一名青年笑嘻嘻地问林恩:“长官,听说美国人最厉害的武器,原子弹,前一阵子泄露了技术,是被我们获得了吧!”

“别乱说话!”年纪最大的情报官低声呵斥道。

林恩伸出手拍了拍这个小伙子的肩膀:“和你们一样,我们一直都在努力,以各种方式努力。道路还很漫长,我们唯有钢铁般的坚定信念是永恒不变的。”

“说得好啊!”“曼丽姨妈的侄子”很积极地应和说,“长官,我们应该已经有解救那些受困同伴的计划了吧!我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弟弟现在都困在苏联人的战俘营里呢!”

看其余三人的表情,林恩知道,这个问题想必是他们私下里探讨多时的。在自己向元首提交的计划中,营救战俘的内容确实存在,但必须等到北欧工业区初步建立起来,才有理由利用盟国军队的管理漏洞以私下交易的方式“买”来具有强劳动力的德国战俘。照目前的情况来看,第一批工厂至少要等到春天冰雪开始消融才能开工。

为了不至于让这些情报人员太过失望,林恩答说:“计划确实有,而且很充分!如果你们有什么建议,或是对这方面有更多了解,不妨说出来帮助参考。”

领头的情报员示意大家坐下,又让年纪看起来最小、拥有一头金色卷发的青年给大家各自倒了一杯酒,然后开口道:

“据说……在战争结束后的短短两个月时间里,进入盟军战俘营的德国士兵从刚开始的两百多万人激增到了六七百万,只要曾经拿起过武器的人,甚至一些孩子和老人,都被当成战俘成群结队地运走。他们中约有一半留在了英国、美国或者法国建立在德国本土的战俘营内,另一些人被送往苏联、法国和英国。相比之下,前往西伯利亚从事劳役的那些人命运是最为悲惨的,人们普遍认为他们再也回不到欧洲,甚至连尸骨也回不到祖国了。”

这话听着就让人感到心寒,而相较于这样的传闻,林恩所接触过的历史资料要更具可信度。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军消灭德军三十多万人,并且俘虏了九万多人。然而战争结束以后,这其中却只有五千名战俘回到了德国,其他人则因为各种原因死在苏联西伯利亚的战俘营里。那幸运的五千人中的一个后来回忆说,“我们在苏军士兵的驱赶下用双腿走往战俘营,中途如果有人掉队的话,苏军士兵会立即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