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武帝之天龙八部-第2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都说商人重利。可他们更加明白,这些多出来的财富是谁给予的。以至这些海商,对于带来这一切的赵孝锡。可谓是感恩戴德,由不得别人说他一句坏话。

    听着这些百姓跟商人的高呼之声,赵孝锡也露出一丝微笑,朝这些高呼千岁的人招手示意。这一幕,落到段誉眼中,也感叹这位义弟在琼州的民望之高。

    伴随着海军的战船。平稳的停靠在码头之上。一个站在船头的老人,也引起了围观人群的注意。几个来自杭州的商人。立刻就认出这位对杭州做出不少贡献的老人。

    立刻欣喜的道:“是苏通判!王爷是来接苏大人,难道苏大人要来琼州上任吗?”

    这种惊呼之声,很快让围观的人,知道了船上那位老人,正是大宋朝知名的有识之士苏轼。他的到来,自然引起不少围观百姓的好奇,不明白他为何到琼州来了。

    可不管如何,随着苏轼下船,看着活生生出现在面前的赵颢。也显得非常意外,可还是很快弯腰道:“下官苏轼,见过两位王爷!”

    有父亲在,赵孝锡自然不好出面,而赵颢立刻上前喜道:“苏大人,真没想到,你我还能在这里重逢。一路幸苦了!走,去王爷,仲明替你接风洗尘!”

    面对赵颢的热情,苏轼也着实有些意外。可随着赵孝锡上前道:“父王,你何必如此急切呢!我看,这里不少百姓,都认出苏大人来了。

    哦,对了,苏大人,忘了给你引荐一下,这位是我义兄段誉,大理镇南王之子。此番正好来琼迎亲,更好发愁无人证礼,苏大人来了,只怕也要劳烦一二啊!”

    看着站在赵孝锡旁边,同样一身王侯之服的年青人。苏轼被这消息,同样惊了一下。琼州王跟大理国成了姻亲关系,那同属东南,还真能做出一些事情来。

    加上他已然知道,赵孝锡是西夏的驸马,又是大理的驸马。眼下大理王世子,又娶了徐王府唯一的郡主,这两家的关系,只怕真的牢不可破了。

    想到这些,苏轼也终于明白,为何当今天子会对赵孝锡如此忌惮。碰上一个文武双全的兄弟,加之又拥有不少外援,身为君主确实有些担心皇位不保啊!

    看着对自己行礼的段誉,苏轼也很快弯腰道:“宋臣苏轼,见过大理王世子!”

    对于这位大理唯一的王位继承人,苏轼了解的信息不多。可初次见面,对于段誉的儒雅之风,多少还是比较满意。毕竟,他也是文人出身,更喜欢文雅的年青人。

    听到周围有人认出苏轼,赵孝锡也笑着道:“苏大人,看来你真是名满大宋,初到琼州就有不少人认出大人来了。苏大人,要不跟他们说几句吗?”

    一些围观的百姓,尤其那些来自杭城的商人,听到赵孝锡的话。立刻挤到前面,朝苏轼说出自己的名字。甚至,其中有位在杭城,跟苏轼还打过交道的商人。

    尽管离开杭城通判的位子有些年,可苏轼似乎记忆力不错,很快就认出了对方。在这种地方,能碰到以前为官时相识的人,苏轼自然还是很高兴的。

    面对赵孝锡的邀请,苏轼倒也没拒绝,很快道:“多谢王爷相迎,也多谢琼州百姓的相迎。初到琼州,这里的场面,确实令本官有些意外。

    蒙皇上厚爱,也蒙琼州王器重,本官不日将上儋州知州之职。希望将来,本官能当一个百姓认可的官员。也请诸位,以后多去儋州捧场经商。”

    那怕苏轼明白,他到任儋州是被贬。可面对百姓之时,他也只能说是皇帝的厚爱。不管何时,维护帝王的声誉,也是身为臣子必须做到的事情。

    一些来自儋州的百姓,听到尚空缺的知州,将由苏轼担任时,也显得非常高兴。不管怎么说,对于苏轼为官清廉的声誉,他们还是有所耳闻的。

    有这样一位好官,成为他们的父母官,百姓自然也是喜出望外。而不少江南的商人,得知这个消息,立刻表示将来一定,到儋州去经商办厂,支持这位大人的工作。

    陪着苏轼在港口街道转了一圈,对于这些全新的街道跟商铺,苏轼也感受到思想的冲击。尤其令他震撼的,还是这里平坦的水泥公路。

    得知目前赵孝锡,正在推行琼州全境通行的水泥公路。当过通判跟县令的他,同样清楚一条好路,对于百姓而方多么的重要。可他同样清楚,这年头修路有多难。

    先不说修路所需消耗的资金,单单修路所需的人工,很多时候都是一件头疼的事情。而对于赵孝锡表示,参与修路的百姓,都能享受到工钱跟钱粮的补助,也非常意外。

    一直听说赵孝锡财大气粗,现在看起来还真的确有其事。可不管如何,抵达这里的苏轼却觉得,也许离开每天争吵不休的朝堂,能替百姓谋些福訨也是件幸事。

    对于苏轼的感叹,赵孝锡也略有深意的道:“苏大人,本王虽然知道,此时此刻大人的心里肯定不舒服。可在本王看来,只有走出朝堂,方知这世界之大。

    不管身处何地,只要心中装着这个家国天下,那么必然会有一番作为。苏大人此番上任儋州,但有所需,本王一定全力支持,请盼苏大人,能早给儋州百姓一个安居乐业的生活。”

    听着赵孝锡的这番话,苏轼也觉得,这个王爷相比那些夸夸其谈的官员,确实有点与众不同。对他而言,苏轼更明白实干的重要性,说千句不如行一步。

    带着这种先看看再说的想法,苏轼很快乘座前来迎接的马车,感受一下这与众不同水泥路的滋味。望着马车奔跑起来,一点都没有颠波,他也明白此路之平坦超乎想象。

    等他抵达琼州王府时,看着王府内那些新奇的设计,很多在京城都闻所未闻。尤其现在京城,一货难求的玻璃,在这王府却随处可见。

    终于明白,赵孝锡那来的底气,敢说出在琼州全境,都修这种水泥路的苏轼。也想着,要是京城那些官员,到这座王府看一眼,估计就不会觉得玻璃的稀罕了。

    都说物以稀为贵,这在京城一面难求的玻璃,到了这里却普通的很。看起来,这位赵孝锡不但是个治理地方的高手,也是个经商的行家啊!

    总之,抵达琼州的苏轼,也通过这种实地观察,真正认识到这位年青王爷的与众不同。甚至也开始想着,如果他成为帝王,对大宋又会有何改变呢?

第八十一章 兄弟各有算计() 
位于琼州西北部的儋州,也算是琼州治下,一个相对比较复杂的州府。说他复杂的原因,就是在这个州府之上,生活着不少被劝下山居住的黎族百姓。

    另外儋州也算琼州治下,人均可开垦耕地面积比较多的州府。加上境内淡水资源比较丰厚,生活在这里的新老移民也比较多,治安情况也相对比较复杂。

    虽然赵孝锡前次,已然来过这里,甚至后期还让海军,派了一个小型舰队驻扎在儋州府的北部湾。除了监控从海面上岛的零星海盗,也负责协助官府弹压地方。

    自从前次,赵孝锡抵达这里,将原知州给革职查办押解进京。儋州官府,更多都处于无秩序状态。可有王府一个百人队的骑兵,坐镇州府管控局势,也没人敢造谣生事。

    眼下送走嫁人的小妹,将岛上的事情交给父亲看着,赵孝锡就亲自送苏轼来此上任。原本想乘座船只,以便快点抵达,可苏轼却选择陆路通行。

    清楚儋州的交通情况,还不是很乐观,目前赵孝锡派出的监工队伍。更多也是在修缮县城通往外界的公路。一些物资补给,更多都是采用海运的方式进行。

    可苏轼为了更好的观察琼州的情况,自然选择陆路的方式,以便能更好的把握治理这里的脉络。对此,赵孝锡也没怎么拒绝,同样亲自陪他沿陆路抵达儋州。

    先他们一步抵达儋州的知州卫队。已然将知州衙门给清理了出来。而一直提心吊胆的儋州官员,对于新任知州,竟是大名鼎鼎的东坡居士。自然也长松了一口气。

    每天看着王府骑兵,在且城里转悠执勤,这些经历过清洗场面幸存在官员。都非常担心,赵孝锡会不会再派一个,不懂文事只知武备的官员来上任。

    现在突闻苏轼上任知州,他们自然欢欣鼓舞,自发到城门口等待苏轼一行的到来。面对明显比琼山府。要显得荒僻不少的儋州,苏轼也觉得这才是琼州真正的面貌。

    看着由府衙文案交接的一些东西。苏轼也非常意外,他这位知州手下,可指挥的官员竟然如此稀少。其中绝大多数县令跟州府官员,都被赵孝锡给砍杀待尽。

    面对这种情况。苏轼无疑有点头疼,可赵孝锡也很直接的道:“苏大人,儋州府的情况,想必你现在也有所了解。目前你需要做的,就是尽快将府衙恢复起来。

    本王在琉球,已经调派了一些新锐官员过来。他们抵达之后,你亲自负责考核,以评定他们的能力跟能担当的职务。若是觉得他们不行,那就让他们离开。本王另行任命便是。

    至于那些被本王砍了的官员,都是一些死有余辜的贪官污吏。儋州会变成眼下的情况,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他们无所作为,只为私利所造成的。

    眼下你上任,本王至少还你一个干净的官府,还有相对平静的州府局势。原先上山从匪的百姓,如今大多都下山回家务农,地方治安也有了长足的改善。

    另外为了帮助儋州。早日走上正途。北部湾的码头,本王会尽快安排人修缮起来。其次就是儋州境内的公路。本王已指挥工部,加快施工进度,大人以后也可关注一下。

    除此之外,本王已调配十万两白银存进府库之中,以做了苏大人今年施政的财源。只是本王希望,从明年开始,儋州能自给自足,不用王府补贴州府开支便可。”

    听到赵孝锡已经替他安排了这么多事情,苏轼也觉得,这位王爷确实与众不同。别人巴不得从下面官府收银子,他反倒好,一来就倒贴州府十万两银子。

    终于明白,这是一个真正肯为民谋利的统治者,苏轼也很干脆的道:“请王爷放心,下官一定尽快肃清吏治,让儋州早日恢复平静,尽快让儋州百姓过上能吃饱穿暖的日子。”

    有了苏轼这番话,赵孝锡又将一支三十人的王府卫队留下,充当他在州府的衙差跟护卫。同时表示,他来的时候,已经让人给几位儋州境内的黎族首领去信。

    到了明天,相信这些首领,会来州府拜见他这位新任知州。对于这些来自宋朝以前的百姓,赵孝锡的意见只有一个,没任何优待跟偏见,一视同仁对待便可。

    还有就是,尽量化解还存在的民族对立情绪。甚至为了解决这种情况,赵孝锡还打算,在儋州修建一个书院,等苏轼选好地方再上折请求拨款支持便行。

    通过这一系列的安排,苏轼也真正明白,这位年青的王爷。并非如他自己所说那样,不懂什么民生政事,相反他的一些考虑跟安排很有道理。

    这样一个肯为民谋利的统治者,无疑是琼州百姓的福气。可是不是大宋百姓的福气,只怕就是他所能预料的。可不管如何,他现在要做的,就是当好这个儋州知州便是。

    至少在琼州府的那几天,他没看到赵孝锡父子,有任何拉拢他卖命的迹象。相反赵孝锡很直接的表示,帮他更多也是希望,他来到儋州来帮忙处理政务。

    即如此,他又何必过多担心呢!反正说到底,一笔写不出两个赵字来,这天下本身就是赵家的。身为臣子,在这种事情上,他们也不好说什么,不参与便是了!

    有了这种打算的苏轼,对于赵孝锡送他上任便离开,也觉得非常满意。他能感受到,赵孝锡对他的敬意。可这种敬意,并没什么巴结,也没什么虚假。

    每次赵孝锡都能,恰到好处般让他不得不称赞一番。这让苏轼觉得,大宋有这么一位王爷,确实是大宋的福气。可这福气,最后会不会演变成祸水,只有天知道了!

    送走了赵孝锡的苏轼,当天便召见了治下的各部各县官员。寻问了这些官员,有关儋州的民生情况,觉得总体还是不错,赵孝锡已然给他解决了不少麻烦事。

    而离开儋州的赵孝锡,则直接来到儋州隔壁的昌化境内。在这里,他组建的第一支陆军部队,已然在这里展开了训练。而地方,便是以前昌化军的驻地。

    这支以前朝廷养着,镇守琼州的边军部队。七成被赵孝锡给剔除出去,将新招收的琼州青壮,全部送到这里进行训练。负责训练的统领,真是被戏称新兵统领的赵五。

    只是眼下这支部队训练的人数,并非当初赵孝锡所说的三千人,而是真正达到了八千人的规模。可三个月之后,到底有多少人能够通知考核,进入成为正规军,也有待检验。

    这些冲着银子来的青壮,对于军营的训练,无疑是叫苦连天。可对于军营的伙食跟待遇,却显得异常珍惜。尤其一月还发二两银子,更是他们做梦都想的。

    从入营第一天,他们就知道,能够通过三个月后的考核,便能拿到每月五两的军饷。这些都是苦出身的农家子弟,也都咬牙硬撑下来,天天在校场摸爬滚打。

    对于赵孝锡而言,这八千再训的士兵,只要能有三千人合格,他就会非常满意。其余的五千淘汰士兵,有三个月的坚苦训练,也可做为后备补充到各城中驻守。

    目前琼州治下各县的城防军,都属于严重欠编的情况。好在赵孝锡不断从新南城调集兵力,入住这些县城,也算缓解了这种兵力紧张的情况。

    可在赵孝锡看来,如果要进军李朝的话,海军方面有岳老三的部队就行。另外从其它海军基地,调遣一支三千人的参战部队便可。

    其次陆路上,他同样将组建一支,人数不少于一万,配合火绳枪队跟炮队的陆军进攻。另外他跟段誉也达成合作,到时大理方面也会出兵策应。

    从现在了解到的情况,李朝拥有的部队,人数也大概在十万左右。另外还有十几万部队,大多都是负责守城的杂军。这种杂军的战斗力,几乎不用完全放在心上。

    赵孝锡要做的,就是打残李朝的这十万精锐部队。眼下只要琼州的事情平定,他就将与广南西路指挥使兼钦差的名义,整顿广南西路治下的边军部队。

    这些也算经常遭遇战事的部队,稍加打磨一下,充当二线部队应该没问题。而这个职务,也是赵煦根据他的要求,没有丝毫克扣答应下来的。

    只是在圣旨里面,赵煦很直接的表示,朝廷现在军费,更多集中于西北区域。如果要对李朝兴兵,军饷跟物资,全部由赵孝锡一力负责。

    这种圣旨,让赵孝锡感觉到,这位堂弟还真是不肯吃亏的人。打仗打的是他的钱,他的物资。可打下来的强域,却必须划到大宋的管辖之下。

    而赵煦所需要做的,就是将广南西路这个大包袱抛给赵孝锡处理便行。反正在赵煦看来,这份圣旨,也能让他好好看看,赵孝锡对他到底有没有反意。

    其实对赵孝锡而言,他现在还真没心思盯着大宋那张王座。现在的他,手头已经有两场战争需要准备。又岂会过多分心,去关注赵煦打的那点小算计呢!

第八十二章 雷州密宣旨() 
伴随着从新南城陆续派遣来的新锐官员,不断补充到琼州各县担任主官或副官,加上赵孝锡的大量物资财富的投入,琼州也慢慢展现着,海岛赛江南的新面貌。

    只是对于赵孝锡而言,他的行程同样繁忙。在亲自组织了新兵三月考核之后,入选新陆军的三千八百五十名正规军,正式编为琼州军,由赵五亲领指挥使。

    其余被淘汰的官兵,事先还以为失去了从军的机会,正觉得有些失望之时。赵孝锡适时的说出,让他们拥有再次从军的机会,只是当的却是各城的城防军。

    不过赵孝锡也说了,琼州未来的城防军,也将做为预备主力使用。每半年考核一次,考核优秀者,进入琼州军中服役。考核不合格者,直接剔出城防军的编制。

    当城防军的军饷,虽然没琼州军高,可每月三两的军饷,同样让这些被淘汰的士兵喜笑颜看。伴随着这四千多训练有素的陆军进驻各城,琼州局势瞬间平静。

    那些拒不下山投降的山贼,也成了琼州军实战的对象。面对这种战争,这些入选的士兵,也很珍惜这种机会。毕竟,战时立有军功,将得到晋升,军饷也直接翻倍啊!

    用赵五的话来说,琼州军中不认亲疏,只认战功。谁想成为队长,成为都头,那就战争上拿出真本事象他证明。只要认功,职务便能晋升。军饷自然能加倍。

    面对这样一支,训练有素且作战勇猛装备精良的部队。这些顽抗到底的山贼,最终一个个落的寨破人亡的下场。虽然琼州军也有一些损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