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极品谋士游三国-第6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一大堆文言文,穆良奇也没怎么听懂,反正大概讲的就是汉献帝刘协悲剧的经历,关于这个汉末最悲惨的皇帝,也是最幸福的皇帝,穆良奇还是有些理解的,按照时间的推算他现在应该在,,,嗯?穆良奇仔细回忆了一下。
公元195年3月25日,李傕先下手为强,派人强行把汉献帝、皇后和部分大臣接到自己的军营,而郭汜,因为晚了一步,只劫持了一部分大臣。这样,两人形成对峙局面,谁也不甘示弱,谁也不放人。
史书记载,李傕把汉献帝关起来后,不但把他们隔绝开,还一副爱答不理的样子,汉献帝身边的人都饿得脸成了菜色。汉献帝要求要求供应五斗米、五架牛骨,李傕却只送了几幅发臭的牛骨头。
李傕和郭汜互相斗了几个月,死了无数人,那边汉献帝一直找人跟李傕谈判,要求东归,回洛阳。说了十几次,李傕终于同意了。东归的路也不是一帆风顺。李傕很快就反悔了,他和郭汜又联合起来,共同去追汉献帝。追到弘农郡的东涧,和保护汉献帝的军队打了起来。
汉献帝走着到了黄河边。岸边距离黄河水有十几丈高,汉献帝用绢当绳子系着下去了,跟着他的人就没有这么好运了,有的从岸边往下爬,有的直接从从上面跳下去。
在大阳,汉献帝住在百姓家里。后来,河内太守张杨派人送来了粮食和牛车。汉献帝这才坐上牛车,到了安邑。危险基本消除了,但物质生活还是一如既往地贫困。汉献帝住在用荆棘做围墙的房子里,门窗还都关不上,跟群臣进行朝会时,兵士们就趴在篱笆上观望,相互拥挤取乐。而那些向他求官的将领,因为人数太多,来不及刻官印,就用锥子现刻。
按现在推算大概,汉献帝应该还没到洛阳。
(作者君弄错了,吕布先是投奔的袁绍,随后被迎接兖州,兖州战败后直接逃入徐州,而且曹操这时候也没有全面收复兖州,兖州是195年12月全部收复的,不要介意哈。)
本章完
第179章 论势定策5(为群里斗比 全网知名小哥哥 加更)()
众人听后不由得大为伤感,想想大汉长长四百余年,历代历朝,哪有天子沦落到如今这种地步。
穆良奇感慨了一下,随后无奈的叹了一口气,东汉之所以落到这种地步还是与一开始刘秀采取的政治制度有关。
细细数来,东汉走向灭亡主要是两个根本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东汉加强中央集权的努力走向了反面。刘秀加强皇权的这种措施,在东汉初年确实起到了明显的作用。然而,到了东汉中期,却发生了一种微妙的权力转移。尚书台职微权重,既拥有实际权力,又便于皇帝控制。
而尚书台既然便利于皇帝自己控制,自然也就便利于外戚的控制,自然也就便利于宦官的控制。不论是外戚,还是宦官,只要加有“平尚书事”、“录尚书事”的头衔,就能指挥、控制尚书台,而一旦控制了尚书台,就等于把国家政权掌握在了自己手中。
所以说,中央职能部门职微权重的这种安排,给外戚与宦官轮流专权提供了制度方面的便利。
第二,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是外戚宦官专权的阶级基础。
豪强地主的势力到东汉中期更为发展。他们在经济上抢占土地,争夺人口,就必然在政治上争夺权利。东汉的外戚,一般都是功臣宿将,名门大族,他们是豪强地主上层的代表。
东汉的外戚,主要有“马、窦、邓、梁”四大家族。东汉明帝的马皇后,是大功臣马援的女儿;章帝的窦皇后,是大功臣窦融的曾孙女;和帝的邓皇后,是功臣邓禹的孙女;顺帝的梁皇后,是功臣梁统的后代。
这四大家族,集功臣与外戚于一身,势力非常强大。除了马皇后一门,能够自我谦抑之外,其余的几家,都是专横跋扈,显赫一时。宦官一般出身低微,目不识丁,为一般人所不齿。然而一旦掌权之后,宦官也开始兼并土地,上升为地主阶级。
我们说,宦官并不一定都是坏人,宦官中也时有出类拔萃者,修《史记》的太史公,发明造纸术的蔡侯,下西洋的三保太监,都在青史上留有好名。宦官虽然不都是坏人,但是,宦官政治却一定是黑暗的。
这是因为:第一,宦官身受腐刑,性情上变态,对社会、对正常人存在着仇视心理;
第二,宦官没有后代,因此也就不受道德观念的丝毫约束;
第三,宦官出身低微,目不识丁,没有文化素养;
第四,宦官只懂得送往迎来,阿谀奉承,而没有任何政治经验。
东汉时期,宦官在政治上与外戚争夺,在经济上也疯狂地扩张,他们霸占土地,强取民财,略取民女,胡作非为,民愤极大。宦官上升为豪强地主,但不为上层豪门及清流所看重,乃是豪强地主下层的政治代表。
从整个政治格局来说,东汉的所有政治斗争无非就是,下层的地主阶级想通过宦官拔出压在他们头上的大士族,大世家。而大世家,大士族又不甘心就如此的被赶下去政治舞台,随后发生了一系列的政治斗争。
在这里要注意,东汉末年,所谓的“百姓”指的是士族,而不是我们所认为的百姓,在他们看来,百姓只是生产粮食的低贱生物,跟动物没什么区别。
他们只需要在恰当的时候,恰当的时间给这些生物一点好处,就能够完美的糊弄过去。原因何在?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因为寒门出不了人才,有才之士。
为什么这么说?
寒门真正能够出人才的时候,是唐朝中期,因为纸张的足够,雕版印刷的广泛使用,世家士族的铲除拔掉了压在寒门头上的最后一座山。
而现在所有读书人都与士族有关,即使出生寒门,但是也因受到士族的照顾才能读书,这就导致了士族大面积的垄断人才。
党锢就是因为这个。党锢的最根本原因就是世家和外戚的联合,力量太过强大,需要外力来打压制衡,这时候宦官集团就通过买卖官来或许商甲,下级豪门的支持,来抗衡世家。
但是世家却通过暗中组织黄巾之乱,来打击宦官集团。
东汉世家的力量恐怖是世家政治的一个巅峰,黄巾之乱那么大的反叛,任何一个世家都没发现,最后尽然要靠一个叛徒来告发?说出来,恐怕他们自己都不信。
很明显,在黄巾之乱初期,黄巾军的严格组织,详细的计划,要是没有世家的暗中帮助,怎么可能?让一个没读过书的人统计粮草?
在党锢没解之前,黄巾军声势浩大,都快打到司隶,党锢一解,黄巾军好像瞬间变型,变得不堪一击,这其中没有点猫腻,呵呵。
穆良奇看着周围一群黯然伤心的人,这里的每个人都可以说得上是某个世家的代表,看着他们这个样子,他内心毫无波动,甚至还有点想笑,不过这个忠臣的样子,他也还是要装装的。
就在穆良奇要低头假装伤心一会儿的时候,正好看到毛玠低头微笑的看着他,穆良奇一愣,随后也微笑着看着他,像是在对视的一瞬间,两人完成了什么协议,两个人都获得满意的答案。
一会儿后,毛玠怒发冲冠,气愤的说道:“如今天子蒙尘,正是我等忠臣义士挺身而出之时,公等再此哭泣大汉,非男儿本色也,请主公现在就出兵拯救天子,迎天子于故都。”
众人明显被一惊,目瞪口呆,就连曹操都有些惊讶,毛玠啥时候这么愤青了?
穆良奇像是被感染了一样,也怒气冲冲的站起来,厉声说道:“西凉贼子霍乱关中,司隶又有黄巾余孽,想大汉养士四百余年,仗节死义就在今日,请求主公速速发兵,救天子于危难之中,已尽人臣本分。”
郭嘉看着他们之间的表演,以他对继志的了解,谁当天子都一样,管他姓刘还是姓李,只要不打扰自己生活就行,如今变得如此。。。哦~我明白了。郭嘉嘴角微微翘起。
曹操有些看不懂了,这两个到底是怎么回事?在回头望向郭嘉时,郭嘉也一脸微笑的看着曹操,看向荀彧时候,荀彧轻轻的点头。
本章完
从孙坚争霸的过程来看东汉的没落(转载)()
东汉的衰亡大抵不外乎追溯于外戚与宦官的抗争、普遍民变与各地叛乱、州郡割据和武装混战、甚至于皇权低落与经济决定论等因素,或多或少皆有所相关。以下从孙坚的发迹及茁壮,细察秋毫而知晓时代氛围之本末端倪。
一、基层汉官出身-从扬州县吏到徐州官吏,再为郡守经略荆州三郡
出身为扬州吴郡富春县之县吏,后来以吴郡司马募兵讨贼。若按汉朝官制,地方置有郡县,掌管武事者:郡级单位有郡都尉,郡太守之助手则为郡丞及长史,亦可掌管兵马;另外县级单位则为县尉,县令或县长之助手亦有县丞。注意到其中不论是郡或县皆无司马(司马之职在魏晋后始成为刺史属官),若孙坚按汉朝规矩升迁,则应任职县尉或郡都尉,而不是司马。但从孙坚镇压叛乱建功授官,升官成盐渎丞(盐渎县属广陵郡)、盱眙丞(盱眙县属下邳郡)及下邳丞(下邳县属下邳郡),也可看出前称司马的临时性,孙坚经历徐州三县县丞共计九年。
适逢黄巾对抗汉室,以及凉州羌祸严重,孙坚开始镇压黄巾、长征西凉平叛等战事,展开勇骁用兵的仕途。荆州此时受到自称将军的区星一党叛乱,孙坚临危受命成为长沙太守,镇压叛乱克破区星,孙坚以肃清区星党羽(在零陵作乱的周朝及在桂阳叛乱的郭石)为理由,越境讨伐乱贼,成果斐然,孙坚所镇压之荆州三郡,刚好就是后来孙权派吕蒙向刘备争夺的三郡,此为后话不予多提。
当时孙坚不但离开本郡(长沙郡)用兵零陵郡及桂阳郡,甚至还离开荆州,远征扬州豫章郡的宜春县。依照汉朝法律的规定「二千石的官吏,不但不得擅自发兵,用兵也不得出界」,孙坚违法犯纪,已有邈视汉室的不臣,万一因此犯罪而丢官下狱,得不偿失。虽然孙坚很义正严辞地巧妙回避,俨然有获罪无愧之大家风范,但是若把此时讨贼的官军,比照起后来堕落成盗贼,此番义词却变狡辩,这正是孙坚一生忠奸之间的分水岭。
二、从忠臣到叛贼-脱疆野马不受节制
此时局势变化,汉室无力统治的缺点,在孙坚的身上显得非常清楚。其它经济不足或官逼民反等太远的因素暂且搁置,直接切入镇压叛变的战争,从爆发黄巾之变起到天下皆叛,正因地方武力不足以自保,所以汉室才要开始动用非正规军以外的人才。如果汉兵仍然强大而未腐败,利用现成的军队,早已足够完成任务,征召固有的郡尉或县丞等人,理论应该可以平定叛乱,万一无人可用,才会有编制外(例如自称司马)的人参战。孙坚能攻击会稽叛乱,一方面因孙坚(非正式官位:司马)有用兵之才,另一方面也就是当时的汉室官员(正式官位:上有郡守或县令,下有都尉及县尉)等无法对付叛乱。
长沙、零陵及桂阳三郡叛乱,当时各郡太守无法应付,所以汉室才要另外空降孙坚,付责讨贼,但是汉室任命孙坚不过为长沙太守,再从孙坚率兵纵横荆南三郡,除了孙坚镇压叛贼有方,格外突显出汉室已经对地方逐渐失去控制。编制外的人能够取代编制内的组织,正因能力过人,孙坚的崛起,即是明证,另外汉室式微也已来临。
回到孙坚正气凛然的讨贼平叛,话说忠臣保家卫国,以抵抗盗贼侵犯,理所当然。因此孙坚攻击会稽叛贼、镇压荆州黄巾、远征凉州叛乱、击破长沙叛贼区星,甚至于追杀零陵、桂阳及扬州之叛乱,不惜越界擅兵,在在皆为忠国护民的英雄。虽然有些行为已经僭位逾法,但是孙坚旨在救民保全,用心良苦,情有可原。
但是一但权臣擅兵又不受控制时,从野心及犯行而言,作为形同盗贼。从孙坚后来诱杀荆州刺史王睿、斩首南阳太守张咨以及攻击荆州刘表,这与当初会稽叛贼攻击郡县、荆州黄巾燔烧郡县杀害长吏、凉州边章及韩遂之叛乱、还有长沙区星率众攻围城邑等,并无太大的区别。盗贼攻击郡县,孙坚挺身保护郡县;但是孙坚攻击郡县,还有谁能保护郡县?
三、接受袁术指挥-讨伐董卓、入侵豫州、攻击荆州
从名扬荆南三郡(长沙、零陵及桂阳)开始,以及斩杀荆州刺史及南阳太守,加上勾结江夏太守刘祥及武陵太守曹寅,荆州统辖八郡之中,已有五郡偏向孙坚,孙坚对荆州的野望昭然若揭。只是中途意外出现袁术及刘表两人横刀夺爱,硬是把孙坚即将入喉的禁脔吐出,先不论孙坚如何将南阳奉送给袁术,以及刘表以单马赴任而传檄荆州八郡,此时袁术又掷下诱饵引开孙坚,促使孙坚进攻董卓及攻略豫州。孙坚因此放弃荆州,听命出征董卓及侵略豫州,最后孙坚死后部曲被袁术并吞,孙坚虽然骁勇,却有百战天下而无立足之地的遗憾。
刀在笔的前面必须低头,蛮力仍不敌智谋。
先插一段办诬,世人常以为孙坚为袁术手下,其实不然:最初,孙坚从事县吏时,袁术并不领导孙坚。袁术自从「举孝廉,除郎中,历职内外,后为折冲校尉、虎贲中郎将」一直是中央官员,本不为地方官员。加计孙坚的县吏生涯,以及后来孙坚历练徐州三郡之时间长达九年,前后共计十来年,当然这与袁术再次无关。再紧接的三年之中,孙坚讨黄巾及远征西凉,袁术仍不为长官。长沙太守是汉朝封赐孙坚的最高官职,孙坚起码坚守岗位又长达三年,此时袁术还无对孙坚举足轻重。因此起码十六年以上,孙坚的汉官生涯,不曾被袁术所指挥。自袁术得到孙坚所奉送的南阳太守后,袁术理论上与孙坚平起平坐(袁术为南阳太守,孙坚为长沙太守,两人同为荆州八郡所属的各郡太守),但是孙坚却服从袁术的摆布,征战送命,前后共计六年,一直到建安二年,孙坚修书袁术绝交,结束服从袁术的日子。这种上下关系还真奇怪,袁术一来没有身居孙坚上司的经历过程,也不知存在任何要挟,孙坚却自愿听命袁术,而且这种领导关系还可以写信断绝,相当质疑孙坚是否真的有过曾经身为袁术手下的关系。
侵略豫州方面,自袁术表孙坚为豫州太守后,孙坚首先进进军洛阳攻击董卓,烹杀颍川郡太守李旻,加上袁术所任命的汝南郡太守孙香、沛国相舒仲及陈国相袁嗣,豫州所属六郡国至少有四郡国在袁术及孙坚的控制之下。
此时汉室任命荆州刺史刘表,已依计划入主荆州,此时换成南阳太守袁术开始感到不安,因此袁术命令孙坚先放下豫州,准备入侵荆州。当初孙坚纵横荆州时,袁术让孙坚转攻豫州,等到孙坚改向豫州,袁术又叫孙坚回攻荆州,看起来孙坚左右逢源,又攻荆州又取豫州,实际上却两头落空。所谓「百战百胜,非善之善战者」正是此类一场辛苦为谁忙的奔波,没有整体目标的搏斗,耗日费时而终无所得,而且多行险路难免遭遇不测。曹操在批注《孙子兵法》之「必死可杀」时,诠释为:「勇无虑也」,勇蛮虽力,但缺智谋,不知怯弱的恃勇,终有被智取之刻。
就在孙坚进攻荆州时,遇到强烈的反抗,刘表派兵抵抗孙坚,而且成功狙杀孙坚。其中不管是黄祖欺以孙坚单骑而遣军士射杀、或在黑夜中暗射孙坚以及孙坚轻骑被吕公埋伏砸石打死等说法,皆可得到孙坚遇伏被杀的结论。刘表文人出身,自知其分量不足与以战事闻名的孙坚硬碰硬,所以刘表指派将兵迎击,决策正确。恰如项羽欲向刘邦单挑,但是刘邦回答宁愿斗智而不斗力,最后的胜利当然属于能发挥优才之人。孙坚死后,所有部曲兵卒全被袁术并吞,荆州三郡被刘表派兵夺取,豫州南端汝南郡、颖川郡以及扬州丹杨郡、庐江郡等一带皆被袁术所囊括。孙坚出力流汗摘果子,袁术坐享其成吃果子。
四、汉室影响式微-中央统治不力与地方脱幅离开
袁术及袁绍互相任命官职的行为,挑战汉室对地方控制的人事权力,然而孙坚亲自率众攻打郡县,实际上可称公然叛乱,身为汉室任命的地方官员,食领汉朝的薪俸财碌,结果居然武装攻击汉朝土地上的汉郡、汉县及汉民。或许有人会把后来三国乱世的相互混战相提并论,不过孙坚此时的汉朝天下虽有黄巾起事及地方民变,一但镇压平定之后,应该就是和平时期,如果没有野心家发动战争,如果没有叛变穷兵黩武用兵打仗,汉朝的和平天下也不会因此战祸屡起而生灵涂炭。
魏蜀吴三国并立时,汉室名存实亡,彼此之间汲汲于互斗,但是桓灵之时,汉室天下仍非全国互战,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