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末称雄-第30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来了来了,银行的人来了。”

    八名银行保安护着三辆马车过来,几名银行营业员最先下车,他们提着几个牛皮公文包。后面几人则提着几个带锁的木箱。

    “王所长,大家等侯你们多时了。”魏养浩看到带队的是营业所的王所长,连忙上前。脸上还带着笑脸,没办法。四海银行到现在,都还属于是皇店。名义上,银行现在不是官产。而是皇帝的私产。

    王所长这个营业所的所长,连经制吏都算不上,但人家是皇帝的人,他都管不着。而且陈留是个商业比较发达的县,王所长管的这个营业所规模不小,往来银钱很大,平时衙门里都得看他们脸色。

    “人都到了吗,到了的话,就开始发薪了。这次因为是第一次,所以我们亲自上门来发放,但是以后,就得由你们去我们那边自己领薪了。”王所长笑着道。

    没有过多的客气,桌案早已经摆好,八名高大的保安腰挎着长刀,手握着一根短棒,一字排开站在桌案两侧。还在桌案前五尺外划了一条线。

    每次叫到名字的人才能越过这条线到桌边领薪,其余人只能在线外侯着。

    最先发的自然是知县。

    魏养浩坐在那排桌案前,心里竟然有些紧张,仿佛站在刚贴上的科举榜文下。

    不知道自己的薪俸有多少。

    “魏大人,请提供一下你的身份牌、官印和私章,谢谢。”

    魏养浩这时很配合的提供了这些,并没在意这些带着冒犯的话语,他急着想知道自己的薪俸有多少。

    王所长认真检查一遍,然后拿起笔在一本册子上登记。

    “小刘,确认身份,发薪。”

    “好的,所长。”那个叫小刘的职工先拿出一个本子,然后取来一张单子,核对一遍后交给旁边的一人。那人拿过单子又核对了一遍,再交过旁边一人。最后那人看过单子后,打开木箱,从里面取出银元券,点数。

    魏养浩看着那人熟练的一张张翻点,心里居然跳的很厉害。

    钱点了两遍,又逆着先前的那个顺序,一个个的传过来。

    钱最后到了王所长手里,王所长拿过单子和钱,再确认了一遍,将之装入了一个信封。

    “魏大人,这是你的薪俸,这是你的单子,上面详细列明薪俸数量和分项。”

    魏养浩伸手接过,手居然有些抖。

    他感觉到那个信封有点厚,然后先打开单子。

    单子上写了很多,有点密密麻麻的感觉。

    “河南省开封府陈留知县魏养浩:四月俸禄,正俸二十元,薪炭蔬果纸张车夫仆佣住房交通等项补贴,一百元。养廉银二百元、公使钱二十元。皇上登基赏赐二十块、端午节赏赐二十块。另补发龙汉元年前三个月正俸六十元,各项补贴三百元,养廉银六百元,公使钱六十元。”

    “各项总计:一千四百元整。”

    看完之后,魏养浩有点不敢相信,他又看了一遍还是这个数字。带着惊讶的心情,他问王所长,“王所长,这是不是有误啊?”

    “我们数了好几遍,不会有错吧?”

    “不是,我是说,这怎么有一千四百元啊?”

    王所长哈哈一笑,“钱多还不好啊,这是皇帝的恩赐啊。”

    “可这也太多了,陛下不是说加俸一倍吗,可原来一月只七石半禄米,加一倍不过十五石米,就算按一石粮折银三块,这也不过四十五块啊,可这都一千多块。”

    “哦,这说这个啊,不会有错的,我们都是按照上面的单子抄的。”王所长对这个数字早不惊讶了,虽然当初他第一次看到时也有些惊讶。

    “原来确实是知县一月只有七石斗,但那不是太低了吗?因此翻倍,不过不是按每石折银三块,毕竟现在粮价有点虚高。正俸就是一月二十块了,但以前大明的俸禄确实是历朝最低,因此才导致贪污横行嘛。”

    “陛下是不容易贪污横行的,也不容易地方官吏借机向百姓征派。再加上如今地方火耗取消,因此朝廷呢给地方官员加了薪俸。正俸之外,另给各种补贴,算是让大家安心生活,这个补贴甚至是正俸的五倍,足够雇佣车夫门房家丁仆妇了。另外还有一个公使钱,这就是给官员们用来招待的费用,也是直接给你们手里。”

    “还有一笔养廉银,根据地方不同,品级不同,数目不同。养廉银主要是给各级主官的,比如总督、巡抚、道台、知府、知县等,一些特别的部门,比如粮食、盐务、税务、海关、邮政等部门的主官,也是有养廉银的,其余的官员大部份没有,虽有的,也数量不多。这是给各级主官们的一个优待,你是河南的知县,河南知县每年是两千四百块的养廉银。”

    “这次还另一次补发前三个月的,虽然大汉自四月开国,但补发前三月,也算是一笔额外的赏赐,再加上陛下登基以及端午节的赏赐,加起来就是这么多了。”

    王所长笑着说完,“哦,对了,以后朝廷发薪,统一发银元券,不再本色折争,也不再发禄米了。甚至从下月起,俸禄每月一发,直接发给你们单子,然后你们到银行去领取,不用这么麻烦了,”

    魏养浩心里迅速算了一笔帐,就算除去前三月补发,以及登基的端午的赏赐,这四月的薪俸也极高了。

    “正俸二十,补贴一百,养廉银二百,公使钱二十。加起来就是三百四十块,折计银子一百七十两了,算起来都比过去一年的都多。一年下来,就算不收常例,不贪污,也不比过去的收入少。”

    算到这里,魏养浩大为惊叹,这薪水可不止涨了一倍,这是涨了七八倍啊。而过去还有折色,算起来,涨了有十倍了。

    魏养浩原来岁俸九十石,但有本色折色。内本色俸五十四石,折色俸三十六石。而本色俸内又支米十二石,折银俸三十五石,折绢俸七石,共银二十六两九钱五分。折色俸内折布俸十八石,银五钱四分等。总之,折来折去,就等于是俸禄最终又要打个对折。

    “一月三百四十块,陛下天恩啊!”

    魏养浩最后忍不住向着北面拱手叹道。(。)

第502章 新科举() 
科举的目的是什么?

    取士,也就是选拔官吏,其实只是选拔官员,科举考出来的人基本不会去做吏员。∮而官员选拔,却正是国家管理中极重要的一环。毕竟不论什么样的国家制度,终归还是需要官员来施行。

    自隋开创科举,到了明朝时,已是鼎盛时期。明朝也是各朝中对科举最为高度重视的,科举的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

    到了如今,科举的鼎盛,也造就了明代庞大的读书人群体。

    天下此时拥有秀才功名者,就有六十余万人,拥有举人功名者,也有两万余人。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数字。而要成为一个秀才,得通过县试府试院试三道难关,才能进学成为一名秀才。

    而天下秀才居然有六十余万,可想而知,此时读书识字的人该有多少。

    而秀才想成为举人,更难。得通过省提学官举行的岁考和科考,才能获得参加乡试的资格,然后参加乡试,考取举人。乡试的录取率大约三十取一。考中举人,再进京参加会试,最后还要通过殿试,才能真正成为进士。

    不过明代的科举不同于唐宋时期,唐时主要考贴经墨义,宋朝主考策问。而到了明朝,乡试、会试头场都考八股文。

    能否考中,都主要取决于八股文的优劣。

    什么是八股文?八股文就是以四书、五经中的文句做题目,只能依照题义阐述其中的义理。措词要用古人语气,既所谓代圣贤立言。结构还得有一定的程式,字数又还有限制,句法还要求对偶。

    八股文就是用八个排偶组成的文章,一般有六段。

    在这种考试制度下。无数的读书人都把毕生的精力用于研究八股文。

    而在刘钧看来,八股文更像是一个文字游戏。他比做诗填词,要求更多。而这种选出来的八股高手,对于管理国家,治理地方,有什么作用帮助吗?

    刘钧觉得没什么帮助。

    官员需要的是哪些能力?

    刘钧认为是领导能力和执行能力。需要的是他们的品德操守。以及个人业务能力。

    读圣贤经典,固然能提升品德操守,但业务能力也得强。明末之时东林党等自认为君子的那些官员,他们少部份人有节操,大部份人道貌岸然,至于个人业务能力更是几近于无。

    当官需要哪些业务能力?

    当官得有文化有知识,连字都不识的人当不了官,没见识少阅历。而且这个有知识,还不能仅是熟读四书五经就行。你还得有专业的知识。不会熟通经典,你也还得懂得些数学,知道些地理、天气,甚至懂些管理,明白些人际关系、公关广告等这些知识。

    还得有组织能力、交际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判断力和用人能力等。

    而科举出来的许多官员,往往最缺的就是这些。

    用这样一群人来管理天下,刘钧觉得很忧伤。

    这就好比用一群书呆子去指挥军队做战一样,一窍不通。只会乱拍脑袋,结果不吃败仗都不可能。

    刘钧的军队为何能战无不胜?抛开装备和训练不说。楚军从来不用外行指导内行是个关键。

    袁继咸也是科举出身的,他对于科举制度是很维护的,听说皇帝想要改革科举,很是担忧。

    看着他那忧心忡忡,欲言又止的样子,刘钧不由的摇头笑了笑。

    “元辅你了不必太担忧。我也很明白科举的重大意义,实行了千年的取士制度,一度改革,必然会触及无数人利益,尤其眼下还是多事之秋。不能一棒子把天下读书人都惹怒了。”

    天下的读书人有多少,怎么也有百万。

    若是把识字的都算上,估计得有千万。

    不论是高门大户还是寒门子弟,无数的人都在盯着科举这条路呢,千军万马都想要挤独木桥。

    刘钧若敢突然把这桥拆了,那真是引天下读书人众怒了。

    “朕也知道饭要一口口吃,但有些事情却得早做考虑谋划。这一次的科举还是照以往形式进行,但我也希望有些小小改革,算是探探路。不如就从取消八股策问,改为贴经墨义加策问如何?”刘钧问袁继咸。

    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各朝考试科目都在不断变化。

    隋文帝时仅有策问,隋炀帝时设十科。而到了唐朝时,考试科目也很多,有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等多科,到了明代,则只设进士一科。

    但除了些特制科目外,不管明经也好进士科也好,考试的主要内容都是儒家经典。

    唐朝主要是墨义、口试、贴经、策问和诗赋等,到了宋朝主要考经义、策 问、诗赋等。

    而到了明代时,便只剩下了经义一门了。

    所谓经义,便是围绕着四书五经中的义理展开的议论,如果说策问还有考生发挥的作地,那么经义便无所谓个人思想,考生都惟朝廷指定的圣贤书是遵。

    这就跟考马列一样。

    墨义则是围绕经义及注释所出的简单问答题,贴经则有如现代试卷的填空和默写,考官从经书中选取一页,摘其中一句印在试卷上,根据这一行文字,考要要填写出与之相联系的上下文。

    唯有策问还算有点实用价值,依据考官提出的有关经义或者时事的问题,考生发表见解,提出对策,一般范围也较广,难道较大。

    贴经和墨义比较简单,经义较难,策问最有价值。

    “不用八股?”袁继咸真的很惊讶,八股是相当难的,无数读书人一辈子都在钻研这个制艺技能,有些人六七十岁,都考不上秀才。

    刘钧觉得这八股制艺,完全就是一种文字游戏,甚至不如诗词的价值,起码诗词是在创造新的诗词,代表着自己的思想。而八股文呢?纯粹的一个文字游戏而已。

    “嗯,朕觉得八股剑走偏锋,已经走入歧途了,引无数读书人穷经皓首,但实际意义何在?”

    “陛下,八股文做的好的人,诗词歌赋自然也没问题。通过八股制艺考试,能选取最优秀的读书人。”袁继咸回道,八股如此之难,当然只有最聪明的读书人能做的最好。

    刘钧承认这个说法,但他要说的是没这必要。

    “八股也许确实能选出最聪明的读书人,但却也把无数的读书人引入这个歧途。科举,需要的是选拔官员,最重要的应当是选拔出优秀,适合做官的士子,而不是科举这个过程。”

    换言之,优秀的官员人选,并不一定需要都是八股高手。

    袁继咸有些迷惑了。

    “元辅,这次科举,我希望不再用八股制艺,而是考墨义、贴经和策问。三者综合计分,加大策问的分数。甚至我们的墨义、贴经并不只局限于四书五经,还可以加入一些其它的学科内容,比如算术、律法、比如一些地理、天气等生活常识性内容。”

    袁继咸更加迷茫了,这还是科举吗?

    科举不考儒家经典,圣贤之言,考算术律法地理天文?还考生活常识?

    “元辅,我们要选的是合适的官员人选,而不是经典大家,儒学宗师。”

    想了想,袁强咸勉强接受了,毕竟科举还是科举,朝廷还是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的。

    只要这一点不变,那么天下读书人虽有不满,也还是会接受的。

    不过刘钧下一句话,就让袁继咸无法淡定了。

    “科举考试过后,朕准备再举行一场考试,专门选拔吏员。选拔出人选后,再给他们集中培训,然后分派各地。或许可以改个名字,就叫公务员考试。以后经制吏都自考选出,甚至可以考虑,如果表现优异,那么两任考满后,可以晋级入流,授予官品,任官理政。”

    这是真的惊到袁继咸了,虽然说官吏官吏,但事实上官和吏是严格区分,界线分明的。官就是官,吏就是吏,甚至官为流,吏称为浊流,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吏有多种,其中有一种是经制吏,也就是有朝廷正式编制的吏员,一般数目不多。但就算是这些经制吏,一旦为吏,基本上也就不可能再为官了。哪怕在吏的任上干的再好,也是一辈子的吏。

    吏和官之间的那道壁垒,是极其森严的。

    而现在,皇帝居然准备通过考试来选拔吏员,甚至打算打破这道千百年来的壁垒,让做的好的吏员升为官。

    那如此一来,岂是公务员考试,跟科举考试有什么区别?

    面对首辅的疑问,刘钧笑了笑。

    有什么区别?当然有区别,刘钧的长期计划里,就有一项是准备等以后公务员考试成熟后,等这批新的公务员成长起来,有了一定数量好,就要用他们来淘汰那些虽然通过科举出身入仕,但根本不会做官的庸官,那些贪官,那些书呆子们。

    将来,他还要建立全新的学校制度,学校不再只是那些有功名的士子们寄名和考试的地方,而将是寄育人和取才合为一体。再通过公务员考试,选拔人才。

    将来的官员,都得从最底层的吏做起,想一朝中举,就做知县,绝不可能。(。)

第503章 后 宫() 
紫禁城,乾清宫。

    刘钧称帝之后,一如前朝,将内廷之首的乾清宫做为自己的寝宫。这座后廷之首的宫殿,是内廷后三宫之一,历史上曾经数次被焚毁而重建。

    乾清宫为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座落在单层汉白玉石台基之上,连廊面阔9间,进深5间,建筑面积达2亩多,自台面至正脊高20余米。

    东西两梢间为暖阁,后檐设仙楼,两尽间为穿堂,可通交泰殿、坤宁宫。殿内铺墁金砖。殿前宽敞的月台上,左右分别有铜龟、铜鹤,日晷、嘉量,前设鎏金香炉4座,正中出丹陛,接高台甬路与乾清门相连。

    这座奢华的宫殿极为高大,拥有上下两层,暖阁九间。

    乾清宫的一大特色就是房间多和床多,虽然这间宫殿只是刘钧一人的寝宫,但殿内却有二十七张床,按前明的惯例,刘钧每天晚上都会在不同的房间就寝,以防不测,这样就没有人知道皇帝就寝之处。

    虽然刘钧并不担心自己的宫内安危,不过也并没有改变这些。在大明朝的二百余年中,乾清宫内也发生过太多的事情,比如嘉靖朝时的壬寅宫变,万历朝时的红丸案,泰昌妃李选侍争做皇后的移宫案等,都发生在乾清宫。

    刘钧称帝后,这里依然沿袭明制,并且将这里做为召见廷臣,批阅奏章,处理日常事务的重要场所。

    此时刘钧便身着明黄的便袍,头上也未着冠,只是有些随意的把头发挽成一个发髻,然后用一支玉簪固定住,他腰间系一条九龙玉带,玉带由许多大小规格相同的白玉镶嵌成九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