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历代党争-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中国历代党争》第二章(28)
后来,郅寿升任为尚书令,渊博的学识使他在这个岗位上游刃有余,朝廷一旦有疑难问题的时候,他都能提出独到见解,而且往往行之有效。汉章帝非常信赖这个下属,于是对他委以重任,安排他担任京兆尹,负责维护京城的社会治安。效果果然不错,这直接导致洛阳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到处是一片欣欣向荣的画卷。
  窦宪就是想请这样一个老兄帮忙,还派自己的得力门生给这位郅大人送了一封书信。郅寿看完窦宪的这封书信之后很生气。二话没说,立即关押了下书人,并直接向朝廷上书弹劾窦宪的种种罪恶,甚至把窦外戚直接形容为篡夺西汉天下的王莽。
  窦宪没有等到下书人的好消息,却等来了自己被弹劾的坏情况,心情非常糟糕。他想和这位郅寿大人好好地谈一谈,以消除彼此之间的隔阂。他的这个心愿很快就达到了,不过会谈的地点选择的不是很好,不是在彼此的府中,而是在朝堂之上;会谈的过程也很不顺利,基本上是针锋相对、互相指责。
  郅寿认为窦宪大规模修建宅院,不考虑国家的实际情况,贸然发动这样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是违反国法的恶劣行为;窦宪则诬陷郅寿私买公田,对朝廷重大决策进行无理诽谤。窦太后亲自聆听了这场辩论会。在道义上,她应该站在郅寿这一边;但在感情上,她则完全支持窦宪。对于女人,讲道理有些时候是没有用的,她只相信自己的情感。而这种非理性的情感则直接决定了辩论会的结果:窦宪无罪,郅寿入狱。
  负责处理郅寿案件的官员从这场辩论会的结果就已经知道了太后的主观倾向,为了博得帝国最高领导人的好感,那就顾不得事情的是非黑白以及郅寿大人的生死荣辱了。既然主审已经打定了主张,那么审判的整个过程基本上是在提速的状态下进行的,结果出来得很快:死刑。
  太后很满意,但是朝堂上许多正义之士却无法袖手旁观,他们纷纷为郅寿求情。太后也没有想到处理一个小小的郅寿,居然会引起这么大的反响,看到群臣义愤填膺的样子,她有些害怕了。此时此刻,她明白了一个道理,事情可以做得过分一点,但是不能太过分,否则的话,就不好收场了。她的头脑还是很灵活的,为了缓和目前的尴尬局面,故作大度地免除了郅寿的死刑,改判为将其发配合浦。窦太后的这个处理方案非常缺德:既堵住了群臣的嘴巴,又让郅寿颠沛流离活受罪。
  不过,这已经是一个很不错的结果了。但是,郅寿大人想不通,经过一番复杂的思想斗争之后,倔强的郅寿大人自刎而死。郅寿死了,窦宪的内心没有一丝愧疚,反而认为这是一场不折不扣的胜利。从这件事情上他更加清楚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妹妹虽然对自己有一些意见,但依然还是最坚强的后盾。有了这个靠山,他依然可以为所欲为。
  马上就要出发了,为了给洛阳留下更深的印象,窦宪不遗余力地以更加嚣张的姿态在朝臣面前耀武扬威。
  大臣们被彻底激怒了,郅寿的鲜血已经唤起了一些人的良知,他们再也无法压抑内心的怒火,一场规模空前的大弹劾再次开始。开始的时候,群臣联名上书,强烈反对窦宪北伐。后来有些意志薄弱的人见太后迟迟没有表态,就开始动摇起来,为了保住辛辛苦苦得来的乌纱帽,他们退缩了,比如太尉宋由等人。但是,以司徒袁安、司空任隗为首的正义之士始终战斗在第一线,他们据理力争,毫不退缩,甚至免冠于朝堂之上。

《中国历代党争》第二章(29)
可惜,这个时候的东汉政权已经没有了任何*,完全是窦太后一手遮天。这些正直的人们空有一腔热血,却报国无门,只能留下无尽的遗憾和感伤。
  尽管遭到强烈反对,但窦宪将军的出征计划并没有受到大的影响,他依旧热火朝天地为北伐奔波。
  趁着他紧锣密鼓地调兵谴将的时候,我们先来介绍一下司徒袁安大人,袁安和他的子孙。他们对于东汉中后期的历史实在是太重要了。
  袁安(?——92年),字邵公,年轻时受家庭熏陶,读了很多书,使之博古通今,才华横溢,成为不可多得的人才。后来通过举孝廉的方式,步入仕途。要说名气嘛,他是袁绍、袁术的祖上,所谓“四世三公”的辉煌历史就是从袁安老人开始的。尽管袁绍兄弟最终没有能够继续保持家族的荣誉,但是,袁氏家族已经在东汉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袁安这一代起,袁家连续有四代人非常出息,都做到了“三公”这样级别的官职,这在东汉乃至中国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事情:袁安曾做过司空、司徒;他的二儿子袁敞曾做过司空;大儿子袁京的表现不是很好,只做过蜀郡太守,但他的儿子袁汤却很厉害,弥补了父亲的遗憾,顽强地做到了太尉的位置;而袁汤的后代更加出色,第三儿子袁逢(做过司空,他是袁绍、袁术兄弟的亲生父亲)和第四儿子袁隗(曾任太尉、太傅)以捍卫家族荣誉为动力,也都做到了“三公”级别的高官。
  人们常说“富不过三代”,但是袁氏家族却打破了这个历史怪圈,顽强地坚持到了第四代,所以在汉末时期曾有“自安以下四世居三公位,由是势倾天下”的说法,于是,“汝南袁氏”成为东汉最著名的世家大族之一。
  有的人当官是因为有背景,有的人当官是因为有钱财,而袁安当官是因为他思维方式特殊。
  事情是这样的。有一年冬天发生雪灾,好多人饿得没有吃的,手里有点小权的都想办法收取贿赂来活命。一天县令出来视察,到袁安家看到门口没有一点脚印,县令想八成这个老实人给饿死了吧?县令让人去收尸,结果发现袁安还有一口气,于是把他救活了。宁可饿死,也不收取贿赂,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典型的廉洁自律精神呀,于是袁安被树成廉政典型在全国进行宣传,宣传材料也写得好,标题是“袁安困雪”,这成为本朝一个经典,写进了学生教课书和官员操行手册里。
  一场大雪,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从此之后,袁安一步一个脚印,塌实工作,一直做到了司徒的位置。
  就是这样一个人,在窦宪出征的问题上,袁安态度非常明确:劳师远征可能会达到一时的效果,但肯定不能解决长远问题;不仅如此,还会给国家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不如采用怀柔政策,通过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老人的想法是好的,但是在窦氏兄妹做主的朝廷上,他的意见是不可能被采纳的。
  汉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北伐大军浩浩荡荡地开赴前线。特别说明一下,班超的哥哥、著名历史学家班固也随军前往,他的职务是中护军。
  窦太后见自己的兄长出发远征了,心里也十分不是滋味,毕竟匈奴人也不是那么好对付的,刀枪无眼,万一兄长有个三长两短,那以后自己可依靠谁呢?想来想去,她觉得现在唯一能为哥哥做的,那就是让他能安心远征,不再为家里的事情分神。于是,她加封窦笃为卫尉,窦景为奉车都尉,并为他们重新建造了官邸。兄弟们得到了妥善的安置,窦宪没有什么挂念的了,趾高气扬地率军出发了。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中国历代党争》第二章(30)
但是,大臣们并没有就此罢休,既然阻止北伐没有成功,他们又把注意力转移到了太后为窦氏兄弟升官造宅的事情上来,新一轮的大论战又重新开始。精明的窦太后以极大的耐心看奏章,听意见,但就是不改初衷,仍然坚持自己原来的意见。这些东汉朝廷的忠义之士们无可奈何,他们没有办法改变现实,唯一能做的就只有等待,等待着改变这一切的机会。
  好了,说完朝廷哪些事儿,现在关注一下窦宪将军的北伐之旅吧。这次出征的阵容十分强大。窦宪心里非常激动。平时在朝廷的时候,那些勾心斗角、飞扬跋扈的心思在他内心深处似乎已经找不到任何存在的角落了,将军已经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到了战场之上,他要给匈奴人好好地当一回先生。
  在道德上,他堕落不堪;在政治上,他阴险狡诈;但是在军事上,我们不得不承认,他的才能是极为杰出的,这一点,不久就要得到验证。
  作为军事家,窦宪是不会打没有准备的大仗的。在开战之前,他对北匈奴的各方面情况做了深入了解:目前匈奴人已经今非昔比,他们的实力经过长时间内乱以及临近国家的无情蚕食,大为削弱了。以目前的态势,他们是绝对不敢与汉军进行正面交锋的。另外,他也很了解匈奴人的特点,这些人居无定所,想要消灭他们,必须找到其踪迹。
  经过深思熟虑,窦宪命令副校尉阎盘、司马耿夔和耿谭,与南单于合兵一处,共一万多人,向北单于所在地稽落山一带秘密运动,如果与敌人遭遇,立即进行阻击,争取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他的判断非常准确,这一队汉军与北单于部队不期而遇了。双方一见面,都没有客气,立即展开一场你死我活的激战。北匈奴人很清楚自己的处境,如果遭到失败,那么他们就基本上无法在这里继续生存下去了,为了能够继续在这片土地上自由地驰骋,拼死抵抗是唯一的出路。宁可在战斗中英雄般地倒下,也不能让汉人将他们彻底赶出家园。
  北匈奴人的愿望是美好的,只是和现实之间的距离实在太远了。尽管他们拼尽了全力,但还是失败了。北单于在血流成河的战场上,终于认清了一个事实:自己的主力部队甚至连汉军的先头部队都打不过,再这样耗下去,恐怕尸体堆里也会给自己留下一个位置。在大彻大悟之后,北单于抱头鼠窜而去,北匈奴将士也随之四散奔逃而走。
  窦宪将军在得知前线捷报之后,没有丝毫怠慢,迅速调集精兵良将,亲自率领大军疯狂追击北匈奴残部。充分的发挥了宜将胜勇追穷寇的精神。这是一次艰苦的长途追击战,东汉人马一直追到了私渠比鞮海。
  对于汉军来讲,这是一场空前的胜利:共斩杀北匈奴名王以下将士13000多人,俘获马、牛、羊、橐驼等牲畜百余万头,收降北匈奴温犊须、日逐、温吾等81个部落,总共约20多万人。经过此战,北匈奴势力遭到了近乎于毁灭性的打击,他们无法再在这片土地上停留,被迫向远方逃遁,过起了流浪者的生活。就军功而言窦宪已经超过老前辈卫青,霍去病了。
  在取得了具有决定性的胜利之后,窦宪并没有陶醉,知道后面还有很多后续工作,他并没有忘记那位落荒而逃的北匈奴单于大人,派司马吴汜、梁讽等人,率领1000多精骑,携带着武器和金帛,继续向北搜寻。窦宪的打算是,尽量采用怀柔政策招降北单于;但如果他继续顽抗,则坚决消灭之。窦宪将军本人则率领大军班师回到东汉境内,驻扎在五原。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中国历代党争》第二章(31)
当时,北匈奴人刚刚经过这场空前惨烈的失败,人心浮动。吴汜、梁讽等人所到之处,极力宣扬东汉政府的方针政策,并严正声明:服从东汉领导有重赏,拒绝投降则一律不饶。
  通过真刀真枪地厮杀,北匈奴人终于真实地了解到了汉军的强大战斗力。所以,见到了宣传队之后,他们纷纷放下武器,投诚归降,乞求赏赐。如此一来,前前后后竟招降了一万多人。
  当这支宣传队行进到西海的时候,终于遇到了他们千方百计要寻找的最终目标——北单于。北单于目前的情况很悲惨,基本上属于难民。在得知东汉军队已经到来的消息之后,他惊恐万分,心想这一次恐怕难逃厄运了。但作为一个血性男儿,作为北匈奴人的领袖,他不能没有尊严主动地向汉军屈服,为此,他做好了光荣殉职的准备。在悲观的情绪里,他诧异地发现,汉军迟迟没有动手。后来,他才得知东汉宣传队此行的目的。
  在紧张的神经松弛下来之后,他选择了“识时务者为俊杰”,积极配合汉军的工作。为了表示诚心,他对宣传队的光临表示了热烈欢迎。吴汜、梁讽等人苦口婆心地对北单于进行了耐心地宣传教育,劝说他要真心实意地归附大汉王朝,誓死顽抗下去是没有任何出路的,要想保国安民,要想维持现在的地位,唯一的出路只有放下武器,缴枪投降。
  北单于从来没有想到过汉朝的民族政策会这样宽宏和*,在高兴之余,他为那些在抵抗汉军的过程中白白丧命的弟兄们感到有些惋惜。假如当初自己早些醒悟,也许他们就不能过早地失去生命了。痛定思痛,他当即做出决定,立即率领手下的残兵败将随同梁讽等人一道返回私渠比鞮海,拜见窦宪将军。
  等到了目的地,才知道汉军已经南撤回东汉境内。于是,北单于又派他的弟弟右温禹鞮王随梁讽等人直奔洛阳,向东汉朝廷进贡,并责成其作为北匈奴驻东汉的友好大使,留在洛阳侍奉汉和帝。
  北单于认为这样做已经足够诚心了,但是,他不了解窦宪将军的脾气。果然,窦宪得知北匈奴单于没有亲自来洛阳请降的消息之后,勃然大怒,认为其缺乏足够的诚意。他立即奏请朝廷,把那位他认为没有资格请降的右温禹鞮王毫不客气地撵回大漠,而他自己又开始紧锣密鼓地积极准备再次出征北伐。
  此次北匈奴人遭到惨败,南单于屯屠何最为高兴,自己最大的威胁遭到如此重创,南匈奴人的日子一定会好过很多。为了感谢窦宪将军,屯屠何特意敬献给他一尊古鼎,以示尊敬。这尊古鼎容量很大,几乎能盛五斗,制作工艺也相当考究,是一件难得的艺术珍品。鼎身之上有能工巧匠篆刻的铭文:“仲山甫鼎,其万年子子孙孙永保用”。
  窦宪将军将这件宝物视为此次战役胜利的象征。为了让妹妹和小皇帝也能够享受这份荣光,他特意派人小心翼翼地将宝鼎护送回洛阳进行展示。窦太后一边欣赏着宝物,一边聆听着前线将士的汇报。自从窦宪出征以来,这是她最为高兴的时刻。当初她派窦宪出战的时候,是顶着巨大压力的,万一前线失利,对于她和整个窦氏家族来说,都将是相当麻烦的事情,不仅铺天盖地的指责和弹劾会接踵而至,就是哥哥的性命恐怕也难以保全。原因很简单:窦宪是戴罪出征的,如果打了败仗回来,将会罪加一等,到那个时候,恐怕自己也不好为之极力周旋了;还有更不好的一种结果,那就是窦宪连回来的机会都没有,直接就被匈奴人杀了。万幸的是,以上两种情况都没有出现,自己的哥哥获得了一场大胜。这场胜利打败的不仅仅是匈奴人,还有朝廷里那些和窦家作对的人。这场胜利不仅挽救了窦氏家族,更挽救了哥哥的性命。这太不容易了,窦太后为窦家能够出现这样一位杰出的军人而感到无限欣慰。也许,在她那细腻的思绪里面,还能稍微残留一点那位*倜傥刘畅的一点点印记,但已经模糊不堪了。她的脑海当中,目前最清晰的就是哥哥高大魁梧的英雄形象。

《中国历代党争》第二章(32)
窦太后传下指示:慰劳前线的将士们,尤其要犒赏她的英雄哥哥窦宪。
  汉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九月,皇帝下诏,命令中郎将持节到五原任命窦宪为大将军,并策封其为武阳侯,食邑达到了二万户。
  这一次窦宪没有飞扬跋扈,而是难得地表现出谦虚谨慎的态度,表示自己做的这一切都是份内的事情,没有必要再受什么封赏。但是,朝廷的态度也很明确,必须要封赏。最后实在没有办法,窦宪将军采取了一个折中的方案:只接受了大将军的头衔,而坚决辞去了武阳侯的封爵。
  按以往惯例,大将军的官位应该在三公之下。但是,制度是人定的,只要有人在,那什么规矩都可以改,什么事情都有特例,如今窦宪将军的情况就是这样。鉴于窦宪将军的功劳很大,而且为人还很谦虚,并坚决辞去封爵。对于这样的杰出人才,一定要给予更高的待遇才对。
  朝廷里面从来就不缺乏善于迎合领导意图的大臣们,他们开始喋喋不休地在太后和皇帝面前提出提高窦宪将军待遇的意见和建议,窦太后这一次没有和朝臣们对着干,很爽快地满足了他们的要求,宣布更改大将军官位。于是,窦宪大将军一跃成为仅次于太傅,而位列于三公之上的朝廷大员。
  这一年的五月,窦宪又发动了对北匈奴的攻势,他派副校尉阎盘率领2000名精锐骑兵果断进攻驻扎在伊吾卢地区的北匈奴军队,取得了胜利,于是伊吾卢地区被纳入了东汉的版图。七月,大将军窦宪率兵进驻凉州(治所在今甘肃秦安县东北),北匈奴问题没有最终得到解决,对于窦宪来说始终是一块心病。这一次,他统辖陇西、武都、金城、安定、武威、张掖、敦煌、酒泉、北地、汉阳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