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辉煌三国-第5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伺湮允郑浚
郭嘉听到这句话后却是淡然一笑,轻轻说出一句让曹操眼中内敛精光猛然闪动的话来:“以后未必不会有如此可能……”
后来曹操与郭嘉愈谈愈投机的话语不为外间尽知,但从此之后,郭嘉便成了曹操麾下职仅军师祭酒,低于许多谋士,但却是最受曹操信任,数出奇险却又极为有效之计略,每次军事会议上皆是首先坚决肯定一种合适意见,替顾虑颇多的曹操下定决心。 而他又屡次推脱封赏安于现时位置,成为曹操势力集团实际上最为重要的支柱谋士……
汉末的江东所指为九江、鄱阳湖到曲阿、江都这一段长江偏北流域南方的大部扬州地区;江西则大多为现时豫州,小半为扬州地区;而相对地江南。 则是江陵到九江以南,多为荆州之地区。
原本孙坚战死后,孙策在扶灵归葬曲阿,将家小安顿妥当后,便亲往徐州,招揽到了名士张纮,而被陶谦辟为从事的张昭也对其才赞不绝口。
张纮之才能与他的傲气成正比。 昔时大将军何进、太仆朱隽、司空荀爽三府辟为掾,而自己也屡招不应的陶谦当然是知晓的。 对于孙坚这位算得上同僚故交的战死,他也有几分痛惜,但“挖墙角”到他眼皮底下,这也是不能容忍的,于是在得到警告后,孙策只得带着张纮和其它几位被张纮举荐联络地名士回到曲阿后,便带着年仅十一岁的弟弟孙权往投袁术。
而袁术对于孙策比诸乃父更勇猛。 亦懂得韬略在表面赞赏之余,却依旧如孙坚那般防备极深,往攻支持袁绍地同为袁氏一族的堂兄袁遗,数次皆许以官职和归还孙坚旧部,却次次毁诺,令孙策将其看个清楚,在袁术很快于兖州于曹操小战一场,被其击败发觉自身处境不妙后便迁南阳之民而走扬州后。
孙策最终立下决心。 用传国玉玺终于换回父亲两千人余部,依旧保持着对袁术的从属关系,带兵过大江而击江东,先于初平三年依袁术先前之令攻占庐江,太守陆康月余后病发而死,宗族宗族百余人。 遭离饥厄,终于迁到吴郡后死者过半,而这陆康便是一位才能几不输于周瑜的名士之从祖父,这个人便是——陆逊!
其后再攻伐江东七郡过程中,孙策表现出来的不仅是于军事上的才能,也有对于人才的渴求和重用,有周瑜这位孙策儿时故交领家兵来投,往后亦有蒋钦,陈武,周泰等人相继投效。 凭着周瑜统率智慧。 张纮治政才能,以及自己地魄力用铁血和杀伐来镇压反对他的本土士族。 孙策花费七年时间,终于将江东七郡归于囊中,成就了许多人数十年都未必能达到的功绩。
因为铁血镇压,孙策能很快扩大实力,这是他的成功原因,却也是他的失败之处,此等后话暂不详表。
……
刘备投刘表,又于襄阳一役立了极大功劳,那是否代表着他终于苦尽甘来,一飞冲天呢?
当然不是!
刘表此人胸无大志,于政事治理是有着一套行之有效的本领的,但他这样并非目光长远,与许多诸侯一样想争天下的“治世之能臣”,在对待如何处理或为避战乱来到荆州,或如刘备一般慕名来投地有才之人态度作法便可想而知。
对于刘备和那些士人,刘表的态度外宽内忌,只想着重用本土士族使不发生变乱故而有礼相待,却丝毫不给重用,这使得荆州拥有历史上极多,而又不得重用才学之士的奇怪现象。
重用本地士族,使他们利益得到保障,这的确造就了荆州的一时稳固和发展,百姓得到安生,但这最终依旧使荆州成为第二块比现在的徐州更加富庶,诸侯必争地肥肉。
而刘备在这襄阳一战后,仅得到了一个封赏钱粮,不付兵权的散职,也许这时的他与关羽人值得一提的事情,便是皆于此地再次成家迎娶妻室了……
襄阳一座学馆,这一天来了一位被两名侍从保护的十一岁少年,在馆中与众多学子辩论一番,被此间主人司马徽相中叫往静室后,产生了一段不为人知的对话——
“汝为何人,来此作甚?”
“吾名诸葛亮,听闻先生才名,只为有所请益而来……”
“吾观你相貌堂正,方才学堂之上应变皆属上等,是为聪慧过人,收汝为学生,亦非不可,然则汝之心愿为何?”
“亮愿为当世管乐,兴扶汉室,还天下太平!”
“……”
看着年纪虽小,却是勇敢抬头直望的少年,司马徽眼中流露出满意神色,半晌后点头道:“吾之学识有限,长于军略而非治政,然吾二师兄艺学惊人,于理政治事之才天下少有人及,对于弟子要求极严,曾许下宏愿意,毕生所学只传一人,今其以来在此处隐居,你可愿前去一试,看能否被其青睐,成为传承一脉之弟子?”
“亮以为理政治世是为最重要之事,然天下分崩,精通军略亦有必要,若有可能,亮愿同拜二位长者为师而学之!”
一个人的本领大小,不是仅靠先天的资质聪颖来限定,决定最后的成就往往是后天地努力!显然少年地诸葛亮是清楚地认识到这点,便凭着自身努力,要充实所学,为实现理想而迈出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这是任何一个事业有成者都会经历地过程。
“好!但凭汝年纪轻轻便有如此见识,便是师兄不收,吾亦可收汝为入室弟子,尽授平生所学!”
司马徽从刘晔以及司马懿先后离去后,已经很少如今日这般露出喜动颜色的表情,而他的这个决定,使年少的诸葛亮便多了一位老师,一位从师,而这两人也教出了一个令后世无数人敬服的千古奇才!
而后不久,这座学馆又来了一位本好击剑,现要学文,被士子鄙视的游侠儿,他的名字是化名单福的徐庶……
人杰地灵,百姓安居的荆州,她又能在这个乱世中保得安平多久?
……
洛阳作为原本的首都是归于河南尹管制的,但董卓烧宫迁都于长安后,这河南尹也成了有名无实,后被千里进兵的刘晔改为洛阳郡,留田畴与赵明守备经营此地,经过这年余的发展,不仅聚拢了总计二十六万的百姓,也从中挑选了六千人充实军伍,整训一年有成,不轮到换防守备时便平日便按时耕作军屯,操练行伍。
而对于函谷新关之后,张济统兵把守的弘农郡,田畴也从未掉以轻心,细作探马随时回报情形。
当时间进入到初平四年春,长安终于再次发生大变,李傕与郿城的征西将军马腾发生冲突,各自联合亲近势力交战,而马腾与韩遂不敌退走,因为李傕之侄李利作战不利被樊稠训斥,怀恨在心的他将樊稠战时与韩遂交谈良久后退兵之事回报于李傕,故而使其怀疑樊稠欲与韩遂联合而图谋自己,对樊稠产生猜忌。 后来到兴平二年(公元195年)时更是矛盾激化,最终于一次军事会议上,李傕杀死了樊稠。 而郭汜对其不满再次引兵相攻,这些西凉集团的草莽军阀又一次混战起来。
在这个过程中,对于汉室算得有几分忠诚的白波降将杨奉趁着他等相攻时刻,忽然从武关引全部三万大军回转长安,实际上控制了这座都城,但是由于实力不足,却只能困守于此,无所作为。
面对此番变局,弘农的张济于兴平二年领兵回转长安作劝解,而这个消息被第一时间回报于洛阳的田畴手上,他立下决断,引兵突袭新安县之函谷新关,一举掌握了这个扼守洛阳与长安之间的咽喉重地,而考虑到诸多因素,他并未继续引兵攻占此时兵力空虚的弘农,只是严筑城防,再作守备。
……
便是在这种缓慢而坚定的演变下,时间从初平三年很快进入到初平四年底。
曹操自认条件成熟,领兵三万进兵徐州,向东南扩展势力,一路所向披靡。 但后来却因徐州牧陶谦退守郯县无法攻克,曹操大怒攻下取虑、雎陵、夏丘后下令屠城,所杀男女竟有数十万之多,百里内鸡犬不余,不久曹操军粮将尽,只得撤围回军。
而他的这番动作,直接导致了他麾下名士的反对和心寒,直到时间进入兴平元年夏天,他再征徐州发生那场叛乱才使他明白过来——屠城,只怕不是解决问题最好方法……
而依照先前策略休养生息两年之后,北海太守孔融的一封求援信终于在兴平元年三月,被一个人送到了刘晔面前而意味着暂时安静的结束,变乱的再起。
这个人的名字叫——太史慈!
卷七:跃马徐州 【13】沉稳将才太史慈 出兵是为徐州资
【13】沉稳将才太史慈 出兵是为徐州资
“北海国治属青州,先前为公孙瓒以及袁本初平分,后公孙瓒留于青州势力又被袁本初大军击败,依常理汝应往求袁本初才是,为何反来到蓟城?”
两年治政练军的磨砺,使刘晔现今更见成熟,喜色不露于形,正在与心腹众人理事时听闻有北海信使来临。 传进后虽细观之下见这信使仪表堂堂,颇为威武,却也不急询问名姓,先问其为何来此。
“回禀大人,无论公孙瓒亦或袁冀州皆是占据大郡,不管青州境内大批黄巾肆虐情况,而孔北海名望极高,北海国可算青州少有之民安兵强之地,故而两者皆未曾进兵北海。 现今青州名义上属于袁冀州控制,实则他亦只能完全掌握大河以南乐安郡,历城县一带而已。 ”
这信使却是侃侃而论,面上丝毫不见惊讶诧异神色,显然是见过场面之人。
“哦?听汝自称草民,那便是无官职在身,为何又是孔北海之信使?详细道来,吾自会考虑其中究竟,毕竟吾为幽州牧,且好容易安定生息两年之久使幽州渐复元气,若越冀州而插手青州之事,无充分理由实难让幽州将士百姓信服!”
见得这信使条理分明的细说其中缘由,刘晔索性直问道。 对于北海之事,他了解的并不多,或者说对于整个受黄巾之乱破坏最严重的青州他根本难以知道其中详细情形,他身居于高位。 自然得考虑诸多因素。
“草民东莱黄县人,名太史慈,表字子义。 昔时因解本郡与州家矛盾之事为州官所仇视,故避居辽东。 家中母亲多劳孔北海送以粮饷得以安然度日。 今适逢孔北海为征平黄巾暴寇,出屯于都昌,不料却被黄巾贼围住不得脱身,草民归家后听母亲之言故而往助之。 ”
太史慈在这一年已是二十有八。 脸色偏黄黑,颔下胡须约有半尺余长。 有美须髯之实,又有猿臂善射之名,听闻面前这位年纪比他小两岁却已是一州之首长的刘晔问起,便如实答道:
“后有孔北海之托赴邺求救于袁冀州,孰料半途闻其大军正攻伐并州,有其从事郭图言及刘幽州仁慈,教草民往来蓟求援。 草民亦尝于辽东闻听大人之威名,故从之而星夜赶来,望明公怜孔北海当世仁者,义兵助之!”
“汝为太史子义?吾尝闻此名,可见子义必为英雄人物也!”
刘晔听闻太史慈之名,顿时动容。
原本历史上刘备救援北海,再援助徐州过程中遇上太史慈刘晔是知道地,但具体的比如其为信使求援。 以及北海国情况,这些便是不知了。 听闻又一史实名将立身眼前,便是以刘晔现今城府,脸面都露出了惊讶之色,这也使得堂中的心腹文武们对于这位太史慈立时来了几分兴趣。
“劳明公谬赞,却不知明公能否尽速决意。 发兵往救孔北海?北海被围,孤穷无援,危在旦夕之间,实难料孔北海还能支撑多许时日,草民久闻明公向有仁义之名,盼能救同为汉室臣属之孔北海于急难,则天下尽知明公之高义也……”
不因为刘晔这“名人”对于自己露出赞赏之意而曲意讨好,却宠辱不惊,一心只念着完成任务,太史慈如此行止品德立即让众人再对他刮目相看。 心中佩服其气节忠义。
“子义勿急。 请先静心安歇,便看在子义之一片侠义赤胆;孔北海与民安生。 保方圆数百里之里平安许久,吾便决意救之!然此事需得好生安排,今日天时不早,亦不可能趁夜出击,可送子义准答;明日一早,必有军队开拨,救孔北海之急!”
刘晔立即拍板决定出兵,自然不是如他口中所说那般简单,无论乱世还是和平时期,战争都是政治的延续,若没有合乎自身利益的条件,便是刘晔主观意识如何强烈,都不能因私废公。 否则便是因小失大,反而对自己整体实力损害极多,徒添变数!
“明公仁义!草民拜服!”
太史慈显然不会尽知刘晔想法,他也不需要去知道。 身为一个武将,不需要多想的地方便不去考虑,这才是正理。 听闻刘晔当面作出承诺,再闻得其言中决意出兵竟直接道出有念及他之自身品德因由,这如何能不让他内心感动?顿时心甘情愿地大礼相拜。 满面风尘,一直坚毅刚强、稳健平淡的脸上也现出了感激神色。
“子义请起,想你辗转近千里,已然劳累之极,便要好生休息才能保持体力,待明日与吾援军一起出发才是。 ”
有一句话叫“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人才在这个时候永远是不嫌多地。
随着势力的扩充增大,因为前一年正式改名幽燕学府地安阳书院存在,刘晔手下中下级校官、以及中低级官吏储备是渐渐充实丰富的,但是真正精于统兵作战的大将,却只有张飞,赵云两人算是合格。 典韦好冲锋陷阵,终是只能为先锋猛将,而非能独挡一面的大将之才;其余周方,阎方等人亦是如此,作为中高级校官,领一部协助作战有余,实无将才之资。
故此,凭着对话观察,发现太史慈心思稳重,胆大心细,有将帅之资,只久成长过程后,刘晔当然不愿放过。
何况还有后面那一系列出人意料的变化呢?
对于刘晔如此之快下定决心出兵,张飞和赵云一干武将是没有反对意见的,他们闲了两年中,只与公孙瓒以及不入流的匪盗有过几次小战,早就期盼着大战来临。
但是田丰、戏志才、以及荀彧却在太史慈刚刚退下后,便立即出来对此决议表示反对。
当然,荀彧和戏志才两个话语稍微婉转一些,但田丰却是不来这套,直接质问道:
“主公于初平三年定下与民休养两年之计,丰认为此是为正理。 但并不意味着两年一到便可大兴刀兵,劳民伤财!蓟县距北海足有千里之遥,主公劳师远征,又是犯了兵家大忌!还请主公收回成命,依旧奉行休养生息之策,择机以雷霆之势施行文若之‘奉天子以令臣’政略,如此方为万全之计也!”
“呵!元皓勿急,吾如此决定,自然有合适道理。 此次不仅要出兵相救,而且吾还要亲自领兵前往!”
对于田丰这脾气,早就习惯地刘晔当然不会往心里去,面上微笑的说了上半句,到得后半句却是敛容将话说得斩钉截铁。
“主公不可!”
“主公三思!”
“……”
此话一出,顿时张飞,赵云,典韦等一干武将也忍不住了,一齐出来反对。
张飞更是大声禀道:“主公是否当吾等尽是无用之辈?区区救援北海、往破黄巾,只需或子龙,或常文,或者俺三千精骑,便足可轻易得胜回乃还!主公身系一州数百万众百姓安危大计,怎可以身犯险?主公若真要前往,便是当吾等尽为酒囊饭袋,无法为主分忧,便先请将我等去职为民罢!”
“停!诸卿且听吾一言……”
看到心腹文武们如此群情汹涌,便是早有心理准备,刘晔还是感到有些出乎意料。
但正因为如此,更透出无论是说话难听些的田丰也好,还是嚷着气话的张飞也罢,都是心底拥护忠诚于他,当他是主公,便又视他为手足!如此情况,他又怎会往歪处想?存于他心间于眼中的,便只是深深地感激——
“我刘晔能得卿等如此忠诚爱戴,更有若手足之情,是为我之大幸也!晔年纪实入二十有六,眼见便要再长一岁,考虑事情自然亦知需得更加全面。 作出亲援北海之决定,自然也是经过多方考虑。 实话与卿等尽说,吾分析所知,北海国与徐州近在咫尺,不出三月,徐州必会再逢曹孟德之攻击!”
“此地民众过三百万,更有避居此地士人富豪无数,若无人救援,则必落于曹操之手。 得徐州兵粮钱人,曹孟德之势天下再无人能挡矣!然其之心意难测,为长远计,吾必须从中谋划,若是徐州能归吾掌握于手,则实现‘奉迎天子,讨令不臣而一统九州’愿望步伐将立即大为前进!此方为真正原因是也……”
此话一出,众人皆是面面相觑,对于刘晔的料事能力他们都是有亲身经历的,自然不会去质疑。 于是各自才恍然大悟,除田丰依旧认为亲自领兵太过凶险外,皆先后支持同意。
于是在兴平元年三月初五这一日晚间,刘晔亲领骑兵驰援北海决议便定了下来,接着便是细作安排政事交接,调兵整备等琐碎繁杂事项。
卷七:跃马徐州 【14】蔡琰告之好消息 刘晔三呼显狂喜
【14】蔡琰告之好消息 刘晔三呼显狂喜
“文姬妹妹,外面又起风了,还是就在阁中等着夫君回来吧!”
再嫁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