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白金汉宫的倒影-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大英帝国的解体给英国人留下了一段遗憾,给历史留下了一声唏嘘。在帝国逐渐没落的时候,英国人固有的生活习惯也随之改变。传统思想随着帝国的瓦解而发生变化,人们从以往的思想桎梏中解脱,带给英国新鲜的思想空气,这应该也是英帝国瓦解的一个重要标志。
两次世界大战给人们带来了难以愈合的心理创伤,很多人发现传统的思想变成了一种束缚,人们在竭力挣脱过去的枷锁,希望能使自己变得更加个性。这是人们对传统的反对,是对战争不满的直接反映。而且这个时期,媒介有了一定的发展,报刊、杂志、电视、电影进入普通人家,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带来更多生活空间以外的信息,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于是,英国人的衣食住行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服装。英国人一向以保守传统的形象出现,服装造型趋向于华丽和繁冗。男性服装更多体现绅士姿态,而且在什么场合穿着什么样的服饰,都有严格的规定。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男性服装趋向于随意舒适,较之从前更能彰显男性的矫健和伟岸。女性的服饰则出现了更大的变化,由于妇女在战争中也奋斗在前线,为战争提供劳动力,她们不得不脱下长裙,换上简单的裤装,后来成为了一种时尚。在战后,爆发了数次妇女解放运动,妇女认为她们既然能在战争中与男性一样奋勇杀敌,那么社会地位也应该与男性平等。在这种思潮的冲击下,更多妇女开始在社会中创造自己的价值和地位,自由和个性成为那个时期女性服装的代名词。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大英帝国的瓦解(3)
随着妇女地位的提高,促进了她们在法律上追求与男子权利的平等。从20世纪20年代起,有更多的女性参加了社会工作,职位和工作性质从高到低,从简单到复杂各异。特别是撒切尔夫人的上台,更是有力抨击了英国的大男子主义思想。不过女权的平等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婚姻法赋予了女性在离婚时与男子享有同样的权利,任何一方都可以提出离婚申诉,夫妻分居5年就自动解除婚约。这让离婚率在英国不断飙升,单亲家庭屡见不鲜。
20世纪中叶的英国服装还有一点最显著的变化,就是模糊了阶级的差别。工装裤、牛仔装、夹克、T恤等服饰渐渐成为上流人士和中下层平民都穿的服装,就连代表整洁的白色衬衫也在20世纪后期流行到中下层阶级。
20世纪60年代,一位名叫玛丽·奎特的英国女设计师首次设计了超短裙,保守的英国第一次出现了膝盖以上的裙子。超短裙凸现了女性秀美的腿部轮廓,性感慢慢成为一种潮流。历来以保守形象示人的英国大胆突破束缚,成为世界时尚的弄潮儿。一些年轻人为了突出个性,经常会突发奇想穿着一些奇装异服,出现在舞厅等场所。随着摇滚音乐的风靡,这种奇特的服装变成了狂热年轻人的代表,这类人被称为“朋克”,意思是“无知草率的年轻人”。这个称谓一开始带有些许贬义,但是发展到后来竟然成为众多年轻人追求的目标,并发展为一种世界潮流。
战后英国的食品和住房出现了两个不同的发展方向。单调的食品结构趋向于多元化,一些意式、日式等餐饮流入英国,使英国的快餐性质发生变革。住房则趋于简单化,更多构造简单的红砖公寓房被认可,与此同时还涌现出了一些新的购房方式,贷款和分期付款。
住房条件变好,吸引了更多人到城市购买住房,这加快了英国人口的流动频率。乡村人口纷纷涌进城市,希望获得更好的生活环境,而城市人口则厌烦了市区的喧嚣,开始回到乡村。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人口流动,又促使交通工具的改善,地铁、公交车、私人轿车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人一改其传承了几百年的保守性格,大胆突破,令世界刮目相看。很多人都不看好英国会在摆脱传统思想方面有什么新成就,甚至认为其根本不会采取任何行动来迎合新思想的到来,然而英国人在20世纪中后期的表现,令这些人瞠目结舌。
更让外国人震惊的是,英国的性解放恍如一夜之间成为一种风尚。二战之后,男女比例严重失调,这导致了“性压抑”和“性饥渴”,后来随着妇女服饰越来越趋向于性感,更促进了性解放的发展。关于性解放还有一段故事,在20年代著名作家劳伦斯的一本名为《查太莱夫人的情人》中,有大篇的关于性行为的描写,这在当时被看作“黄色书籍”,很多公司都不予出版,而颇有名气的企鹅公司却大胆地出版了这本书。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多人认为这样是伤风败俗,与高雅文化不符。1960年,法庭审判了企鹅公司,结果却是原告败诉。这个出人意料的结果,被视为是政府对性文化的认可,从此市面上出现了很多关于性描写的书籍。随着性解放形成潮流,同性恋也逐渐被大家接受,而且法律还赋予了其合法的地位和权利。
不管是殖民体系的崩塌,还是大众生活习惯的改变,都是大英帝国瓦解的最好见证。英国人对传统思想的反叛,并没有改变其留在血液之中的帝国优越感,不然就不会想方设法找英联邦来代替逝去的帝国了。不管怎么样,英国正从帝国回归欧洲。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回归欧洲,回归原点(1)
殖民体系的瓦解和英联邦的建立,都从另一个侧面表现出,英国正在费尽心机将失去帝国的伤痛降到最低。有人认为英国就像是一个迷途的孩子,经过漫长的寻找,最终还是回到了欧洲母亲的怀抱。这个比喻似乎不太贴切,英国一开始是离开欧洲,看作是迷途也可以,但是这种离开完全是自愿的,更没有主动找过回欧洲的路。
英联邦的成立就是最好的证明,英国企图用这种方式保住世界强国的地位,可是却没想到,这个替代品虽然带来了利益,但更多的是令英国喘息的负担。英联邦成员的加入,开始给英镑区注入了活力,但是时间一长,活力渐失并沦为英国的累赘。英镑区财政常年赤字,黄金储备枯竭,为了吸引外国储蓄,不惜提高英镑区银行的利率,又减少了英国本国的投资。
1972年,英镑区在重重压力下油尽灯枯,正式结束生命。为了弥补英镑区所造成的遗憾,英国被迫想出了一个办法,将英联邦的贸易封闭起来,只允许联邦成员之间做买卖,不能有其他国家的参与,这被称为“英联邦特惠制”。英国真是急昏了头了,一个封闭的贸易圈怎么能与世界接轨。没过多久,这个办法就被彻底否决了。
上帝真是喜欢与英国开玩笑,要么就是天下第一、无人匹敌,要么就处处为困、举步维艰。
本来还以为能在英联邦中找回昔日那种一呼百应的感觉,却没料到英联邦中的成员并没有那么听话,而且英国衰弱的国力根本无法再成为英联邦中的大哥大。随着英镑区和英联邦特惠制的失败,英联邦也逐渐衰落,英国已经不再是成员国的中心了。
英国强烈的大国意识让欧洲其他国家不愿意与之亲近,谁都不想被当做一个杂役呼来喝去,于是这些国家想办法凝聚在一起,发展共同利益,把英国抛弃在一旁。这就出现了欧洲经济合作组织,紧接着出现了欧洲煤钢联盟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这3个联合机构的出现,给后来欧共体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英国从根本上就十分抵触欧洲国家的联盟,它认为这种性质的联盟不利于保持欧洲的稳定,更加不利于英国本身的安全。作为传统的帝国来讲,英国的经济利益点并不在欧洲,而是在众多殖民地上,这是其与欧洲保持距离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欧洲毕竟已经不是英国说了算的时代了,于是英国只能在如何联盟上大作文章。法、德、意等几个国家建议建立联邦制,而英国则极力要求建立邦联制。联邦制是国家之间的联合,也是一种政治实体,而邦联制只是政府之间的合作,相比而言邦联制远没有联邦制的联合性强。显然,英国从骨子里还是不愿意降低大国身份,而是依然希望保持相对孤立的状态,这样即使欧洲失衡发生战争,英国也能够全身而退。因此,英国拒绝了法、德、意等国家的邀请,彻底将自己关在了欧洲联盟的外面。
1960年1月,英国与奥地利、丹麦、挪威等7个国家在斯德哥尔摩签订了《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条约》,以此来对抗欧洲一体化进程。但是,英国很快就发现,法、德、意等6国成立的欧洲联合体的综合实力,远比7国自由贸易强大得多,英国本身在7国获得的利益根本无法弥补不与6国贸易的差额。1967年,欧共体正式成立。其中的成员本身的综合国力就不弱,如今成为一个整体,英国实在难与之抗衡。此时英国殖民地也在大量流失,而且还要对抗前苏联,衰弱的国力致使英国必须考虑成为欧共体的一员。在经过苏伊士运河危机之后,英国彻底抛弃了大国念头,开始为加入欧共体积极准备,在经历了一番波折后终于在1972年正式加入欧共体。
加入欧共体后,英国逐渐将注意力向欧洲事务上转移,将从前分布在非洲、亚洲的兵力召回,更多地承担欧洲方面的军事防务,而将其中一些地区的防务工作交给美国打理。然而英国的帝国梦仍然没有完全清醒,英国一直在这种泥沼中挣扎,时不时就要提醒全世界英国的存在,并且依然唱着日不落帝国的赞歌,以一种高傲姿态处理欧洲以及国际事务。
回归欧洲,回归原点(2)
加入欧共体不久,英国就表现出了骨子里的不合作态度。欧洲事务只是敷衍处理,真正目标还是放眼世界。从撒切尔夫人开始,英国的不合作就是让其他成员国最头疼的问题,“铁娘子”一直拒绝欧共体实现统一货币,这个问题一直延续到了今天。因此,流通欧元的国家并不包括英国。
不难看出,英国回归欧洲完全是一种勉强,它宁愿多放一点精力在比自己更霸道的美国上,也不愿意为欧洲事务多花一点时间。从丘吉尔的“三环外交”,到撒切尔对美国的一味支持,都可以看得出,英国还是没有认清自己的身份和位置。没想到来了个布莱尔,有过之而无不及,与美国总统打得火热。在1997年布莱尔的第一次外交讲话中,他表示英国在国际事务上不应该表现得胆怯,应该承担起领导世界的重责。在布莱尔心中,美国是唯一有资格与英国平起平坐的国家,也是唯一有能力与英国一起管理国际事务的国家。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布莱尔完全把英国当做了与美国相匹配的世界领导者。不过布莱尔清醒地认识到,在与美国的关系中,英国处于劣势。不过这丝毫不影响英国继续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也不影响其仍然留在心中的残破的帝国梦。
美国清楚地知道英国人的想法,因此也毫无顾忌地利用英国来实现自己的霸主地位。美国人知道,英国人现在需要自己,不管美国做什么过分的事情,英国都会二话不说站在自己身边。就这样,美国借反恐之名向阿富汗和伊拉克发起进攻,无数无辜百姓葬身在战争中。就当所有国家都在为无辜人民鸣不平,指责美国霸权主义的时候,英国却独树一帜地站在美国一边,不惜与欧洲的其他国家为敌。欧洲国家算是看清楚了,这个腐朽的帝国还是沉浸在过去的辉煌中,想拉它一把都无从下手。
实际上,英国已经不再是欧洲的中心了,很多国家不再唯英国马首是瞻。它们在国际上以独立的政治实体发挥自己的作用,英国在它们眼中,不过是个沦落了的二流强国,从前那些霸主之类的头衔,早已没有了光鲜艳丽的色彩。不过有些事实是人们无法否认的,英国在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是无可比拟的,而且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所作出的贡献也不可抹杀,一直到今天,英国还是对国际事务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只不过是今非昔比罢了。
英国曾在不断征服中变得强大,在贸易、军事、外交、经济、政治上都盛极一时,成为国际中心。英国人曾几何时骄傲地站在世界巅峰,抒发“一览众山小”的无限感慨。他们的言行举止都可能成为其他国家争相效仿的对象,那种自豪感逐渐成为英国人的一种习惯,成为同生活形影不离的伙伴。
然而可惜的是,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这些荣光和骄傲就都慢慢流失。先是从世界霸主舞台上重重摔落,然后在欧洲大陆上屡栽跟头,英国人慢慢发现,过去的权势在帝国衰落的过程中没有起到任何积极作用。遗憾的是,英国已经意识到了,却做不到,他们不断地向后看,追溯逝去的绚烂,却没有昂首向前的勇气。
500年前,英国脱离欧洲成为世界第一大国;500年后,英国迫不得已要回归欧洲、回归原点。这其中伴随着英国人的无奈、伤感、惋惜,还有不可避免的退让、计谋、策略。辉煌过的历史,最终也只能听到“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悲凉惋叹。
“统而不治”的国王(1)
很多人都对白金汉宫中的国王们感到好奇,在一个帝国远去的年代,国王到底在扮演怎样的角色。年逾90高龄的伊丽莎白二世,更是成为很多社会学者探讨的对象。
众所周知,在伊丽莎白二世头上聚有众多光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以及其他领土和属地的女王、英联邦元首、基督教的保护者。然而这些熠熠生辉的头衔,并不像表面看着那么炫目。
早在一百多年前,恩格斯就提到了关于英国国王权力的问题,按照他的说法,国王是统而不治,没有实权的政治摆设。不可否认,皇权的确已经在那次光荣革命之后,被光荣地虚置了。很多人都这样调侃英国国王,吃好喝好,住好睡好,然后摆个姿势,安稳地当国家雕像。当然,这些话有些言过其实,不过却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国王没有实权的事实。尽管在英国的法律条文上,还明确地赋予国王这样那样的权利,不过当国王真正实施这些权利的时候就会受到这样那样的阻挠。
就像英国的法律给了女王一个很好的称号,然而却在这个称号前面加上了若干限制。女王掌管着国家的政治、军事的绝对领导权,管理着除英国本土以外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除此之外,在英国法律上还明文规定,女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因为她是国家元首。这些所谓的至高无上的权力,包括对国会的停止、解散和召集的权力,对军队的统治权,对各级大臣、海外总督和英国各大主教的任免、加封、贬职的权力。这些眼花缭乱的权力,看似十分庞大,然而在执行起来就完全不是一回事了。
在现实生活里,女王完完全全是个自然人,也受到法律的约束,也有各种各样的规矩要遵守。更可悲的是,英国女王好不容易实行一次权力,议会、内阁都会跳出来干涉。难怪美国学者罗威尔会说,当今女王在政治实践中,在行使这些权力的时候,大多由议会或内阁所控制,女王只是照章办事而已。
这句话一点都不夸张,议会和内阁就是具有很大的实际权力。虽然英国法律把女王定义为议会和内阁的统治者,但事实并非如此。英国的议会由上院、下院和女王组成。按照法律来讲,女王应该是上下两院的意志领导者,也就是说,上下两院要通过什么议案都要经过女王的许可,女王一个不高兴就能让议会解散。内阁则负责起草法案和议案,每次召开议会的时候,这些事先拟定好的法案、议案就会送到女王的手边,女王只要照本宣科就可以了。显然,女王在整个过程中都非常被动,那些递交上来的法案、议案名义上要得到女王的批准才有效,其实女王根本没有改动的权力,只需要点头签字就行了。议会和内阁才是这个国家的主导者,拥有大过女王的实际权力。
更讽刺的是,英国法律清楚地描写了女王与政府、首相之间的关系,简单一句话,政府中的大小官员甚至是首相都是女王权力和意志的执行者,国内外的所有繁琐的事务都要按照女王的指示去做。可事实上与之完全相反,政府和首相其实都是在选举中产生的,到女王那里也就是走个形式,这就是女王所谓的至高无上。如此看来,女王在白金汉宫中的生活还真有些悲哀,虽然是个国家象征,但是却有名无实,除了比普通人高贵点,没有什么大的差别。
在伊丽莎白二世近百年的人生中,除了以一个象征性的国家元首凝聚人心,进行一些国际交涉之外,很少能够接触到其他权力。不过历史还是奇迹般地在伊丽莎白二世时代,给王权留下了一些值得回忆的痕迹。
保守党领袖自1902年索尔兹伯里侯爵辞职以后,就没有贵族再担任过,然而在1963年,保守党却出现了一个贵族领袖——霍姆伯爵。在这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