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武则天大全集-第23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虽然曾患风疾,但最终死因却是衰老所致。其实武曌对这个寡廉鲜耻的干女儿何尝有什么感情?只是取乐罢了。但她还是给公主很高的丧葬礼遇,并为此唉声叹息——荣华富贵如何?锦衣玉食如何?再长寿终有撒手而去的那一天!我的那天恐怕也不遥远了吧?

    这一年的冬月,武曌在洛阳南郊举行了祭祀天地的大典,宣布削去“慈氏越古”的尊号,改称“天册金轮大圣皇帝”。不要小看这次文字游戏一般的修改,它背后的意义深着呢。

    祭祀天地本来在明堂进行,但明堂烧毁了,新的还没建好,所以只能改在南郊设坛。“慈氏”便是弥勒,当初武承嗣构思这个尊号有误,以致“慈氏”与“金轮”互相矛盾,现在去“慈氏”留“金轮”是有必要的,但武曌何以又加“天册”二字呢?细推敲起来“天册”与佛教无关,反而贴近道教的天命观,这个尊号已脱离原先的思维,而且在祭典结束后她再度大赦改元,订立的新年号十分特殊,竟然有四个字——天册万岁!

    从汉武帝首创年号以来,皆用二字年号,打破惯例的只有那位崇道灭佛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曾用“太平真君”四字。现在武曌也用充满道教寓意的四字年号,这愈加确证她思想的大转变——不再自诩佛陀,只想安安稳稳当人间的金轮王,恳求上苍保佑自己长生不老。

    一生不曾屈服命运的武曌终于在古稀之时向天命低头了……

    二、嵩呼万岁

    改元天册万岁之后文武百官骤然发现,原本热衷政务的女皇有些不务正业了。以往女皇清早临朝,讨论政务常常要到正午,午后在武成殿审阅奏疏,即便没什么重要的事也要召见个别臣僚。现在女皇懈怠了,朝会不到一个时辰就散,奏疏都交给宰相甚至上官婉儿打理,她本人不是去遍空寺观看佛经,就是召道人入宫探讨养生之道。

    百官早已适应女皇事无巨细的统治风格,需知过去连一个太学生请假都要女皇亲自批示,这个猛然的转变大家都有些手足无措,不过很快群臣就意识到这未必不是好事,皇帝管得不严,大伙的日子也可以轻松些嘛!

    至于道门更是对女皇的转变受宠若惊,天授以来沙门昌盛,道士只能在和尚面前忍气吞声,如今女皇也开始崇道,正该极力迎合啊!于是东明观主孙文隽、青元观主麻慈力、弘道观主桓道彦、金台观主赵敬同等洛阳的著名道士争当女皇的座上客,连隐居伏龙山的洞真先生胡惠超也被请到京城。

    胡惠超,不知何方人士,也不知他生于何年何月,但他确实生得相貌俊逸、举止潇洒、长须伟岸,颇有些仙风道骨;更不同于俗流的是他并不住在道观,而是隐居于伏龙山洪井洞(今江西南昌市洪崖丹井),甘于林下潜心修炼,撰有《神仙内传》《十二真君传》等书。除著书立说外他也经常外出云游,青衣幅巾、竹杖芒鞋,来去不定、随遇而安,所过之处若见暴骨遗骸他便收殓掩埋,若遇不平之事便评理讲法,若有孝子节妇贫苦无依便化缘相助,解危济困广行善事,故而在民间有很高声望,甚至有人传说他能呼风唤雨、降妖捉怪、撒豆成兵。上元年间他曾到过洛阳,受到二圣召见,李治敬其品格,赐号“洞玄先生”。

    如今武曌又想起他的大名,于是下诏请其入朝。这可难坏了地方官员,胡惠超独来独往飘忽不定,到哪儿去找?只能派人到处寻觅,花了俩月工夫总算遇到胡先生,不由分说请上车,当即快马加鞭送到洛阳。一见此人武曌不禁震撼——昔日李治召见胡惠超时她也在场,时隔二十多年此人相貌竟无丝毫变化,连根白发都没有!

    “先生究竟贵庚?”她忍不住询问。

    “虚度五十三载春秋。”

    武曌记得清楚,当年李治召见他时曾经问过年龄,那时他就说自己五十三岁,岂会二十余载年纪不变?无论如何身体康健、驻颜有术自是不虚,单此一点这人就没白请。武曌当即赐座,待之以师礼,向他询问修道成仙之法。

    哪知胡惠超淡然一笑:“为父者慈,为子者孝,为君者明,为臣者忠;遵行教化多行善举,万事顺其自然,便是修行之道。”他绝口不提修仙,却以此为发端大谈治国安邦之事,劝女皇少兴土木劳役,倡清静无为、休养生息。一旁陪坐的孙文隽、赵敬同等道士都是整日调息炼丹之流,听他说出此等言论不禁汗颜。

    武曌这些年又是天堂又是天枢,火烧明堂还要重建,听胡惠超之言也不免赧然,连道:“受益匪浅,受益匪浅……”心里却只惦记他的养生之法,欲将其留在朝中,以国师之位相授。

    胡惠超坚辞不受,还欲回归山林。武曌再三挽留也留不住,只好任其离去,但思来想去终不甘心,于是亲手写了一道诏书:

    先生道位高尚,早出尘俗,如轩历之广成,汉朝之河上,遂能不远千里,来赴三川。日御先开,望霓裳之渐远;天津后渡,瞻鹤盖以方遥。空娣风云,惆怅无已,傥蒙九转之余,希遗一丸之药。又取黄金珍宝,命宦官携之快马追赶,交与胡惠超。

    自称会炼长寿不老药的假仙人韦什方已死,女皇却没放弃仙丹,认准胡惠超有此本领,务必要让他炼一丸。胡惠超接诏哭笑不得,可女皇如此恳切只好答应,说三载可以炼成,至于黄白之物一概不受,拄着竹杖飘然回山……

    无论如何武曌得到胡先生的承诺,心中颇感慰藉。此时朱前疑又来凑趣——别人升官靠本事,朱前疑升官却靠“做梦”,这个小吏第一次做梦得以入流,第二次做梦晋升六品员外郎,既然做梦有这么大好处,那就多多益善。这次他的梦更是奇特,据他自己声称:“臣梦见自河南返京,途经嵩山,闻嵩山大呼万岁,响彻云霄!”武曌听罢会心一笑,这次没他给升官,而是赏给他一只绯算袋——算袋是盛放龟符之物,按朝廷制度唯有五品通贵才能用红色。朱前疑以六品之身挂绯算袋,自以为将有五品之份,当然喜不自胜。

    他固然有些谄媚无耻,“梦”却不是随便做的,嵩山呼万岁听来离奇,却是有史可查之事。据《汉书》记载,汉武帝封禅泰山而归,途径嵩山时忽闻山呼万岁之声,问从驾官吏,并无呼喊者,于是猜测是嵩山所呼,遂在太室立祠祭祀。朱前疑做这个梦其实是掐准时机,等于提醒女皇:陛下!嵩山正朝您喊万岁呢!该去封禅啦!

    武曌领会其意,眼下正值腊月,新年将至正是封禅之机,便向司常寺、春官催问其事,果然已准备妥当。四夷使节也陆续到京,尤其新罗的使臣提前半年就送来贺礼,一直在洛阳耐心等候——自从仪凤元年(公元676年)李治划大同江为界,两家罢兵和好如初,新罗规规矩矩当中原的属国,遵行中原历法,学习中原文化,年年入贡岁岁来朝,改唐为周还是如此。三年前新罗王金政明去世,其子金洪理年仅六岁,主少国疑时局动荡,关键时刻武曌降诏正式册封洪理为王,帮新罗稳定了政局。因而新罗人感念女皇之德,参与封禅最是积极。既然一切都准备得差不多了,女皇宣布春节后启程。哪知大驾未离开洛阳,吐蕃、突厥同时有边报传来,一则以忧、一则以喜。

    忧的是论钦陵亲统大军来犯,兵锋已至临洮——前番吐蕃分兵两路来犯,皆被周军打败,全军覆没损失惨重,论钦陵心中不服跑来复仇。武曌当然不希望这个节骨眼上开战,但此乃仇雠事不可解,好在王孝杰屡败吐蕃,现在大周已稳占优势,没什么可惧的,于是又任命王孝杰为肃边道行军大总管,赶往洮州御敌。

    喜的则是默啜可汗遣使入贡,请求投降——突厥自李治末年连番起兵,好不容易复国岂会轻易投降?其实投降只是形式上的,不过是自认藩属,已经割据的土地一寸不会归还。默啜做此决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接掌权力不久,两度南下劫掠皆被周军挫败,再这样下去唯恐众心离散内部生叛。左右权衡一番,与其跟武周闹得水火不容,倒不如暂且屈膝,反正称臣只是虚与委蛇,一者省得女皇再兴兵来讨,二者可以归拢人心积蓄实力,将来有可乘之机再与武周翻脸。武曌何尝不知默啜言不由衷?但此时封禅在即,突厥降服正可彰显国威,于是恩准其意,册封阿史那默啜为归国公、左卫大将军,也将他的名字刻到天枢上,突厥使者也有幸随驾封禅。

    天册万岁二年二月初一,武曌率领文武百官、王公贵戚、藩国属臣、高僧道士在羽林军护卫下自洛阳出发,浩浩汤汤前往嵩山。回溯往昔武曌曾三度跟随李治游历嵩山,第一次驾幸少林寺,第二次是陪李治寻仙觅道,第三次原本为封禅,不料李治病危在山间,最终遗憾而归。自那以后她十三年未踏上嵩山,更确切地说,她十三年未踏出过京城。这十三年里她殚精竭虑,亲手毁灭一个王朝,又打造一个新王朝,并将其推上繁华巅峰。如今她又回来了,以九五之尊的身份回来啦!

    随从众多卤簿冗长,一路上还不断有地方官员上贡觐见,百姓也常夹道观瞻,大驾行得非常缓慢,可从洛阳至嵩山不过百余里,七天工夫已来至山脚下。其实按旧例算现在还是腊月隆冬,但此时的嵩山别有一番风采——纵横无边,岳冠天下,沉郁如郭,光华似璧;峡壑苍然,古松蕴翠,巉峭陡峻,峰峦峥嵘!卢崖石淙,雄奇伟岸,泓泉玉溪,静谧可亲;太室巍巍,独擎天中,雾霭流云,交织萦绕,左拥少室之险,右揽颍水之秀,前藏功德舍利,后筑少林宝阁。十潭卧龙,九谷隐贤,登峰眺远,见大千之无穷;中天四顾,极八荒之兴衰。轩辕肃然倾拜,汉武正冠止车,达摩洞禅开悟,子乔羽化飞升,真乃千古圣贤发祥之地!

    武曌不顾年迈舍弃御辇,也不劳内侍搀扶,身披狐腋裘、手拄七宝杖,率领皇嗣皇侄、宰相重臣、有司官员步行登山——随行之人甚多,不可能人人都参与封禅,绝大部分官员只能宿于山下遥助声势。虽说天气正冷,山中愈加寒气逼人,但上至女皇下至宦官、士兵每个人心中都热烘烘的,因为这是一次光荣的朝圣之旅。但见瑞雪未消,松柏俨然,白雾氤氲,如入仙境,转过两道山峦,奉天宫的阁楼遥遥可见……

    武曌已多年未想起亡夫,一者因世事繁忙,二者也是不愿去想,今日重见此宫又想起李治。诚然她篡夺了大唐社稷,可李治终究是她的爱侣,人老便会恋旧,回忆当年陪李治在此度过的最后岁月,她心中甚是怆然——雉奴!你三次欲封嵩山而未成,为妻今朝不仅为己,也算帮你圆了梦吧!

    大驾入居奉天宫,经过两天准备,天册万岁二年二月十一日(公元696年1月20日,唐历是腊月十六日),武曌在太室山举行封天大典。

    与封禅泰山时不同,嵩山封祀坛遍挂黄色幔帐和旗帜——泰山乃是东岳,东方甲乙木,其色尚青;嵩山是中岳,中央戊己土,应用黄色。在场的学士礼官心中暗暗思忖,虽说封禅嵩山不符合儒家旧制,但皇帝不正应该居于中天吗?黄色不正是最高贵的颜色吗?太室封天,少室禅地,再合适不过了,这不比泰山的礼仪更加严谨吗?难道这一切都是巧合?圣天子百灵相助,天下既有女子称帝之事,就必然有其道理,这便是天命所归吧!

    武曌身穿大衮冕,锦绣黼黻,金钩玉带,左挎鹿卢剑,右悬传国玺,手捧册文登上祭坛。司仪官接过册文高声朗诵,她则恭恭敬敬向昊天大帝的牌位三跪九叩,献上祭礼,洒下祭酒。有那么一瞬间她甚至有些颤抖了,因为激动——她是开天辟地以来唯一的女皇帝,现在又成了唯一封禅天地的女子,而且这次不是充当任何人的配角,是堂堂正正的主祭者,单此一点她已与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以及她的丈夫唐高宗并驾齐驱,成了青史上屈指可数的一代圣主!

    亚献武轮、终献武成器相继登坛,礼官将写满女皇心愿的金匮玉册永远埋藏在太室山间。当祭礼完成的那一刻,在场百官爆发出雷鸣般的呐喊:“万岁!万岁!万万岁!”

    万岁、万岁……万万岁……

    绵延跌宕的嵩山反复回应着这声呼喊,悠悠如天籁,阆阆如神意,武曌张开双臂、仰望天日,享受着上苍的赐福;待那回声渐渐远去,忽而又听到一阵更强烈的呼喊“万岁!万岁!万万岁!”。天地为之震撼,中岳为之颤动。武曌倏然低头,俯视山下——隐约遥见旌旗林立衣冠如云,三品以下的文武官员羽林将士,以及新罗、突厥、天竺、于阗、龟兹、疏勒、吐火罗等国的使臣听到呼喊知道祭礼已毕,尽皆拜伏在地跟着呼号,还有嵩阳县的百姓、少林寺僧人、玄元宫道士也都加入朝贺的队伍,洋洋洒洒何止十万人?

    武曌屹立太室之巅,望着这热烈的一幕欣然微笑。这是她人生中最幸福的一刻,她终于心满意足……

    三、山雨欲来

    祭天已毕武曌颁诏,宣布免除百姓一年租税,大赦天下,大酺九日,并再度改元,新年号同样是四字,比天册万岁更有气势,曰“万岁登封”。

    大驾暂回奉天宫,三日后又在少室山举行禅地礼,祭祀地祇神,祈求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又隔两日武曌在朝觐台接受百官朝贺,免不了晋官赏赐一番,但更重要的是册封嵩山神明——因为这次封禅,武曌册封嵩山为“神岳”,地位凌于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之上,嵩山所在的嵩阳县也改名登封县。据道士们上奏,嵩山的山神也姓武,武曌不能亏待本家,遂加封其为“神岳中天皇帝”,虽然没有关于山神夫人的记载,但有夫必有妻、有帝必有后,武曌又大手一挥,加封山神夫人为“神岳中天皇后”。又传说夏禹之子夏启就是在嵩山出生的,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其妻涂山氏生下启,一心期盼丈夫归来,日夜在山崖上瞻望,最终化为一块巨石(嵩山启母石),幸而涂山氏之妹将夏启携养长大。为此汉武帝曾为涂山氏立庙,东汉安帝之时又立启母阙,汉末大儒堂溪典撰有《请雨铭》,碑刻至今犹存。武曌不甘逊于先人,又加尊夏启为“齐圣皇帝”,启母为“玉京太后”,启母之妹为“金阙夫人”。世间既有女皇帝,何妨再添几位女神仙?

    当然,如此盛举除了册封还有树碑立传,为此武曌亲撰《大周升中述志碑》,武三思又撰《大周封祀坛碑》,其他官员乃至文人学士也纷纷效仿,李峤作《大周降禅碑》文,崔融作《朝觐坛碑》文,员半千作《封禅四坛碑》诗十二首,尤其洛州参军宋之问作了一首《登封告成颂》,格律严谨、音韵优美,受到群臣一致推崇:

    复道开行殿,钩陈列禁兵。

    和风吹鼓角,佳气动旗旌。

    后骑回天苑,前山入御营。

    万方俱下拜,相与乐升平。

    并州长史王方庆乃是书圣王羲之的后人,凤阁主书钟绍京也以楷书著称,两人将群臣的作品抄录下来,交由匠人镌刻立碑以为纪念。一切册诰皆已完成,大驾启程回京,登车之际武曌想起一事——年末之际曾命王孝杰征战吐蕃,至今两月未闻捷报,莫非战事胶着?遂追加一令,命娄师德兼任肃边道行军副总管。两员大将一同御敌,应该无碍了吧?

    来时走了将近七日,归程却甚快,因为封禅礼还有最后一项,告成于太庙。大驾日夜行进,只用了一天一夜就回到神都,武曌来不及缓口气便赶到太庙祭祖——武氏之庙最早立于文水,后在长安建崇先庙,仅供奉五代先祖,直至改朝换代才在洛阳正式建立七庙,供奉始祖文皇帝姬昌、睿祖康皇帝姬武、严祖成皇帝武克己、肃祖章敬皇帝武居常、烈祖昭安皇帝武俭、显祖文穆皇帝武华、太祖孝明高皇帝武士彟以及历代皇后。

    武氏宗亲包括皇嗣、皇孙陪伴在内,文武百官皆在庙外,武曌恭恭敬敬燃香叩拜,又献上祭礼、玉币,整套封禅大礼至此结束。满朝文武乃至宦官、侍卫此时皆感疲倦,武曌也知众人辛苦,不劳大家再送自己回宫了,当即宣布百官可各自离去,休息三日再开朝会。

    百官谢恩辞驾而去,武曌却漫顾满堂的祖宗牌位暗自出神——自古以来重男轻女,生男乃“弄璋之庆”,生女不过“弄瓦之喜”,可是谁言养女不如男?以女子之身创今日功业,足以令武氏列祖列宗傲然千古。然而此刻她竟有一丝失落之感,皇位坐稳了,功业建立了,连封禅都搞完了,所有的梦想都已实现,接下来的岁月该干什么?

    “陛下……”

    “哦?!”听到呼唤声武曌回过神来,才发觉堂侄安平王武攸绪已跪在自己面前,“你行此大礼所为何事?”

    “臣恳请辞官。”

    “什么?!”武曌怀疑自己听错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