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武则天大全集-第17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沉默片刻,似是积蓄了好大决心,终于低声吩咐:“传太子和裴炎来见……”御医嫔妃明白这是要传授遗诏,都起身退出,媚娘却纹丝没动。即便没有皇后承受遗诏的制度,夫妻共掌朝政二十余年,这件事自也当仁不让!

    命令传下,李显和裴炎须臾便至。其实他们早准备好了,一直守在偏殿,相随而来的还有刘景先、郭正一两位监国辅臣以及秘书郎、起居郎、左右史——皇帝遗嘱是社稷大事,不是随便说两句就行的,依照旧制遗诏该由皇帝亲自书写,即便病情严重无法执笔也要由秘书代笔,而且有史官见证,编入实录永载青史,想篡改是很难的。

    看到他们,李治发出一声微弱的感叹:“天意如此……”李显不是他心仪的太子,若非李弘死、李贤废,皇位焉能传给这小子?裴炎也不是他属意的顾命之臣,但是薛元超中风瘫痪、刘仁轨年纪太老,就连崔知温也死了,新任命的几个宰相资历甚轻,除了裴炎再无合适人选。诚然是天意如此,李治只能接受现实。

    “父皇!”李显从不懂矜持,泪水顺着脸颊不住滴落,“您的病会好的。这皇位孩儿不要,我再去读书,读他个十年、二十年……”

    闻听此言李治略感欣慰——其实显儿又有什么不好?他是有些贪玩任性,却是个孝顺孩子,对任何人都亲切友善,没一丝坏心眼。与其说他荒唐,还不如说他是单纯,从不会掩饰自己、约束自己。只可惜这世道从来就不单纯,克己守礼、隐藏内心是皇帝必须做到的。

    已经走到这步,担心亦无用,李治叹道:“朕立太子便为今日,你怎能不受?以后天下靠你了,要用心……”他有无数的话想说,但气息接不上,千言万语堵在心头,只能简而言之,又把目光移向裴炎,“你肩上的胆子不轻啊……”

    “臣明白。”裴炎再三顿首,“唯效犬马而已……”

    君臣父子尚在感叹,秘书郎却已在郭正一指点下运笔疾书:

    朕闻皇极者天下之至公,神器者域中之大宝,自非乾坤幽赞,历数在躬,则凤邸不易而临,龙图难可辄御。所以荥河绿错,彰得一之符;温洛丹书,著通三之表。缅稽前古,道同归。朕之圣祖神宗,降星虹而禀枢电;乘时抚运,逢涣沸而属山鸣。濡足横流,振苍生之已溺……

    这些话并非出于李治之口,但这样写也不算矫诏。因为诏书是颁布天下的,必须立意高远、冠冕堂皇,依照惯例在说正题前总要长篇大论一番。尤其遗诏,要追溯先代皇帝之神武英明,以示尊奉社稷、敬天法祖;还要称赞皇位继承者的才能,以示传承合法、顺天应人。这些都是套话,历代皇帝大同小异,不过是考执笔者的写作功底。郭正一乃贞观年间进士,素以文采见长,又谙熟朝廷典籍律令,一直是李治的御用笔杆,这几日早将开篇论述酝酿于心,此时脱口便出,秘书郎就按他说的写。

    媚娘一声不吭坐在旁边,此刻群臣在侧,她最好的选择就是做个静谧的旁听者,不过她心中还是存了几分忐忑——以李治力求稳妥的性格,按理不会忽视她,还会明确地给她一些权力。但此刻李治病入膏肓,她无法预料这个与自己同床共枕却又明争暗斗的男人会不会临终乱命,故意排斥自己。即便如此她也不会屈从,不过那样她就要冒矫诏之险啦!

    李治听了裴炎的诚恳表态并没什么反应,只是默默注视着这个不放心的宰相。平心而论裴炎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时至今日李治都没看透。说他是正人君子吧,为了往上爬不择手段;说他是佞幸小人吧,又居官清廉、行政得法。李治从不怀疑裴炎对大唐的忠诚,能力也还不错,真正值得忧虑的是他的资历。若换了薛元超他不会有这顾虑,开国功臣之子、皇帝潜邸旧臣,又娶皇家县主,连郭正一都是其提拔的,刘景先之流甘居晚辈,朝廷内外谁敢不服?可裴炎没有这等威望,他不过比郭待举等人早当两年宰相,攀升之路又有些不明不白,谁会打心眼里服他?而最糟的并非别人非议,而是自己没底气……

    只能尽人事,未可知天命。李治自忖这辈子都不曾掌握命运,何况撒手闭眼之后?他实在太累,不愿再做无谓的思考,断断续续道:“天下事重,不可停滞……朕去以后,太子立刻即位……守孝可依照旧例,以日易月……”

    郭正一等人早完成那段冗长的官样文章,静静候着,听李治说到真正要紧之事,立刻搦管再书:

    既终之后,七日便殡。天下至大,宗社至重,执契承祧,不可暂旷。皇太子可于柩前即皇帝位,其服纪轻重,宜依汉制。以日易月,于事为宜。园陵制度,务从节俭。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

    媚娘听到此处,长出一口气——谢天谢地!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有此一语,省却多少麻烦?

    李治仍在低声倾诉,关于宗室、关于军队、关于百姓,但媚娘已心不在焉,对于她来说有那一句话已经足够,只要有零星之火她就能燃出一颗太阳。许久许久这篇遗诏才完成,刘景先亲手捧着奉至李治面前——明知皇帝看不清,也必须这样做。

    李治浑身的精力似乎都耗尽了,哪里还看,只是艰难地点了一下头。李显的哭声再次响起,裴炎却连忙劝止:“遗诏虽立,天皇洪福在天或有转机,太子殿下当祭祀宗庙以求禳寿,或安抚百官稳定人心,岂可一味作小儿女之态?别再哭了。”

    “是……”李显这才拭泪,兀自抽噎不止。

    “去吧……都去吧……”不知李治是烦了还是觉得已无话可说,竟打发他们都出去。李显虽不忍却也无可违拗,在裴炎、郭正一搀扶下怯怯去了。

    媚娘这才重新凑到病榻边,亲手掖了掖被角。夫妻俩相对无语,心照不宣——李治不是不清楚媚娘想继续干政,也不是不知道裴炎与媚娘的关系,他预感到自己死后媚娘将变本加厉,进一步干涉朝政,可那又有什么办法呢?一个不合格的皇位继承人,外加一个资历轻的顾命大臣,不借重媚娘还能借重谁?即便他将媚娘排除在遗诏之外,就凭媚娘强悍的性格和多年来养成的势力,难道会甘心罢休?为了江山稳固、天下平安,与其将来大乱一场,不如直接给她些权力。所谓“兼取天后进止”甚是模棱,究竟能干涉多少?这个尺度恐怕要媚娘自己把握了。

    媚娘清楚李治所思所想,从某种意义上说李治成全了她的权欲,她实在应该表示感谢。但夫妻间说“谢谢”又显得太生分,她唯有轻轻抚着丈夫的臂膀温柔地道:“没什么不放心的了吧?凡事看开些,兴许你还没到那个份儿上,或许静养几日还能转危为安。”

    “心悲异方乐,肠断陇头歌……”李治并不懊悔来东都封禅,只痛恨时不我与,最后的心愿都未达成,反落个魂断他乡的结局,究竟是自己无能还是命不好呢?他就是咽不下这口气,死也闭不上眼!

    媚娘知道他不甘心,又见他气息越发急促,越来越痛苦,便开解道:“封禅者乃为天下求福报,只要你有这片赤诚之心,天地神明便会感激知情。你若实在放不下,咱们不妨改元大赦,施惠百姓,有恩于苍生者必得善果,或许还能因此康复。”

    康复?李治才不信会有这种奇迹,但他点头答应了——统治天下三十五年,有功亦有过、有是亦有非,好歹也算殚精竭虑未敢懈怠,在这最后时刻再予百姓一些恩惠,给天下万民留个美好的印象吧!

    三、春莺绝音

    永淳二年十二月初四,天空阴沉得犹如青灰的穹庐,瞧不见太阳,也没有一丝风,干冷干冷的,仿佛整个世界都被寒气冻结了。

    在一片压抑气氛中,忽闻一阵轰隆隆的闷响,则天门应声而开。男女老幼士农工商,无数黎民百姓走过天津桥,涌入平日守卫森严的宫门——这是洛阳皇宫第一次向民众开放,今天任何人都可以进去,观看皇帝宣布大赦。

    按照朝廷制度,凡宣布大赦时,皇帝必须登临城楼,亲自向百姓宣读诏书。可是李治已病入膏肓瘫在榻上,怎么可能登楼?于是变更制度,允许百姓入宫,直接走到他病卧的贞观殿聆听诏书。

    其实这是权宜之计,却引起民间热烈反响,观看宣诏还在其次,谁不想到宫中一窥究竟?故而天还没亮洛水之畔就挤满了形形色色的百姓,甚至还有僧道番尼、来京商贾、西域胡客。宫门敞开之际,摩肩接踵人声鼎沸,民众如潮水般涌入,因为人来得太多,只片刻羽林军就强行封锁端门,没能挤进去的人只好遗憾而归了。

    那些有幸进去的人可算开了眼,平生第一次见到巍峨的乾元殿,不禁啧啧赞叹,还有东西两侧数不清的楼台殿阁,传说中的中书省、门下省、弘文馆,可惜过了永泰门两侧便有卫兵持槊把守,不能随便游走,只能顺着天街前行。乾元殿是大朝会之地,此刻门窗紧闭,玉阶以及一圈的檐廊皆有重兵把守,谁也不能进入,只能从两侧绕行。不过好奇的百姓还是驻足许久,俩眼望着雕梁画栋、斗拱飞檐、鸱吻狻猊,直勾勾出了神儿。却也有不少达官贵人夹杂在人群中,他们根本无暇东张西望,迈着急促的脚步绕过大朝殿,穿过仪门,直奔贞观殿前。

    这里的军队更多,还有宫廷的亲卫、勋卫、翊卫,离贞观殿一箭之隔便不准前行,卫尉卿王及善手握大刀立于玉阶之下,扫视围观人群,气氛霎时凝重,谁还敢指指点点、交头接耳?所有人都不作声,只是抻着脖子、踮起脚尖观看。

    为了保暖,贞观殿也几乎是封闭的,只有中间的大门敞开一扇,但是殿内垂着好几层纱帐,从外望去模模糊糊的,根本瞧不清里面情形。百姓不知道,他们的天皇此刻正卧于帐中,二目紧闭气息奄奄。

    媚娘伏在榻边,轻声问:“一切井然,可以开始了么?”

    李治纹丝未动,只是顺着鼻息微微地“嗯”了一声。

    “开始吧。”媚娘吩咐一声随即起身,小心翼翼地钻出纱帐,也紧随着宦官走出殿外——对她而言这又是一次向百姓展示自己的好机会,当然不能错过。

    洛阳百姓对天后并不陌生,她曾几度随天皇出巡,还曾在则天门接受四夷君长的朝拜,许多平民也认识。如今她虽然已经六十岁,却还是那么雍容华贵、端庄高雅,百姓不禁为之欢呼。天后却连忙摆手摇头,示意大家不要喧哗,指了指站在殿阶正中的范云仙。百姓很听她话,立时恢复了平静。范云仙这才展开诏书,兜足底气高声朗读,宣布改元弘道。

    弘道,这是个多么吉祥的年号。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从古至今的明君皆治国有道,而道教又系李唐所尊崇。可是这吉祥的年号能创造奇迹,挽回天皇的生命吗?

    百姓不懂得那么多,也不晓得天皇病到何种程度,他们只是侧耳倾听这份诏书说些什么,会给自己带来什么福泽——

    朕以寡昧,缪膺丕绪,未尝不孜孜访道,战战临人。

    驭朽怀秋驾之危,负重积春冰之惧,日慎一日,三十四载于今矣。何则?足寒伤心,人劳伤国,下安即上逸,时弊即君忧。所以身处九重,而情周万姓,建本之怀遽切,抑末之念逾深。今虽庶绩已宁,淳源未洽。履素归厚者,遂寂寥而靡闻;徇华趋利者,尚驰骛而不息。朕以薄德,有谢移风,永念群方,在予多愧。况朕之绵系,兆自元元,固当光宣道化,变率土于寿域,济苍生于福林……

    这虽然只是一篇大赦诏令,李治在它上面花费的心思一点儿都不比遗诏少,中书舍人草拟完毕后,他命郭正一亲自在他床边朗读,几乎一句一句修正,这才宣示天下。在这篇诏书中他丝毫没提到自己的功绩,而是一再称颂老百姓对国家的贡献,检讨自己在位期间没能给百姓创造更多幸福。他宣布大赦天下,蠲免两京灾民的赋税,老人年百岁以上者版授刺史,九十以上者版授司马,八十以上者版授县令,妇人则授郡君、县郡,并赏赐粟米绢帛;孝子顺孙、义夫节妇、鳏寡孤独以及疾病不能自存者,一律由朝廷供养,终生不服劳役……

    大唐天子李治,这一刻他终于返璞归真!

    三十五年一场梦,他曾好大喜功、穷兵黩武,他曾嗜权如命、屈害良善,他曾放逐儿女、挑战父皇,他曾猜忌成性、反复无常。然而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分,终于回归本性,变回昔日那个敦厚善良、仁孝朴实的晋王李九郎!

    是啊,他累了,他要休息了,此刻他不用再担心有人伤害自己,可以卸去裹在身上的重重护甲了。如果有来世,他也不会再选择当个帝王了。五十六岁的他感觉自己仿佛回到童年,那时无忧无虑、无所用心,只看自己喜欢的书、玩自己喜欢的音律,也只和自己喜欢的人打交道。那时他有英雄的父亲、慈爱的母亲,还有足以庇护他的两个亲哥哥,有温柔的姐姐、可爱的妹妹,有疼爱他的舅舅,那样的生活多温馨啊?只可惜……这里是洛阳,家乡坟茔尚远,他的魂灵还要飘荡许久才能和父母兄弟团圆。

    徘徊在幽冥途中的李治正为此遗憾,却隐约听到诏书中的一句话:

    比来天后事条,深有益于为政,言近而意远,事小而功多,务令崇用,式遵无怠……

    李治心中暗笑——这句话原先没有,一定是媚娘偷偷添上去的,这种得民心的好事她自然也要分一杯羹。这个女人啊!此刻我在世她尚且如此,不让她干政岂不是笑谈吗?

    “陛下。”随着一声深情的欢呼,媚娘快步回到病榻边,“诏书已宣读完毕,你可感觉好些?”

    怎么可能会有奇迹发生?李治已气若游丝,没有回答,只是问:“老百姓……高兴么?”

    “你听!”媚娘轻轻抬起他肩膀,“快听啊!”

    万岁、万岁、万万岁……万岁、万岁、万万岁……

    百姓的呼喊此起彼伏、震天动地,他们在诚心祝福他们的皇帝,他们为生于大唐感到荣耀。突然又有人嚷道:“快看!下雪啦!瑞雪兆丰年,这必是天皇福泽所致。”于是欢呼声更加热烈,整个皇宫都充斥着喜悦和感激。

    李治无法与民同乐了,他只是微微点了点头:“这便好。可惜……朕多想回长安再……”刚说到这儿他身子一阵颤抖,仿佛有一只无形的手扼住了喉咙,呼吸甚是艰难。

    “雉奴!”媚娘明白他要走了,忙将他搂在怀里,心中默诵佛经。

    李治艰难地睁开双眼,又扫视了一遍人间,最终将目光定在了这个令他幸福且苦恼了一辈子的女人身上,嘴唇翕动道:“媚娘……如、如果……朕没、没遇到你……”话未说完身子一沉,脑袋重重地向后仰下,永远地睡了!

    媚娘惆怅却镇定地望着这一幕——雉奴想说什么?如果没有遇到你,朕不会这么幸福、这么快乐,不会做出这么多丰功伟业?还是想说,如果没有遇到你,朕不会这么痛苦、这么无奈,不会大权旁落受制于人?到底想说什么?只怕这永远是个谜,即便雉奴自己也未必清楚吧……忧愁过后是解脱,媚娘倏然感到轻松,在这世上再没有人能压制她了!

    殿外的老百姓仍在欢呼雀跃,殿内却已一片哀声,御医、嫔妃、宦官、宫女都匍匐于地痛哭流泪。媚娘却一滴眼泪都没掉,她只是把李治的身子放平,像活着时一样盖好被子,然后起身离去。

    她并非不爱这个男人,也并非不想哭,只是她还有许多事要做,真正的挑战这一刻才开始,必须全神贯注分秒必争!

第67章 李显继位,媚娘从中作梗() 
一、代子摄政

    弘道元年十二月初四(公元683年12月27日),即改元当日,大唐天子李治驾崩于洛阳贞观殿,终年五十六岁。

    大行皇帝在位三十五年,虽然身体欠佳、猜忌多疑,性格也不免有些柔弱,但大体也算是励精图治、朝乾夕惕;继位以来抑制权贵、推广科举、完善律法、开疆拓土,在泰山成功举行过封禅,并且尊佛崇道,多次施惠于民,绝对堪称一代有为之君。

    噩耗传出之日,山河带泪草木动容,不但各地官员举哀,黎民百姓也为之神伤。然而国不可一日无君,正如遗诏所言“天下至大,宗社至重,执契承祧,不可暂旷”。就在次日清晨,皇太子李显于灵前继位,成为大唐第四代皇帝,不过此时他仍需为父皇守灵,文武百官也要服孝。这时顾命大臣裴炎提议,鉴于嗣皇帝还未正式受册,恭请天后暂时摄政,主持中书、门下之事。

    诚然,遗诏上提到“既终之后,七日便殡”,在此之前没有受册的皇帝无权发号施令,但顾命大臣又是干什么的?昔日太宗皇帝崩于贞观二十三年五月,至六月一日李治才受册,相较李治驾崩在洛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