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时空走私1859-第8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一二零章 劫漕银事件() 
正当北京城正在为进攻淮安的发匪终于被官军击退的事情而欢欣鼓舞的时候,又有一个消息如冷水当头泼下,那就是精武军竟然劫持了漕银!

    事情还得从夏末攻势的北路军,也就是王三武一路说起。

    原来当王三武奉命放了李容发一马之后,顺势带兵北上,以援军的姿态进了淮安城。

    出于感激与恐惧,淮安城里每天都有人借着劳军的名义邀请王三武一干人等去吃酒,然而王三武进了淮安城之后,就只是以协防的名义把各个城门给占了起来,然后就呆在营房闭门不出,对于外界的任何宴请一概推却。

    事情到这里还没问题,淮安从上到下反而定下心,都对这支纪律严明的兵马赞誉有加,觉得有这样的一支兵马驻扎,淮安的安全再也不是个事儿了。

    可是,就在大家刚刚放宽心的时候,王三武却忽然做出一件大事,那就是把奉旨运往北京的漕银给劫了。

    所谓漕银,其实各地上缴国库的一种税款,只不过这些税款主要以漕运的方式为主,所以又叫漕银。

    由于漕银关系到朝廷的税收,所以清廷对此十分关注,在淮安设置漕运总督,专门狠抓这个事儿,通常各地官府对漕运的事情是不能插手的。

    由于传统的河漕弊端丛生,自道光年间,清廷的漕运就主要以海运为主。海运的粮食与银子占了漕运的一半以上。到了太平天国攻占南京后,漕运方式主要就靠海运了,特别是1855年黄河改道之后。山东段的河漕几乎断绝,因此漕运方式主要就是从苏州到上海,然后从上海走海路去天津,几乎九成都是走海运,河漕几乎完全停摆,这也导致淮安的漕运总督地位也就越来越尴尬。

    不过,自从咸丰皇帝跟英法两国交恶。虽然英法联合舰队主力自己灭了,但剩下的舰队依然有能力封锁住上海口岸。所以为了催缴税款,就不得不重新启用了河漕。

    之前由于精武军的威慑,太平军前段时间并没有对两淮地区造成实质的威慑,这导致两淮地区难得的和平了一段时间。而在这段时间内,各地漕银陆续汇集,到李容发带兵攻打淮安的时候,淮安城里已经聚集了超过三百万两银子的漕银,可以说是自从太平军起事依赖的数量之最。

    也正因为如此,太平军才会那么热衷的孤军深入去攻打淮安,为的其实就是那存在城内的三百万两漕银。

    原本李容发就要得手的,只可惜,由于李永吉发动的夏季攻势。导致这个抢一把就走的战略失败,不过李容发在临走前,还是故意把这个消息透露给了王三武。用意自然是不言自明,就是挑唆王三武去劫漕银。

    在李容发看来,一旦精武军的人劫持了漕银,那跟清廷就算是彻底翻脸,毕竟这种事儿是瞒不过去的,到时候局面就会更加混乱。而只有更加混乱,太平军才能浑水摸鱼。

    先不说李容发是怎么想的。王三武自己确实对这笔银子动心了,因此他放过李容发之后,这才匆忙开进淮安。

    不过进了淮安后,他没有立刻动手,而是先广派密探,把关于漕银的一切调查清楚,毕竟他对李容发的话也是半信半疑,害怕上了对方的当。不过当查明淮安城确实存有近三百万两的银子,而且还有一百多万石漕粮之后,他就不再犹豫,直接以戒严的名义封了淮安城,又将要上解进京的漕银漕粮扣押,宣布这些都是精武军的军费,实际上就是明目张胆的劫留了。

    正如李容发所料,这件事的确让北京城震惊不已,尤其是咸丰皇帝,听闻此事后更是气的连续摔了四五个茶杯。

    此时的咸丰皇帝受的挫折还比较小,心气比较高,又自认朝廷的部队还有一定的战斗力,这给了咸丰皇帝很大的底气。

    所谓皇帝一有兵,立刻就任性,时间正好又到了九月份,天气不再那么炎热,因此这次咸丰皇帝不再姑息李永吉。不但下旨申饬李永吉,夺了他的顶戴花翎跟黄马褂,还要李永吉赶紧把漕银吐出来,那就功过相抵,既往不咎,否则的话还要下旨严办。

    下旨申饬的同时,他还调了僧格林沁的部队兵进徐州,威胁王三武驻守的淮安城,摆出一副你不听话我就打你的姿态。

    皇帝的这番动作,自然引得天下瞩目,各地督抚都认为这个事情的性质十分严重,李永吉固然有错,但朝廷的处置也是过激,一个不好就会逼反李永吉,那时候就真的是天下震动,神州板荡了。

    因为明眼人都知道,朝廷根本奈何不了已经成了气候的精武军,僧格林沁的蒙古马队就是个纸老虎,不打的话,看起来还想是那么回事儿,一旦贸然动武,赢了还好,一旦输了,朝廷的脸面可就彻底没了。

    对此,曾国藩反应最激烈,连续上折子给朝廷,让朝廷冷静对待此时,同时还派出李鸿章去苏州,准备劝说一下李永吉,让他不要轻举妄动,赶紧把漕银还给朝廷。

    在曾国藩看来,这个事情的核心就是那笔银子,只要李永吉把银子吐出来,哪怕吐出一半呢,做个形式也好,这件事就还有转圜余地,否则真正闹僵了,那大家都不能好过。

    实际上,咸丰皇帝现在也有点后悔,后悔自己的一时冲动,但事情既然已经做了,再随意收回成命也是不妥,所以就这么僵持下去。不过呢,他还是悄悄的命令僧格林沁呆在徐州不要乱动,尽量不要刺激到精武军,同时还派出快马。把先前携带申饬李永吉的圣旨的钦差给追了回来,另外换了一份措辞缓和的圣旨。

    总体上,咸丰皇帝还是寄希望于让李永吉乖乖听话。早日把银子给吐出来,然后他再大度的既往不咎就完了。

    表面上,咸丰皇帝看起来是过了气头,依然对李永吉恩宠有加,但从心底里,这次挫折让咸丰皇帝很不好受,他第一次对李永吉这个他原先十分看好的人起了杀心。也第一次开始正视李永吉跟精武军,并让人想尽办法的去搜集这个李永吉的相关资料。

    可惜。时间一天一天的过去了,王三武,或者说李永吉没有对这起事件发表一丁点的看法,也没有要把银子还给朝廷的意思。只是闷头把银子跟粮食往无锡转运,明摆着一副我就吃了,你能把我怎么样的态度。

    实际上,这个事情李永吉事前还真不知情,他虽然早有不轨之心,但暂时还不想跟清廷撕破脸,也还没想到动漕银这个念头,也就是说,这次劫漕银事件。纯粹是王三武自己搞出来的。

    不过,事情既然已经做了,内部可以申饬或者处罚王三武不经请示的罪名。但对外却不能这么做,而是表示出一股力撑到底的姿态。

    也就是说,李永吉把王三武劫持漕银的事情给自己扛了下来,算到了自己的头上,结果这事情就成了王三武奉命劫留漕银,并不是私自行动。这等于给王三武开脱出了擅自行动这个最大的罪名。

    领兵到现在,李永吉也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许多事儿不能太较真,就好比纪律吧,平时严格要求也就罢了,但如果作战的时候还是一味严格要求,那肯定是要坏事。

    这次王三武虽然擅自行动,给自己造成了很大麻烦,但如果这个时候推卸责任,那反而会离心离德,相反,李永吉自己把这事儿扛起来的话,大家对他的信任会更高。

    至于如何杜绝此类事情的再次发生,这也好办,可以加强思想教育,加强情报机构与监督机构,正好趁这个机会给各个高级指挥官身边安插宪兵,增加宪兵的监督权,特别是让宪兵拥有监督通信处的权力,以更稳妥更扎实的掌握各支部队。

    在李永吉的计划里,以后这支宪兵要赋予更多职能。宪兵以后要独立运作,既要严查军纪,也要监督指挥官的指挥,同时还要关心部队的运转情况。

    宪兵制度要成为常态化,要把支部建在连上,连一级的部队都要有宪兵的存在,要努力把宪兵部队打造成类似锦衣卫以及后世的党*卫*军一样的特殊机构。

    简单说,每一个连以上的指挥官,身边都要有一个隶属于宪兵的副指挥官,这个属于宪兵的副指挥官通常会任一个副职,比如连长身边要有个副连长是宪兵,营长身边要有个副营长是宪兵这样。

    从某种角度看,李永吉打算搞的这个宪兵制度,已经脱离了原本宪兵的意思,已经成了一种党*卫*军制了,这对加强部队的控制跟凝聚力,还是相当有好处的,因为这样的话,想必再出现这种不听指挥的事情就会少很多。

    正是因为有李永吉的力撑,所以王三武胆子也大了起来,不但就地加强了淮安的城防,又拉起了三万大刀民兵,还亲自坐镇淮安,把自己的指挥部也搬到了淮安城,甚至以协防的名义,派出一个团把海州给拿了下来,然后借助海州的海运补给线,与淮安互为犄角,跟徐州的僧格林沁针锋相对起来。

    有人希望让局势缓和,就有人就希望把局面激化。李秀成就不说了,最近不断通过无线电劝说李永吉反清,倒也没说什么投靠天国之类的话,估计是知道说了也没用。

    在李秀成看来,李永吉以及精武军一旦反清,那局面就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到时候他们太平天国反而有机会,毕竟那时候大家要先对付清廷,跟精武军就不必再打了。

    说实话,跟清廷打,李秀成是一点也不怕,但一想到精武军,特别是想到苏州之战的情况,他就总是脑袋发疼,总是有各种回避的借口,其实连他自己都不知道,他其实是怕了精武军。

    没错,他是真的怕了,苏州之战对他影响太大,已经打掉了他的自信,要不是如此,他也不会对李永吉一退再退。

    虽然李秀成自己给自己找了很多借口,但借口再多,也改不了他在精武军面前不断退缩,不敢跟对方一战的事实。

    另外,英国人与法国人也频繁出现在李永吉的周围,一来是希望李永吉释放常捷军与常胜军这两支白人雇佣军,二来则是极力劝说李永吉反清,并决定给予李永吉更大的支持。

    到了这个时候,英国人与法国人此时已经看明白了,在清廷刚刚处决了巴夏礼等人之后,短期内已经再也难以谈和平,而英法联合舰队覆灭后,恐怕英法两国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再出兵干涉,那么资助反对派武装就是唯一的路了。

    过去,他们把支持对象放在太平军身上,但现在看来,太平军相当不可靠,未来要维护自己的利益,恐怕只有着落在李永吉这个年轻的军阀身上了。

    好在,李永吉看起来要比大多数人开通的多,他不反对跟洋人交流,也主张打开国门,甚至还很激进的想搞自由贸易,这都是洋人过去想要而得不到的好处。

    当年英国人为啥要打鸦*片战争?难道英国人不知道鸦片的坏处么?实在是中国人太顽固不化,一直闭关锁国,而且只卖东西不买东西,导致白银都流入中国却不流出来,这是一种不正常的交易。没办法了,才选了鸦片这种东西赚银子,如果中国肯打开国门跟他们正常的做贸易,大家有来有往,又何必打生打死呢。

    之前英国人与法国人之所以没立刻同意李永吉的条件,是因为精武军当时保密工作做的太好,以至于当时的他们还有些看不明白,以为太平军的力量要更强大一点,所以才想着支持太平军。

    按照他们当时的想法,只要支持太平军,给太平军足够的洋枪洋炮,以太平军的人数跟战斗力,恐怕精武军也未必能抵挡的住,再怎么说,精武军的人数太少了。

    什么?苏州之战是怎么回事?一两次胜败算不得什么,而且那时候精武军全部是洋枪洋炮啊,要是太平军也装备大量洋枪洋炮,那局面就不同了吧。

    可如今眼看着太平军面对精武军的进攻不堪一击,而一向十分神秘的精武军也显露出了凶恶的爪牙跟强大的实力,同时美国人似乎早就跟李永吉勾搭起来,那么在这个时候,抛弃看起来很虚弱的太平军,找更开明,力量更强的李永吉合作,也就是顺理成章。

    过去,李永吉一直不肯反清,是英法两国最诟病的地方,但现在这个事件发生后,让他们自认机会来了,只要李永吉趁机造反,那中国就事实上陷入四分五裂,诸侯混战的情况,那时候,一个分裂的中国,才更加符合列强们的期许。(未完待续)

第一二一章 皇上,戒急用忍啊() 
“欺人太甚,真是欺人太甚!”

    对于李永吉的无动于衷,自认已经释放了足够好意,却还是弄的自己骑虎难下的咸丰皇帝,这次是真的动怒了,哪怕是福寿膏与醇酒美人,也压不下他的火气:“这个李永吉要干什么?真要造反么?”

    “皇上息怒。”身边的懿贵妃知道这位皇上其实是心里害怕了,要不然也不会偷偷找自己一个人说这些,所以赶忙安慰道,“事情还不至于那么糟糕,依我看那个李永吉最多是跋扈了些,另外有些驭下不严,要说造反,他还没那个胆子。要不然,都这会儿了,换了别人,早就反了,也不会一直这么僵持着了,您说是不是?”

    “哼,那他这个样子是干什么?”咸丰皇帝不满道,“又不造反,又不听话,朕都已经不怪罪他了,只要他把银子换回来,我就既往不咎,他还想如何?继续这样拖着是想干嘛?”

    “依着我看,恐怕那李永吉自己也是骑虎难下吧。”懿贵妃轻轻一笑,“我听底下人说,那最先截漕银的,是那李永吉手下的一个大将,同时也是他的舅舅,估计是他那个舅舅自己见钱眼开,私下做了这等大事,李永吉出了名的护短,所以才把这事儿给自己扛了。”

    “那又如何?”咸丰闻了闻鼻烟壶,“既然知道错了,就赶紧把银子吐出来才是啊,他现在这样可不像是知错的样子。”

    “皇上。正因为他骑虎难下,所以才需要个台阶下啊。”懿贵妃继续笑道,“您看。正常来说,做了截漕银这等大事,要么就要等着被革职查办,要么就要干脆造反,这李永吉估计是既不想被革职查办,又不想造反,所以才处在两难之中。

    陛下您想啊。这李永吉虽说是精武军的头,最近闯下了好大名头。但终归不过只有十三四岁,这么点年龄,又怎么可能真的管住底下的骄兵悍将?

    要我看啊,这李永吉就算不是被人推上台前的摆设。对手下的掌控也是有限,所以这事儿十有八*九是他那个舅舅不乐意放弃到手的银子,而李永吉暂时又没别的办法,只好这么僵着。”

    “嗯,你的意思是说,这李永吉不是不想把银子还给我们,只不过他自己说了不算?”

    “正是如此。”懿贵妃点头,“要不然,就再也没别的解释了。”

    “这倒也是。”咸丰皇帝点点头。“那么如今这局面,应该怎么破呢?”

    “照我看也简单,要治眼下。无非是许以高官厚禄,分而化之。”懿贵妃道,“这李永吉不是刚刚打退了发匪么?正好,借着这个名头,就正式的把两江总督的位子给他吧,反正不给他。两江那地方也已经是他们的天下了。”

    “哼,他都做出这样的事了。还指望我给他加官进爵?”咸丰皇帝不满道,“我要真这么做了,天下人该怎么看我,该怎么看朝廷?说不定就会认为朝廷怕了他。”

    “怎么会呢,一是一,二十二,功劳是功劳,过错是过错。”懿贵妃继续道,“两江总督的位子给他不妨,毕竟他刚刚立功,不给奖赏说不过去;不过他劫持了漕银,也是重罪,那黄马褂可以剥下来,以示惩罚。其实呢,咱们给他两江总督,是为了捧杀他,是为了方便给他的手下提位子啊。”

    “哦?”咸丰皇帝神色一动,“你是说……”

    “没错,我看既然那李永吉把什么都自己扛了,就不如干脆给那个截了银子的王将军一个山东提督的位子,再命令他去打捻子。”懿贵妃道,“那个打下杭州的张威,就给他一个浙江巡抚兼浙江提督的位子,还有那个打下常州的周达,给他一个安徽提督的位子。这样一来,精武军各部就分散各地,再也拧不成一股绳,那样对我们也就没有威胁了。”

    “这个主意好。”咸丰皇帝点头,“哎,我怎么早没想到呢,当时还想着派人去抓权,没想到没用不说还让他们更团结了,嗯,还是爱妃你聪明啊。”

    “哪里,皇上日理万机,那么多公务要处理,一时不查也是有的。”慈溪谦逊的一低头,“臣妾整日在这宫中也没什么事儿,偶尔有点心得,帮着皇上拾遗补缺,也并不算什么。”

    “嗯嗯,所言极是啊。”咸丰皇帝感慨的点点头,又摸了摸懿贵妃的脸庞,“朕不敢说在才能方面能比得上各位先皇,但自认也算勤政,每日都是事必躬亲,可惜,满朝文武都是酒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