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时空走私1859-第29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也就是说,像钢铁水泥等重工业,美国还是处在一个刚刚起步的阶段,相反,像纺织,制衣等轻工业,他们却是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

    以纺织等轻工业为主的工业发展模式虽然也不错,毕竟是先赚钱为主,赚到了钱才能去投资重工业,但是这样一来,他们跟英国与法国等老牌工业强国就有了冲突,因为他们也在发展纺织工业。

    纺织工业需要大量的棉花,尤其是高素质的棉花,这样才能纺出高素质的棉布,在市场上具有强大的竞争力,而众所周知,就目前而言,美国南方的大陆棉,是最好的两种棉花之一,能与这种棉花相媲美的,就只有埃及长绒棉了。

    所以在争夺棉花烟草等原材料的事情上,美国北方的工厂主跟英国人法国人等欧洲工业资本家是一种竞争关系,彼此不对付也就是很正常的事情了。

    北方的工厂主之所以支持政府打仗,关键是因为一旦打赢了,他们可以获得南方的土地,或者说原材料产地,这对他们有实实在在的好处。可西部地区大都是没开放的不毛之地,大多数地方不适合种棉花,就算种,产量也不会高,毕竟水利设施不完善,所以他们对这些地方兴趣不大。

    最大的问题是,这些工厂主大都是共和党人士,是林肯最坚实的后盾,所以这些人不同意林肯的政策,那林肯也不可能一意孤行下去。

    要知道,如果林肯真的犯浑,跟自己的金主作对,那他就会成为孤家寡人,就算他是总统,也不会有人再听他的,那到时候别说开放西部了,就连林肯一手主导的金融改革政策以及其他相关的政策,恐怕也会得不到贯彻,或者被阳奉阴违。

    说到底,此时的美国,虽然还没有出现垄断资本家掌控一切的局面,但资本家的能量依旧强大,甚至远比政客强大的多,与后世美国那种资本家与政客平起平坐的局面完全不同。

    所以一旦林肯惹恼了共和党。再不讨民主党的欢心,那别说他这个总统再也管不到下面,就连总统的宝座。恐怕也坐不了多久了。

    因此,后世很多人说,林肯时期多么独裁,其实那都是私下揣摩而已,真正的事实是,林肯虽然看上去因为战争而大权独揽,但从始至终。美国社会的真正掌舵人,还是那些隐藏在背后的资本家跟金融家。

    这是由于美国的制度所决定的。美国从一开始就是一种小政府大社会的制度,这个制度就决定了政府的控制力度相对较小,再加上民众意识问题,所以在美国没有独裁的土壤。任何独裁的企图,都是无法得逞的。

    好比被美国吹上天的国父华盛顿,当初虽然也有他个人品德的缘故,才辞去了总统,没有玩独裁,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当初华盛顿就算想玩独裁也不可能,因为不会有人支持他。

    前面说过,独立战争时期。大陆军其实很弱鸡,就是一群地方民兵聚集而成的杂牌军而已,而华盛顿虽然是总司令。但并没有什么特别让人信服的功绩,而且华盛顿只是名义上的总司令,他如果真的想要犯浑,要一直独裁,那下面的各支民兵是不会支持他的。

    正因为看到了自己无法完全掌控大陆军,所以华盛顿才顺坡下驴。辞去了总统,要不然。他就不是圣人,而是失败的野心家了,到时候不说别人,富兰克林就不会饶过他。

    相反,如果华盛顿在独立战争时期真的才华横溢,像另一个时空的红朝太祖那样,完全获得军队的支持,那么到时候就算华盛顿不当总统了,他依然会牢牢的掌握着全国的权力,就好像后世红朝的邓公一样。

    可事实是,华盛顿下野之后,他基本就失去了权力,这就说明他其实不但在政治上影响力有限,对军队的影响力也同样有限,没有大权独揽的基础。

    一个政治团体中,一旦缺乏一个才华横溢的中心人物,自然就没有独……裁的土壤,这就让协商分权提供了舞台,美国如此,英国也是如此。

    比如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原本就是因为英国国王太弱鸡,被贵族逼着签署大宪章,最后就形成传统,一直保持下来。

    相反,如果当初那个英国国王够强硬,打败所有的反对者,那他依旧还是一个独……裁……者。

    所以这就看出来,**与否,不光是跟制度不制度有关,关键还是你有没有这个能力跟条件,如果能做到打败一切反对派,那你自然可以玩独……裁,哪怕有所谓民主的传统也一样。

    要说民主,法国才是鼻祖,可法国不一样在共和国之后,出现了拿破仑么,哪怕是现在,也依旧是拿破仑家族的人在掌握政权,依旧是一种帝制国体。

    因此,林肯虽然很想乾纲独断,但他实在没这个能力,也没这个条件,所以他只能忍让,妥协,继续跟南方死磕,最多是偷偷派出自己身边的非正式代表,尝试跟对手谈一谈。

    当然,不管林肯怎么想的,有一点是可以共同的,那就是林肯也不希望局势更坏下去,或者说,至少要维持住目前的战线。而在中英法都撕破脸亲自下手的局势下,林肯要想继续维持强硬,继续给自己人信心,就必须不断的保持一种进攻态势,哪怕只是一个表面上的进攻态势呢,也必须做。

    这就是所谓的死要面子活受罪,保持进攻态势,肯定会付出更多的资源,但现在林肯别无选择,因为他如果不继续进攻,就失去了发动这场战争的正义性与必要性,真那样的话,就会让老百姓无所适从,从原先的爱国激情中清醒过来,真要是那么做,美国人就会立刻来个大转变,从原先的热烈拥护到极度厌战,真要是民心尽失,整个社会都开始厌战之后,那结果就真的不可想象了。

    因为林肯想到了一个可能,那就是联盟国现在因为有中英法三国的帮助,力量大大增强,恐怕已经不仅仅满足于独立自主这个基本愿望了,很可能还会随着战局的变化。进而要求获得更多,比如吞并北方,完成从南到北的统一。

    这不是不可能。而是相当可能,且这样一来,那些因为反对国家分裂,却并不怎么反对蓄奴制的民主党,很可能就要转变思想,不再支持自己,而这些民主党虽然不怎么玩工厂。但大都手里有钱,所以他们要是转变态度。那对林肯等人绝对是个晴天霹雳。

    从林肯的本意来说,如果南方吞并北方后,继续维持一个美国,也不是不能接受。但他怕的地方就在于,联盟国是靠着中国英国还有法国的帮助才能获得优势,那么一旦他们胜利,联盟国很可能就要报答中英法三国,用什么报答呢?毫无疑问,一定是割地赔款!

    只要能维持国家的统一,蓄奴制不蓄奴制,林肯并不是很看重,但如果因此而要舍弃美国的利益。那林肯是绝对不同意的。

    再者说了,战争打到现在,反对蓄奴制的人与拥护蓄奴制的人早就不可调和。而北方反对蓄奴制的人其实更多,所以一旦让南方人胜利,早晚还会出问题,这也是林肯不乐意见到的。

    所以说,不管为了什么,林肯都必须咬牙坚持下去。而且必须一致保持一种联邦国在进攻,南方在防守的态势才行。这样才能持续的让本国人民继续支持自己。

    也正因为这样,当林肯听说波士顿被攻占之后,才会急急忙忙组织部队反攻,他不是不知道这样做不值得,但他必须这么做,因为相比那些人命跟物资的损失,民心的损失,才是林肯的无法承受之重。

    在这种局面下,林肯一方面派遣本杰明。巴特勒将军所带领的詹姆斯河军团去进攻波士顿,以期望收复波士顿,另一方面则派了斯克斯特。恩菲尔德的俄亥俄军团,前去支援纳什维尔,务必要顶住中国人的进攻,有可能的话,最好是收复孟菲斯。

    詹姆斯河军团与俄亥俄军团一样,一开始只是有一个军的正规军做种子,然后征召大量志愿兵充斥其中,都是属于扩建的大军团。

    这两个军团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新兵多,经验少,但武器装备比较不错,士气也比较高,毕竟他们不想波托马克军团之类的前线部队一样,经历过那么多失败与挫折,而没有失败的部队,士气自然不会差到哪儿去。

    尽管如此,斯克斯特。恩菲尔德依旧十分小心,他从一开始的时候,就没想过获得大胜,反而想的只是如何维持现有的局面,所以很早的时候就注重堡垒防御。

    比如斯克斯特本人,就带俄亥俄军团的主力停留在史密斯兰附近,在当地修建了大量的工事,却只投入了两个军去开罗,摆明是不看好密西西比河方向的防线,反而要一心固守俄亥俄河防线。

    其实他能这么想也有一定的道理,毕竟密西西比河水深河阔,水流也不急,十分有利于大船行驶,而中国的特混舰队在连续几次与美国舰队开战后,都取得了完胜的战果,这让美国舰队的底气有些不足,已经不敢继续跟中国的特混舰队正面开战了。

    没有舰队帮忙,无法控制住密西西比河,那么开罗这个处在密西西比河与俄亥俄河交叉口,且地势很低的地方,就不是个良好的防御地点,面对舰炮根本就没什么还手能力,尤其是中国那种威力让人无语的爆。*炸…弹。

    所以说,在开罗防守,纯粹是找死,反倒是俄亥俄河与坎伯兰河交界处的史密斯兰,地势较高,且汇合处的河道狭窄,水流湍急,是个易守难攻的地方,十分有利于缺乏舰队护卫的部队守卫。

    再者说了,要支援纳什维尔,必然要走坎伯兰河,跟密西西比河关系不太大,所以斯克斯特才把俄亥俄军团主力放在史密斯兰,在更大的开罗市则只放了两个军意思意思。

    实际上,以斯克斯特的本意,开罗他只想放一个师的,不过考虑到这样子太不像话,加上圣路易斯地区也要运送补给过来,必须通过开罗,所以他才放了两个军,主要是为了给别人交代。

    同时,斯克斯特还给那两个军提前嘱咐过,要他们一旦发现情况不对,比如中国人大举进攻,就立刻烧掉开罗的物资,执行坚壁清野,然后全部撤退。为此,他还特意给他们准备了足够的船只,让他们可以全部及时撤退。

    除了做到这些外,在这两个军的指挥官人选方面,斯克斯特也十分费心,他不是挑选那些特别英勇的刺头指挥官,而是挑那些特别听话,也不是那么勇敢的家伙来担任。

    很明显,斯克斯特这是希望让他们能及时把这两个军完完整整的带回去,事后还可以让两个胆小鬼来背擅自逃脱的黑锅,总之都是他喜闻乐见的事情。

    现在,开罗的这两个军果然完美贯彻了斯克斯特的嘱托,只是在城上老远看到中国舰队的影子,就赶紧集结部队,组织起了撤退。

    就这样,当特混舰队的战舰抛开后面的运兵船跟补给船,突进到离开罗城只有三公里的时候,整个开罗都已经燃烧起了漫天大火,而当地守军,则已经全部乘坐快船,向东逃之夭夭了。(未完待续)

第三二九章 不过分,相当不过分() 
压力山大县的开罗城守军的不战而走,让李永吉费尽心思设计的跳蛙战术成了一个笑话,而对方放了一把火的行为,外加提前在河道中放置了阻拦舰船的阻拦索跟木桩,也让特混舰队的攻击小队无法快速追击,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对方逃走。

    稍后,等李永吉率领大部队赶到之后,也只能乖乖的上岸,一边就近设置安置点接收开罗城内的难民,一边去派人去清理河道。

    虽然大家都在痛骂联邦军的凶残无耻,居然想到坚壁清野这招,但不管怎么说,这一招的确很有用,至少在短期内阻挡了联盟军与中国人的进攻,无法再顺利的利用河道快速推进。

    而且,开罗的难民也不可能不管,虽然是联邦军放的火,但当这些美国人出来向联盟军讨吃讨喝讨住宿的时候,中国人就罢了,联盟军是肯定要管的。

    就这样,按照既定计划,李永吉带领的中国远征军负责清理河道,查尔斯将军带领的联盟军则负责修整开罗市,并安置开罗城的难民。

    开罗是个小镇一样的城市,而且地势很低,所以尽管发展潜力其实不大,但现在好歹是个十分重要的枢纽站,占领了这里,就可以切断俄亥俄河与密西西比河之间的联系。

    虽然控制了这里,不能说就断掉合众国东西方之间的联系吧,毕竟他们在北方还有铁路。但起码会让这种联系断掉一半,也会增加他们的运输成本,同时对联邦军士气的打击也相当严重。

    另外。根据李永吉刚刚得到的消息,他派出的那支混合了联盟国士兵的特种小分队,在纳什维尔东部的破交战术相当成功,已经先后抢了两列火车,其中这两列火车的火车头都被完全摧毁,列车里的东西也被联盟军就地运走,结果搞的联邦军对纳什维尔的火车运输也几乎停摆。

    正如李永吉想的那样。联邦军此时的火车头数目相当有限,而各地都需要火车。所以不可能无限的向纳什维尔的方向投入火车,只要持续不断的玩破交炸火车,尤其是炸他们的火车头,那联邦军早晚会支持不住。肯定要停止向纳什维尔方向用火车运送补给。

    当然,现在联邦军停止了火车运输,不再用火车向纳什维尔运送补给,也是因为俄亥俄河与坎伯兰河这两条河道还掌握在他们的手中,一旦这条河道也失去控制,火车运输也不可靠的话,那么纳什维尔就真的是瓮中之鳖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很简单,纳什维尔虽然是个大城,但城里的人口可不少。包括十五万军队,再加上市民,那整个城市至少有四十万人。这四十万人别的不说,每天的粮食消耗就不是个小数目。

    换言之,纳什维尔这样的城市,是无法离开外界的供给的,尤其是纳什维尔现在是前线,需要的补给物资就更多了。

    一旦铁路与河运这两条线都掐断。那么纳什维尔也坚持不了多久了,肯定会像另一个时空的维克斯堡一样。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向中国人与联盟军投降。

    这就是所谓的困杀策略,这个办法虽然很残忍,也很漫长,但却十分有效,能极大的减少自己的损失。

    要知道,纳什维尔是个已经要塞化了的城市,其攻打难度比维克斯堡也不遑多让,直接进攻的话,哪怕是李永吉亲自带领的梦之师,恐怕也会多有损失,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去进攻,让他们自己困死。

    一旦掐断河道与铁路线,那么纳什维尔的守军就只剩下三条路,要么继续在城里困死,要么向东撤退,要么强攻孟菲斯。

    看似有三个选择,但其实任何一个选择都是一条死路,坐困愁城这一条就不说了,剩下的两条路,无论是向东撤退,还是强攻孟菲斯,都是在找死。

    为什么这么说呢?

    先说撤退这条路吧,十五万大军不是个小数目,尤其是缺乏通联手段,效率很低的近代化军队。这么多缺乏通联手段与机动力量的部队,撤退行为本身就是个大工程,不是说走就能走的,因为当他们展开撤退的时候,人心就散了。到时候中国人与联盟军一旦展开衔尾追击,很容易就会把这正在撤退中的十五万联邦军给打崩溃。

    古往今来,因为撤退不善而被打崩溃的战例数不胜数,不但古代军队如此,就算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化部队同样如此。

    所以说,撤退行为其实是个高难度的战术,尤其是一线部队的撤退,如果不是训练有素的王牌部队,很容易会自乱阵脚。

    而很显然,纳什维尔的那十五万部队看起来很多,但大部分都是临时征召的志愿军,绝对称不上是什么训练有素,所以一旦开始撤退,那绝对是个大灾难。

    再说进攻孟菲斯,这也不是个好主意,因为孟菲斯虽然现在守军人数变少了,但他们是防守方,孟菲斯城又易守难攻,还有中国人的火力配合。

    所以说,要想拿下孟菲斯,至少要做好牺牲三万人以上的心理准备才可以。但很显然,纳什维尔虽然有十五万人,但他们绝对无法打出一个能承受三万人伤亡的战术行动。

    不用三万的伤亡,以这个时代的医疗水平跟精神状态,他们只要损失一万人,不,只要伤亡超过五千,甚至三千人,就会失去进攻能力,无法对孟菲斯发起进攻了。

    毕竟这是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军队,无论是组织能力还是思想控制能力,都无法跟一战时代相比,所以指望拿大量士兵送死来获得胜利。是很难做到的。

    其实仔细看看人类的历史就可以知道,科技越进步,战争的伤亡规模就越大。这种所谓的科技进步,不仅仅是武器装备的进步,还有思想的进步。

    人类怕死是一种本能,所以除非让人类的思想被一种强制性的东西所控制,比如爱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