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时空走私1859-第15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把还在国务院的内阁成员都召集起来,在永华宫的清心殿开了一次小型的内阁会议。

    除去广德县的那几位名誉内阁,以及去了美国的容闳,到场的人并不多,只有沈世明,王韬,杨坊这三个人。

    虽然人少,不过这三人的权力可不小,几乎就可以说是目前中华帝国最炙手可热的大员了,而且几乎就分别代表了三个派系。

    沈世明不说了,虽然初来乍到,但首相的位子权威太大,背后又有皇帝撑腰,未来肯定是当仁不让的国务院老大。因此,他可以称之为空降派,或者说皇帝派。

    王韬虽然实际只抓教育这一块儿,但因为资金充足,人手众多,所以权力也是相当大。

    因为很多懂洋务的人多是出自他的门下或者得到过他的推荐,所以王韬已经隐约成了洋务派的领袖。

    由于帝国一直重视洋务,国务院中央各部官员大都是洋务派出身或者懂一点洋务,所以洋务派应该是目前帝国政府内实力最大的一个派系了。

    杨坊原来是上海市的市长,后来因为李永昌的大力提拔,让他做了财政部的部长,这个位子的重要性就更不用提了。

    换言之,现如今帝国的国库与财政问题都是杨坊在负责,这家伙倒是也不负众望,至少目前看来,打理的还算井井有条。

    虽然杨坊也懂洋务,但因为他手底下的人大多是前清的官员,比如薛焕,吴煦等人,这些前清大员如今都在他的门下重新被提拔起来任职,因此杨坊实际上应该是应该算守旧派。

    只不过呢,因为杨坊招收的前清官员都是那种比较熟悉洋务的,或者能适应洋务的,加上这批人大都是重新崛起,讲究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所以也可以说是自强派。

    其实对于早期那些前清的官员,自从李永吉造反之后,关押了一阵就全放了。表现的相当大度。

    不过这些人虽然没有受到任何的刁难,可一下子从高高在上的官员,突然变成了平民老百姓。那落差也不是一般的大。

    这其中,大概就分成了三类:

    第一类,不适应新时代,又无力改变这一切,只能得过且过,就此沉沦,很多终日买醉的前清官僚。多是这些人。

    第二类,就是不适应新变化。又想努力改变着一切。这些人就是那些公车上书的人了。这批人的能量本来是很不小的,过去是力量最大的一个群体,但因为公车上书事件之后,这一派遭到了沉重打击。暂时已经是偃旗息鼓。

    第三类,就是前面说的自强派了。这部分人识时务,懂得变通,发觉前朝大势已去之后,果断的想办法到处抱大腿,哪怕不要脸了,也要重新获取权力。

    薛焕跟吴煦就是这类人的表率,吴煦就不说了,薛焕当初可是身份比李永吉都高的人。曾经当过两江总督,但在家修养一段时间后,他果断的改换门庭。从头做起。

    他通过杨坊当介绍人,跟李永昌见了个面,而且很快打动了李永昌,并获得了一个海关司司长的职位。

    要知道,那时候还没科举改革,中华帝国还没建立呢。薛焕能这么早就转换门庭,也算有大毅力。而他这种做法也给了他充分的回报。

    现如今,薛焕已经是民政部的部长,重新爬到了部长级的位子,也就是从一品大员的位子,相比过去的权威,也不遑多让。

    在短短时间就能做到华丽转身,薛焕的能力且不说,关键这个心性就了不得,如果这不是内阁会议,而是部长级会议,那他说不定就要现身了。

    其实像薛焕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只不过能爬的那么快的就不多了,而中华帝国的各级官员其实有超过一半都是前清的官员。要不然,就凭还没真正实行,没真正起作用的公务员考试以及内务员考试,又怎么可能这么快的时间就提供大量合格的官员给新的帝国政府呢。

    可以这么说,目前的内阁里面,王韬的洋务派大都掌握中央大权,各级部长级的官员多是出自洋务派门下,杨坊的图强派则主要掌握地方基层,很多地方基层干部大都出自图强派,也就是旧派官僚。

    由于开会的人数少,加皇帝上李永吉,总共也就四个人,所以也不需要太复杂。

    一开始,李永吉就开门见山的先把沈世明的说法提了出来,那就是赞同沈世明法治为皮,人治为里的做法,适当进行一些内部的小改革,以更好的适应环境。

    不过紧接着,李永吉又提出一个改革意见,那就是内阁成员如果质疑首相的命令,那么在联系不到皇帝,或者皇帝不吭声,不亲自作出裁决的情况下,只要有三名以上的内阁成员联名申请,就可以强制召开内阁扩大会议。

    在内阁扩大会议上,所有内阁成员都必须出席或者通电话,就首相的决策是否通过进行讨论。

    最终首相被质疑的决策能否通过,完全看内阁扩大会议的表决情况,而内阁扩大会议上的表决呢,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也就是说,在内阁扩大会议上,首相只有两票,其他人有一票,如果同意与否定的票数相等,就算通过,只有反对占多数,才可以否定首相的这条争议性决策。

    换言之,让内阁扩大会议多了一个否定首相决策的否决权,等于给首相多了一个约束,让首相无法真正的一手遮天,而且这样一来,内阁会议也就不再是个摆设了,除首相外的其他内阁成员也就拥有了更加巨大的权力,一旦出现问题,完全可以用这一招对抗首相的乱政。

    尽管这个否决权的权力很难真正实施,但这就跟核武器一样,用跟不用,与有跟没有是完全两码事。也就是说,一旦有了这个权力,那其他内阁成员的权力就会被人为的扩大,内阁成员也就不仅仅是一个荣誉头衔了,而是真正的实权重臣。

    更妙的是,这些政策都在皇帝权威之下,也就是说皇帝如果插手,啥都不用说,听皇帝的,但如果皇帝什么都不管,那么国务院依旧可以顺畅的运行下去,而且不会出现太大的乱子。(未完待续)

第一九八章 新文化运动() 
中华帝国现在是皇帝一家独大,所以李永吉既然公开说了要这么办,那这条内阁扩大会议否决权的决议就算是通过实行了,根本不需要再玩什么讨论。

    接下来,李永吉就谈起了更具体的事情,那就是统一度量衡,还有推行简化字的情况。

    度量衡倒是好说,李永吉从现代社会弄一份数据,当作一个中华帝国的国标,再从现代社会弄一批标准的度量衡器具做参照物,以后照此实行就可以。

    为了方便,李永吉全面使用了公制,这也是他自己习惯了的东西,好处是可以跟世界接轨,而且李永吉自己用起来也方便。

    他过去可是恨透了度量衡的不统一,特别是一斤十六两,更是深恶痛绝,所以这次就重新统一度量衡,全部照搬另一个时空的红朝度量衡制度,连标准都是一样一样的。

    这个其实倒没什么,新朝建立,搞个新度量衡也没啥,只要肯花钱置换就行,不过那个简化字计划,就有些不是那么容易了,因为除了王韬赞同外,其他两人都是一致反对使用简化字。

    沈世明跟杨坊的意见都是一样,那就是文字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而且是汉家文化的骨髓,怎么能轻易说变就变,一旦文字变了,那以前学的不都白费了?这是震动国体的大事情,千万变不得!

    对此,李永吉只是简单的写了一个字:“国”。

    “知道这个字念什么吗?”李永吉指着国字问。

    “念国。”沈世明回答。

    “那跟这个字的意思是不是一样?”李永吉又写了一个“國”字。

    “是。”沈世明点点头。

    “这不就得了。”李永吉一摊手。扔下手中的毛笔,“正如你们所见,国就是國的简体字。你们的认知并不会出错。为什么呢?因为国这个字本来就有,确切的说,那叫俗体字。”

    紧接着,李永吉道:“你们读书人读书的时候,一开始认字写字的时候,是不是经常写错字?”

    “一开始的话,的确会有写错字的时候。”沈世明点点头。

    “那如果我写一篇白话文。中间写错一个字,对照上下文的的意思的话。会不会理解错误?”

    “这个就要看情况了。”沈世明道,“但如果是白话文,写错一个字未必会理解错误。”

    “没错!”李永吉道,“我找人打听过了。咱们的文字太多了,比如一个茴字竟然有四种写法,其实大多数都是没用的。另外,我们的繁体字如果写成行书草书,也会有所变化,有所简略。总之,简体字其实早就有,汉字那么繁琐,这不利于识字率的推广。所以我打算推行简体字,是为了加快识字率的推广,但并非是废弃繁体字。简而言之。是先简后繁,简体字可以用在生活中,以后可以继续学繁体字嘛。”

    紧接着,李永吉又拿出三本小册子,分别给了对面的三人:“来,这就是我找人弄出来的《简体字总表》。旁边还有对照表,你们先看看。看看认字是否有难度再说。”

    带着一丝疑惑,沈世明、王韬还有杨坊接过了小册子,然后开始从头看起。

    发觉他们拿到小册子先是讶异,后是惊讶,再是叹服的表情之后,李永吉终于笑了起来。

    李永吉给他们看的,就是另一个时空后世国朝1964年5月份制定的简体字总表。

    这个简体字共分三表:第一表是352个不作偏旁用的简化字,第二表是132个可作偏旁用的简化字和14个简化偏旁,第三表是经过偏旁类推而成的1754个简化字。总共算起来,一共2238字,这就是后世中国大陆的用字标准,也是李永吉真正熟悉的简体字。

    说起来,简体字其实并非是红党的专利,而是古已有之,早期的古体字,俗体字,行书,草书等其实都是简体字的原型,另外很多因为写错的错别字甚至自己造的字也加入其中,最终形成了一套简体字。

    红党之所以能够推广开简体字,实际上是吸收了前人的精华,并利用红党特有的执行能力,开始全面推广,在红党之前,国民党其实也想过推广简体字,只不过没有成功罢了。

    一般对简体字的诟病,实际上是说错了对象,那一般是指已经被废除的二简字,真正的简体字,在使用上并不困难,也不会造成多大歧义,而相比反复的繁体字,简体字的好处那就说之不尽了。

    如果没有汉语拼音,没有简体字,直接学繁体字,那么三年时间最多能认识一千字左右,这里只是说认,而不是写。

    所谓大字不识一箩筐,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了繁体字的难学。

    简体字就不同了,学三年时间,加上汉语拼音,那么很容易就能掌握日常的听说读写,至少应付生活的文字使用是没问题的。

    其实,简体字推广并非是李永吉最早,太平天国早就在这么干了,目的也是为了提高百姓的识字率,比如那个“国”字,太平天国就普遍使用“国”,而不是“國”。

    根据后世的统计,太平天国时期曾经使用过一百多个简体汉字,其中过八成都被后世吸收采用,也就是说太平天国用过的字,在李永吉的这套简体字中几乎都有。

    只不过太平天国毕竟政权不稳,还没有时间沉下心来继续推广的时候,很快就被灭亡了。

    当然了,那些东西都不是个事儿,最关键的是,李永吉熟悉简体字,也熟悉用钢笔圆珠笔,他写简体字也还凑合,但如果写繁体字,那就真的抓瞎了。

    其实学了简体字,一样可以很好的认识繁体字,也就是说李永吉认繁体字是没问题的,但要让他写,那可真是要命了。

    以前为啥要让素素当文书,替自己写东西?关键就是繁体字啊!

    过去是没办法,现在自己当了皇帝,那还不赶紧任性一把?再说简体字确实比繁体字要好用,大不了跟汉服一样,同样保留下来好了。

    换言之,李永吉觉得繁体字应该留下来,毕竟这是一种文化传承,但应该当作专业领域去研究,平时日常使用么,还是简体字更方便。

    为了方便推广简体字,李永吉为此还让张信达准备了大量的字典跟词典,参照对象就是新华字典跟现代汉语词典。当然了,这些字典跟词典里面的内容都经过了一些删减。

    比如字典附录里面,就去掉了所有敏感的东西,只保留基本的诸如汉语拼音方案,标点符号用法,计量单位简表,中国历朝历代公元对照表,节气表等有用的东西。

    根据张信达的说法,新版的中华字典以及中华词典,是打着拍穿越剧的名义搞的,其中已经做了超过十七次的详细校对,所有的历史都到1859年8月份为止,保证不会出现任何敏感的东西。最多就是出现一些科学解释的名词,比如电力学的单位特斯拉,但那些东西都好解释,随便扯个隐士科学家的故事就行。

    现在,最终校对版本的字典跟词典已经各自印刷了三亿本,如今都在李永吉的仓库里堆放着,就等着全面对外发放了。

    相比较而言,早期的少年亲卫团学的那些东西,用的那些字典词典,就有很多敏感词了,好在那些孩子人数少,李永吉不解释的话,也不敢说什么,久而久之,也就不了了之了。

    此外,铅笔、橡皮擦、圆规、铁尺等全套学习工具,也准备了超过三亿份,全都是低调耐操版,足够中华帝国前期折腾一阵了。

    “当然,只有简体字其实还不行,还要全面推行白话文运动。”李永吉继续道,“文言文这东西是好,不过不实用,平时我们说话的时候,谁还整天之乎者也?这说一句话得寻思半天,太费事儿了。让我看,以后政府间的公文往来,全部使用白话文,注意,是全部!当然,私下里你们喜欢吟诗作对之乎者也这也没关系,但公务往来必须用白话文,说白话文,听明白了么?”

    “这个,陛下。”杨坊忽然道,“难道圣旨也用白话文么?”

    “当然!”李永吉点头道,“以后我下圣旨,就直接白话文,不高那些之乎者也皇帝诏曰。”

    “这个,要真这样的话,似乎有损陛下的威严吧。”杨坊道,“圣旨也白话文,这,这不跟……太不稳重了,这样会有损陛下的威信。”

    其实本来他是想说这不跟唱戏的一样了,不过临时才意识到对方的身份,匆忙改口,但终归还是漏了痕迹。

    “威信不是表现在纸面上。”李永吉笑了笑,“只要我中华帝国的军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只要我中华帝国的国力蒸蒸日上,只要我中华帝国亿万子民吃饱穿暖,那就算我开口闭口用白话文,又有多少人会认为我威信不足呢?”

    “陛下圣明!”沈世明最先拍马屁道,“陛下天资纵横,是真性情,大豪杰,自然不能跟一般人一样,微臣觉得陛下的主意相当好,就应该实行简化字,就应该推行白话文,如此,才能真正的事先人人有书读的盛世。”

    听到沈世明这么说,李永吉笑了笑:“好了,这事儿就这么定了,不用再议。至于统一度量衡,还有推广简体字跟白话文的名目嘛,就叫新文化运动好了,你们回去好好看看我给你们的计划书,再根据上面的东西拟个章程,务必早日全面的推广开来才好。”(未完待续)

第一九九章 有和无的问题() 
等沈世明等人离开之后,李永吉也呼了口气,感觉这种一言九鼎式的独裁式统治还真带感,一不小心就会沉醉其中。

    不过这也差不多了,李永吉觉得自己对国务院的干涉现在也差不多到了一个地步了,以后就算没有他干涉,国务院也可以自如的运行下去。

    其实李永吉之所以这么急着在还没统一全国的情况下就统一度量衡,就进行简化字改革,还有白话文运动,也是不想以后出现反复,或者说,提前把这些早晚要做的政策强行推广开来,等形成气候,那么不需要自己的推行,也可以全面铺开。

    换言之,李永吉现在是在未雨绸缪,是在加快速度提前安排国内的事情,好为即将到来的美国内战做准备。

    因为李永吉想过了,等美国内战开打,打到激烈的时候,要想帮助南方取得胜利,他不亲自去恐怕是不行的,而一旦他亲自去了美国,那么中国这里就必须能有一个能镇住场子,而且能够保证自己之前的制度切实有效运行的政府班子,这样自己才能放心在外领兵。

    这种新文化运动的推广,实际上在这个时代也可以看做是思想上的投名状,因为接受简体字,接受白话文,那就是彻底接受了李永吉的统治,等于跟其他地方政权,比如满清格格不入。

    也就是说,通过这种伟光正的推广。他可以很快看清知识分子中谁跟自己一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