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秦皇纪-第17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二是因为秦国的国情与山东之地皆不同,不得不用严刑峻法。”秦异人接着剖析,道:“秦之地本是周室旧地,周平王东迁之际把岐丰旧地赐给大秦,秦襄公率军与戎人大战,夺回这些旧地,自此成为秦地。然,周室旧地与西戎相接,战乱不断,周室奈何不得戎人。直到穆公时期,拜由余为军师,灭西戎二十余国,这固然让秦的口众、土地大增,却是埋下了隐患。”
范睢眼中精光闪烁,大是激赏。
“西戎本是蛮夷之民,他们不懂得礼教文明,只认武力,唯武是尚,若是给他们讲礼仪道德,那是对牛弹琴,不仅没有一点儿用处,反倒会被他们讥嘲。”秦异人的眉头一掀,道:“要想降服这些西戎之民,要想让他们遵守秦法,唯有用重典,用严刑峻法!”
“啪啪啪!”范睢一双手不住轻击,眼里精光闪烁,对秦异人是赞赏不已,笑道:“公子所言极是有理,商君正是因此而推行严刑峻法。可笑那些山东之人,他们压根儿就不知秦国国情,却在胡乱指责商君,何其愚也!”
商鞅推行严刑峻法也是迫不得已,一是大争之世必须要用重典,二是秦国的国情与山东之地皆不同。
自从秦穆公灭掉二十余西戎国后,秦国的土地城池口众剧增,秦国的实大增,秦国由是成为大诸侯国。然而,这些西戎之民太过野蛮,他们不认什么礼仪道德,只认武力,是以,秦国的民风极为强悍,动不动就拔刀相向,干翻了再说。
对于这样的野蛮之民,若是给他们讲什么礼仪道德,那是非常可笑之事。唯有对他们来狠的,他们才会害怕,才会遵守。因而,这严刑峻法正是针对秦国的良方。
也正是因为如此,在山东之人眼里秦法太苛暴了,可以说已经到了很残忍的地步,而秦人却是称便,奉公守法,没人说那不方便。
范睢把商君手书递给秦异人,秦异人接在手里,展开一瞧,商君在手书中说明了他推行严刑峻法的原因,与秦异人的说法如出一辙,只是用词不同罢了。
在手书的最后,商君提醒后人,等到天下一统,安宁之后,务必要修法。
“商君之明若斯,佩服佩服!”秦异人是赞叹不已。
“秦始皇当年统一天下后,为何没有及时修法呢?尤其是徭役一事,更是闹得天下大乱?”紧接着,秦异人就是好奇了。
秦朝强悍让人震惊,两千多年过去了,若是问我们,中国历史上哪个王朝最为强悍,人们不会想到强盛的汉朝与唐朝,而是会想到秦朝。然而,秦朝之亡,让人叹息,无数后人在谩骂、诅咒的同时,又在惋惜。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的王朝,建立了一个庞大而强大的帝国,又开创了中国的统一格局。虽然秦朝覆灭了两千多年了,然而,秦朝遗泽仍是让我们受益无穷,就是这样强大的王朝竟然只存在了极短时间,谁能不惋惜?
秦朝覆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然而,其中有一条却是世所公认的,那就是秦法太过苛暴,尤其是徭役一事,更是逼得刘邦这些本无仇秦之心的平头百姓,走投无路,不得不反秦。
以秦始皇之明智,还有李斯、尉缭这些名动千古的大才相辅,他们都没有修改秦法,这着实让人想不明白。
秦始皇究竟是怎样想的,他为何没有及时修改秦法,我们无法知晓。不过,可以做一些推断。
后人在骂秦始皇,斥他为暴君,不管怎么说,谁也无法否认秦始皇的伟大功业,他功迈三代,对中华民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没有及时修法的原因或许很多,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在他的有生之年,并不是修法的良机,因为六国虽灭,六国旧贵族遗老仍在,他们仇秦反秦。只有再过上一段时间,这些人死得差不多了,六国的残余势力消亡得差不多了,才是修法的良机。
世所周知,秦始皇和扶苏这两父子因为政见不同而闹得很不愉快,就是当时修法与不修法的两种政见的争执。秦始皇坚执严刑峻法,而扶苏却是要改弦易辙,为此两父子闹得很厉害,秦始皇一怒之下,把扶苏发配到北方去了。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秦始皇在驾崩之前,又把皇位传给了扶苏,尽管因为赵高和李斯的奸心,扶苏被害。我们可以仔细想想,或许秦始皇在内心深处认可扶苏的政见,只是时机未到,不得不暂时搁置。
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秦始皇开创的一统格局是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他需要摸索,犯错是不可避免的。
儒家很是推崇“三王五帝”,赞扬他们是圣人。然而,三王五帝的时代,与秦始皇所处的时代完全不同。
不说别的,就说我们的始祖黄帝,他是一个部落的首领。在当时,一个部落能有多大?能有一个县大吗?秦始皇统一后的中国,版图比起黄帝时期大了千多两千倍。
再说人口,黄帝时的一个部落能有一万人吗?那时节,人口稀少,一个大部落能有万把人应该是很了不起的事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当时的人口是一千八百万,比起黄帝是多了近两千倍。
版图扩大了千多两千倍,人口多了千多两千倍,如何治理,如何施政,就成了大部题。在无前人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秦始皇唯有摸索了。
摸索就会犯错,这是不可避免的。
秦朝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后世王朝一直在借鉴,再也没有犯秦朝犯过的错误。
“这问题太复杂了,难以一时想通。”秦异人放下商君手书,整理一下思路,道:“异人此来,协助丞相,若有不到之处,还请丞相多加指点。”
“呵呵。”范睢发出一阵畅笑声,道:“公子言重了。公子才智不凡,多有人所难极的妙法,不知公子对秦国的政务可有高见?”
“高见不敢当,倒着实有几个想法,要与丞相商议。”秦异人回到秦国后,查看一番国情,已经对秦国政务有了新的想法。
第四十章 宏伟蓝图
“哦。”范睢的兴趣被提起来了,睁大一双眼睛,盯着秦异人:“公子,请讲。”
“读书使人明智,我想在秦国推行教书育人,让秦人人人都识字。”秦异人语不惊人,死不休,这句话太有震憾力了。
“什么什么?要人人都识字?”范睢如同被雷劈中似的,一脸的难以置信,一双眼睛睁得滚圆,死盯着秦异人,嘴巴张得老大。
范睢胆识过人,其见识远非常人所能比,按理说他不会如此震惊。然而,秦异人的话太过惊人了,具有震憾人心的力量!
战国时代,读书人是何等的稀少?能读书,能识字,那是无上荣光的事儿。放眼整个天下,一千多两千万人中,能读识字,能读书的人又能有几多?
秦异人要做的,不是让一部分人识字,而是要人人都识字,这是何等的惊人!
即使是范睢这样胆识不凡的明智之士,也是被他的话震得一愣一愣的。
“呃。”过了半天,范睢嘴里发出一阵磨牙声,苦笑摇头,狠狠打击秦异人,道:“公子这话虽是有理,很有理,然,却不切实用。读书使人明智,是没错,若秦人能人人识字,那么,民智将开,秦人将更加善战,更加明事理,秦会更强。公子,你可知这有多难?”
读书的好处,范睢并非不知道,他就是读书的受益人,读书带给他的巨大变化,他深有体会。若是可能的话,他倒是想推行教育,让秦人读书识字,问题是,这太难了,不比登天容易。
“公子,不是我说你,你这想法比起儒家的空谈,什么王道天命,还要不切实际,太不切实际了。”儒家在当时是只会空谈,不切实际的象征,范睢这话很重了。
他说话本就尖酸刻薄,被人骂为“毒舌”,而秦异人的想法太虚幻了,他就算想给秦异人留几分脸面,也是顾不得了。
“呵呵。”然而,秦异人却是如同没有听见范睢的尖酸刻簿之言似的,一副好笑的表情,一双眼睛睁得老大,打量着范睢,道:“丞相以为这是虚言,那么,丞相就大错特错了。丞相可知,若是在山东之地,要想如此做,是没有一点儿机会,在秦国却是不同,有着大好的良机。”
“嗯。”范睢有些不解了,问道:“为何?”
“丞相,你是知道的,在大秦,不论何人,必得要熟记秦法。”秦异人的声调略高,道:“为了让国人庶民熟记秦法,大秦派人教他们熟记。这可是现成的机会,只需要再给他们加上一条,在教人熟记秦法之际,顺带教人识字,不就成了?”
“……”范睢右手指着秦异人,嘴巴张得老大,半天没说出话来。
秦人之所以奉公守法,不敢触犯秦法,不仅仅在于秦法可怕,让他们惊惧,还在秦人人人知晓秦法,能熟记秦法。为了让秦人知晓秦法,熟记秦法,秦国专门设立了“法官”,为秦人讲解,要他们人人能记住。
可以说,秦国是个全民普法的时代,为了达到这一效果,秦国的法官数量不少。而且,他们人人识字,这是现成的“师资力量”,只需要善加使用,就可以摇身一变,而成为教秦人读书识字的先生。
“好!”突然间,范睢右手重重拍在短案上,大声赞好。
范睢之所以认为秦异人的想法是虚言,很大程度上就在于秦国没有足够的“师资力量”,若是这问题解决了的话,那么,这“全民教育”未必不可行。
更重要的是,这些“师资力量”都是现成的,只需要给他们加一条任务就成。要给他们加任务,只需要一道行文就可以完成。剩下的事,只需要写进秦法,善加推行,就能完成。以范睢之明智,他不会看不明白。
“人人都识字,到时,秦人打仗更加有办法,做工更有办法,种庄稼也有更好的办法……天啊,到那时,秦国要想不强都不成。”范睢抚着额头,就是好一通惊讶。
如今的秦国已经雄视天下,是最为强大的战国,若是让秦人识字,开启民智,秦国将受益无穷。到那时,种地、打仗、做工……无论哪一个方面,秦国都将更上一层楼。
这已经够让范睢欢喜的了,然而,还有让他更加欢喜的,只听秦异人道:“大秦还可以从童子中挑选一批聪明伶俐之人,送他们去学馆就学。至于这学馆嘛,荀子和公孙龙子不就在秦国吗?只需要大秦出钱,就能兴办学馆,请他们担任重任,他们不会不允。”
“他们一定会非常欢喜!”范睢右手轻轻敲击短案,笑得很是欢心,道:“荀子和公孙龙子可钦可佩,他们以教人为乐,这种美事他们还有不抢着做的?”
荀子和公孙龙子是战国时代伟大的学者,毕生致力于教书育人,他们做梦都在想着这事,若是秦国兴办学馆,他们还有不愿意的吗?
“这兴办学馆一事,不仅仅是教人识字,还得教会他们实务。”秦异人接着道:“大秦要兴办很多学馆:工匠可以办一所学馆,可以请徐夫人这些能工巧匠授徒,就有更多的人能学得技巧,大秦的器械就会更加精良;政务也可以兴办一所学馆,可以请丞相这些精于政务的人授徒,培养大秦需要的人才;军务也可以兴办一所学馆,可以请白起、蒙骜这些能征善战的名将授徒,甚至还可以把乐毅请来……”
“天!”秦异人说得口沫横飞,范睢直瞪眼睛,到最后,竟然叫天了。
实在是秦异人描绘的蓝图太过美好了,美好得让人难以置信。若真要如此的话,秦国的人才就会更多,不会再缺乏人才了。
“秦之人才主要来自山东之地,这些人才在父母之邦不被人重视,不被重用,不得不远走他邦,不远千里来到秦国。”范睢很是感慨,道:“我范睢就更加不幸了,九死一生,差点被魏齐这奸贼害死。非我负于魏,是魏负于我,不得不入秦。”
秦国的人才主要是来自山东之地,官员有三四成来自山东,吏员更是高达六七成来自山东之地,这是一个让人震惊的比例了。
这事足以说明秦国政治清明,对人才有着致命的吸引力,可以让人才有用武之地。然而,这也是一个隐患,说明秦国的人才不足。
在当时,没人重视教育,各大战国更不会大力兴办教育,为何?一是大争之世,财力吃紧,连打仗的钱都没有了,谁还来办学?二是因为当时的特殊社会形势,识字的人不多,要想大办教育谈何容易。
正是因为如此,比如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二十二”,因此而美名天下传,万古流芳,成为中国因史上著名的教育家。
若秦国出巨资,大举办学,培养人才的话,那么,秦国的人才就会更多,秦国就会更强。这等好处,范睢不会看不出来。
不过,紧接着,范睢又是摇头,打击秦异人道:“公子,你这想法虽然好,却难以实现。军务政务这倒不难,难就难在工匠之事。你想啊,一个良工要花费心血几多,方能得一良法?就这样平白教给他人,他们愿意吗?”
中国有一句老话,叫“教会徒弟,饿死师父”,这是工匠难处的写照。若是倾囊相授,自己就没有饭吃了,为了吃饭穿衣,就要“留一手”,这是中国古代良工的写照。
一项发明创造要花费的心血那是何等之多,谁愿平白传授他人?
范睢这话切中要害了。
“这又有何难?”秦异人却是不在乎,笑道:“大秦只需要在秦法中再增添一条‘专利法’便可。”
“专利法?何谓专利法?”范睢第一次听到这等新鲜名词,不明所以,不得不请教。
“专利法就是保护工匠的技艺。比如徐夫人他的铸剑之法,会得到大秦律法的保护。若是有人想铸剑,要用他的铸剑之术,就得给他金。”秦异人解释一句。
“……”专利法有效的解决了工匠藏私的弊端,真要如此做的话,工匠不用再担心“教会徒弟,饿死师父”了。有了生活的保障,他们就可以放心大胆的传授给弟子。
“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每一样技艺只能保护一定时间,比如五年十年。时间一过,可以重新评定,若是还没有比这更好的技艺,那么可以继续保护。若是有人已经有了更好的技艺,那么,就不能再保护了,大秦律法就要保护更好的技艺。”秦异人再给解释一句。
“好!好!好!”范睢大喜,双手轻击,赞不绝口道:“如此一来,工匠就会挖空心思钻研更好的技艺,大秦的器械就会更加精良,更加好用。”
专利法的另一个作用,就是能够促进技术的进步。
秦国对技术特别重视,正是因为秦国重视技术,秦国可以把很软的青铜打造成不逊色于精铁的武器。秦军正是使用这些青铜武器,大举东进,扫灭六国,统一了中国。
正是因为有如此先进的技术,秦国才敢把有限的铁用在农业上,打造先进的铁制农具,促进农业的发展,使得秦国更加富足。
秦国在技术上取得的成就,就是两千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很是震惊。兵马俑里的箭簇,其误差不超过0。02亳米,这是何等的惊人。
专利法对秦国太重要了,可以预期得到,一旦全面推开,会促进秦国的技术大发展。
第四十一章 天下震恐
“久闻公子多有惊人之见,果是如此!果是如此!”范睢双手轻击,赞不绝口,一脸的赞叹之色。
不与秦异人深谈不知秦异人竟然有如此让人做梦都想不到的妙法,要他不赞叹都不成。
“丞相过奖了。”秦异人谦逊一句。
专利法,这是现代人都知道的事儿,竟然惹得范睢如此盛赞,秦异人还真有些不好意思。
范睢绝顶聪明之人,若单论才智,秦异人虽是了得,未必比得了,毕竟范睢是千古有名的谋士,一条“远交近攻”之策,流芳千古。但是,秦异人比起范睢多了两千年的文明熏陶,这就不是范睢比得了的。
有了这两千年的文明差距,秦异人的一言一行,都给范睢以新鲜感,秦异人的想法让他们赞不绝口。
“公子所言事关重大,极为有用,然,眼下大秦要大举东进,要扫灭六国,一统华夏,分不出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这兴办学馆一事,不能操之过急,得缓缓。”范睢沉吟着道:“事有轻重缓急,而大举办学消耗巨大,收效慢,非眼下急务。”
办学固然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本大事,可以开启民智,可以提高全民素质。但是,这需要很大的投入,需要巨大的花费,而收效又太慢,是以,很多人不愿在教育一事上下功夫,就连范睢如此明智之人都是如此,这让秦异人大是感慨。
“纵然如此,有些事也要先做起来,诸如制订律法,选学馆。”范睢毕竟是明智之人,具有远大的目光,非常人所能及,道:“这些事若是不能做起来,学馆也难以办起来。我之意,这事还是由公子来牵头,可好?”
的确如此,若是不能从法律上给以保护,要想推行全民教育,那是痴人说梦。制订律法,选师资,选馆舍是当务之急,唯有把这些事做在头里,才能推行全民教育。
“丞相厚爱,异人敢不尽力。”对这事,秦异人也有意担之。
“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