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三国之兵临天下-第4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刘璟接过信,一摆手道:“杨先生请坐!”
两人分宾主落座,刘璟却不急着看信,而是笑着问杨训道:“听说杨先生得崔琰举荐,准备在下月入仕为官,不知将官居何职?”
杨训心中一跳,汉王居然连这件事都知道,他的情报是何等厉害,他有些难为情道:“估计是不入流的小官罢了,让汉王殿下见笑,我也不知道会有什么任命。”
刘璟略作试探,便知道杨训此来确实和曹植无关,他自称的曹植幕僚不过是一面之辞罢了。
刘璟拆开杨彪之信,他仔细看了一遍,果然如他所料,杨彪在信中希望他能支持曹植继承世子之位,使北方能重振士族儒家,恢复朝纲。
刘璟心中一阵冷笑,这个杨彪当真是老糊涂了,曹植若恢复大汉朝纲,重尊刘协为帝,那他刘璟算什么,难道让他刘璟也尊奉刘协为帝吗?
在核心利益面前,杨彪居然要求自己让步,以杨彪数十年的官场经验,这不会是他的愚蠢思虑,只能说,这些名门士族的骨子里还是有那么一点瞧不起自己。
刘璟心中恼火,但脸上却不露声色,微微笑道:“杨太尉居然亲自写信给我,由此可见他对我刘璟的信任,请杨先生放心,我会充分考虑他的意见,尽量不让杨先生白跑一趟。”
刘璟举起手中之信,“也不会让他白写这封信。”
杨训大喜,他没想到刘璟态度竟是如此和蔼可亲,和传闻中的冷酷无情大相径庭,他起身深施一礼道:“殿下的仁德,微臣感激不尽!”
刘璟命人送走了杨训,他负手沉吟片刻,对旁边侍卫道:“速去把林进找来见我!”
十天后,曹操派出的使者董昭抵达了成都,董昭为人正派却又善于变通,谋略过人,曾是袁绍帐下著名谋士,后来为曹操出谋划策,在郭嘉去世,贾诩背曹,二荀离去后,董昭和毛玠、刘晔、陈群、辛毗、贾逵等人一起成为了曹操所信赖的第二代谋士。
董昭现任魏国御史大夫,掌握魏国监察大权,同时也负责对外情报汇总,他是曹植的坚定支持者,在曹植和曹丕争位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一次董昭出使汉国主要是来修补两国间因濡须口水战而造成的关系紧张,根本目的是来阻止汉军即将发动的合肥战役,目前汉军屯重兵于皖县,又在合肥眼皮底下的巢湖内扎下水寨,攻打合肥的野心已昭然于天下。
合肥虽有张辽据五万重兵防御,但曹操还是十分担心合肥失守,他很清楚,在军事上曹军已处于劣势,如果汉军倾力攻打合肥,张辽未必能守住,曹操便想在政治层面上阻止合肥战役,曹植便举荐董昭为使者,出使成都。
陪同董昭前来成都汉军高官正是谋主贾诩,贾诩主管关陇军政,他正好也要来成都向刘璟述职,便和董昭一同前来。
此时他们离成都只有数里,已经可以清晰看见高大的城墙和城楼,官道两边的屋舍增多,酒肆、茶铺、旅舍等等随处可见,行人不绝,官道上变得热闹起来。
董昭年近六十,年轻时是美男子,如今年迈,依旧容貌清秀,举手投足之间有一种温文尔雅的气质,说话也轻言细语,容易令人对他心生好感,很难把他和需要雷厉风行才能掌控的监察大权联系起来。
“贾公,我在二十岁时来巴蜀游学,那时在成都住过一段时间,这一晃就快四十年了,感觉成都还是和我记忆中的模样差不多啊!”
贾诩微微笑道:“成都历史悠久,民风淳朴,百年来也没有什么大规模战役,自然是保持原貌,不过五年前,城墙又重新加固整修,当然,这些细节公仁肯定记不得了。”
“是啊!毕竟四十年了,记忆都已模糊,记不清楚了。”
董昭话题一转,又试探着问道:“贾公觉得汉王殿下会考虑魏公的建议吗?”
“这个坦率地说,我确实无法回答。”
贾诩淡淡地笑了笑道:“其实我个人认为,曹丞相根本就不该和我们商议这种事,合肥打与不打,关系上国战略,不是一两次谈判就能改变,而且公仁不觉得来成都谈判,有一点与虎谋皮的感觉吗?”
董昭有些尴尬,苦笑道:“或许魏公有他的想法,这不是我们做臣子该考虑之事,我只要尽力而为,完成此次出使。”
“非也!”
贾诩缓缓摇头,“上虑不周,下臣当谏之,无论奉孝、公达、文若,还是程仲德,都会力陈己见,务必使决策做到周全、尽善,而绝不会上决之,下从之,公仁,这可不是为谋臣之道啊!”
董昭默默点头,心中有羞愧之意,他叹息一声说:“贾公说得对,我们这些新谋臣比起老一代谋主,还是差得远,贾公金玉之言,董昭受教了。”
这时,一队骑兵从对面快速奔来,为首之人是平章尚书司马懿,他奉刘璟之命前来迎接董昭和贾诩,尘土飞扬,骑兵奔至眼前,司马懿抱拳对贾诩笑道:“军师辛苦了!”
贾诩点点头,笑着向董昭介绍道:“公仁应该认识仲达,现在仲达是汉国五相之一,主管军政和对外,这次公仁出使汉国,会免不了和仲达打交道。”
董昭当然认识司马懿,他和司马懿的长兄司马朗关系极好,司马懿少年时代还向董昭请教过学问,董昭微微一笑,“仲达,我们很久没见了。”
“参见董公!”
司马懿上前施礼又道:“我奉汉王殿下之令特来迎接董公,欢迎董公出使蜀中。”
“汉王殿下太客气了。”
司马懿调转马头,笑道:“董公请进城吧!”
“请!”
一行人加快马速,向成都城内疾驶而去。
司马懿将董昭安排在贵宾馆,他则和贾诩一起赶去刘璟的官房。
官房内,刘璟正负手站在一座巨大的沙盘前,沙盘长五丈,宽三丈,将整个议事堂都占满了,这个整个汉国的疆域沙盘图,不过在右下角多了一片庐江郡沙盘图,其中就包括了合肥,刘璟就站在合肥沙盘前久久不语。
在两年多以前,他命甘宁率水军配合江东军作战,一举夺下合肥,也就是从那时起,他便决心夺取合肥,开辟除关中、南阳之外的第三战场,目标直指徐州和豫州东部,而且夺取合肥也能南控江东,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一旦夺取合肥,他就完全取得了战略主动。
正因为战略意义重大,刘璟才不想轻举妄动,不战则已,一战必将惊天动地,但刘璟决心已下,合肥之战,一定要打。
这时,侍卫在门口禀报道:“启禀殿下,司马尚书和贾军师求见!”
第797章 人情薄面
刘璟转身令道:“请他们二位进来!”
片刻,贾诩和司马懿快步走进了议事堂,贾诩上前躬身施礼,“微臣参见殿下!”
刘璟连忙上前扶住贾诩,见他比上次关中战役时更加瘦小,便知他辛劳,再加上他七十高龄,这让刘璟心中十分过意不去,叹息一声说:“军师以后好好在家休养吧!”
贾诩笑了笑道:“感谢殿下厚爱,关中战略是我十几年的梦想,稳固关中后我就不再管了。”
刘璟点了点头,又问司马懿道:“司马尚书,曹操使者安排好了吗?”
“回禀殿下,微臣将他安排在贵宾馆。”
贾诩在一旁笑道:“董昭这次前来,图谋不小,殿下可知道他的来意?”
“如果我没有猜错,董昭应该是为合肥战役而来吧!”
贾诩一怔,但他心念一转,立刻反应过来,汉军在皖县和巢湖屯兵,又大规模调拨粮食物资,曹操焉能不知,刘璟意料到董昭来意,也是在情理之中。
但刘璟却摇了摇头,“事情不是军师想的那样,是另有缘故,董昭只是明使,暗使在十天前已先到了。”
贾诩心中困惑了,这是怎么回事,曹操还派了明暗两个使者么?他着实有点想不通,但贾诩城府很深,他却不急着问,而是耐心地等待刘璟告诉自己,刘璟又淡淡道:“董昭此来,表面上是为合肥战役,但背后却是曹丕和曹植的世子之争,军师可知董昭是谁的人吗?”
贾诩点点头,“微臣知道他是曹植的心腹。”
“确实如此,早在十天前,杨彪的侄子杨训便抵达了成都,交给我一封杨彪的亲笔信,军师请稍候。”
刘璟回官房去取那封信,贾诩趁这个间歇,问司马懿道:“仲达,殿下到底要不要攻打合肥?”
贾诩苦笑一声说:“我听徐元直的意思,殿下似乎更看重迁都,稳住长安后,再考虑东南。”
贾诩心中略有所悟,他已隐隐猜到刘璟的用意了,这时,刘璟快步走回议事堂,将杨彪的信递给贾诩,“就是这封信,军师请看一看吧!”
贾诩接过信轴,只见信轴套上写着,‘大汉太尉杨彪恭启汉王殿下’,贾诩心中暗忖,这个杨彪沉寂多年,莫非又要活跃起来了吗?
他展开信轴,略略看了一遍,心中愈加惊讶,原来这个杨彪已经决定支持曹植,竟以太尉的名义恳求汉王也支持曹植为嗣,贾诩不由冷笑道:“这个杨彪晚节不保,还要让殿下为他做陪嫁,打的好主意啊!”
刘璟接过信道:“我从邺都得到情报,近来崔琰常去杨彪府上,而其族弟司空崔林则开文学宴,遍请邺都文学名士,军师说这是怎么回事?”
贾诩心中的几个疑问豁然贯通,他微微笑道:“殿下是指北方士族开始转而支持曹植,董昭出使,就是为曹植造势。”
“一点没错,恐怕这也是曹操的真正意图,合肥大战已如箭在弦上,岂是一次出使就能放弃?曹操怎么会不明白这一点,但他还是接受曹植的举荐,令董昭出使成都,力阻合肥战役,看来,曹操踌躇多年,最终还是想立曹植为嗣啊!”
刘璟说到这,意味深长地望向贾诩,他知道贾诩对这件事有发言权,他想听听贾诩的意见,贾诩也明白刘璟的暗示,他沉吟片刻道:“殿下说得没错,早立世子的呼声已喊了十几年,曹丕为嫡长,为人精明能干,这些年先后出任五官中郎将和副丞相,渐渐掌管了政务大权,无论从法理还是曹魏权力延续的现实,都应该立曹丕为世子,但至今曹操却始终犹豫不决,恰恰说明了他心中其实并不想立曹丕为嗣,而是偏向于曹植”
刘璟笑着插口说:“做父母的一般都偏爱幼子,莫非曹操也和袁本初一样?”
“非也!”
贾诩摇头道:“曹植并非幼子,曹操最疼爱之子也不是他,而是曹冲,若以偏爱论,应该立曹冲为嗣才对,可见偏爱论并不成立,曹操乃雄才大略之人,岂能效愚夫之态,以偏爱立世子?”
“那究竟是为何原因呢?”一旁的司马懿也忍不住问道。
贾诩笑了笑,不慌不忙道:“有人说曹子建才华横溢,文学冠绝天下,当为天下之主,也有人说,曹操常赞子建有雄才大略,最酷似自己,立曹子建为嗣可继承父业,但微臣认为,曹操欲立曹植为嗣的根本原因,却出在殿下身上。”
“因为我?”刘璟愕然。
贾诩点了点头,“正是因为殿下的日益强大,令曹操忧心忡忡,为曹氏家族的延续担忧,微臣还记得,曹操晋封魏公后,殿下两次警告曹操悬崖勒马,不要再迈出最危险一步,结果如何呢?微臣看得很清楚,自汝南殿下和曹操一会后,曹操便撤了九锡之礼,而最近一年,要求曹操晋封魏王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但曹操却不为所动,由此可见殿下的警告有了效果,正是为了家族长远考虑,曹操才考虑选择曹植为世子。”
司马懿在一旁道:“我当年和曹植多有接触,我发现曹植重儒尊士,如果曹植为嗣,恐怕曹操二十年的心血都要白费了。”
贾诩叹息一声说:“确实如此,曹植重儒家,敬士族,主张尊礼,将来他若为丞相,恐怕会尊立汉帝,而汉帝刘协虽然最恨曹操,却最惧殿下,一旦汉帝重登九五之尊,恐怕损失最大的并非曹氏,而是我们。”
刘璟负手在大堂内来回踱步,贾诩思路清晰,能看透事情本质,他所陈述的理由正是自己这段时间的所思所虑,而且贾诩还一针见血指出,曹植上位,最大损失者并非曹氏,而是他刘璟,刘璟忧虑地望着屋顶,半晌道:“军师的意思是说,我们要极力阻止曹植登位,转而支持曹丕为世子?”
“不!”
贾诩轻轻摇头,笑道:“我们的最好选择并非曹丕,而是把水搅浑,让曹操迟迟定不下世子,这才是对我们最有利。”
刘璟心有所触,不愧是贾诩,果然是高明之见,他一笑,岔开了话题,“军师给我说一说关中情况吧!现在长安怎么样了。”
董昭带着随从住在贵宾馆,宅院清雅舒适,馆丞服侍周到,使董昭很快便消除了旅途的疲乏,不过也有令他不爽之处,那就是汉军对他的护卫太严,足有两千多士兵守卫在贵宾馆四周,使他多多少少有一种被监视的感觉。
傍晚,董昭睡了一觉醒来,只觉神清气爽,精神格外饱满,反正今天也没有什么事,明天汉王才会接见他,董昭便想去逛一逛成都,看能否找回他四十年前的感觉,这时,一名随从快步走到门口,行一礼道:“启禀使君,有人送来这个。”
他呈上一张纸条,董昭接过纸条看了看,只见上面写着一句话,‘百花酒馆海棠室候公一见。’
董昭微微一怔,问随从道:“是谁给的纸条?”
“卑职也不知,刚才卑职从外面回来,快到门口时,一个小孩将这张纸条给了我。”
董昭略一思索,便有些明白过来,应该是汉军对贵宾馆看守太严,来人不方便求见,很有可能是杨添,想到这他又吩咐道:“去打听一下,百花酒馆在哪里?”
“卑职知道,出大门向南走一里便可看到,是一座很不错的酒馆。”
董昭决定还是去会一会这个神秘之人,他立刻换了一身衣服,带了一名随从,就像散步一般,出了大门,不慌不忙向南而去不多时,董昭来到了百花酒馆,初听此名,还以为是一家青楼,但实际上它是成都有名的酒馆之一,占地四亩,由两座红色的三层小楼组成,此时正是黄昏时分,生意十分兴隆。
董昭走到门口,立刻有酒保迎上来,满脸堆笑道:“客人是来用餐吗?”
董昭点点头,“海棠室,事先已有约定。”
酒保连忙道:“客人请随我来!”
他们走进后一座酒楼,直接上了三楼,这里有十几间雅室,最里面一间便是海棠室,董昭推门走进房间,只见房间里有一人在等候,四十岁左右,长得清瘦白皙,身着青袍,头裹平巾,衣着十分简朴,董昭一眼便认出来,原来是杨训,他不由哑然失笑,“我说是谁,原来是杨使君,让我猜了半天。”
董昭和杨训很熟,杨训在离开长安时,还特地和董昭见了一面,得到一面高等级的腰牌,杨训躬身行礼笑道:“汉军看守贵宾馆太严密,只好请董公出来会面,失礼之处,请董公多多谅解。”
“无妨,还是小心一点好。”
董昭欣然坐了下来,杨训在他对面坐下,提起酒壶给他面前的耳杯斟满一杯酒,笑道:“我已在成都等了十天,今天终于将董公等来了。”
董昭端起耳杯喝了一口酒,笑眯眯道:“杨使君此行,应该有收获吧!”
杨训点点头,把令牌放在桌上,推给了董昭,笑着答道:“该查的查清了,汉王殿下也拜访了,现在向董公交令。”
“杨添之事查清了,怎么说?”董昭急问道。
杨训冷笑一声说:“杨添虽然没有投降汉军,但此人有私心,而且胆大妄为,竟敢编造假情报哄骗魏公。”
董昭吃了一惊,“此话从何说起?”董昭当然很紧张,他名义上是杨添的上司,假如杨添编造假情报,他董昭也会受到牵连,还有牵涉到曹丕,魏公岂能饶他,他心中顿时急了起来。
杨训便将他和张驴儿会面之事,详细说了一遍,最后道:“事后下官也特地调查过林进此人,发现他确实和杨添有交往,但也是这两天才略略密切起来,之前只是泛泛之交,所以一个多月前,他无论如何不会出卖平章台的机密,那份议事录一定为假。”
董昭沉吟良久道:“这件事事关重大,牵涉人众多,最好还是和杨添本人确认一下,杨使君不要轻易下结论。”
言外之意,那份议事录是真是假,要问问本人,当然,问杨添本人的结果肯定是真,董昭其实是在含蓄地提醒杨训,做事可以较真,但做人需要三思。
第798章 配合演戏
杨训也是一个精明之人,他听出了董昭语气中的不满,略一沉吟便意识到了问题所在,他心中也有些不快,既然董昭是曹植心腹,在打击曹丕的机会面前,就应该态度积极,而不应这么态度暧昧,一心考虑自己的利益得失。
杨训的语气也冷了下来,淡淡道:“下官的职责是把事情弄清楚,然后据实上报,至于上位者最终怎么决策,就与下官无关了。”
董昭凝视杨训片刻,问道:“杨使君可是在对我不满?”
“下官不敢对董大夫不满,只是据实回答。”
董昭摇了摇头,“问题是,你有什么证据证明自己正确?无非是张驴儿的一面之词罢了,若魏公问起,这个张驴儿有没有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