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三国之兵临天下-第23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当然,试探只能是旁敲侧击,而诸葛亮前来的借口却是为了江东西征,他是来代表刘备表态。
刘备感恩于刘璟换回刘禅,荆南军队绝不会配合江东进攻南郡,至于荆南军有没有能力渡江,那个并不重要。
与此同时,诸葛亮也顺便把妻子黄月英和女儿阿果一并带来江夏,黄月英和陶湛已经多年未见了。
江夏养马场位于武昌县东北约六十里外,紧靠武昌湖,是一片旷野草地,种满了苜蓿。
原来的养马场只有两千亩,但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扩大到五千亩,中间还有一片占地百亩的树林及同样大小的一片湖泊。
这是一片辽阔的南方牧场,有着北方没有的温润潮湿,湖光水色,林木秀丽,令人流连忘返。
牧场里养着数千匹战马,大多是小马和种马,一旦战马成年,就会配备军队,或独立为骑兵,或配给陆军斥候,几年来,这座马场已经为江夏军提供了近五千匹战马。
在一处绿草茵茵的缓坡上,陶湛和黄月英各骑着一匹白色的骏马缓缓而行,旁边跟着几名女侍卫,小心地骑马跟在左右,保护着她们。
黄月英只是略会骑马,听说这些都是真正的战马,在战场上奔跑如飞,她显得十分紧张,但跟着陶湛走了两里,她却发现这匹战马并不悍烈,相反,非常温顺,似乎知道她不会骑马,特地缓步徐行。
黄月英忍不住笑逐颜开,问陶湛道:“九娘,这真是战马吗?这么温顺!”
陶战穿了一身淡绿色长裙,显得容颜如桃花般艳丽,她和黄月英虽然数年未见,但两人关系并没有疏远,她们一直保持着书信往来,黄月英这次来武昌让陶湛欢喜异常,招待得极为殷勤,仿佛要将几年的欠缺都补偿回来。
她抿嘴笑道:“这是专门为你选的一匹马,真正的战马哪有这么温顺。”
就在这时,远方近百匹战马在旷野里疾奔而来,马蹄敲打着地面,势如奔雷,从她们身旁不远处呼啸而过。
黄月英还从未见过这么气势迅烈的奔马,她不由吃了一惊,有些控制不住马匹,一名女侍卫连忙牵住了缰绳,将战马稳定下来。
陶湛见过江夏军骑兵训练,她倒没有吃惊,笑道:“看见没有,那才是真正的战马,奔跑若惊雷,只有真正的战士才能驯服它们。”
不过女人天生对战马不感兴趣,两人的注意力很快便转到了远处的湖泊,那是一处湖湾,两边山势峻奇,林木茂盛,在湖弯中央有一座小岛,湖山相映,十分幽静,波色如画,俨如人间仙境。
黄月英不由赞道:“湖水象宝石一样湛蓝,没想到这里也有如此优美的风光。”
陶湛也被远处的湖光山色陶醉了,她目光迷离,转头向远处的刘璟望去,她本想和丈夫说说,把湖中岛买下来,但见他和诸葛亮正并肩骑马缓缓而行,两人谈论着什么,不便打扰。
陶湛又见在湖边一块草地上,小包娘正带着两个孩子玩耍,便笑道:“我们去看看孩子吧!”
黄月英欣然点头,两人下了马,快步向湖边走去。
刘璟正和诸葛亮骑马缓缓而行,诸葛亮向四周环视一圈笑道:“这一带视野开阔,景色优美,令人心旷神怡,还是马场,真不敢相信这里居然是南方。”
诸葛亮用欣赏风景来掩饰自己心中的震惊,他终于明白江夏军为何会拥有骑兵,也看到了江夏军在养马上多年付出的代价,这是荆南军无论如何不能承受。
他心中黯然,从一处马场他便看到了荆南军和江夏军的巨大差异,这还不用谈水军、火油以及江夏军特有的重甲步兵。
刘璟迅速撇了一眼诸葛亮,微微笑问道:“武陵没有这么平坦的地方吗?”
诸葛亮叹息一声道:“武陵一带山势起伏,很少有这么辽阔的原野,就算有也是用来种地,不可能用来养马,更关键没有良马为种,也无养马之国力。”
刘璟点点头,“说得倒也是!”
诸葛亮昨天抵达武昌,今天已经是第二次和刘璟会谈,刘备不配合江东军北上的承诺虽然赢得了刘璟和江夏高官们礼貌性地感谢,但那不是诸葛亮出使江夏的真正目的。
诸葛亮沉思片刻,缓缓问道:“不知州牧打完这一仗后,又会有什么计划?”
刘璟苦笑一声说:“我向来没有什么长远计划,事实上,从前年到现在我都没有停歇过,一次又一次的战争已经将我拖累得精疲力尽,跟本没有时间进行长远考虑。”
诸葛亮当然知道刘璟言不由衷,他笑了笑又道:“州牧怎么会没有远大抱负呢?我可是感觉到江夏军士气旺盛,一支能战胜曹操的军队,怎么能甘于江夏一隅?”
“孔明先生有所不知,江夏地域偏狭,人口寡薄,实在是难以承受连续几场大战,赤壁大战后,江夏的国力已到崩溃边缘,我们才不得不眼睁睁看着曹操从容撤退而去,才不得不在时隔数月后进兵南郡和襄阳,这次柴桑被偷袭,我也只能忍气吞声,将有限的资源用在对付江东军上,如果侥幸获胜,江夏将休养生息三四年,江夏军也会养精蓄锐,至少三年内我无力外扩。”
这一次轮到诸葛亮苦笑了,无论他怎么旁敲侧击,刘璟却是滴水不漏,不过这也恰恰说明了刘璟的计划不能让自己知晓。
再联系刘璟率军前往西陵县,诸葛亮敏锐地推断出,就算刘璟不说,但他的战略目标已经不言而喻了。
想到这,诸葛亮又淡淡问道:“我临来之时,皇叔很想了解一下子龙的情况,不知他近况如何?”
诸葛亮就是提醒刘璟,‘当初你可是答应过刘皇叔不先取巴蜀,用赵云作为交换条件。’
不料刘璟却摇了摇头,“当初皇叔答应让子龙效忠于我,但事实上,皇叔并没有实现诺言,我已三次打算封子龙官爵,他都婉拒了,坦率地说,我对刘皇叔的承诺很失望。”
诸葛亮愕然,连忙问道:“不知子龙将军现在何处?”
“我也不知,听说他回家乡给父母扫墓去了,孔明先生回去请转告刘皇叔,我希望他能尽快实现自己的承诺。”
诸葛亮默然,他是聪明人,他知道再问巴蜀的事情已经没有意义了。
第423章 夜谋巴蜀
尽管刘璟再三挽留,但诸葛亮还是决定在当天晚上返回公安县,其实诸葛亮心中清楚,刘备准他携带妻女来武昌,实际上对他也是一种信任。
可如果往深处想,这也正是刘备的一种担忧和手腕,又怕他诸葛亮投靠江夏,所以让他携带妻女去,如果诸葛亮由此不回来,那他在道义上就有问题了。
不仅是这样,更重要的一个原因,诸葛亮基本可以肯定刘璟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巴蜀,他必须及早回去和刘备商量对策。
必须要在江东军西征战役结束之前夺取巴蜀上的战略主动,要么让刘璋主要邀请荆南军入蜀,要么发动突袭战,占领巴东郡。
不过诸葛亮的女儿诸葛果却似乎有些感恙,不能长途跋涉,再加上陶湛的殷勤挽留,诸葛亮便决定自己先回去,让妻女在江夏多住一段时间。
码头上,诸葛亮向前来送行的军师贾诩和长史徐庶拱手告别,“请贾军师和徐长史替我向刘州牧转达谢意,感谢他的殷勤招待,孔明铭记肺腑。”
贾诩也拱手回礼笑道:“也祝诸葛先生一路顺风,保重!”
“保重!”徐庶拱手道。
坐船离开了码头,升起船帆向北方驶去,徐庶望着诸葛亮的远去,轻轻叹了口气,诸葛亮从昨天来江夏,今天又离去,和自己仅仅只说了一句话,‘徐长史,好久不见!’
正是这短短的一句话,使他心中颇为感概,当年他和诸葛亮是至交好友,自从两人走上了不同的仕途,他们的友情也似乎随之消亡了。
反倒是女人,黄月英和陶湛的友情并没有受到影响,数年不见依然是那么情谊深厚,不得不令人感叹,利益之争使得友情也变得那么苍白。
想到这,徐庶忍不住又再叹息一声,对贾诩道:“军师有没有感觉到,孔明的心情似乎不太乐观?”
贾诩也感觉到了诸葛亮心事重重,笑道:“或许是诸葛亮得到了他们不愿意面对的情报。”
“军师是指巴蜀?”徐庶小心翼翼问道。
贾诩点点头,“我想应该是,他昨天来,今天就走,应该是在马场探听到了什么不利的情报,就不知州牧对他说了什么?”
这时,一名侍卫从黑暗中走来,向徐庶和贾诩行一礼,“州牧请长史和军师去一趟府中,有要事相商。”
徐庶和贾诩对望一眼,两人心中会意,贾诩笑道:“既然州牧有请,就去一趟!”
两人欣然上了马车,在十几名骑兵的护卫下向城内驶去夜色中,两名丫鬟挑着灯笼,引领贾诩和徐庶穿过一条长廊,快步向刘璟的外书房走去。
贾诩一直在考虑诸葛亮的事情,诸葛亮临走时的心情黯然,这使他心中充满了好奇,他很想知道刘璟和诸葛亮究竟在牧场谈了什么?虽然他猜到是巴蜀之事,但他却想不通刘璟的态度,刘璟是打算两面作战吗?
来到书房门前,有侍卫立刻禀报道:“启禀州牧,长史和军师来了!”
“请进!”房间里传来刘璟的声音,声音颇为愉快。
贾诩心中稍稍松了口气,脸色露出一丝笑容,在这大战的关头,主公的意志力极为重要,甚至关系到大战的最终成败。
刘璟愉快的语气让贾诩和徐庶的心中都多了一分信心。
两人推门进了屋,房间里光线明亮,刘璟正站在墙前,注视着墙上的地图,他回头见两人进来,眼中带着思虑,便笑道:“看样子,孔明似乎走得并不开心。”
两人没有回答刘璟的好奇,而是上前施礼,“参见州牧!”
“两位请坐!”
刘璟请他们坐下,又命侍女上了茶,这才对徐庶笑道:“我想元直的感概应该最深,是!”
徐庶苦笑一声,“州牧说得对,昔日好友成为陌路,这种感觉让人不好受。”
刘璟微微一笑,“其实元直也不用太感概,这次诸葛亮是肩负重任而来,他承受的压力使他无心情和元直叙旧,等他有一天轻松下来,我想他一定记起往日的隆中情谊。”
这时,旁边贾诩问道:“州牧是打算两线同时开战吗?”
刘璟看了看他,忍不住呵呵笑了起来:“问得如此率直,这可不是军师的风格啊!”
贾诩脸上微微一红,欠身笑道:“我心里一直在念着此事,请州牧见谅。”
“首先你说‘打算’就不对!”
刘璟淡淡笑道:“两线开战是如此重大的决定,我怎么可能不和你们商量就做出决定?不过巴蜀那边的形势确实紧迫,如果等我们打完东面再顾巴蜀,恐怕就来不及了,发动战争倒不一定,但巴蜀那边一定要先动起来。”
“怎么一个先动起来?”贾诩总是能抓住核心之处。
刘璟笑道:“两线作战我们没有那么大的实力,但和江东也不是一天两天可以结束,如果太专注江东,就会失之西榆,让刘备谋取巴蜀成功,所以我们在西方也必须有所行动,必须要夺取一个县城。”
徐庶沉吟一下问道:“州牧说的行动,是指巫城县?”
“不是巫城县!”
刘璟缓缓摇头,“确切说是秭归县,占领秭归县,也就扼住了刘备军西进之路,巫城也就成了孤城,我已经把此事交给了李严,希望他不要让我失望。”
贾诩听到这,眉头微微一皱,“可是这样一来,刘璋会不会怀疑我们有取巴蜀的企图,反而和刘备勾结。”
刘璟点了点头,“确实有这个可能,而且刘备之前已经成功说服了刘璋与他合作,共同抗击曹军南下,现在曹操北退,他们这个合作便暂时停止,不过刘备一定会把曹操换成我,共抗刘璟西进,我估计刘璋被说服的可能性很大。”
“可是刘璋为什么会相信刘备的话?”徐庶不解地问道。
“或许刘备实力弱小!”
刘璟笑了笑道:“就像几个人之间在打架,长得矮小瘦弱之人最容易被忽视,刘备就是这么一个矮小瘦弱之人,刘璋认为他无力谋取巴蜀,所以相信他,再加上刘璋父亲刘焉和刘备关系特殊的缘故。”
贾诩沉思片刻道:“可就算刘璋愚蠢无智,但刘璋身边的人呢?张松、吴懿,这些都是有智谋之人,他们难道也相信吗?”
刘璟取出一封信,递给贾诩道:“这是司马懿写来的信,告诉了巴蜀内部的现状,你们先看看!”
司马懿写来的信刘璟已经看了几遍,他才知道巴蜀内部的关系十分复杂,涉及到巴蜀本土力量和东州士的数十年斗争。
而东州士大部分人都是荆州士族和三辅士族,在巴蜀士人眼中,刘璟是东州士的后台,那么刘璟的敌人自然就成为巴蜀士族拉拢的对象,也就是这个缘故,张松、吴懿等人才会支持刘璋和刘备结盟。
贾诩又把信递给了徐庶,他叹口气道:“看来夺取巴蜀,要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复杂。”
刘璟点点头,“刘璋虽然并非一味的昏庸懦弱,但他确实是无能之辈,以巴蜀之富庶,几十年来还拿不下一个汉中,他想通过操控巴蜀士族和东州士族的矛盾以维护自己的统治,却始终没有让两者真正臣服于他,最后面临被巴蜀士族和东州士族一起抛弃的命运。”
说到这,刘璟微微叹息一声,“现在南方局势大变,无论是东州士还是巴蜀士族都有抛弃他的想法,只是东州士偏向于我,而巴蜀士族偏向于刘备,这才是我们将面临的最大挑战。”
房间里沉默了,片刻徐庶问道:“所以州牧就想从秭归着手。”
“正是!”
说到这,刘璟挺直了腰,对二人道:“当务之急,就是必须要赶在诸葛亮返回之前拿下秭归。”
第424章 西线布局(上)
在刘璟对巴蜀的战略计划中,西陵县无疑是第一个支点,但它仅仅只是一个起点,还不是那种牵一发动全局的战略关键点,而这个战略关键点便在距离西陵县不远百里处,它便是秭归县。
秭归县是三峡中极为重要的一个县,曾是屈原放逐之地,它是整个三峡的咽喉要道,也是出三峡后第一个长江渡口,刘备军队若要支援巫城,甚至进军巴蜀,它们只能从秭归县渡江北上,所以拿下秭归县,也就扼断了刘备军的西进通道。
由于地势的缘故,秭归县城并不宽阔,周长约十五里,秭归县虽然不大,但它依山而建,修建得十分高大坚固,易守难攻,颇有一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目前秭归县被刘备军控制,由大将糜芳率领两千人驻守秭归县,县城人口约一万余人,除了种田之外,便主要以中转商贸为经济支柱。
由于秭归县位于重要的交通枢纽之地,使它的中转贸易十分繁盛,大量货物从荆南和南郡汇集秭归,然后运往巴蜀。
与此同时,巴蜀运来的物资也在秭归分流,或渡江去荆南,或继续东进前往江陵和襄阳,甚至在西陵县上船,运往更加遥远的江东。
每天都有数十支商队近千人进出于秭归县城,使秭归县的客栈、酒馆乃至青楼都生意兴隆。
另外,县城内还有数十家商行常驻,如巴郡的严氏商行、巴东的常氏商行、成都的罗氏商行等等巴蜀十大商行都在秭归县建有分号,同时江陵的吴氏商行、襄阳的田氏商行,以及柴桑的陶氏商行也在秭归县设有仓库和店铺。
比如秭归县最大的仓库,便是陶氏商行建立的石炭仓库,占地近二十亩,将巴郡出产的上等石炭大量运到江夏,保证了江夏郡铁器铸造。
商业的繁盛使秭归县的底层民众也有了养家糊口的机会,要么被各个商行雇佣成为伙计,要么在码头上出卖体力当挑夫。
刘备军队虽然占领了秭归县,但军队并没有阻截巴蜀和外界的商贸,刘备此时扮演的还是一个友好角色,是为了帮助巴蜀,而并非谋取巴蜀,因此,秭归的商贸虽然因曹军的大举南征而暂时冷清,但很快又随着曹军的北撤再次热闹起来。
这天中午,一支商队从东而来,一般商队的畜力都是以青骡为主,而这支商队除了满载货物的青骡外,居然还赶着上百头健牛,牛背上也驮着货物,不过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健牛其实也是这支商队的货物。
这支商队为首的骡车上插着一杆三角旗,三角旗上写着‘吴’字,这意味他们来自江陵的吴氏商行,吴氏商行是江陵第一大商行,但在整个荆州只能排名第三,次于襄阳的田氏商行,更是远远逊于柴桑的陶氏商行妖孽兵王。
不过在荆蜀商道上,吴氏商行的人脉却是最广,它们不象陶氏商行只做石炭和粮食生意,他们涉及上百种货物,茶叶、盐、生铁、丝绸、工具、牲畜等等,甚至连奴隶也会参与贩运,几乎是什么赚钱就做什么生意。
眼前这支商队的人数并不多,一共只有十几人,为首的管事名叫霍平,大家称他为霍老爹,是一名六十岁左右的老商人,他脸上深刻的皱纹画满了人生沧桑。
他往来于荆蜀商道已有四十年,商道上的每一根草木都认识他,有着丰富的进出蜀道经验。
后面的十几伙计大多跟随他多年,但其中有三名伙计却是生面孔,不苟言笑,一脸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