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平民皇帝朱元璋二十讲-第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朱元璋出身寒微,长期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对于贪官污吏最为痛恨,他掌握最高权力以后,采取严厉的措施整治贪官污吏,整治官僚队伍。为什么朱元璋要这样做?不仅仅是为了爱民,也是为了保证他的政权能够传之久远,不许百姓成为他的对立面,如果朝廷领着一批贪官污吏欺压百姓,是不能维持长久的。   

  洪武五年十二月,有一天,朱元璋在南京的三山门看见几个农夫,他们在护城河里的冰水中一边蹚水一边摸,阴历十二月的南京,天气已经很冷了。朱元璋问部下,这么冷的天这些农夫在水里摸什么,捞东西吗?   

  身边的人回答说,这些农夫在这里给官府做工,可是督工的官吏,把他们的锄头扔到水里去了,一定是农民得罪了督工的官员,督工的官员小施惩罚。可是工具对于百姓来说,好比战士的武器,很宝贵,于是不惜冒着严寒,在冰水里捞工具。朱元璋听了,非常同情这些农民,命战士赶快去为他们打捞,并且又赏给这些农民一些锄头和工具。   

  他派人去把整治农民的那些督工官吏叫来,痛打一顿。朱元璋训斥说,农夫离开田地,到在这里服役,这么冷的天,手脚都皴裂了,你们不同情他们,还要把他们的工具扔到水里,你们怎么这样忍心呢?要是这些农民是你们的父兄,你们也这样对待吗?   

  朱元璋对随行的官员汪广洋说:“像这样的数九寒天,我们穿着裘皮还觉得冷,可是农民还在做工,没有暖和衣服,非常可怜。”于是他下令,南京所有服役的农民一律停役,放假回家。这件事情很快传遍了京城内外,民众一片欢呼。         

BOOK。▲虹桥▲书吧▲  

第64节:第十二讲 平民皇帝的治国理想(3)         

  朱元璋精力过人,勤于政事,他经常在吃饭的时候还思考着朝政,突然想到一件事,就停下筷子,用纸记下,把这个纸条贴在身上,所以常常是一天下来,他身上贴满了纸条,好像一只鹑鸟。等到上朝的时候,他再把这些条子拿下来,一件一件去办理。不仅如此,他居住的殿堂的墙上也贴满了纸条,有的是需要办的事,有的是官员的姓名,有的是某个衙门统计的数字。   

  贴士   

  太祖勤于政事,每临食匕箸屡废。思得一事,即以片纸书之,缀于裳衣,或得数事则累累满身,若悬鹑焉。洎临朝则一一行之。   

  —(明)徐祯卿《翦胜野闻》   

  有人统计过,洪武十七年,从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之中,各个部门送来的奏章达到1160件,奏章当中提到的事情是3391件,朱元璋平均每天要处理423件事。如果每份奏章按1千字计算,一共就是116万字,那么116万字,平均8天,他每天要批阅十多万字。十多万字,相当于现在的一本书啊,工作量相当惊人。   

  朱元璋说,“朕自即位以来,常以勤勉自励”,我即位以来,经常是勉励自己勤奋办事;“未旦即临朝”,天不亮,我就上朝了;“晡时而后还宫”,吃饭的时候我才回宫;“夜卧不能安席”,晚上睡觉的时候,都不安稳地躺在席子上;“披衣而起,或仰观天象”,我记挂着国家大事,就披着衣服起来,看看天象,是不是有什么事情做得不当,如果有事情处理不当,我就拿笔一件一件记录下来,等到天明一一处理。“吾自有天下以来,未尝暇逸”,我自从当了皇帝以后,没有过空闲,不敢偷懒;“于诸事惟恐毫发失当”,办理各种事情唯恐有一丝一毫的不妥当;“戴星而朝,夜分而寝;一事未善,寝亦不安”,顶着星星上朝,半夜才睡觉;一件事情做不好,就睡不安稳。为什么呢?他说,“人君日理万机,怠心一生,则庶务壅滞,民无所赖,贻患不可胜言”。作为皇帝日理万机,如果偷懒的心一旦生出来的话,很多事情就堆积起来,无法办理,那百姓还有什么依靠,谁来保护百姓?谁替百姓说话?留下的后患言说不尽。   

  最重要的是,朱元璋把民心看做是天命,把民心看做是他能不能够维持长久统治的根本,所以他说“天命去留,人心向背,皆决于此,甚可畏也”。什么天命?什么人心?就看皇帝做得好不好,都在这一点上决定,做得好了,关心百姓了,就上应天命,下得人心,如果不勤政,不爱护百姓,就是违背天命,违背人心,这是非常可怕的,我怎么敢偷懒呢?   

  朱元璋还经常召见百姓以了解下情。洪武三年以前,朝廷大小官员不分品级,都可以参加早朝,都可以上殿言事。全国各地大小官吏任期届满进京考核,粮长按时缴粮入仓,各乡村五十岁以上的耆民进京朝见,朱元璋都一一接见。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在午门外(后移至长安右门外)设立了登闻鼓,民间有冤情允许击鼓向皇帝申诉。洪武十年,又允许百姓密封奏事。可见他畏惧天命,畏惧民心。   

  朱元璋希望大明国长治久安,他以圣人自期。中国古代帝王有昏君,有明君,他想做个圣人,做一个好皇帝。前面说过,他要建立一个他理想当中的大明国,他曾经说“圣人初无异于常人,而常人不能如圣人者,以弗勤不思耳”。圣人跟常人开始也没有什么两样,他们的区别在哪里呢?在于普通的人不能勤奋做事,不能认真思考。“思日孜孜,禹所以成大功;不遑暇食,文王所以开王业”。当年大禹、周文王他们立功立业为什么呢?他们每天不停思考,勤奋工作。后来的一些皇帝,不能够勤政,追求享乐,比如说元朝末年,君臣上下,习于安定,奢侈享乐,不理民事,不关心百姓,最后失掉天下,这就是我们的前车之鉴。   

  朱元璋全身心地处理国事,在公事之余的空闲时间,多是读读书,与文人学士们谈经论史。   

  “宽仁”不是空洞的口号   

  朱元璋以大明为国号,这个国号包含了他的政治理想,他想要建立一个他自己的理想国,这个理想国怎样才能够达成呢?朱元璋在北伐檄文中高呼“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和“拯生民于涂炭,复汉官之威仪”的口号,这其实就是他的建国纲领。它的主要内容包括:         

。§虹§桥书§吧§  

第65节:第十二讲 平民皇帝的治国理想(4)         

  1。推翻以蒙古贵族为主体的元朝统治;   

  2。重建政治秩序和社会秩序;   

  3。把老百姓从艰难困苦中拯救出来,让他们过上好日子。   

  这三条相互关联,而第一条、第二条是为第三条服务的。应该说,这三条中第三条是终极目的。当然,这中间没有说到朱元璋要改变自身的命运,改变家族的命运。在家国一体的宗法君主制社会中这是不言自明的。明朝建立,第一条已经做到了。第二、第三条还是大问题,并不是一建国就可以把任何问题都解决了。   

  朱元璋长期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尝尽了官府苛剥和豪民欺压之苦。而由于天灾和长期战乱,百姓的苦难就更为严重。   

  建国不久,他和他的谋士刘基有一段对话。朱元璋问刘基,他说:“怎么样才能使百姓安养生息呢?”刘基回答道:“生息在于宽仁。”你要想让百姓得到生息的话,就要对他们宽仁。宽仁固然没错,可是他还没有彻底说清楚,究竟什么是宽仁?   

  朱元璋对刘基说,“不能施惠而概言宽仁亦无益耳”,他说你不能给百姓带来好处,笼统地说宽仁,也没有用。那么怎么样才能够做到宽仁呢?“以朕观之”,以我看来,“宽仁必当阜民之财而息民之力”,“阜民之财”是什么意思?就是让百姓能够积累财富,“息民之力”呢?就是不要给百姓增加过多的负担。   

  那么讲到“阜民之财,息民之力”,具体应该怎么做呢?如果不节约,奢侈浪费,就把老百姓的财都耗尽了。如果不减少徭役,过度使用民力,老百姓就长期处在困乏之中。如果不对百姓实行教化,包括学校、社会的道德教育,百姓就不知礼义,社会秩序就不能恢复。“不禁贪暴则民无以遂其生”,如果你不禁止那些官员的贪污,不禁止那些富民的横暴,百姓就得不到安生日子。这些都做不到的话,那么你仅仅说宽仁,就是“徒有其名而民不被其泽”,就是老百姓只得到一个空洞的“宽仁”,听到了一句好听的话,而没有得到实惠。   

  贴士   

  不能施惠而概言宽仁亦无益耳。以朕观之,宽仁必当阜民之财而息民之力。不节用则民财竭,不省役则民力困,不明教化则民不知礼义,不禁贪暴则民无以遂其生,如是而曰宽仁,是徒有其名而民不被其泽也。故养民者,必务其本;种树者,必培其根。   

  —《明太祖宝训》   

  我们分析一下,朱元璋在这里赋予了“宽仁”很丰富的含义,宽仁都包括哪些内容?   

  第一,发展生产,使民富裕,就是“阜民之财”。   

  第二,节约开支,节省节约百姓的财力。   

  第三,少上工程,不增加百姓的负担,解除百姓的困苦。   

  第四,对百姓、对社会进行教育,使大家知道礼义,遵守秩序。   

  第五,要打击贪官污吏,打击豪强,使得百姓可以安生。   

  朱元璋又把自己的政策概括为“严明以驭吏,宽裕以待民”,说对待官吏要严明,对待百姓要宽裕,这样做百姓才能得到真正的实惠。   

  朱元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念?前面我说过,他的理想,来源于明教教义里对光明世界的描述,要使百姓得到幸福生活。还有就是他吸收了儒家传统的大同观念。另外一条很重要,是他自己早年长期在困苦中生活的经历对他的影响。他在青少年时期,在农村看到过贫苦百姓是如何生活的,了解他们的艰辛。   

  他说,“农夫寒耕暑耘,早作夜息”,农民春天耕种的时候寒冷,夏天锄草、耘地的时候很热,寒暑都在地里滚爬,“早作夜息”,早早起来,很晚才休息。农妇呢?她们“缫丝绩麻,缕积寸成”,蚕丝要一根一根地梳理,麻要一条一条地纺织,“缕积寸成”,一寸一寸地织成布,非常辛苦,可是“及登场下机”,粮食收到场上,布匹、丝织品从纺织机上拿下来,这时候,等待他们的不是辛苦劳动所换来的一点财富,而是“公赋私债,索取交至”。“公赋”,官府要求交的税;“私债”,一年来大小吃喝费用欠别人的钱,官府的衙役们、债主们,看到场上有粮食,看到织布机拿下来布匹,都来催债了。劳作一年拼来的这点东西,竟不能为己所有,刚刚收获,就被别人拿走了。         

◇BOOK。◇欢◇迎访◇问◇  

第66节:第十二讲 平民皇帝的治国理想(5)         

  贴士   

  农夫寒耕暑耘,早作夜息,农妇缫丝绩麻,缕积寸成,及登场下机,公赋私债,索取交至,竟不能为己有。食惟粗砺,衣惟垢弊……   

  —(明)余继登《典故纪闻》   

  农夫农妇“食惟粗砺,衣惟垢弊”,吃的是那些非常粗糙的粮食,穿的是又破又烂的衣服。当年,朱元璋身处草野,他的愤怒是无法倾诉的。而此时他掌握了大权,他的感情奔泻就如同大江大河了。他知道百姓如何痛苦,因此他不希望别人再重复这种痛苦,他不愿意让他的官员成为剥削百姓的官员,他不愿意让那些富民横暴,成为欺压百姓的豪强,他希望建立一个廉洁的政府,这个政府不能浪费百姓的钱财,不能损害百姓的利益。这一切要从廉洁开始。   

  崇尚节俭,从皇帝做起   

  朱元璋是一个身体力行、躬行实践的人,他之所以说上面这些话,既是说给官员听,也说给自己听。他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朱元璋本人吃穿都很俭省,他对他的后宫要求也很严格,关于他俭省的例子有很多。   

  早在打天下的时候,朱元璋的俭朴就已经天下闻名。而在当时的江南群雄之中,陈友谅和张士诚的奢侈是有名的。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平定陈友谅,自称吴王,江西行省把陈友谅的一张镂金床送到应天。朱元璋看罢,对左右官员们说:“五代十国时后蜀孟昶有一个镶满宝石的尿壶,这镂金床与宝石尿壶有什么区别呢?一张床尚且如此,其他可想而知。陈氏父子穷奢极欲,哪能不亡?”他当即下令将它毁了。侍臣们就此各有一番议论,其中一位应声说道:“未富而骄,未贵而侈。这就是败亡的原因。”朱元璋对这话颇不以为然,他认为富贵以后也不能骄侈。他说:“有钱了就可以骄横吗?有地位了就可以奢侈吗?如果有了骄侈之心,即使富贵,也难保得住。处在富贵的地位,就是抑制奢侈,注意节约,恐怕还不能够服人心,何况穷尽天下财富奇巧以满足个人欲望呢?如果对骄侈之心不加以控制的话,败亡是必然的。前车的覆辙不可重蹈啊!”   

  由于朱元璋出身贫苦,他非常了解农民的处境,同情农民。洪武二年五月,他从南京郊外回城,见到几个老者挥汗耕田,不禁想起他的父亲,于是下马步行。边走边对身边大臣说:“朕好久没有在地里干活。适才所见农夫冒暑耕耘,心里很觉得可怜,不觉下马步行。农为国本,国家的需求都由他们供给,不知地方父母官会不会怜悯他们。身处富贵而不知贫贱的艰难,古人常引以为戒。衣帛当思织女之勤,食粟当思耕夫之苦。”   

  有一次他到东阁视察,天气很热,南京这个地方是火炉啊,人出汗后衣裳都湿透了。当然朱元璋跟普通人不一样,一些侍从为他拿着衣服,朱元璋的衣服湿了,就送上一件换下来。但是身边的官员们看到,朱元璋每一次换下来的衣服都是穿得很旧、洗了又洗的衣服。一位叫李思颜的官员说:“主公躬行节俭,真可示法子孙。”意思是说,皇上您亲自提倡节俭,这真可以作为子孙的榜样。朱元璋节俭是从爱民出发的,他说:“忧人者常体其心,爱人者每惜其力。”意思是说为百姓担忧的人常体会他们的心境,爱护百姓的人就要爱惜民力。朱元璋说,我每一次吃饭,就想天下百姓是不是吃饱了,每一次穿衣,就想天下军民是不是能够穿得暖。   

  洪武元年,全国许多地方遭受旱灾。朱元璋祭告父母在天之灵,请他们保佑国家百姓渡过难关,说:“当年二老吃草根粗米的艰难我不敢忘记。我愿意与妻妾一起在半个月内吃野菜粗饭,与百姓同甘苦,反省上天对我的谴责,为百姓祈福。”朱元璋从未忘记过去的痛苦,他想到父母临终的时候,自己竟拿不出任何东西祭奠,而今富有四海,却无法尽孝,因此常常放声痛哭。   

  朱元璋很注意以身垂范,他曾经说,“珠玉非宝,节俭是宝”,他的吃穿住都不追求奢华。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修建宫殿的时候,他不准施用彩绘。他要求在妃嫔的住处,墙壁和屏风上,画上耕织图。在太子居住的房屋墙壁上画的是朱元璋的出身和经历。在各个殿堂内,墙壁上书写着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的典故格言。他下令在宫内空闲之地种菜,在政事闲暇的时候,他时常来到这里看小内监汲水灌园,捉虫除草。车、舆、用具该用金银装饰的,都改用铜。         

※BOOK。※虹※桥书※吧※  

第67节:第十二讲 平民皇帝的治国理想(6)         

  朱元璋知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所谓“楚王爱细腰,宫中多饿死”,所以对地方的贡奉常常加以限制。建国之初,湖广进献竹席,朱元璋怕开了进奉之风,下令退回。后来金华进贡香米,朱元璋觉得很好吃,但怕因此会给百姓增加负担,也制止了。他在园林中辟了几十亩地用来种庄稼,每当耕耘收获季节,都亲往观看。   

  朱元璋不太喜欢饮酒,能喝一点葡萄酒,量也不大。起初太原进贡一种葡萄酒,后来也下令不要再进了。洪武六年(1373年),山西潞州进贡人参。朱元璋说:“听说采到人参挺困难,这样做岂不劳民?国家的职责在养民,哪能为此而劳民呢?”   

  洪武七年(1374年),西番酋长进贡葡萄酒,他赏赐给酋长一些绸缎衣物,但命令把酒退回,让他们不要再进贡。他对中书省官员说:“饮食衣服够平常需要就行了,额外的追求会带来无穷的祸害。比如在元朝,西域进贡葡萄酒,使者络绎不绝,沿途百姓饱受痛苦,朕岂能再以此殃民。”回回商人进贡一种香料叫阿刺吉,汉语叫蔷薇露,说是能够治疗心病,还可以调制香粉。朱元璋也予以拒绝,说:“中国治心病的药物很多,这种东西不过是修饰容颜的,用它只能助长奢侈之心。”   

  朱元璋说“人主嗜好所系甚重”,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