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古人的休闲方式:玩在唐朝-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由此看来,李可及的表演,既可以算做传统的俳优戏,也可以归入歌舞戏的大类中,具体而言,可以算做参军戏的一种。
2
俳优之戏古已有之,到唐代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产生了许多像拍弹一样初具戏剧形态的歌舞戏,戏中糅合了道白、动作和歌唱,演绎人生故事。
从现代出土的一些唐代戏弄俑上,我们仍然能清晰领略到当时歌舞戏的风韵——戏弄俑们身姿灵妙,表情生动诙谐,而服饰与妆扮也与角色相应。
因为这些歌舞戏算不上什么正统的乐舞,却又活泼可观,玄宗时代特意在蓬莱宫边设立内教坊,又在京都设置左右教坊,掌管俳优杂技,收纳散乐百戏。
唐代比较著名的歌舞戏有“大面”、“拨头”、“踏摇娘”、“窟磊子”等戏。
大面——又称“代面”,起源于北齐。说的是兰陵王高长恭面目秀美,颇有才干,两军对阵之时,他喜欢戴上假面对敌。
北齐与北周战于芒山,齐军溃败。兰陵王率领五百勇士深入敌阵,一直杀到被周军围困的金墉城下。城中齐军不知道来者是谁,兰陵王摘下头上的假面,城内齐军认出下面来的是兰陵王,急忙迎入城中。
齐军由此士气大振,最终反败为胜。军士们歌舞庆贺,后来逐渐演绎出《兰陵王入阵曲》。舞曲中,表演者头戴假面,挥舞长剑劈刺进退,摹仿兰陵王在战阵中的英姿。
俳优傀儡弄参军(2)
《乐府杂录》中将大面称为“代面”,并交待了戏者的服饰:
戏有代面,始自北齐。神武弟有胆勇,善斗战,以其颜貌无威,每入阵即著面具,后乃百战百胜。戏者衣紫,腰金执鞭也。
拨头——也称“钵头”,起源于西域。一个胡人被猛兽吃掉,他的儿子决心为父报仇,入山寻找猛兽。拨头舞便是表现这个寻找的复杂过程。
在《乐府杂录》中,拨头又被称为“钵头”:
昔有人父为虎所伤,遂上山寻其父尸。山有八折,故曲八叠。戏者被发素衣,面作啼,盖遭丧之状也。
踏摇娘——起源于隋末。有一个相貌极丑的男人,是一个酒鬼,自称“郎中”。这个男人娶了一个美艳的女人为妻,每次醉酒之后都要把妻子痛打一顿。那位美丽的妻子善于歌唱,经常把自己的苦楚和不幸唱出来,音声凄怨。
后来有人将这个女人的歌调记录下来,以管弦奏出,由表演者扮演妻子,伴着乐曲悲诉不幸的遭遇,一边诉说,一边摇动身躯,于是被称做“踏摇娘”,逐渐演化为一种戏曲。
苏中郎——《乐府杂录》记载:
苏中郎,后周士人苏葩嗜酒,落魄自号中郎。每有歌场,辄入独舞。今为戏者著绯戴帽,面正赤,盖状其醉也。
《乐府杂录》中把踏摇娘和代面、钵头、苏中郎等归入鼓架部,其伴奏的乐器有笛子、拍板、腰鼓和两杖鼓。不同于雅乐,属于俗乐。
参军戏——和大面、踏摇娘一样,参军戏也是以科白为主、伴以歌唱的一种歌舞戏。
关于参军戏的起源,说法多样,一种说法是:东汉馆陶令石聘因赃犯罪,因为石聘素有才干,汉和帝刘肇赦免其罪,但没有饶恕他,每逢宴乐的场合都要石聘穿上一件白衣衫站在席前,由宫中的优伶们上前去责问戏弄他。如此持续了近一年的时间,以为所有贪赃者之戒。
以后这种表演逐渐变化,到唐代时参军戏已经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诙谐剧,以滑稽调笑为主要特点。通常剧中有两个角色,一个即为参军,一个为苍鹘。参军通常都是被戏弄的人,而戏弄人则为苍鹘。二人言语往来,愚鲁与机巧并呈,妙趣横生。
唐朝参军戏里的角色已经不再局限于参军和苍鹘,调侃的对象也发生了变化。比如前面所说的《李可及戏三教》等。
《近事会元》中提到:唐文宗太和六年寒食节,在宫里的盛宴上优伶们作参军戏,戏弄孔子,要逗皇上开心,却惹得文宗很不高兴,认为孔子为古今之师,不可任人亵渎,下令把那些伶人轰了出去。
《唐语林》中记,唐宪宗为平息川中反叛的刘,任命高崇文为行营节度使。高崇文不辱圣命,率军一路杀进成都,刘战败被俘。
在高崇文举行的庆功宴上,俳优们拥上前来,要以刘为戏,拿他好好开涮一次。不曾想高崇文厉声喝止众俳优,说这是“大臣谋反,非鼠窃狗盗,国家自有刑法,安得下人辄为戏弄?”
训斥一番后,高崇文还不解气,下令把一群优人打了一通棍子,统统发配戍边。看来,在高崇文眼中,一个战败的叛将也要比那些俳伶尊贵,容不得他们随意讥讽。
除去高高在上的圣人,俳优们也在参军戏中拿普通人物开心。《乐府杂录》中称“即有范传康、上官唐卿、吕敬迁等三人,弄假妇人”,说的大概是这三个人擅长男扮女装,反串表演。
在弄孔子、弄假妇人之外,还有一种弄假官的。
据《因话录》所记:唐天宝末年,突厥部落阿布思反叛,阿布思被程千里俘获,他的妻子也被配入掖庭,充为优伎。
当时有一种女优弄假官的参军戏,戏者身穿绿色服饰,手持简笏,并且这种装束还有一个名称叫“参军妆”。
有一次,阿布思的妻子在宫中为唐肃宗表演弄假官,肃宗看得无限欢喜,他的女儿政和公主却在一旁紧皱眉头,不忍观瞧。肃宗就问她怎么回事。
俳优傀儡弄参军(3)
政和公主说:“宫中侍女众多,陛下为何要用此人表演?如果阿布思果然犯了叛逆之罪,那他的妻子也与他同罪,就不应该让这种人靠近圣尊之座;如果阿布思是冤枉的,陛下又怎么忍心让他的女人混在群优中,为众人取乐?”
肃宗听公主说的有道理,也对阿布思的女人生出恻隐之心,赦免了她。
唐朝时有许多人因演参军戏而享有盛名。声名较高的有唐玄宗时的李仙鹤,唐武宗时的曹叔度、刘泉水;咸通之后则有范传康、上官唐卿、吕敬迁;再以后则有孙乾、刘璃瓶、郭外春、孙有熊等人。
其中李仙鹤还因为戏演得好,被玄宗皇上任命为韶州的同正参军,以享受一个参军的俸禄。因为演参军戏而成为一个真正的参军,这也算得上是一件旷古未闻的奇事。
3
窟磊子,也称“魁磊子”,还有“傀儡子”、“魁子”、“窟子”等名称,也就是现代的木偶戏。
傀儡戏原来为出殡时所备的一种丧乐,到了汉代才开始用在喜庆的场合上。唐朝时已经成为一种流行广泛的表演娱乐形式,属于百戏之一种。《文献通考》就将它和踏摇娘、大面等一起归入歌舞戏中。
唐代的傀儡戏已经相对成熟,形式上分为两大类:一是由精巧的机关传动,称为“机关傀儡”,也称“水戏”或“水饰”。另一类以人操作,如提线木偶、杖头木偶、布袋木偶等。
关于机关傀儡,《大业拾遗记》中有一段详细的记载。
隋炀帝命学士杜宝撰写出十五卷《水饰图经》,描绘传说中发生在江河湖海中的传奇故事,比如“周处斩蛟”、“屈原遇渔父”、“孔子值河浴女子”、“庄惠观鱼”、“巨灵开山”、“长鲸吞舟”等等,一共七十二势。
《水饰图经》完成后,隋炀帝又命黄衰率领良工巧匠,画图刻木,将其中的故事制成机关傀儡。到三月初的上巳日,水饰全部完成,炀帝便率领群臣来到曲水之滨,观看水饰。
只见一片开阔的水面上漂浮着精巧的木刻舟船洲山,华美夺目:
……木人长二尺许,衣以绮罗,装以金碧。及作,杂禽兽鱼鸟,皆能运动如生,随曲水而行……木人奏音声,击磬撞钟,弹筝鼓瑟,皆得成曲。及为百戏,跳剑舞轮,升竿掷绳,皆如生无异。
……又作小舸子长八尺,七艘。木人长二尺许,乘此船以行酒。每一船,一人擎酒杯立于船头,一人捧酒钵次立,一人撑船在船后,二人荡桨在中央,绕曲水池。回曲之处,各坐侍宴宾客。其行酒船,随岸而行……酒船每到坐客之处即停住,擎酒木人于船头伸手。遇酒,客取酒饮讫,还杯,木人受杯,回身向酒钵之人取杓斟酒满杯。船依式自行,每到坐客处,例皆如前法。
这样的描写必定有许多夸张之处,但据此可以揣测,当时是有一些机关控制的人偶可以自动完成某些动作。
宋比较之下,《封氏见闻记》中的一段记载就可信得多:
……大历中,太原节度辛云京葬日,诸道节度使使人修祭,范阳祭盘最为高大,刻木为尉迟鄂公与突厥斗将之戏,机关动作,不异于生。祭讫,灵车欲过,使者请曰:“对数未尽。”又停车设项羽与汉高祖会鸿门之像,良久乃毕。缞绖者皆手擘布幕,收哭观戏。事毕,孝子陈语与使人:“祭盘大好,赏马两匹。”
从中可见,所制祭盘便是一种设计精巧的机关傀儡,刻木为人,事先预设程式,模拟的应当是时人熟悉的戏剧故事,一个是“尉迟鄂公突厥斗将”,随后的一出是项羽与汉高祖刘邦的“鸿门宴”。
两出戏都由同一个机关完成,推测起来,这个装置中应该有若干个木刻的傀儡,触动机关之后,众傀儡便会有一些机械的动作。而到第二出戏时,同样还是这几个傀儡,做出来的却是另一套不同的动作,演绎不同的故事。
在当时,这些自然是非常新奇的玩意儿,不但观者如潮,连逝者的亲朋们也有些忍耐不住,凑近前来“收哭观戏”。事毕之后,孝子们觉得很露脸,大大方方地拿出两匹马来做犒赏。
txt小说上传分享
俳优傀儡弄参军(4)
这种机关傀儡费时费力,需要一定的财力与精巧的匠人才能制作,自然比不上以人操作的木偶戏那样简易流行。
4
由人操弄的傀儡戏在当时有提线木偶、杖头木偶、布袋木偶等几种。
杖头木偶由三根木棒操纵,一根木棒支撑木偶的头部,其余两根支撑木偶的双手。一些制作精巧的杖头木偶可以转动头颈、活动五官,进行表演时完全靠艺人手上的功夫操纵木棒,让木偶做出各种动作。
有文章称,敦煌莫高窟的一幅壁画中,画有一个手持人形木偶的少女,做逗引状,另一少女伸手欲夺。文章据此认为,这是唐时已有杖头木偶的实证,究竟如何不得而知。
四川某一位藏家收藏有两件唐代的傀儡头,均为陶制。一个是武士傀儡头,一个是猪形傀儡头,据说出自唐代四川的邛窑。
两个傀儡头的高和宽均约四厘米,后部虚空,武士头两边留有穿绳的小孔。识者认为两件傀儡头都是用于“被单戏”表演的。
被单戏是布袋木偶中单人表演的一种形式,也称手掌木偶。表演者隐身在一块布帷后面,傀儡头露在布帷之上,表演者用手指灵巧地操控着木偶的头与双臂,同时还要不停地变换嗓音,为角色伴奏、配音,需要的时候还要演唱,难度颇大。
出现在文献中最多的木偶形式为提线木偶。有一段劝人了却尘缘、看空世事的《敦煌变文》中写道:
……也似机关傀儡,皆因绳索抽牵,或舞或歌,或行或走,曲罢事毕……所以玄宗皇帝从蜀地回,肃宗代位,册玄宗为上皇,在于西内。是政已归于太子,凡事皆不自专,四十八年为君,一旦何曾自在。齿衰发白,面皱身羸,乃裁诗自喻:“刻木牵丝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须臾曲罢寂无事,还似人生一世中。”玄宗尚且如此,我等宁不伤身?
这段关于傀儡的描述让我们得以了解当时木偶表演的一些细节——由绳索牵拉的木偶,舞蹈行走,同时有歌声和乐曲相伴,演绎人间故事。
从后面那一首《傀儡吟》中可以看出,当时木偶的制作非常逼真,鸡皮鹤发与真同,加上表演者娴熟地操弄,配以人声与乐曲,惟妙惟肖。
诗中所吟的傀儡就是提线木偶,即艺人藏身幕后,通过提线,双手的手指用拨、勾、提、挑、抡、闪、摇等动作操纵提线,控制线下的木偶在台前表演。一个技艺纯熟的艺人可以将线偶操弄得活灵活现,模拟人间情态,生动而有趣。
只是歌舞喧哗之后,一切总要归于沉寂,先前的悲喜离合全部消散,只留下一具无魂无魄的躯壳委顿在那里,让人生出无限的空虚与悲凉感。
文中引用的《傀儡吟》一诗,其作者有一种说法为梁锽,有的则说为唐玄宗。《开天传信记》中则称:“明皇还蜀,尝以为诵,而非明皇作也。”比较可信。
傀儡戏中有一个久演不衰的节目《郭秃子》。《颜氏家训》对此的解释是:前代有一个姓郭的人,有秃头之症,而生性滑稽,喜欢开玩笑,后人以傀儡子做成那位郭秃子的形象,表演幽默风趣的节目,于是人们将这种傀儡戏称为“郭秃子”。
《乐府杂录》中也说:
……其引歌舞有郭郎者,发正秃,善优笑,闾时呼为郭郎,凡戏场必在俳儿之首也。
活泼有趣的傀儡戏在唐朝民间广受欢迎,凡有戏乐之地,都能见到傀儡戏的影子。
西川节度使崔安潜就常常请傀儡艺人到府上来,在堂前表演傀儡戏,城中军民蜂拥而至,争相观看。
这位崔安潜的行为颇有些古怪,信佛吃素却又好斗牛,每每遇到给刑犯用刑的时候,他又喜欢亲自动手。如此矛盾的一个人,在府中大演傀儡戏,随便庶民百姓出入观看,说起来总让生出一种怪诞的感觉。少年轻球戏争筹
少年轻球戏争筹(1)
1
一场春雨之后,天色新晴,长安街头上一群少年军人正聚在一起玩蹴鞠。
少年们往来奔突,争抢着那一只皮制的圆鞠,圆鞠在他们脚下翻滚跳跃,被踢得“咚咚”响。
突然,圆鞠从人群里飞出来,径直飞向路边,滚到一棵槐树下。
槐树下面正站着一个十七八岁的小女子,头梳三鬟髻,衣裙破烂,脚踏木屐。圆鞠一路滚过来,恰恰停在她的脚旁。
这小女子毫不迟疑,伸脚将圆鞠挑起来,在脚上颠几颠,猛力一个大脚,“嗵”地一声将圆鞠踢到几丈高的空中,圆鞠再落下来时,不偏不倚正落回到蹴鞠少年们中间,激起路上行人的一片喝彩之声……
这是《剧谈录·潘将军失珠》中记述的一个场面,少年们正在玩的便是唐朝时盛行的一种游戏——蹴鞠。
蹴鞠也做“蹴踘”、“蹴球”、“蹋鞠”、“筑球”等。按《说文解字》的解释,“蹴”是一种放轻脚步、类似于舞蹈的动作。“鞠”从革,是一种内有填充物的皮制圆球。
蹴鞠的起源说法不一,不过,可以确认的是到了汉代时已经有了明确的蹴鞠形制。那时的蹴鞠主要流行在军队当中,对抗也比较激烈,有人推测它不单单是娱乐的游戏,也是当时操练军队的一种手段。
既然蹴鞠是一种群体的活动,就需要有一套游戏的规则才行,比如说怎么样论输赢,哪样的动作可以做,哪样的行为是被禁止的,都要有明确的规定。不然的话,一大群老爷们儿拼尽全力,挤在一个土场当中拼抢一只圆球,既没有什么意思,也容易产生纠纷。
好的游戏规则的订立可以增加游戏的趣味性,但早期的蹴鞠规则我们已经无从知晓。
汉代以后,再经过几百年的演化,到唐代时蹴鞠自然更趋成熟,其标志有二:一是球变了,由实心的球变成充气空心的球;二是场上出现了球门。
最早的鞠是用毛发纠结成一团,填塞在皮囊之中,踢起来不太轻便,弹性也很有限,不容易踢远。
唐朝时出现了内中充气的鞠。内中充气,一则可以使球体变轻,再则也增加了球的弹性,使球变得更轻灵,玩起来更有趣。
充气圆鞠的关键之处是内中的气胆,估计当时是用动物的尿脬来充当。
小的时候看见邻家的孩子玩过猪尿脬。杀猪之后,刚取出的猪尿脬湿湿的软软的,吹足了气,把口系紧,圆鼓鼓的样子有点儿像气球,不过比气球厚重一些。
鼓胀的尿脬风干以后,整体为灰黄颜色,好像还有一些暗红的血丝布列在上面,曲曲折折,样子极难看。摸上去外皮粗而硬,很不舒服。它的弹性也不如气球好,但要比气球皮实得多,轻易不会破碎。总体来说,只能是聊胜于无的土玩意儿。
唐代用尿脬作为气胆的皮鞠,弹性自然比不上现今的足球,不过,比起毛发填塞的实心圆鞠,也算是进了一大步。
气胆之外就是皮制的外壳,先将皮子分割成瓣状,再将它们缝在一起,形成一个平滑过渡的圆球。
《唐摭言》中记载,唐文宗时有一位翰林承旨学士,名叫王源中,平日里闲暇的时候常常和弟兄们在家里玩蹴鞠。
有一次正玩得热闹,圆鞠突然弹起来打到王源中的额头上,打出一块伤痕。正巧皇上传旨要召见他,王源中匆忙赶往宫中去见皇上。皇上看见王源中头上的伤,问他怎么弄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