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离家出走去耶鲁-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要的安排没有进行。主席也爽快地答应,就此打住了与我的对话。右手边,那位副校长低着头在打电话,我便望向书记,等她开口。书记低头看了看稿件,又和刚放下电话的副校长对视了一眼,接着开始向老者介绍人大附中近年来取得的成果。
  我刚翻译了没几句,会议室大门再次打开,只见最初邀我执行任务的英语老师风风火火走进了屋,一路小跑来到书记和副校长身后,脸上带着那种“真不好意思”的无奈笑容。其实当时,如果我注意她的眼睛,也许会看到一种与那笑容完全不符的极度紧张。当真如此,或许在第二天灾难降临时,我还能有所准备。
  副校长看到英语老师来了,转过头悄悄对我说:“七层那头的休息室有一个来自菲利普斯安德佛学校的代表团,你去接待他们一下,聊聊天。”我心想专业人士到场,这里我也再没什么用途了,便告别诸位老师和外宾离开了会议室。
  在走廊的另一头,我找到了安坐在典雅房间里的菲利普斯众人。刚经历一番对话的我干劲十足,很快便与这些陌生来客打成了一片。他们聚精会神地听我讲述学校轶事,更乐此不疲地与我讨论中国文化、中西方文学等许多双方共同的爱好。很快一个小时过去了,而他们一直在苦苦等候的“下一步日程开始的时间”也“仿佛一瞬间就到了眼前”。我和这些友好的师生话别后便折返到方才的会议室,准备询问下一步还有没有别的任务。
  到了地方,我才发现College Board 代表团成员已快要全部乘上电梯,书记和副校长则很礼貌地站在一旁等候客人先行进仓。副校长看到我,走过来小声说道:“刚才自顾自说得太多了。”我听罢一阵惭愧,连忙一个劲地道歉。副校长告诉我下次注意,便回头径直上了电梯。此时此刻,我还是没有产生一丝危机感。脑子里想的全是回班告诉“老公”自己碰到了大人物。
  下午也风平浪静地度过了。“老公”对我的奇遇果真感兴趣,听完故事以后还追问了几句College Board 主席先生的外貌谈吐等等。
  这一夜,我睡得很香。
  第二天,来到学校,一切照常。每次接待活动之后的第二天,那些与国外友人的邂逅、交流往往都会给人一种遥远的不真实感,而这次也不例外。毕竟身处繁忙紧张的学业当中,再妄想那些充满新鲜感和智慧的对话难免有点缘木求鱼之嫌。下第二节课的铃声如期打响,当我随着人流冲向门外,准备与大家一起体会课间操的美好时,一个刚从办公室打道回班的同学喊住了我,说年级组长找。

执意离开(4)
我一万个不解,离开熙熙攘攘的人群奔办公室而去。年级组长?记忆中,我这段时间并没做过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也同样没立下什么值得嘉奖的功劳。我抱着种种疑问奔办公室而去。刚走进屋,年级组长就一言不发地示意我坐下。她也没有扯什么客套家常,看我坐好之后便开门见山直奔要害。
  “李孟元,你闯大祸了!”
  就算我最近没为社会发展作出什么积极贡献,也不至于一上来就扣这么一顶大帽子吧?
  “怎么了,老师?”
  “怎么了?你自己想想犯了什么错误!”
  说实话,我一直鄙视这种“你自己先说”的拷问方式,摆明了就是作出一种无所不知的姿态给对方以下马威。可惜我必须承认,这战术异常有效,尽管我良知一片澄澈,听到这话也不禁心虚。
  “我不知道啊,老师。”
  “昨天你去接待外宾的时候,是不是管人家要推荐信来着?”
  说这句话时,年级组长声色俱厉,言下之意仿佛是“现在摊牌了,你也别装了”。可能
  在她看来,我接下来应该露出一副狐狸尾巴被人踩住的惶恐表情,然后在支支吾吾中坦白自己的罪行。她想必没有料到,我会在这种节骨眼上笑出声来,而且笑得那么若无其事。
  太荒唐了。
  其实在听到“要推荐信”几个字的时候,我嘴就已经不由自主地咧开了。荒唐的地方实在太多了。这条指控很荒唐;因为一封“推荐信”,学生会被年级组长叫去单独谈话很荒唐;面前的老师那种审讯犯人的态度很荒唐……一切的一切,都不是我所认识的人大附中。
  然而,年级组长还没有说完。
  “那你的意思是你没有要推荐信了?”
  “真的没有,老师。”
  “那昨天和你一起开会的副校长怎么打来电话,说你主动跟对方搭讪,之后让人家写推荐信?然后人家把你支走以后,你怎么还回过头来又找到外宾,继续找人家给你写?我告诉    你,咱们人大附中已经明确过对你这种行为的态度。”
  我愣住了。那是我这十几年来,第一次完完全全地愣在原地,哑口无言。明白了,全明白了。
  我明白了当我结束与白发老者的谈话转向书记时,为何会看到她与副校长的那个对视;我明白了在电话上,副校长正在和谁说着什么;我明白了那位英语老师,为何突然会提前结束任务,赶到我们所在的会议室;我明白了为何在同楼层的另一侧,会突然多出一个无人接待的代表团。原来从那时起,我就已经被定性成一个亟须处理的隐患了。原来在我看来的“顺理成章”,在他们看来却是“不出所料”。既然主动搭话,索要推荐信那也就在情理之中。既然推荐信都要了,那赖着不走想着领赏更是可以预见。这一层又一层的恍然大悟如同潮水般席卷而来,当真是晴天里一串电闪雷鸣。
  我这边打着雷,年级组长那边却意犹未尽。从她口中说出“自私自利”、“不负责任”、“假公济私”之类的字眼层出不穷,基本上全是那位副校长在电话里给我做出的评价。而且罪名还远不止这些,如“疯狂地想出国”,“不顾一切表现自己”等等都陆续粉墨登场。“你这样,学校以后再也不会给你类似的机会,因为你不值得信任”,“这件事情比较严重,还会和你的班主任再谈”。
  我是一个温顺的人,虽然感性较之理性往往更占上风,可是对待生活中的人总是平心静气,只要能正常交流便绝不争吵,只要能以礼相待就尽量克制。但话说回来,我终究还是一名血气方刚的少年男子,再温和的脾性也不容许我坦然面对这些极尽荒诞和不负责任的诬蔑。我静静地等着,手心的汗珠随着双手一起在颤抖。又过了一会,年级组长停顿下来。 。。

执意离开(5)
“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有。”
  我努力做到平静,我很努力了。我把前一天自己眼中看到的一切原原本本复述了一遍。我的想法,我的观察,我的经历,我的不解。年级组长一次也没有打断我,只是很认真地在听。我很感激她这一点,心情也慢慢平静下来。听我彻底说完后,她拿起了电话。
  “还是让你班主任来谈一下这件事情吧。”
  一个电话,几句对白。少顷,“秋生哥”出现在办公室门口。我一直低着头,没有去看他脸上的表情。我害怕在那张年轻的面容上看到焦虑、看到失望、看到畏惧,抑或看到其他一些别的东西。我把脸埋在手中,一副听天由命的落寞姿态。
  年级组长一板一眼地描述了副校长所说的重大问题,“秋生哥”也一直安静地聆听着。讲罢原委,她停顿了一下。
  “他刚才对我说了他自己的看法,觉得他自己没有犯错误……”
  “那是因为他在心里,自己就原谅了自己!”年级组长话音未落,我就听到了这样一句话。
  这句话,是“秋生哥”说的。他口气里没有平日课堂上面对大家的活泼,没有责备弟子时字里行间的诙谐讽刺,没有玩笑,没有无奈,只有一种让人不寒而栗的愤怒。
  听完此话,之前积攒下来的苦闷、委屈、羞耻、失望等等都再也无法圈在自己用自尊和自信围成的壁垒当中,随着手掌中一阵温热,这些感情如同决堤洪水般喷涌而出,也伴随着一阵巨大的失落。您太让我失望了。
  之后他说了什么我已经没心思去注意了,不过基本上就是批评与自我批评,外加用上纲上线的分析方式剖析这起事件的前因后果。其间我抬头看了“秋生哥”一次,却只看到一张眉头紧锁、锋芒毕露的面孔。我突然想起初三的时候,在年级一次体育统练开始前下起了雨,结果最先跑到楼下的十二班都以为体育统练将被取消,一大群人要么回家,要么跑到别处玩耍,殊不知年级没有做出放弃统练的决定。最后,当整个初三集合在大操场时,唯独十二班少了将近半个班的学生。为此“秋生哥”受到了很严厉的责备。次日,“秋生哥”在班里不留情面地批评了自己和缺席统练的同学。那是他第一次在我们面前落下了眼泪。而此时此刻,我仿佛在一场噩梦中重新回到了那天。
  等劈头盖脸的训斥慢慢平息下来之后,又轮到我向班主任讲述原委了。我重复着之前的话,并不时被轻嗝和哽咽打断着叙述。等说完以后,整个身体也仿佛像被掏空了一样,为自己辩解的欲望已然消失,我也不想再在这个房间忍受一波又一波折磨了。你们赢了,OK?
  “老师我知道错了,您看我该怎么办吧?”
  最后商量的结果,是让我把事情原委交代一遍,写成检查,日后再当面向副校长道歉。
  “不要说假话,学校会和外宾核实情况,所以你就想明白,想好了,把话说清楚。”年级组长临走留下的话一直在我的耳边萦绕着。
  说真话?还是说你们想听的话?
  离开那个房间,我转移到了数学办公室。在“秋生哥”的桌子上已经放好了笔和白纸。我用袖边抹了抹眼角,毅然坐下开始书写。我把前一天做每一个举动的理由都写了个明明白白,把产生误解的可能原因一一罗列。我为自己没有及时翻译与理事会主席的对话做出了深刻反省,并将我和外宾二人间的每一句交谈又进行了详细描述。在整篇检查里,我态度诚恳、谦卑,基本上为每一个“错误”都做了自我检讨。然而只有一点,就是索要推荐信这一点,我没有承认,也绝对不可能承认。那些主观的大帽子你们硬要扣在我头上,我图着能快点完事也就不计较了,但是无论任何场合,任何时刻,我李孟元都不可能为了太平而承认这种莫须有的“罪过”。自然,为了表示诚恳态度,这句话我没往上写。在检查的最后,我恳请校方不要追究“秋生哥”的责任。这件事既非因他而成,他的失职也就无从谈起。要怪,就怪我自己爱出风头和自私自利吧。这样一个为了展示自己而不择手段的学生,必定不是在“秋生哥”的教导下才诞生的。 。。

执意离开(6)
也许是检查过了关,也许是学校真正向外宾核实了情况,总之,那天以后再也没有人找过我类似的麻烦,那所谓的“当面道歉”也就身后。而当她看见我眼窝发肿,鼻头泛红,一脸对世界不再依恋的表情时,恐怕结结实实吃了一惊。
  “怎么了?”
  我把整个事情说了一遍,也是第一次把那至今挥之不去的记忆讲述给一位同龄人。我漏掉了很多细节,时不时前言不搭后语,更多时候我还是在漫无边际地咒骂,抑或声嘶力竭地自嘲。然而她听得很仔细,很耐心,很安静。可能那时她已经发觉到我虽然滔滔不绝,但更多的话都是在说给自己听。刚刚说完,整个午休也接近了尾声。“老公”一反常态地没有开玩笑,没有说“无聊”,没有说讽刺的话。她只是很温柔地拍了拍我的胳膊,然后低声说了几句安慰的话。
  不过坦白说,这一番互动之后心情还真有所好转。学校不提供机会又怎样,之前那一次次出国留学的机会还不是都让我抓住后又放掉!我依然热爱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从这里我依旧能以最原始的渠道实现自己的梦想,这就足够了!
  想着这些,我昂着头从学校一路到家。推开家门,第一眼就看到了面色凝重的母亲,还带着一副在门口等候了很久的样子。我心一沉,张开口,却立刻被母亲的一个熊抱把想说的话噎在了喉咙里。在我发出“嘎”、“嘎”声的同时,母亲在我耳边认真地说道:
  “儿子,妈相信你,妈支持你。”
  “嘎……嘎……”
  “我都听你老师说了,你做得对,不能给自己妄加罪名,听见没有?”
  “嘎……嘎……”
  两人就近坐在了餐桌旁的椅子上促膝而谈,聊了很久很久。母亲终究是最亲的人,她没有从“人格”、“品质”等角度分析我的所作所为,因为从一开始,她就认定自己的孩子是善良的,是正直的。进一步说,从与我17 年的朝夕相处来看,她也不相信我是会利用那种场合为自己索要利益的人。这些都让我十分感动。看来,即使这个世界再乱再复杂再没道理再钩心斗角,有些东西总还是不变的。
  不一会父亲也回到家中。看他的神情就能知道,此人早已洞悉了事情经过。他大跨步走过来,把我从椅子上拎起来往自己怀里一摔,然后我又体验到了一个结结实实、“筋骨俱裂”的熊抱。
  “儿子,爸爸永远支持你!”
  “嘎……嘎……”
  “由这件事起,你从一个男孩变成一个男人了,懂不懂?你要开始学会为自己着想,开始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了,明白没有?”
  “嘎。”
  到此为止,“推荐门”基本算是告一段落。我没有受到进一步的惩罚,同时也没能再参加学校任何的外事活动。不过很快,拍摄英语剧成为我每天的主题。进入五月之后,SAT 和TOEFL 又让我对考试之外的一切都无暇顾及。而不知不觉中,隐藏在日历深处的高三也开始虎视眈眈。时间用耐心的呵护和新鲜的生活治愈了很多伤口,可惜还有一些,终究要留下难以抹去的疤痕。
  现在让我用理性的思考回顾当时,对于老师们的所作所为也完全能够理解。事实上,刨去把我和理事会主席的对话断章取义、英语水平堪忧的副校长不算,不谙英语的书记和不明真相的年级组长,还有对学校绝对忠诚的“秋生哥”,其实都只是根据自己的原则尽着必要的义务。可惜,真正的悲剧往往就是如此:所有人的初衷都是好的,然而却酿成了所有人都不愿看到的悲剧。
  也许十年过去之后,我能学会对这样的事情一笑置之。
  副校长对我的评价是:“疯狂地想出国。”母亲的回应是:“疯狂地想出国有什么不对吗?”
  这句话主要包含了两层意思:首先,对于从小接触西方文化,而在成长的历程中逐渐发展出一层国际视野的我来说,美国大学的教育可谓是再合适不过;其次,假如一个孩子有着出国留学的美好愿望,并一直为这个愿望兢兢业业地做出努力,那任何人也没有资格阻挠。
  我虽然没有为留学而“疯狂”,但的确为了这一理想付出了很多很多。
  很小的时候曾读过一本书,书名叫做《放飞美国》。作者是一位在美国上高中的华裔少年,而书的内容就是他在美国的成长历程。薄薄的一本书里并没有什么惊世骇俗的地方,其主人公兼作者也只是一个聪明活泼的大男孩,那种平日里会遇到,会相识,会偶尔在学校的各色舞台上看到其身影的人物。除去“美国”的元素之外,这其实只是一本普普通通的青春故事,然而《放飞美国》我读了一遍又一遍,每次拿起便爱不释手,每次读罢都感觉畅快淋漓。因为我非常向往那种人生。
   。 想看书来

西天取经(1)
可以用一个词语概括作者的青春历程:自由。
  首先是日常生活中的自由。虽然身为亚裔,作者的父亲却实行着一般美国家长的教育方针:充分尊重孩子的思考、爱好和做法,给予适度的指导和鼓励。在这种环境中,作者充分体会了独立思考、独立实践的乐趣和挑战,也面对了很多中国孩子往往到大学毕业后才能接触到的责任。与此同时,作者在一个人做主的生活中培养了很多宝贵的能力,也积累了大量对日后发展至关重要的经验。与其在课余时间四处奔波前往各式各样的补习班,抑或窝在家中应付各式各样的作业题目,作者选择了把青春燃烧在更有趣、更有意义的事情上。他会用一整个周六下午和朋友在网球场上较劲,直到双方都因体力不支而倒地不起;他会用大把的假期天南地北地旅游,然后把一路上所见所闻用漫画或者文字的形式妥善保藏……因为时间隔得太久我已经忘记了书里很多具体的内容,不过有一个印象却一直牢牢地刻在脑海中:我也想要这样丰富多彩的生活。
  接下来,就是学习教育中的自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一点相对于生活上的自由反而更容易让中学生有所体会。毕竟教育在我和我的同龄人迄今为止的生活中,一直占据着无法撼动的压倒性优势。从上初中以来,我可以斗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