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离家出走去耶鲁-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前言
教育,关乎社会的现代化程度,关乎民族、国家的未来,关乎一个人的心灵。我们的教育应该关注孩子们的成长,关注孩子们心智的完善和良好人格的养成,关注他们对社会的理解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那么,社会究竟应该为孩子们创造怎样一个开放的发展空间?成人究竟应该为孩子们提供怎样一种良好的对话、互动、激励环境?孩子们又究竟应该怎样做才能尽可能发挥其各自潜在的素质与能力?
  与几年前相比,现在,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不但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原有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也在探索中不断地被更新、发展。现在的孩子们,知识面更加宽广,眼界更加开阔,理解并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也更强了。这套丛书的几位作者,就是这样一群新时代的弄潮儿。
  这套丛书一共五册,分别是《边走边长大》、《离家出走去耶鲁》、《我要做个大鸭梨》、《一朵花的微笑》、《在阳光下奔跑》,由五位品学兼优的高中生叙述他们的学习、成长经历,展示他们的杰出才华:他们或被提前保送至国内名牌大学,或被国外多所著名大学同时录取。在这套书中,这些孩子用自己的笔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个丰富的青春世界。他们阳光、自信、勇敢、坚强,为梦想执著努力,为未来艰苦奋斗。这种精神,这种气质,怎能让人不感慨,又怎能让人不感动?
  通过阅读他们的书,更多的学生、家长朋友,甚至教育工作者,从他们的成长经历中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思考和有益的启迪。因此,我们愿意把这套丛书献给所有热心中国教育事业的朋友,也深深相信,这五个孩子宝贵而独特的成长经历中,一定有值得大家借鉴、思索的地方。
  这几个孩子的成才道路会让我们对今天的教育有一种全新的认识。今天,他们的成功已经让我们感到惊喜,而他们未来的道路更值得我们持久关注。
  祝福他们,越飞越高!
  

别人眼中的我
美丽而“邪恶”的Angeline
  这个世界上有这么一种人,
  他走在大街上被香蕉皮绊倒,
  站在大树下被鸟屎砸中。
  这个世界上有这么一种人,
  他神采飞扬地谈论自己的梦想,
  然后毫无畏惧地去实现。
  而李孟元,是介于这之间的。在野外,瞬时李孟元飞了,回首一撇,掉河里了;在乘船,突然李孟元没了,低头一看,沉水底了;但是迷糊的他,有时候却能变得很认真。
  李孟元给我们带来很多欢笑,
  在耶鲁的大家庭里,
  他一直会是不可或缺的一员。
  结识一年,已让我刮目相看的LY
  李孟元同学身上有一种同龄人少有的非凡气质,似乎是在现代社会的芜杂中难得的冷静与睿智。
  关键词
  离经叛道的少年数学竞赛。英语达人书虫。电影痴
  我想说的一句话
  梦想是一个几乎无法形容的词语,但我还是要把它列为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项财富。我可以失去一切,但与它却须臾不可分离,因为我知道,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早日拥有它。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出生牛犊(1)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里,流传着一本名为《小荷才露尖尖角》的作文集,书名正是取自于宋朝诗人杨万里的诗句。那时的自己还是一个懵懵懂懂的少年,而当发现有九篇冠名“李孟元”的文章被收入这仅仅包含四十篇佳作的合集中时,心里也不禁充满初生牛犊的霸气与骄傲:问苍茫大地,作文谁主沉浮?
  当然,那时我并不明白,在一个普通小学的作文集里发表几篇稚气未脱的周记并不代表什么;我同样不懂得,世界上最好的文章,几乎从来不是出自作文。如果问:对你一生影响最大的女性是谁?答案毫无疑问是:我的母亲。几年前听妈妈讲过一个故事。据说在我妈妈临产的时候,我爸爸突然迷上了“坦克大战”。因为当时还没有“Gameboy”,所以我估计他用的游戏平台应该就是很多现在的成年人回想起来都难免会热泪盈眶的“红白机”。这一着迷就有点误事,因为在我出生的那个午夜,爸爸在家里玩了一通宵“Battle City ”,而妈妈在医院流了一通宵的汗和泪。父亲绝不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人,第二天接到消息后他就知道自己捅了大娄子。于是立刻带着鲜花、巧克力和尿不湿等赶到医院,这多少还是缓和了母亲和母亲怀中的我的怒气。
  就这样,基本上从我出生开始就奠定了家里的一种基调:母亲为我的发展尽心尽力,心无旁骛;而父亲虽然在大方向、大问题上毫不含糊,但对于我的一切更多是后知后觉,尽显粗线条本色。和所有家长一样,妈妈对我的影响分两个方面:知识和性格。
  先来说说知识。
  在我上初中之前,一个陌生人如果听到我说英语,基本上都会立刻问一个让人颇为受用的问题:“你在国外待了几年啊?”我觉得,能让这些素昧平生的人对从我口中说出的“英格力士”刮目相看,至少能说明我从小就在英语学习方面有了不俗的造诣。而这一切,完全要归功于我的母亲。
  作为一个在大学将俄语作为第二语言钻研的年轻人,我妈妈在我三岁那年不知何故突然燃起了学习英语的欲望。也许是她看到了克林顿访问北京大学时的盛况;也许是她看到美国电影在中国荧屏上日益的活跃。总之,母亲认定学习英语会成为新时代的趋势。那时并没有遍布大街小巷的英语学习资料,书店里也看不到琳琅满目的教材刊物。只有一本老版《新概念英语》用泛黄的纸页载着一篇篇短小精悍的文章为母亲提供着养料。刻苦的她书不离手,看一会背一会,背的时候就把书随手搁在一旁。
  有一天,我正躺在沙发上蠕动,突然没来由的额头一痛。气急败坏下一阵摸索过后,发现原来是从沙发扶手上落下了一本老旧不堪的书籍,正好砸在了脑门上。我打开那本书,两只无辜的眼睛一眨一眨。目之所及,全都是密密麻麻排列着的拼音组合。我目不转睛地看着,一开始还能按照熟悉未久的汉语拼音规则发出几声别扭的怪叫,但随后几个连续出现的“th ”、“str ”等等组合让我幼小的心灵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自尊和自信全部消亡殆尽。还好,适逢妈妈背完了一课回来取书,顺便救起了在沙发上不停“抽搐”的我。她把书不动声色地藏到背后,随即用灿烂的笑容把我安抚下来,然后轻轻地带我坐在床边,语重心长地解释道:“孩子,那些不是拼音,而是英语。”我眨了眨眼。“咱们现在说的呢,是汉语,而英语是一种外国人的语言。”我又眨了眨眼。母亲沉重地叹了口气。“文文,你想不想学英语?”我轻轻地点了点头。

出生牛犊(2)
一切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正如前面提到的那样,在90 年代初要想在市面上寻找一套像样的英语教学材料;是一桩让人煞费苦心的工程,更不用说是教3岁小孩的课本。母亲做到了。她在爱的驱动下疯狂搜索,终于觅得一套台湾出版的《小叮当英语小百科》——一部以科普和语言学习为主题的系列图书。而几乎是同时,英语教学动画片“玛泽的故事”开始在电视上热播,也真可算得上是天时地利了。在那段时间里,我的英语学习步骤分明,内容清晰:每天一集“玛泽的故事”,辅以在母亲陪同下阅读两个小时“小叮当”,雷打不动。也许是这种听、读双管齐下的教学异常奏效;也许是小孩子都拥有不同寻常的记忆力和理解力;也许是自己还真有那么一点点语言天赋,无论如何,在那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我迅速从一个彻头彻尾的门外汉变成了初窥门径的学子。
  书总要翻过最后一页,节目也会播完最后一分钟,不过,在“小叮当”和“玛泽”完成了各自的使命分别驾驶时光机和宇宙飞船从我身边离开时,在我潜意识中,他们(它们)的音容笑貌已经和英语学习之间建立起了不可磨灭的联系。那时的我年纪尚幼,虽然对万事都懵懵懂懂,然而有一点在脑海里却格外清晰:英语很有趣。看,不用说一千道一万,不用从方法、时机、记忆等方面寻找学习英语的窍门,事实上,“有趣”这一点,正是学习的源动力。
  当然,这里不能是我学习英语的终点。然而上小学之前,我投入的努力也基本到此为止了。其实妈妈那时还要求我每天练完钢琴后把新学会的单词在本上抄写几遍,不过现在回想起来,这项任务的目的恐怕还是练字的成分居多,对我学习英文的帮助实际上微乎其微。而与此同时,母亲把我剩余的空闲时间全部投资到了对另一门学问—数学的探索上。
  学习数学对于年幼的我真可谓师出有名,因为父母大人本来就是从同一个大学的数学系先后毕业的。因而与开始学习英语那无心插柳的巧合不同,安排我早早接触数学是母亲有组织、有“预谋”的一起重大工程。尽管如此,母亲还是没有忘记她教育理念的灵魂:一切源于兴趣。于是,在我掌握了基本的数字知识,开始转战四则运算之时,学习加法的教学已经由“4+5= ?”变成了“买4串羊肉串之后又买了5 串,一共有多少串?”学习减法从“6…4= ?”变成了“6 串羊肉串让你吃掉4 串,还剩下多少串?”学习乘法从“1 ×8= ?”变成“8 串羊肉串多少钱?”而学习混合运算由“10 -8×1= ?”变成“给你10 块钱,让你买了8串羊肉串,还剩多少钱?”这里巧妙之处在于,“8串羊肉串”相对于“8块钱”来说,本身就多了一个乘法的思想在其中。而当后来搬了家,附近羊肉串降价到5毛钱一串之后,就顺带着把简单的小数也一并学习了。果不其然,对于让很多小孩子头疼的数学,我没有产生一丝一毫的抵触情绪;相反,每到一天之中学习数学的时段,我就不由得两腮生津,食欲大振。四则运算在羊肉串的芳香中被轻松攻克。
  从上面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即使看上去再困难的任务一旦与自身兴趣挂上钩,那不论多么冗长难熬的过程也都会迎刃而解。我们还可以看出,小时候的我非常喜欢吃羊肉串。 txt小说上传分享

出生牛犊(3)
母亲对我另一方面的影响,自然是性格。而这一点,可能要到小学才能慢慢体现。六岁零九个月的时候,我上了小学。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背后也包含了无数波折。
  上小学之前,我都住在丰台区蒲黄榆的一个大院里面。现在想想,竟然已经有很多年没有回去看看了。刚刚从母亲那里听说,蒲黄榆已荣升为北京地铁系统的一站地,听罢心中无限感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外地人入京,往往因不熟悉蒲黄榆这复杂的汉字搭配而出口成错。很快“捕鱼黄”在广大司机师傅当中俨然要被公认为一个正经地名了。虽然住处偏僻,不过在大院里和我一起长大的同龄孩子却着实不少,而且长大了回头再看当时,顶着一个大脑袋、连路都走不好的我竟然天天在大院里疯玩,也造就了许多丰富多彩的记忆:有名字是四个字的小朋友若干;有和我名字同音不同字的幼儿园女同学;有对着扔砖头两败俱伤的惨痛记忆;有侧滚翻把小朋友踢破脑门的深刻教训;有三更半夜让父母满院寻觅的活跃不羁;有每个周末礼堂电影院里的流连忘返。而这些片断中,又夹杂着一个个鲜活的画面:看父亲代表他单位在篮球场上挥洒汗水;看自己右边大腿伤口化脓,大中午连短裤都穿不上从幼儿园被抱回家里;看热辣的夏天,一群孩子趁着夕阳余晖,人手一杆水枪大打出手;看自己坐在钢琴前一遍又一遍重复的百无聊赖;看母亲逐渐听懂我每天在念叨什么脏话时脸上的惊恐表情;看另一群年轻士兵往我胸口衣服里塞两个橙子并告诉我那是胸肌应有的模样时,他们脸上信誓旦旦的表情;看我顶着两个橙子回到家里被母亲看到,她……
  这么多回忆,写到这里我眼眶都湿润了,赶快将笔触转到离开那里的经过吧。
  大院附近一座最好的小学叫做李村小学,不过近几年好像改换了名字。就在入学前的几个星期,适逢父母亲更换了工作单位,于是,借着父母亲的工作调动,我们举家从蒲黄榆搬到了东城区的大羊宜宾。房子大了,房间多了,可除了这些,我突然变得一无所有。也许是国人安土重迁的习性在我潜意识里作怪,我很难把搬家当作一个崭新的开始。旧的朋友旧的屋子旧的道路旧的自己,都像泡沫一样于弹指间消失不见。不过对母亲而言,这次搬迁绝对是物有所值。因为从大羊宜宾那里,我成功进入了东城区的重点小学—灯市口小学。
  我在灯市口小学只待了两年,两年里虽然没有留下什么刻骨铭心的回忆,不过有些地方还是非常值得一提。
  首先是学校本身。灯市口小学理论上来讲是东城区一所重点小学,甚至有“标兵学校”之美誉。学校和学校老师也仿佛对“标兵”两字怀有不小的感情,以至于在批改作业时为了嘉奖认真的同学,都会在他们认为优秀的作业本上盖上“学习标兵”的大红印。
  学校门口立有一座青铜雕塑,基本上可以算是镇校之宝了。雕塑的主题是“赖宁和他的小伙伴们”,刻画了赖宁同学为了保护国家财产,不惜以牺牲生命与火魔作斗争,最终英勇就义的事迹。入学前,我对少年英雄的了解仅限于王二小和葫芦兄弟,而并不熟悉赖宁的故事。记得当老师满怀激情向我们介绍完这位小英雄的伟大事迹后,我与她发生了下面这一段对话:

出生牛犊(4)
“老师!”
  “李孟元同学!有什么感想吗?”
  “有的。老师,我想问一下,赖宁最后救火成功了吗?”
  “很可惜,最后那片森林还是被大火无情地吞噬了。不过赖宁同学的精神值得我们大家学习!”(在班长的带领下,班级里爆发出如火如荼的掌声。)
  “也就是说,火没有救成?”
  “对。”
  “也就是说,他最后还是没保护成国家财产?”
  “对。”
  “也就是说,赖宁被烧死了,可是他想做的事情却没有做到?”
  “对。”
  “那他不是白死了吗?”
  “不,不是的!”老师激动地说,“他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又一次掌声雷动。)
  在掌声中我慢慢坐下,皱着眉头,心里有种说不出的味道。现在想起来,当时还是年轻啊!
  再回到对灯市口小学的回忆。
  虽然是重点学校,我的第一个小学却没有与其名号匹配的硬件设施。楼道狭窄,厕所破旧。学校总的占地面积连一个小型的运动场都比不上,更不用说有自己的操场了。平时的课外体育活动全部在唯一的一栋教学楼的楼顶上展开,无论是踢足球、捉迷藏还是贴人、打雪仗,都是在这个离地数十米高且没有正规护栏的地方进行。所幸我在校的两年里,大家玩耍时除了那些偶尔脱手的皮球之外并没有别的什么东西从屋顶掉下去。
  至于我转校之后,就不清楚了。
  那段时间里,我突然迷上了一套国产漫画《乌龙院》。虽然人物和背景相同,但当时的《乌龙院》与如今报亭随手可以买到的一本本《乌龙院》有着本质区别。现在的《乌龙院》全部为彩色印刷,而当时的《乌龙院》全部是黑白;现在的《乌龙院》是喜剧主题的连载,当时的《乌龙院》是以漫画为载体的武侠小说;现在的《乌龙院》只剩下插科打诨和有些无厘头的笑料,当时的《乌龙院》则有着能够震撼一个8岁少年的深厚内涵。我感觉自己就像故事里的少林兄弟一般,不知不觉就陷入了一片茫然的陌生当中。虽然在浑浑噩噩的努力下过着每一天,但内心深处总有一个声音在低语:有很多事等着你去做,有很多人等着与你相识,有一个未知的故事会由你担当主角……
  小学二年级第一学期末,父母工作再次调动我们全家搬到了海淀区的小西井天。从此,我不能每天傍晚再在回家的路上听到同一辆垃圾车悠远的音乐声;不能每周末再像串门一样去王府的外文书店大饱眼福。这里和最初的蒲黄榆相比,同样是安逸的大院生活,邻居们同样是和父母一个单位的叔叔阿姨们,种种的熟悉和温暖让“家”的感觉从一开始就与这个新住处契合得天衣无缝。然而刚进入大院时,还没有固定的地方可以落户,我们一家三口在招待所和招待所之间辗转,随后与别家人搬入同一套住房,再搬出后又是一阵奔波,在这短短一年的时间里,我们搬家居然有六次之多。
  频繁地更换“巢穴”可谓有利有弊,我多多少少体会了一下那种居无定所、“一只背包闯天下”的游子生活。可是与此同时,许多需要我静下心、稳下脚步去用时间体会的事物都在流离失所的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