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立志要趁早-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俞敏洪序 要成功 先立志
人生追逐的就是寻找自己的兴趣,实现自己的理想,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我经常在各个场合谈及青少年励志,那是从外到内。现在我们要说立志,那是从内到外。没有什么力量比自动自发更强大。没有什么成长比主动追求更健康。
  —— 俞敏洪
  要成功 先立志
  我总觉得留学事业对中国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事情。一年又一年,新东方承担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使命,将一批又一批学生送到国外。非常让人欣慰的是,现在的留学,和我们当初的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别。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的留学只是为了逃避贫困。九十年代,我们的留学只是为了能够拿到国外大学的奖学金。不用自己花钱还能够拿到学位、学到知识,真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
  进入二十一世纪,人们的留学观念真正进入了终生思考的轨道。能够拿到奖学金到国外去读硕士和博士固然再好不过,但更多的父母和学生开始思考中国教育和国外的区别,开始意识到中国的教育体系尽管很优秀,但如果和国际教育体系,尤其是欧美的教育体系结合起来,也许能够更加有助于孩子们的成长和成功。这一思考的结果是,中国的父母越来越具备国际眼光,越来越愿意摆脱中国高考的独木桥,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国外去接受更加完整、更加有创新意义的教育。
  而现在的孩子们,更是日益展现出他们独立思考和奋发追求自己人生目标的能力。我在五年前就写过一篇赞美80后的文章,专门陈述了我对80后的看法。我认为80后,90后及未来的00后,都凸显了我们这些老一代人没有的能力:他们更加有自己的判断力,知道自己要什么,哪怕那不是具体的目标,只是一种生活,一种状态。总之他们的志向是明确且卓越的。此外,他们大多很独立,愿意把所有的事情都放到桌面上来谈,更加愿意主张自己的权利,更加愿意自觉地完善自己,更加愿意遵守规则办事。他们会终止中国文化和习俗中恶劣的东西,把更加阳光的思想引入日常生活和工作。
  所有这些观点,无一不越来越被这些年轻孩子的实践所证明。我们总是认为这些年轻的孩子们没有思想,总是认为他们很自私,但事实证明我们总是错的。汶川大地震灾后支援活动中,活跃在前线的都是他们的身影;在各种事件中,我们总是看到他们在幼稚的年龄充满着成熟的思考。
  就像这本书的十位小作者,他们都还那么年轻,却已经是国内最优秀的中学生,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取了世界上最知名的高校,但学习优异并不是他们的全部,他们首先是立体的人,丰富的人——刘禹琦通过化学对人生积极的思考,周雪瑶对艺术的爱好,赵一苇对漫画的喜欢,李孟元对电影的痴迷,刘家彬在学习中的孤勇,李峭寒对志愿工作的热心,陈励子对文学创作的追寻,郭文煊对美丽的不懈证明,邓炜传递奥运火炬的那份自豪,袁瀚对生活的不屈——他们的思想,他们对于世界的看法,他们对于理想的追求和执著,所有这一切都体现了新一代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不仅仅为他们的同龄人提供了榜样的力量,也可以让我们更加放心地放手,让年轻的一代更高更远地飞翔。
  人生追逐的就是寻找自己的兴趣,实现自己的理想,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我经常在各个场合谈及青少年励志,那是从外到内。现在我们要说立志,那是从内到外。没有什么力量比自动自发更强大。没有什么成长比主动追求更健康。但立志还是需要先励志的,很多时候,大人的道理并不励志。同龄人的成长经历更打动人。看完这本书,肯定会有很多孩子想,他们能够这么优秀,我为什么不行?如果这样,那么这本书的励志效果已经产生。
  是的,我是如此激动且真诚地向各位推荐这本书。因为此刻我终于意识到,中国的留学事业到现在才真正走上正道。也许我们过去的留学目的是不纯粹的,我们是为了物质财富而去,我们是为了摆脱贫困而去,但今天的孩子们,他们是为了理想而去,是为了生命的价值而去。更加让我们感动的是,他们是为了祖国的前途而去。至少在我碰到的每一个准备留学的年轻人身上,都流淌着深爱这片生他们养他们的土地的热血。我曾经问过这些年轻的孩子们,他们留学毕业后打算在哪里继续他们的梦想,我得到的答案几乎是统一的:回到中国,回到他们出生的土地,因为他们的希望,世界的希望,就在中国。
  我赞美年轻的一代,不管是在中国读大学,还是到世界其他国家去读大学,他们都是中国的希望,他们都是中国千年梦想的实践者。他们让我们可以骄傲地对世界说:我们是中国人!
  

袁瀚 我的电影(1)
他三岁练小提琴,五岁背古诗,八岁学国画,长笛一练就是七年
  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南京最好的高中;获得全国化学竞赛省级一等奖
  他去民工子弟学校支教,教小朋友们学英文
  他在哈佛领袖峰会上体会团队精神,体会严谨不失激情的美国式教育
  他热爱旅行,去内蒙古骑马,去凤凰看小桥流水的古镇风物
  他向往独立生活,即将前往华盛顿圣路易斯大学学习最爱的生物化学
  他,就是袁瀚
  十八年的电影结束了,不知道你能不能在其中看见一个完整的我,从小时候在爸爸妈妈呵护下成长的我,到自编自导自演自己未来的我。在一部部电影中,我成长了,我成熟了。我经历的这些电影,有的平淡,有的激情,正是它们,让我在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让我成为我自己。
  —— 袁瀚
  我的电影
  我喜欢看电影,喜欢看电影的主角们如何在一个个困境中绝处逢生,如何一步步去实现自己的目标。看电影的时候,我会试着把自己带入那个场景中,想象着如果主角是我,我会怎么做。其实我自己的生活,又何尝不是一部部电影呢?这其中有武侠片,有励志片,有喜剧,有悲剧。无论是哪一部,我都是自己故事的主角。电影的主角们在故事中肯定不是一路顺风的,他们会遭遇一些挫折,有的创业上破产,有的遭遇失恋,有的遇到天灾人祸,但是最终他们会克服这一切,然后有一个大团圆的结局。因为主角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总是不停地往前走,不会因为任何失败或是困难停下脚步,不会后悔发生了什么,而是不停地向前看。或许他们也知道,自己是主角,既然是主角,那么无论什么困难,都只是成功的序曲。天道酬勤,付出一定会有回报的,或许你暂时看不见,但那是因为付出得还不够多。
  当然,我还能看到我身边的一幕幕电影,我看着他们的事,也受到他们的影响。其中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我的家庭。
  我生活在一个简单的三口之家,爸爸、妈妈和我。从小到大,对我影响最大的人就是我的父母。
  创造奇迹的爸爸
  我爸是个直爽的男人。我佩服他这种说话大声、自信,做事有魄力的性格,很有领袖气质。可我却做不到。我爸在外面应酬时,别人也都很尊敬他。不过在家里,他很悲惨地被我妈定义为家庭主要劳动力,而我是小劳动力。
  我爸和我交流并不多,因为他总是很忙,也没有时间像妈妈一样天天在旁边看着我。除了重要的考试后他会问问我的成绩如何,然后说一句“下次继续努力”,平时都不怎么管我的学习。
  尽管如此,我爸还是给了我很多无声的教育。
  2003年的夏天,我和妈妈像平常一样吃着晚饭,妈妈还在唠叨爸爸又不回家吃饭时,一个电话打来,说爸爸出车祸了,车子完全毁了,人当时已经送到附近的医院,可是受伤很严重,目前仍然有生命危险。我当时脑子里只有震惊,完全不知道该用什么态度去应对这样的事情,妈妈听完了电话,一开始也愣住了,然后就拉着我,向医院赶去。一路上妈妈都在打电话,而我却依然沉浸在那种不可思议中,怎么可能?这种天灾人祸,怎么会发生在我家?
  我们去探望时,爸爸刚从急救室被抢救回来,整个身体被纱布和石膏裹住,我们能看到的只有戴着呼吸器的鼻子和嘴巴。我记得医生说,生命危险是没有了,但是爸爸受伤很严重,如果能在半年内下床就算很好了,想要完全恢复到以前的身体状况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妈妈听完之后还是很放心不少,爸爸没有生命危险我们已经很满足了。 。 想看书来

袁瀚 我的电影(2)
可是躺在病床上的毕竟不是普通人,是我爸爸。他在病床上的时候就说,“儿子,你爸可不在乎这点小伤,说吧!你今年暑假想去哪里玩,我带你去!”我当时也就是嗯嗯啊啊地答应着,心里面却不大相信。三个月后,爸爸的身体好转,可以拄着拐杖下床行走了。六个月后,我们一家去黄山,爸爸居然拄着拐杖和我们一起登了18公里的山道,登上了黄山之巅。原来爸爸也是他故事里的主角,面对这些天灾人祸时,只要心中怀抱着一份希望,坚定地去努力,奇迹总会发生的。
  英明聪明的妈妈
  我妈对我的管理理念是:身体第一,学习第二。
  我妈最恨我晚睡觉。从小学三年级一直到今天,她从未比我早睡过。记得第一次她陪我到很晚是在小学三年级时,要写一篇三百字的游记,我想到头疼都不知道该怎么写,我妈就不停地催我赶快去睡觉。到了11点,我仍然一字未动,妈妈火了,让我睡觉,她帮我写。当然,能幸运地让我妈帮我做作业也就仅此一次。那以后她告诉我再有作业不能在10点完成,就等着第二天被老师批评吧。原来她倒不关心我作业能不能完成,她关心的仅仅是我。
  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学习的压力越来越大,而我妈规定的睡觉时间,从10点推后到11点,再到12点。即使如此,我还是常常不能在睡觉之前完成作业。我当然也不会甘心第二天到学校说“我妈不让我在11点后做作业,所以我没完成。”说了老师大概也不信,于是我就会和妈妈理论。
  我跟同学们讲起这个事情,问他们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老妈。他们倒是纷纷对我表示羡慕,他们说自己父母要不就是拼命督促着自己学习,要不就是根本不去管。我妈妈对我的健康这么关心,确实是我的幸运。可是我也希望她能够稍微了解一下我的心情,毕竟完成作业对我来说还是很重要的。
  当然,我妈没有放松对我学习的要求。学小提琴,学长笛,背古诗,一样也没有落下。小时候没什么自觉性的我,正是在老妈的督促下,才这么一步步地走了下去。
  我学的第一门乐器是小提琴。三岁时,我妈让我学,她说她当年想学可是没机会,所以希望我能学好。可是那时的我实在缺乏毅力,三分钟热度转瞬即逝。虽然妈妈一再让我坚持,我却没有听她的话,半年之后终于放弃了。
  事实证明,妈妈是对的。四年级的时候,看见同学们个个都有一技之长,我既羡慕又后悔。特别是看到三岁开始学习钢琴的表妹已经过了钢琴十级时,我终于忍不住了,向妈妈主动要求重新开始学一门乐器。我们俩商量后选择了长笛。
  第一天去老师家之前,妈妈告诉我:“上一次学小提琴,你放弃了。这次学习乐器,你可以坚持吗?如果仍然是半途而废,那我们就没有开始学习的必要了。”
  在妈妈的要求下,我向她保证了我会坚持。这才开始学习长笛。
  万事总是开头难。第一步要练口型,每天五十次,第二步对着笛头吹单音,第三步练指法。练习仍然极其单调乏味。但一方面小提琴的经历不停提醒着我要去坚持,另一方面我妈妈也始终在我身边陪我。每天的练习,她都在旁边听着,老师的话,她也都会用录音机录下来。在她的督促下,最难的开头我总算坚持下来了。
  终于到学习练习曲了,开始我充满热情地去练习,老师布置的曲目都完成得很顺利,但是热情过后,我又觉得没有兴趣了。连续的几次课,我都吹得勉勉强强,惹得老师生气,妈妈也生气。回家之后,我练得又是无精打采的。这么一段时间以后,妈妈找我谈话,问我是不是又失去兴趣了。我说我自己也不清楚,只是练得多了就觉得烦了。妈妈倒是没怎么说我,只是不久之后,她带我去听了长笛独奏音乐会。那一次音乐会,让我开始重新认识我手中的乐器。从那位音乐家手中的长笛里流出来的声音仿佛天籁一般清新、脱俗,仿佛可以把听众带离这个喧嚣的世界,进入一个梦幻般的仙境。他用的也是长笛吗?我手中的长笛也可以吹出这样的声音吗?我开始问自己。从那时开始,我吹长笛就不再是为了学习一门乐器,不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是我想要吹出那种天籁般的声音。

袁瀚 我的电影(3)
于是这一次,在妈妈的帮助下,我坚持了下去。妈妈带我认识到了学习乐器需要的那种长久的动力,不是羡慕,也不是为了好玩,而是为了演奏出那天籁般的声音。
  到现在我练长笛已经有七年了,中间为了学业也有过不少次停顿,可是我知道这将会是相伴我一生的乐器。
  从我出生,父母就陪在我身边,看着我第一次笑,走第一步路,看着我第一次走进幼儿园,第一次拿到三好学生奖状。我所走过的每一步,旁边都有他们呵护的身影,正是因为有他们在,我才能一步一步笑着长大。
  随着我慢慢长大,有了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决定,爸爸妈妈对我的影响也慢慢地小了。他们从以前主宰我生命中的一切,到现在常常因为意见不一致跟我发生争吵,虽然最后还是让着我。我长大了,他们也老了。既然选择了出国,那将来可能也不一定有太多的机会见他们,所以趁现在还和他们在一起时我要好好对他们,多陪陪他们。即使出国了,我也会让他们知道我一直想着他们的。
  我自己的电影
  我的生活就是我的电影,这部电影主角是我,观众也是我,但是编剧、导演呢?
  电影之一:家庭生活
  编剧:爸爸,妈妈
  导演:爸爸,妈妈
  演员:我
  小时候的我,在家里,是一个悲惨的演员,一切都在导演、编剧的安排下,按部就班地演出。
  小时候,他们为我安排了许多兴趣学习班,我三岁去学小提琴,五岁开始每天晚上在阳台上背古诗给妈妈听,八岁的时候又开始学国画。那时候的我的确要感谢他们的安排,如果不是他们要求,小时候的我肯定不会用心去学什么技能的,肯定就会在耍闹中荒废了。
  到了高中之后,我仍然在他们的要求下努力考进了南京外国语学校唯一的实验班。
  课上到高二时,我发现我的同桌整天从早到晚都捧着书看,除了数理化,其他的课他一概不听,专心看他的书,做他的题目。某天我终于忍不住问了:“你每天都不听课,看什么书呢?小说啊?这么好看?”“不是啊!”他看了我一眼,给我看了书名:《物理竞赛题典》,“你就为了做题其他课都不听啊?考试怎么办?”“其他课听不听都那样,考试前复习复习,通过就行了,7月份就物理竞赛了,这次再拿不到保送就没机会了。”
  “……”当时的我很无语。
  班上的同学们,虽然都是在努力,但每一个人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目标和理想,并且是向着这目标和理想努力的,有的同学主攻学科竞赛,无论什么课,都埋头在数理化的世界里;有的同学决心出国,于是干脆请几个月的假,独自在家里准备申请的材料,以及出国的考试;有的同学却是准备走高考的道路,于是每一节主课、副课都认真听讲认真记录,那时我才发现,原来我一直都在走着别人安排的路,却没有去想过自己喜欢的、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高二,当爸爸妈妈再次要求我按着他们的剧本走下去时,我第一次跟他们说了“不”。我,要做我自己电影的导演;我,要为我的故事写剧本,而不仅仅是按着别人给的剧本去演戏。高中之后面临一个重要的选择,出国,保送,高考,这个三选一的选择题,我选择出国,而父母的要求是保送。他们认为我有能力在保送上拿到比较好的结果。可是我希望的不仅是上一个好的大学,还希望有一个宽广的视野,可以眺望更远的地方,可以到一个新的环境中,真正地做我自己,规划我自己的人生。虽然商量的过程很长,也不乏争吵,可是最后,爸爸妈妈都同意了我的想法。爸爸说:“孩子已经到了自己为自己作打算的年龄了,只要他的做法是有道理的,我们就应该支持他、帮助他。”那一次的谈话,让我感触很深,无论是小时候给我的安排,还是现在的放手,都是他们对我的期望,对我的信心,还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