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戊戌变法的另面-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就目前为止,史学界发现的光绪二十四年杨锐给张之洞的密信,只有两件。李宗侗教授提供一件,孔祥吉教授发现一件。

    先看李宗侗教授提供的一件。1959年李宗侗在台北《大陆杂志》上发表《杨叔峤光绪戊戌致张文襄函跋》一文,并在杂志封面上影印了杨锐原信。该信虽由汤志钧教授所引用,但未能注全其出处,且未将头尾引全。学术界的转引者,亦有所不解。故再次引录下于:

    “受业杨锐谨禀夫子大人钧座。

    敬禀者。窃前月十二日由折差寄呈一禀,计蒙垂察。公入对之举,前沮于常熟,昨日之电,则出刚意。何小人之,必不能容君子耶。近日变法,都下大哗,人人欲得康有为而甘心之。然康固多谬妄,而诋之者至比之洪水猛兽,必杀之而后快。岂去一康而中国即足自存乎?公条陈科举一奏,立奉俞旨,一切允行,天下仰望。上方锐意新政,凡关涉改革之事,但有论建,无不采纳,转较胜于身在政府也。京师大老空疏无具,欲以空言去康,何能有济。近事数则,别纸录呈省览。谨修丹禀,祗请钧安。伏祈慈鉴。

    受业锐敬禀”

    该信的内容,主要有三事:一、张之洞入京主持朝政一事,先阻于翁同龢,后阻于刚毅;二、张之洞与陈宝箴联衔改科举一折,光绪帝允行;三、京中人士虽厌恨康有为,但去康无方。从内容来看,发信的时间为光绪二十四年六月,李宗侗也予以注明。还须注意的是,李宗侗说明了该信的来历,称其在地安门外“估人”处收购了张之洞的信札等文件“两木箱”,此件是其带到台北来的“劫余之一”。

    再看孔祥吉发现的一件。孔祥吉发现的这一密信,被其命名为“百日维新密札”,内容极其重要,也多为研究者所引用。(以下称“百日维新密札”)该信既无写信人署名,亦无收信人台端,从信中所述内容可知,该信也写于光绪二十四年六月。孔先生根据李宗侗于1961年发表的《杨锐致张文襄密函跋:高阳李氏所藏清代文献跋之一》,比较该文发表的光绪二十二年九月杨锐给张之洞之密信,确认“百日维新密札”收信人为张之洞;然“百日维新密札”又存于“李鸿藻文件”之中,孔祥吉认为写信人为李鸿藻之子李焜瀛(字符曾),称言:

    “我所发现的这两通密札,被整理表糊者分类在“外官禀”一类,很令人怀疑。因百日维新时协办大学士李鸿藻已于光绪二十三年去世,何以会有外官再作密禀。因此,我怀疑这两通密札均系鸿藻之子李符曾写给张之洞的。”

    孔祥吉的证据是,在“李鸿藻文件”的“外官禀”之中,另有“笔迹纸张亦皆相同”的一信,末尾有关于捐照的内容,孔祥吉推论称:
第41节,
m米m花m书m库m ;www。7mihua。com
    “这段话很象李符曾为之催张之洞早解捐费而发。张之洞系清流起家,与李鸿藻情谊至笃。鸿藻逝后,张之洞仍与李家保持较为密切的关系,这由李符曾所存函札中可以看得比较清楚。李符曾捐官的部照至今尚保存完好,其捐费很可能由鄂督张之洞支付。”

    对于孔祥吉的这一考证,也有人表示怀疑。清华大学历史系诸先生编《戊戌变法文献资料系日》,引用该信,另加一注:

    “孔祥吉先生发现此函,并考证此函系李鸿藻之子李符曾所作。我们认为证据不足。此函为杨锐之作的可能性更大。”

    虽称其“证据不足”,但也没有提供“可能性更大”的新证据。我自己也一直怀疑孔祥吉的推论,理由有四:其一,按照张之洞与李鸿藻的关系,李焜瀛虽比张之洞年少达37岁,但论地位等级,尚不太远。在当时的礼教等级社会中,李焜瀛措词如此低下地给张之洞写密信,似难以想像。其二,李鸿藻虽非大贪,但久任高官,门生也多有孝敬,家中多积资财。捐官之银,根本就不缺。以李焜瀛之身份,似不太可能主动写信“催张之洞早解捐款”。其三,“捐官”一事与李焜瀛经历也不太相符,他是恩荫出身,光绪二十三年因李鸿藻去世“赏给郎中”。其四,也是最重要的,我最近在“张之洞档案”中看到李焜瀛写给张之洞的信,表示愿去日本游学,其文气、字体则是完全不同。

    当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看到“百日维新密札”的原件时,立即觉察到孔祥吉可能有误。

    首先,孔先生称:

    “笔者在检阅高阳李氏存札时,发现了两通极为重要的密札。这两通密札没有写信人与收信人之姓名,只在第二札的末尾书有付丙二字。两札均为白纸墨笔书写,字体比较工整,笔迹纸张亦皆相同,故可以断定,两札皆出自一人之手。”

    然我看到此两信,与其他信件混杂在一起,粘贴在“风树亭”的页纸上,装订成册,蓝色封面上有红色签条,上书《李文正公文件外官禀》。从粘贴的次序来看,粘贴者并没有相应的文史知识,也不了解李家、张家的内情。我又仔细观察,可以看出,孔先生所言两信的纸张并不完全相同,“百日维新密札”的纸张要稍好一些;而两信的笔迹,以我的书法知识看来,亦为不同,属两人的字体。由此可见,孔先生的“两札皆出自一人”的推论,似不能成立。另从内容来看,末尾有“付丙”字样的一信,似写于光绪二十六年五月。

    其次,孔先生称:

    “李先生所发现的密函,据称是购来的,何人所购?购于何时何地?这样的密函何以恰巧会被高阳李氏购去?”

    由此可知,孔先生仅看过李宗侗《杨锐致张文襄密函跋:高阳李氏所藏清代文献跋之一》(《大陆杂志》,第22卷第4期,1961年2月28日出版);没有注意到《杨叔峤光绪戊戌致张文襄函跋》(《大陆杂志》,第19卷第5期,1959年9月15日出版)。在后一文中,李宗侗对其收藏之来源也作了说明:

    “昔在北平,颇喜购名人信札,所积至万余件,带至台者不过数百札耳。此劫余之一也文襄遗物多经后门外估人之手,以其故宅在白米斜街,去诸肆甚近。忆曾购得两木箱,杂有诸人致文襄信札及文襄所批文件与亲笔电稿若干件,现回忆之,皆可谓为至宝矣。”
第42节,
    由于1935年“故宫盗宝案”,时任故宫秘书长的李宗侗,避往上海租界,又于1948年受聘任台大历史系教授。我不知道他在此期间是否回过北平,但由此似可以推测,今收藏于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的“李鸿藻档案”的一部分,很可能就是李宗侗当年存留在北平“所积至万余件”的收藏,辗转入藏该馆。因其来自李家,而被错误地命名为《李鸿藻存稿(外官禀)》。如果这一推论能够成立的话,那么,前引李宗侗于1959年发表的光绪二十四年六月杨锐给张之洞密信中“近事数则,别纸录呈省览”一语,很值得注意,即杨锐在该信的正件(即“丹禀”)之后,另有附件;孔祥吉发现的“百日维新密札”,就是此类“别纸录呈”的附件,且我还以为,很可能就是此信的附件。两件似本为一封,本存一处,李宗侗离京时仅带走正件而未带走附件,故附件存于今日“李鸿藻档案”之中。О米О花О书О库О ;www。7mihua。com

    以上所言,还仅是一种推论,并不能加以证实,也得不出什么正式结论;但辨认作者的最可靠的方法,不是情景事由的考证,而是直接辨认其笔迹。李宗侗发表杨锐光绪二十二年九月来信时称:

    “此札原至少系六页或更多,购时已佚其一,当是张文襄坐京杨锐对他的秘密报告。虽然未署名,但考证彼时文襄的坐京,共有四人,即刘恩溥(文襄之亲戚)、黄仲彛芑ㄎ南逯派嬉恢杜觯⒀钍遽饺瘢ㄎ南逯派┘拔南逯墩呕坡ケ颍娜说谋ǜ嬗嘟圆赜校员始O喽裕虼耸橙肥粞钊裾摺!

    李宗侗称其认识杨锐笔迹(仅影印其中一页)。李景铭收藏的《张文襄公家藏手札家属类》贴有杨锐光绪二十二年正月密信三页,写有签条“此三纸系杨锐号叔峤所写”,李景铭也称其认识杨锐的笔迹。以上两件和孔祥吉发现的《李文正公文件外官禀》所贴“百日维新密札”(一大页),笔迹完全一样,然三件均无署名。除此之外,我还发现两条证据:其一是该图书馆所藏《梁鼎芬存札》中,亦有一信,是杨锐写给梁鼎芬的,有署名。该信的笔迹,与以上三信完全一样。其二是“张之洞档案”中还有一封杨锐亲笔的简短电文:“广州。王雪澄:洪疏讹传,彦臣乞致慰。锐。”笔迹相同。近年中国国家图书馆所藏《赵凤昌藏札》影印出版,共收入杨锐的亲笔信12件,笔迹亦相同。此外,可以参考的还有杨锐致赵凤昌的石印信1件和宁志奇、高成英、胡昌健诸先生发表的杨锐笔迹的照片。由此,从笔迹辨认上我可以确认,孔祥吉发现的“百日维新密札”,其作者应是杨锐。

    由于孔祥吉发现的杨锐该信内容及其重要,本书也多次引用,为读者阅读方便,以下再次刊出:

    “康有为条陈各衙门改为十二局,先设制度局,议论一切改革之事,有储才局、会计局、农政局、工政局、商政局、海军局、陆军局、刑律局、铁路局、矿务局各名目。交总署议,驳。再下枢、译两府议,上意在必行,大约不日即须奏上。都下大为哗扰云。

    孙燮臣冢宰管大学堂,康所拟管学诸人,全未用,奏派许竹筼为大教习,张菊生元济总办,黄仲彛忍岬鳎俨5确纸滔啊>薄H黄渲幸嘤幸郧胪械谜撸缤抗ⅰ⒀钍扣啤⒂喑细裰钊耍恼形镆椤K镉肿啵涤形仕犊鬃痈闹瓶肌分屑涓闹啤⒊仆醯扔锷蹒⒚7钪迹杭戳钏锎涂瞪救ァ

    外间传言:康因内监王姓者以进,有所建白,皆直达御前,每日旨从中出,盖康笔也。或又云:康通李联英,以二事结慈圣知,一请大员奏事东朝,一请南巡,深当圣意,故所请无不行,以小臣而受殊知,实古今未有之奇遇也。康封奏皆径交军机大臣直上,不由堂官代奏,闻系上面谕如此。自康召对,枢臣每进见多被诮责,从前奏对,不过一二刻,近日率至五刻,诸大臣皆深嫉苦之,然以上遇厚弗敢较也。

    黄仲彛⒄袍凭⑹俨H苏俣裕愀Я沃胸┧R玻送馍杏惺⒉酢⒃锛巴夤俣恕T痪美淳喽艘嗟缯偃攵裕┦⒉挥谩!度把芬延芍購|进呈,上谕令即交军机大臣,黄嫌与康同,仍由翰林院代呈。其奏对诸语,想已具渠函中,不复赘述。

    现派梁启超办理译书局事务,分编、译二门。所编各书,必将删削诸经以就康学。将来科举,即由大学堂中出,人将讲王氏之新学矣。梁见寿州,谓:总教习必派康先生。孙不应。康党大失望,然恐将来尚有改动也。此时台谏中,惟杨深秀、宋伯鲁最为康用,庶僚中亦多有攀附者。李盛铎与康时离时合,虽康党亦畏恶之。

    上月初四日,胡公度侍御奏劾张荫桓,有借款得赂二百余万、七口改归税司经营、有私改合同事,又议增赫德薪水,每年骤至百廿万等语。慈圣大怒,次日面谕英年查抄、拏问。崇礼故缓之,旋有立山出为恳求,其事遂解。闻廖仲山亦苦求于上前,尚未允。立一人最得力也。

    荣相到津后,奏保中外二十余人,以鹿制军为居首,中间有陈右帅、黄公度诸人,李盛铎亦在其内。

    陈学棻奏报岁考事,附片论时文不宜轻废,忤上意,次日撤回。陈在浙最不喜言时务,所出观风题,即分咏西湖八景,至为尘陋。浙人士皆非笑之。”

    还需说明的是,孔祥吉发现并发表“百日维新密札”,意义是重大的,对该信所作的背景说明也是大体完备的,我没有须得补充的内容。
第43节, 五、张之洞营救杨锐的行动
    五、张之洞营救杨锐的行动

    戊戌政变发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初六日(1898年9月21日),从“张之洞档案”中可以看出,他于次日凌晨丑时(1…3时)即得知消息。由于与康有为之间的政见分歧,他对政变后的前景一开始并不是很悲观,反而对康的落难,有着几分暗喜。但听到杨锐被捕后,张的感受一下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杨锐很可能是八月初八日(9月23日)早上在家中被捕的。而在初九日的下午,张之洞就得到了消息。他于酉时(下午5…7时)分别发电给张权、黄绍箕:

    “急。京。立:叔峤奇灾骇绝,究因何故?尚有复文否,念甚。必已见明发,速摘要告。凡各处函电,务即付丙。即刻复。迂。佳。”◇米◇花◇书◇库◇ ;http://www。7mihua。com

    “京。温州馆,黄仲韬侍讲:急。叔峤受累可骇。何以牵涉?有余波否。速复。拙。佳。”

    “立”,张君立,张权;“迂”、“拙”,张之洞闻政变后所改的自署。张之洞的电报,除要求查明事情的原委外,还希望了解慈禧太后的下一动作,即“余波”,并要求焚毁相关的电报函件。然仅过了几小时,张又于亥时(下午9…11时)再次发电张权:

    “急。京。立:杨、刘四人必革,已见明文否,若已见,当可无余波矣。叔峤事渠何时得信?王照、端方、吴懋鼎有事否。均即复。迂。佳。”

    根据张之洞的判断,杨锐、刘光第等新任军机章京四人若有革职拿问的明发上谕,将不再会有新的行动,但他仍在打听慈禧太后是否会继续对王照等人动手。“叔峤事渠何时得信”中“渠”字,说明张权在电报中透露了消息来源。到了第二天,八月初十日(9月25日)辰时(7…9时),张之洞再发电张权:

    “急。京。立:闻逮问十六人,想已见明发,速详告。叔峤并非康党,何以四章京同罪,焦急亟念。岂康曾保四人耶?能知受累之故否?渠处文字、函电,事前曾预加检点?即复。蒸。”

    张之洞所担心的,是杨锐等新任四章京由康有为所保,这将使案情变得极为复杂;同时也关心他发给杨锐的诸多电报及信件是否也被查抄。

    在“张之洞档案”中,我还看不到张权等人此期的复电,而八月初十日张之洞关于杨锐的发电,也仅此一件,似为不全。而到了八月十一日(9月26日),张之洞开始行动了,档案中留下他大量亲笔电报。

    八月十一日寅时(上午3…5时),张之洞发电其侄吏部主事张检:

    “京。化石桥,张玉叔:急。叔峤受累太奇,是否有人劾?究系何故?此外有要事速电告。如须密者,专人坐火车送至天津发电,并告权。即刻复。迂。真。寅。”

    张之洞恐在京发电会泄露,让张检、张权将密电派人去天津发送。与此同时,张又发电此时正在京觐见的湖北按察使瞿廷韶:

    “急。琉璃厂外武阳会馆,湖北臬台瞿:急。蒸电悉。有要事速电示。或云康已获,确否?此事只在惩首恶,似不宜株连太多。见夔帅、寿帅时,似可婉陈。即复。洞。真。寅。”
第44节,
    “夔帅”,军机大臣王文韶;“寿帅”,军机大臣裕禄。张之洞命瞿向王、裕“婉陈”“不宜株连太多”之意,即有意护杨。过了几小时,十一日午时(上午11时至下午1时),张之洞又命幕僚杨文骏,发电给其兄、直隶总督荣禄的幕僚杨文鼎,其下加重点号者为张之洞亲笔:

    “急。天津督幕杨俊卿:顷南皮师帅面告弟云:闻军机章京杨锐因康有为案同被拿问,骇愕之至。杨章京自四川学政任内,相随晋、粤、江、鄂二十余年,品行端洁,文学通雅,凡事最小心谨慎。平日议论极恶康学,确非康党。都中海内贤士大夫皆深信。此次召见,系陈右帅所保,与康丝毫无涉。今同康被逮,未知何故,故未敢遂行论奏。嘱电兄转恳荣中堂,设法保全,免受诬累。中堂爱才若渴,必能宏此善心,维持善类。至康之邪恶,先属瞿臬司详陈,已蒙烛照等语。望速陈。恳急电示复布局。骏。真。”。tenluo

    张之洞恳请荣禄能出面保杨。然此时荣禄已去北京,护理总督袁世凯复电,表示“遵办”,即将此意转告荣。又过了几小时,十一日亥时(下午9…11时),张之洞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