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历史中的智慧-向历史借iq-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史家评论“萧规曹随”都有极高的赞誉。尤其是二人并不因为彼此的嫌隙,而以私害公。萧何廓然大度,尽弃前嫌的举荐曹参;曹参也尊崇萧何贤能,一切政事据以榜样,清静无为。彻底扭转了汉初因长期战争遗下的残破经济现状,也奠定后来的“文景之治”盛世。
中国历史,大凡在改朝换代或权力核心转移之时,总一本“新人新政”、“新官上任三把火”的传统思维,恨不得大刀阔斧,将前人典例规章翻个两翻。随手捻来,汉朝就有两个例子。
其一是汉武帝即位,西汉政治从“无为”转向“锐意兴革”,以至赋役繁重,民不堪命。还好武帝晚年及时醒悟,下轮台诏(习称“罪己诏”)封田千秋为相,回复萧、曹典章治事,才又重新稳住汉朝的根基。其二是“王莽改制”。结果单是钱币改革一项,各种大小不同的货币面值,竟多达二十八种,造成币制混乱不堪,农工俱废,也埋下了新朝灭亡之机。
时人有歌:“萧何为法,明若划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静,民以宁一。”可以看出政治改革还得审时度势、循序渐进,才不致“呷紧弄破碗”!智慧悟语:我们不能只是为了“新鲜”而力求改变。
前人的经验,有时就像一盏前行船尾的灯,它照耀后来者即将经过的航道。懂得借取经验,就容易获得“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6。陈平的不传奇谋
陈平是楚汉相争时期的一位要角,他本是河南的美男子,年轻时先是投入项羽的阵营,后又转而效命于刘邦。
陈平离楚归汉,有一回,他独自提着行囊坐船渡河。在渡船上,眼尖的船夫看到他行李沉甸甸的,料定其中必有金银珠宝,心生歹念想要谋财害命。机警的陈平察觉到船夫的阴谋,便故意脱光衣服,假意上前帮助船夫摇橹划船。顺手又打开行囊让里头的衣服、书籍露了出来,船夫一看囊中并无贵重财物,才打消了盗念,陈平这才平安逃过一劫。
后来,楚汉在成皋展开会战,陈平深知项羽的参谋总长范增是项军中的灵魂人物,就向刘邦提出“反间计”。当项羽派范增和使臣来谈判时,故意以好酒好菜款待范增,以粗茶淡饭应付其他使臣,一面派人散布谣言,说是范增即将叛楚。项羽果然中计,不再信任范增,不久范增愤然离楚,项羽也因此没了军师,造成大军覆没、形势每下愈况。
太史公司马迁赞誉陈平“六出奇谋,有计必售,无谋不灵。”史书也记载陈平曾经献计刘邦讨平臧荼、拘捕韩信、奇袭陈豨、诱杀黥布……但这些奇计的详细内容,因为刘邦刻意隐藏,陈平自己也认为“此等阴谋,非君子之所当为。”而显得神秘莫名。
直到东汉大儒桓谭著《新书》二十九篇,潜心考证,才使得这些“奇计”不致成为“不传之秘”。成皋之战陈平所使的“反间计”和“激将法”,甚至后来刘邦称帝后被匈奴冒顿单于围困平城,陈平以“傀儡计”解了平城之围,这些计谋的梗概才一一掀了出来,教后世对陈平的脑筋动得之快,佩服不已。
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敌”,陈平一人之智远比千军万马更有价值。
智慧悟语:将“智慧”和“经验”藏在心中,深怕别人因而得利,是会导致自己失去更多的愚蠢想法。
而不懂学习和利用别人的智慧和经验,更是无可救药的低能者。
7。霸王别姬
公元前二○二年,楚汉进行最后决战。
韩信率三十万大军在垓下设下十面埋伏,一层层铜墙铁壁将项羽十万大军重重围困,任凭项羽如何左冲右突,也只是损兵折将、无法突围。
张良为了瓦解项羽军心,派人找来一些会唱楚歌的人,每当夜深人静,如泣如诉的楚歌声便传进楚军营垒,引得楚军思乡不已,纷纷开小差逃走。
项羽困坐愁城,一迳喝酒解闷。他钟爱的妃子虞姬安慰他说:“胜败乃兵家常事,大王不要太难过了。”项羽以悲歌回应:“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闻歌,从旁唱和道:“汉军已掠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唱罢,突然从项羽腰间抽出佩剑,自刎而死。
虞姬一死,项羽带领数百江东子弟兵突围,一路转战到乌江边只剩下二十六人。此时,乌江的亭长劝项羽搭船尽速渡江,日后东山再起。但项羽苦笑说:“我带了八千子弟渡江起兵,如今没有一个人回去,我何颜见江东父老!”最后在乌江边拔剑自刎,结束了三十一岁的一生,也结束了楚汉相争之局。
项羽是中国历史上首屈一指的武勇之将。传说项羽大喝一声,对方的马儿都会吓得蹬蹄后翻。
在彭城之战,项羽仅以三万军士杀了刘邦二十万大军。到了垓下突围时,他将二十八骑分作四队,自己从山头俯冲汉军阵营,一日九战,杀了几个汉将和数十个汉兵,到乌江边清点人数,仅失二骑。
相对于项羽,刘邦则是一位善于用人的领袖人物。刘邦有一次和大臣们谈话,检讨了刘项成败的分野。他说:“要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张良;要治理国家,安抚百姓,我不如萧何;¨wén /rén /shū /wū¨要率百万大军,冲锋打仗,我比不上韩信。这三位天下豪杰都能为我所用,所以我能取得天下。项羽有个好谋士范增,却不会用他,所以失败了。”
项羽骁勇善战,能够以一当百;刘邦却是以一人驾驭万人,为了达成目的,当忍则忍,统合作战;一为将才,一为帅才,以将对帅,成败其实早就不说自明了。
智慧悟语:一个好的领导者并非是全能的,但他总能掌握和善用比自己更为优越的人。
当你在往成功的途中时要结交杰出的人,套句现代的术语,就是要建立好而广泛的“人脉”,这样,你便可以更为轻松到达顶端。
8。蚌病成珠
完成中国历史巨著《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年轻时在汉武帝身边官拜郎中,经常随武帝巡行各地,见识渊博。三十六岁时父亲司马谈病逝,临终遗命,要他禀承父志,完成孔子写《春秋》以来中断的史书记事。
司马迁接替父亲做了太史令,花了几年时间着手准备资料,但在这时,天降横祸,差点毁了他的一生。
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九九年),李陵奉命出征匈奴,因孤军深入、后援不继,兵败被俘。武帝因为李陵没有为国捐躯而勃然大怒,朝中百官也都一个个落井下石。司马迁独排众议,说道:“李陵平素为人,忠孝信义有国士之节,这次仅率五千骑兵,歼敌万余人,战至最后一兵一卒,因无后援而被俘。我深信李陵是诈降的,他一定会找机会狙杀单于归回汉朝的。”
武帝听不进司马迁的辩解,加上百官群起而攻之,便将他处以“腐刑”(受阉),打入狱中。司马迁遭此打击,几度想自杀,但想到父亲临终嘱托,决心忍受屈辱,在狱中经过多年艰苦写作,终于完成不朽的历史巨著《史记》,成为中国文化最宝贵的遗产。
司马迁写过一封脍炙后世的信《报任安书》。这是他的好友益州刺史任安获罪下狱,即将处死,司马迁用来鼓励任安的肺腑之言,也是借以明志的书信。其中的一段文字大意是:“古往今来,富贵之人都与草木同朽,只有圣贤之人能流芳百世。周公被拘,作成《周易》;孔子困厄,作成《春秋》;屈原被逐,作成《离骚》;孙子肢残,作成《兵法》;吕不韦贬谪,作成《吕氏春秋》……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就因世俗混沌,才须追往思来,寄大志于书中,以究天人之际,成一家之言。如此,就算是死,也死得其所了。”
成语“蚌病成珠”,讲的就是一个人在裂肺摧肝的外在煎熬中,以强烈庄严的心路历程去克服,从而展现源源不绝的生命价值,超越命运悲剧的巨大成果。
历史上这样凛然持节,在困厄环境中犹让生命发光发热的贤者不少,单是汉武帝时,就有牧羊北海十九年的苏武;出使西域遭匈奴羁留的张骞。故事至今仍栩栩如生,流传百代,也都是“蚌病成珠”的最佳典例。
智慧悟语:我们并非生而完美,面对危险和困境也有逃避和懦弱的时候;要达到完美存在的最高点,必须对生命的核心价值有所判断,才能以无比坚定的意志来完成。
英雄的旅程无非是考验与折磨!
9。王昭君“向前行”!
汉光帝竟宁元年(公元前三三年),匈奴王呼韩邪到长安朝觐,请求和亲。
汉朝从高祖到武帝初年,一共和亲七次,其中有三次是正式以公主下嫁,其余四次是以宫女搪塞过去的。
元帝接到和亲的请求,下诏后宫:“如有自愿到匈奴去的,视如公主。”后宫中有位叫王嫱的宫女,来自湖北秭归,字昭君。被选入后宫多年,因不肯贿赂画家毛延寿,被毛在画像上动了手脚,所以一直无缘见皇上一面。眼看青春逐渐老去,又只能在寂寂深宫中干些杂活,便一咬牙,自愿嫁到匈奴去。
当王昭君环佩琅当登上殿前的白玉石阶时,深衣裙裾、柳腰款摆;元帝和满朝文武眼中充满惊愕,怎地后宫竟有如此佳丽?但后悔已来不及了,只得眼睁睁看着王昭君“马后桃花马前雪”一路走向匈奴。
王昭君到了匈奴便改叫宁胡阏氏。她为呼韩邪单于生下一个男儿,长大后成了匈奴的右日逐王。她很受匈奴人的敬爱,汉与匈奴的关系也因此和好了六十年。
清人刘献廷有首描写王昭君的诗:“宫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单于君不知。”说明了后宫中不知还有多少如花似玉的美少女,被君王闲置而白头以终。
王昭君是勇敢的女性,她大胆选择了自己的命运,跳出后宫的深重藩篱,也给皇帝一个最深沉的抗议。
但王昭君也是值得的。后世文人描述她的诗词,算算有七八百首之多,多少和亲与随行陪嫁的宫女,事实上都名不见经传的湮没在历史的风尘之中。唐代文成公主和蕃后的功劳和贡献,就远在王昭君之上,却不见文人笔下有多少描述的诗词。
再考据一下史实。匈奴王呼韩邪早在甘露三年,也就是王昭君远嫁匈奴之前的十八年,便将部众全体移入长城,汉朝的衣食补给无缺,所以王昭君自然不可能过着“茹毛饮血”的日子,倒是涮羊肉火锅就怕吃腻了。相比之下,与其在深宫中寂寞终老,还不如到匈奴称后。套首时下流行的歌曲“向前行”,王昭君是勇敢而聪明的女性!
智慧悟语:俗话说:“宁为蛇头,不做龙尾。”占山为王,总比当深宫怨妇来的好!
一个人在生命里所寻求的,绝不是万仞宫墙或所得的报偿,而是生命自由的喜悦。勇于决定自己的命运,就是英雄!
10。王莽“诈”汉
西汉末期,皇位传到元帝手中,王莽是元帝皇后王政君的侄子。原本只是一个外戚,并无多大实权,但他野心甚大,用了一连串的阴谋诈术,笼络人心,最后竟篡汉当了“新”朝的皇帝。
《汉书》王莽传记载,有一回王莽的母亲生病,王公大臣前来探望,他叫妻子穿着粗布衣裳负责接待,还让客人以为她是仆人呢!这也为王莽博来勤俭治家的好名声。
又有一回,王莽买来一个年轻的侍婢,立刻遭来许多议论和批评。王莽赶紧见风转舵,告诉众人:“事情是这样的,朱博将军至今膝下无子,我听说这个妞是个生儿子的种,就专为朱将军买了下来。”当天就把侍婢送到朱府。
王莽有个儿子因故杀了一个奴婢,被他痛骂一顿,还迫令儿子自杀偿命,把王莽的声望又拉高了一层。
平帝继位,太皇太后见王莽深得人心,打算封他做“安汉公”,王莽假意推辞了四次,甚至装病不受,最后才在亲信大臣的推波助澜下,勉为接受。
一个“大义灭亲”、“谦冲自牧”的人,后来竟废了幼帝孺子婴,当起皇帝,可见王莽的诈术已到了瞒尽天下耳目、臻于炉火纯青之境了。
王莽以诈术包装自己的野心,并最终取得了皇位。但也为自己留下了怀疑和猜忌的心理失衡症。
王莽得帝位之后,老是感到身边大臣个个都想谋害他,于是疑神疑鬼,甚至不敢上床睡觉。一日三餐,食不知味,还经常借酒浇愁,当了个苦不堪言的皇帝。
不断的猜忌,引来连串腥风血雨的诛杀。公元二三年,大司马董忠和国师刘歆相继丧命,引起众叛亲离的连锁效应。同年十月,刘秀义军攻入长安,得宫女指引追杀王莽,后将王莽舌头割下,剁成碎块。公元二五年,刘秀即位,建立东汉王朝,史称“刘秀复国”。
王莽半生汲汲营营“诈”得汉朝,诈得了别人,却诈不了自己。王莽之败,是败在自己心中的那个“阴谋鬼”。
智慧悟语:邪恶的阴谋只能短暂蒙蔽众人,却无法征服自己的心。
当一个人连自己都无法信任自己时,便已预告了一种不幸的即将到来。诚实的奖品就是赢得信赖!
充满韵律和节奏的朝代,各路英雄竞相登场,奇计百出。在每个人物的聚合与离散中,是否有什么《力量》在冥冥中无声地操作?
11。三国传奇之美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有首卷头词: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首词极为动人,一语道尽在滚滚历史长河中,无论是英雄节士,还是奸佞小人,所有的赞誉与诛责终将湮没于时间的洪流;人生一切是非成败,功过得失到头来都虚幻无凭,只留下后世渔樵把酒促膝时,逍遥自得的一席闲谈而已。
此词为三国人物的悲凉壮阔和历史的多情与无情,揭开了千古传诵的序幕。于是,尽忠循义的刘备、关羽、张飞、孔明与奸恶残酷的董卓、曹操、司马懿等人,一个个在三国的历史舞台粉墨登场。精彩的历史情节,带来精彩的演义节奏和韵律,虽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从文学的角度看,倒也值得推崇。如果能再佐以陈寿的《三国志》正史,就是难得的将史学与文学融于一炉,读来更能痛快淋漓。
这首《三国演义》的卷头词,原是明朝杨升庵写的词牌“临江仙”,在他所撰《廿一史弹词》中第三段“说秦汉”的开场词。清康熙年间长洲大儒毛宗岗修订《三国演义》时,把它拿来放在卷头的。原非出自罗贯中之笔。
唐朝孟浩然有首《与诸子登岘山》诗,诗中有句“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对于世事浮沉和历史兴衰,已多所感叹著墨。即至宋朝,苏东坡写《念奴娇》诗中的开场“大江东去,→文¤人·¤·书·¤·屋←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更见《三国演义》卷头词的原型。罗贯中真是该对这些人说声“谢”字的。
二○○二年,莲华普门说唱舞剧演出“三国传奇首部曲”,该剧的导演有段话:“为什么三国演义开宗明义要提上这首词呢?或许,作者希望读者,在阅读书中每一位英雄人物的故事时,能有一份思、一份谢,一种宗教式的默想,从而对他们的遭遇,有着恭而敬之,同情且欣赏的态度。”所谓“宗教式的默想”该是对人生歌哭笑泪的了悟,从而抱持一种珍惜与超越的生命态度罢。也以着这样的理解,一起进入三国的历史!
智慧悟语:人类内在的生命,不会因着时空的不同,而有所改变。
要的是理解人生有时澎湃激昂,有时旷远悠渺。虚与实总在方寸一念,无论生命的型式以何种方式呈现,如能以“生命美学”观之,才是真正自我的渡化!
12。曹操也“三顾茅庐”?
《三国志》记载:刘备屯兵新野时,求才若渴。徐庶一向为刘备所器重,就向刘备举荐:“有位诸葛孔明,人称卧龙先生,将军愿意见他吗?”刘备回答:“你找他来。”徐庶说:“此人只可由将军亲自前往请见,不可屈就着将他招来。”于是刘备前往拜见,直到第三次,孔明才见了他,答应出山,这是正史。
另有一个民间流传的说法:曹操也是爱才之人,听说隆中住着孔明这么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就赶在刘备之前求贤去了。可曹操运气不佳,第一次因为冒雪前往,得了风寒,就半途折返了。后来曹操派手下大将典韦带着他的亲笔函求见。典韦是个舞刀弄枪的人,看不惯咬文嚼字的书生,而且架子端得比天高,心里上了火,便想硬绑。诸葛亮见他是个老粗,又无礼威胁,就心生一计和典韦打赌。孔明扯下腿上一根汗毛对典韦说:“你力能打碎千斤大梁,可就捏不断我的一根汗毛。”典韦不信,便使劲捏揉,当然这赌是输了,才悻悻然下山回去。曹操请孔明也因此不了了之。
刘备“三顾茅庐”在正史上是有这么一笔。民间传说曹操也曾三请孔明,虽语出无凭,但也暗合曹操爱才的性格。
南宋时宋文帝命裴松之注释《三国志》,裴松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