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晚清之开着战舰去穿越-第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部落领袖们组织成一个类似联盟的议会,决定部落捕猎、扎营、和相邻部落开战等部落事务,因此加入这一组织代表着在部落中地位的提升。

    各个小部落都有自己的领袖组织,分为两种类型:一者为年轻人组织,负责训练战士,猎人,并维持部落秩序,可称为战士公会;而另外则为各个部落的酋长,由他们组织成为联盟议会。

    由此可见苏族人组织十分严密而且混杂着一定程度的民主,对于凝聚向心力十分有效。

    苏族人确实给人以勇猛好战的感觉,那是建立在绝对的实力基础上的。整个部落超过10万人,占据了美国在中西部印第安人的一成。绝对的实力之下,自然不用太多的技巧,敢有不服,直接碾压过去就行了。

    之前,阿拉帕霍人的失败,苏族人没有感同身受,因此也就没有将所谓的华夏人看在眼里。直到接到夏延人惨败的消息,苏族人才不得不慎重起来。

    夏延人并不弱小,整个部族超过2万人,精锐战士不下七千。作为好勇斗狠的部落,战斗力自然强悍。可是,这样的精锐之师在原本弱鸡的克罗人的几次打击下就崩溃了,自己的部队过去,也没有讨得了好。这就需要仔细商酌对策。

    强大的苏族人也是有外患的,那就是齐佩瓦人。

    齐佩瓦人也叫做奥杰布瓦人,是活跃在五大湖地区的原住民部族,集中分布在苏必利尔湖四周,使用奥杰布瓦语。齐佩瓦人是定居民族,以打渔和种植玉米、南瓜和樱桃为生,拥有比较完善的社会结构。他们从法国人和英国人那里学来了火枪的用法,从而在西边打败了达科他人,扩展了自己的地盘。齐佩瓦人也是第一个和欧洲人签订详细条约的北美原住民。

    因此,这是一个文明层次甚至还要超过苏族的部落,又得到了英国人的支持,也就难怪善战的苏族人也要吃亏了。

    听闻西方的敌人也有火枪,而且背后还有一个“强大”的国度,苏族人的议会整个就乱作一团。有的说要倾尽全族之力与西方敌人决一死战;有说锋芒,徐图后进。决一死战派说徐图后进派没有血性,是懦夫,而徐图后进派则指责对方是莽夫,徒逞匹夫之勇。

    最德高望重的第一长老,也是苏族人公认的第一智者,莫苏塔则想的更多。从夏延人那里得到的情报,对方十分强大,甚至很有可能超过齐佩瓦人。苏族人与这样的对手对抗,即使获胜,也是惨胜,自己势必元气大伤,再难与齐佩瓦人匹敌,甚至灭族也非不可能。

    因此,莫苏塔一锤定音,派遣使者与克罗人尤其是克罗人背后的新华夏人接触,探探新华夏人的底线,决定是否能够和平共处,以便苏族人集中力量对付日渐强大的齐佩瓦人。

    此次苏族方面的谈判代表是乌特雅西,一个健壮而又智慧内敛的中年人。

    双方倒也坦承,并没有虚头巴脑的客套许久们很快就步入正题。

    首先是克罗族已经驱逐了阿拉帕霍人,阿拉帕霍人也所剩无几,都来到了夏延人的领地上,克罗人顺其自然的就获得了这些土地,苏族人予以承认。这就确认了克罗人与华夏人对于相当于后世蒙大拿州区域的实际控制权。这些都是谈判的应有之义。如果苏族人这都不答应,谈判也就没有必要继续进行下去了。

    接下来,就是双方的合作。

    苏族人希望能够获得华夏人的武器,不仅有冷兵器,甚至还有火枪。

    这就是送上门的挨宰啊。

    华夏人谈判代表,外交次长刘能表示,这些要求都可以满足。但是,必须将密苏里河以西的苏族人土地交给华夏人,由于密苏里北部向西北延伸的很多,华夏人将密苏里河与撒卡卡威亚湖交界处延伸向北,其西面的土地也全部归属新华夏。

    这就是是狮子大开口了。此时的苏族人活动区域虽然广阔,但是生活的中心区域就在南北达科他州,华夏人这么一分割,可就相当于将这两个州的面积划去了一半?这如何能够割舍?

    当然,以上名称都来自后世,在谈判中自然以印第安人的称呼为准。

    刘能也知道这个条件一时不可能被接受的,却提出,新华下对于这些土地并不要求一步到位,可以逐渐实现。

    比如,苏族人可以逐步用土地来交换新华夏的物资,比如,粮食与军火。等到苏族人获得了足够的土地,就可以再次交换土地了,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情。新华夏获得了新的土地,而苏族人由于有了更好的武器,想必能够获得更多的土地。

    苏族人明白,这是华夏人在驱虎吞狼,好坐手渔翁之利呢。

    不过,东面的齐佩瓦人确实难缠。前几年,还因为苏族支持法国人,齐佩瓦人支持英国,双方发生了多次战斗,互有损伤。总体而言,反而是人口更多的苏族人吃亏更大。原因自然在于齐佩瓦人拥有先进的火器。

    总体而言,虽然东部的印第安人虽然最早遭受西方人驱逐与杀戮,但是只要生存下来的,因为接受了先进文明与较为先进的武器,在与中西部印第安人的争斗中,总是处于上风的位置。

    苏族人虽然人多势众,但是同时对抗东面的齐佩瓦人与西面的克里人,就力有未逮了。苏族人与齐佩瓦人是世仇,与克罗人虽有仇恨,但是没有达到世仇的地步。要想和谈,最佳选择自然还是克罗人。

    最后,双方商定,苏族人以土地赎买的策略,用西部的400万亩土地,换取了5000支短火铳及弹药与整套马具以及大量的粮食,足够全体苏族人吃半年的,就朝东面的世仇齐佩瓦人复仇去了。

    苏族人不是没想过拿到火枪就翻脸,但是因为不知道华夏人的虚实,担心引来更大的报复,还是一路向东去吧。

    而克罗人,几次的战斗胜利,原本已经有了颗傲娇的心。但是新华夏一次性的就给了苏族人5000只火铳,这样的大手笔还是震慑到了他们。无论是华夏人的实力,还是苏族人获得火铳后的实力,都让克罗人忌惮不已。再加上华夏人虽然获得了苏族人的大量土地,但是也没有吃独食,还分给了他们100万亩土地。克罗人只能安心的接受华夏人给与的自治地位,成为新华夏新设立的达州(预计包含北达科他与南达科他密苏里河以西的土地)克罗自治县的主人。

    按照华夏人的规划,所有华夏人直接控制的地方设市或镇,印第安人自治区设县或乡,但是,不会直接设置像后世天朝那样有省一级的自治区,免得印第安人尾大不掉。自治县与自治乡只有内政方面的自治权,没有独立的外交与的军事行动权。新华夏不会向自治县乡收税,但是也不会补贴,自生自灭。对于军队规模也会根据人口的多少设置最高限额。

    克罗人对也这个条款基本满意,因为克罗人连外交这个概念都没有,而军事行动权,每次依照新华夏军事指令进行军事行动,都会获得新华夏的补助,而抢劫所得除了土地也都归克罗人所有。尤其是经过几次行动,获得的物资难以想象。而人口不仅没有损失,还大大增加,由先前的5000多人,已经增加到了8000多人,自然都是补充的女性与孩童俘虏。这些人都是将来族群扩大的关键。

    正因为担心印第安人的人*发式增长,华夏人对于自治地区才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最关键的就是借此不再扶持发展印第安人的医疗卫生事业。想当初,建国初期,由于医疗事业的发展,人口的急速增长可是史无前例的。在新华夏人口发展经常陷入瓶颈期的时候,印第安安人万一因为医疗水平的提高而进入生育高峰期,人口反而超过新华夏的主体民族汉族,那就大事不妙了。

    有了克罗人这个大手,新华夏终于进入有了代理人战争模式。

第八十章 清缅战争() 
满清的乾隆感觉最近真是诸事不顺,不仅北方边境不宁,东南有所谓大明余孽占据台湾,西南方边境也更加不稳了。

    事实上,自从1762年开始,缅甸就开始侵入清朝边境,借口是征收当地土司的赋税。对于缅甸人的入侵,当地官府虽然有所抗争,但是绿营兵不仅数量少,装备差,战斗意志更是不行。而缅甸的雍籍牙王朝,正处于新建立王朝的上升期,国势日长,军队也都是久经战阵的职业军人,还从西方引进了不少的燧发枪,战斗力相当不错,直接就将绿营秒成渣。结果就是,缅甸每次入侵,清军就只能龟缩在城内,根本不敢出头。

    乾隆自然看不得清军如此窝囊的行径。曾几次出兵,但是无论是先前的云贵总督刘藻,还是杨应琚全都以战败告终。

    无论是东北还是东南,都有新华夏在捣乱,只是乾隆却有一种无力感,因为他手中的水师根本无力对付海上的敌人。但是就因为如此,乾隆对于西南边陲小国的主动挑衅反而更加不能容忍,“海上的敌人我暂时对付不了,难道陆地上的敌人我也对付不了吗?”这段时间极度委屈的乾隆急需一场胜利来提升自己在国民心中的圣君形象。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以明瑞继任云贵总督。前两次用兵;都是云南本省的绿营兵;有鉴于当地绿营兵战斗力太差,这次则前后续拨京营健锐营满兵共三千;分次前往;另外还于四川、贵州两省内就近酌量八千绿营兵;贵州绿旗兵一万,外加云南绿旗兵五千。

    只是,虽然加大了进军力度,但是并没有了解对手的实力,连知己知彼都做不到,他们一向认为敌人是一个小国,缅兵主力绝对不会超过万人,只需要调集二、三万生力军就可征服缅甸。至于前几次的失败最可能就是清军主将不懂军事,还有就是当地绿营兵战斗力不强。

    乾隆等人的无知还表现在,同时命令两广总督行文暹罗,如果缅王战败逃往暹罗,务必尽力追擒,而浑然不知暹罗已经被缅甸所灭。

    明瑞为外戚亲贵,在平定新疆中,也立过不少军功,调任前为伊犁将军,是员悍将,乾隆甚为倚重。

    有了骄兵悍将前往,乾隆与满清朝廷再次振奋,似乎胜利即在眼前。

    这从乾隆的谕旨中可以看出。在这道谕旨集中地、着重地讲了必须征服缅甸,不许轻易允降。他提出了五项明确的具休要求。其一,必将缅甸全部征服,打下首都阿瓦,“犁其巢穴”。其二,必“戮其逆酋”,将缅王懵驳擒获献俘斩杀。其三,必“剿其凶党”,“尽歼丑类”。其四,消灭缅甸,兼并入清,“分置土司”将其分割成若干小部,择立顺从于清之头人充当土司,“定则纳赋”,缅地纳入大清国版图,缅人皆为清帝之“赤子”。其五,决不接受缅王投降,“不可仅以受降蒇事”,否则,“不足以申国威而彰天讨”。

    可惜,缅甸人给了乾隆与满清狠狠一大耳刮子。

    明瑞是员猛将不假,但是智谋上,恐怕也就是看三国演义的水平。

    明瑞认为,如果直捣阿瓦,缅甸将自顾不暇,必然与清军决战。因此明瑞几乎把所有的精兵强将都带在自己身边,意图决战。

    想法是好的,但是现实是残酷的。

    明瑞率主力出宛顶进入缅境,占领木邦城,参赞大臣珠鲁讷率兵五千留守木邦城,亲自率一万二千精兵继续前进。出木邦后,克旧小,渡大叠江,经锡箔、大山等土司管辖地区,继续率部直逼蛮结。明瑞判断,主动出击的西部缅兵为强兵所在,强兵被破,其他营寨不难破,遂决定集中兵力攻击此处。

    缅兵善守,营内木栅为深埋地下的湿木,露出地面仍高二丈,内外均有深沟,沟旁又埋锐利竹木,缅兵有木栅保护,枪炮难伤,而从栅隙处以火枪射击,威力相当不错,清军损失很重

    有一名贵州藤牌兵名叫王连,看到木栅附近一处有些木料,容易攀登,从该处攀栅而过,一人在数百名缅军中冲杀,后续十余名清兵跟着攀登而进,在他们的掩护下,王连杀敌十余名后又拔开木栅,清兵蜂拥攻入,夺得一座营寨。而后清军连连得胜。

    此战即蛮结之役,清兵杀敌二千余,俘三十四名,缴获枪炮粮食牛马甚多。乾隆皇帝闻讯大喜,封明瑞为一等公,贵州兵王连也直接升为游击。

    但是,蛮结之役也不过就是这次远征缅甸的唯一亮点了。

    蛮结之战后,明瑞更加轻敌,继续率兵深入,一路飞奔至象孔,距离阿瓦仅70里。但是在缅甸的坚壁清野下,清兵粮尽、马疲、人乏,但是却无法补充,也无法休整,已经无力攻城。明瑞无奈,只得下令退兵。

    缅兵探查到清军撤兵后,开始大举反击。清兵没有补给,时期低落,打算退回木邦,但是此时的木邦其实已经失陷了。

    糟糕的是,明瑞之前分兵北路的清兵攻击老官屯不下,伤亡不小被迫退至四十里外的旱塔。

    在南面战场,缅兵攻占木邦和击退北路清军后,几乎全部主力都赶赴明瑞军处,数万缅兵将明瑞的万余清兵围困在小孟育处。

    乾隆皇帝数次令北路的额尔登额接应明瑞,明瑞也曾经十四次向额尔登额求援,但是额尔登额畏敌如虎,眼看着明瑞孤军被灭。

    明瑞军几天后,沿着探明的小路突围,明瑞与领队大臣率领数百满洲兵殿后,领队大臣扎拉丰阿中枪阵亡,另一名领队大臣观音宝,突围时连连发箭,每击必中,最后手中只剩下一根箭,遂策马冲向草丛,以镞刺喉而死。激战之中,明瑞右臂、胸部也被鸟枪击中。明瑞自知突围无望,将发辫割下交给仆人双喜带回给乾隆,自己则自缢身亡。

    战至深夜,浓雾四起,清军乘机各自逃散。

    乾隆帝听闻明瑞大败身亡的讯息,震怒无比,将额尔登额逮捕进京,处以磔刑,同时北路军的云南提督谭三格也被处死。明瑞的灵柩归京后,乾隆帝亲临吊唁,赐谥号果烈。

    乾隆此时对于缅甸终于有了新的认识,不想继续战争。

    只是,此时已经骑虎难下,满清已经容不得再次失败,更何况,明瑞还是自己的心腹爱将,也必须为他报仇雪恨。

    而且,缅甸的求和信也刺激了乾隆。缅甸以战胜国自居,认为罢兵议和有利于两国,若是清廷不肯,缅甸也不怕。同时缅甸也提出,要将波龙、卡瓦等已归附于清廷的土地及人口,归还给缅甸。在军机处翻译的缅甸来信中,缅方甚至称:“若留在你们地方,理上不应该,恐怕后来要带兵来要这些人,你们天朝大皇帝又要见怪了。”

    这封信把乾隆气得七窍生烟,大骂道:“不知天高地厚,肆口妄言,竟与犬吠无异。”

    乾隆打算第四次远征缅甸。

    再次以以傅恒为经略,阿桂、阿里衮为副将军,开始了第四次远征。此外还有海兰察、额森特、普尔普、哈国兴等勇将。可以说,第四次出征缅甸汇集了乾隆朝最多的名臣勇将。在兵力、后勤上乾隆也做了充分准备,从全国各地调集精锐兵丁约四万余人,又征调马骡六万多匹。

    只是,众人到了缅甸,才发现发现实际情况更为艰难。缅甸水土潮湿,瘴气弥漫,易发疟疾、痢疾等疾病,官兵感染疾病者甚多。其地势异常险峻,粮草补给困难,许多地方骡马难行,只能靠人力。

    因此阿桂、阿里衮在前方按兵不动。

    接着首席军机大臣傅恒带着满蒙精兵超过万人从北京出发,原本是打算支援缅甸战场。不过,与历史不同。此时由于江南发生了意外的事情,傅恒不得不转向东南。

    乾隆不得已;改以阿桂为主将,严令马上出击,阿贵无奈出兵。

    结果是显然的,清军还是败了,打败清军的不是缅甸人,而是缅甸的气候,清军因为不习惯缅甸的湿热气候,损伤大半,已经无力再战。

    在清军陷入困境时,缅甸统帅诺尔塔突然给了清军一条生路,决定停战议和。诺尔塔认为,中国地大物博,国力强盛,人口众多,此次击败了清军,恐怕将会彻底刺激乾隆,引来新一轮更大规模的入侵。故而力排众议,决定停战议和。

    阿桂与缅甸人达成和议。和议签订后,阿桂迅速撤兵,逃脱了全军覆没的危险。

    只是,没有取得任何战果就私自与缅甸议和,让乾隆很失望。

    果然,乾隆得知阿桂签署和议后大怒,不久,阿桂被革职留任,不久又免去阿桂两个儿子御前侍卫的职务。次年,因为阿桂反对乾隆再次出兵攻缅,免职,作为普通士兵效力赎罪,两个儿子被发配边疆。

    乾隆南征缅甸,其实以失败告终。只是,东南战场也不让他省心。

第八十一章 烽火江南(一)() 
68年春,大名台湾府,台南,现在已经被改名,与郑成功时期极其类似,叫明京,仅仅是前面少了东都两个字。

    王秋已经看了一个上午的文件,眼睛酸涩,老腰也酸痛起来,站了起来,伸了个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