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读懂西游记-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1节 不是开始的开始
唐朝贞观十三年七月十五,一个对平常人来说是个不能平凡再平凡的日子,唯一不同的是这天是中国的中元节,唐朝的百姓都在忙着上坟。而在距离长安十万八千里远的灵山上,佛教全国代表大会正开的如火如荼。当然他们不叫全国代表大会,他们叫盂兰盆节。

  参加会议的代表为诸佛、阿罗、揭谛、菩萨、金刚、比丘僧、尼等,大会由如来主持并做主题发言,主题为《高举佛教理论旗帜,争取西经东渐的伟大胜利》。

  这是一个不是开始的开始。说它是开始,是因为如来在今天才向全体人员明确了今后的行动纲领,说它不是开始,因为这个会议召开之前,我佛已经做了大量的筹备工作,可以说这次会议来的太不容易了。

  且看如来的开幕词:

  “自伏乖猿安天之后,我处不知年月,料凡间有半千年矣。今值孟秋望日,我有一宝盆,盆中具设百样奇花,千般异果等物,与汝等享此盂兰盆会,如何?”

  果然是领导,这个开幕词做的不动声色,表面意思不过是让大家过来吃肉喝酒,但是头一句已经听出如来是如何的迫不及待了:我等这次会议已经半千年了。果不其然,且看如来实际发言内容:

  “我观四大部洲,众生善恶,各方不一。东胜神洲者,敬天礼地,心爽气平;北巨芦洲者,虽好杀生,只因糊口,性拙情疏,无多作践;我西牛贺洲者,不贪不杀,养气潜灵,虽无上真,人人固寿;但那南赡部洲者,贪淫乐祸,多杀多,正所谓口舌凶场,是非恶海。我今有三藏真经,可以劝人为善。”

  讲到这里好学的菩萨们举手发问::“如来有那三藏真经?”看来如来领导下的佛教很有*作风,在他讲话的时候,下属可以随意发问,这也表明了佛教此时的活力。

  如来道:“我有《法》一藏,谈天;《论》一藏,说地;经一藏,度鬼。三藏共计三十五部,该一万五千一百四十四卷,乃是修真之经,正善之门。我待要送上东土,叵耐那方众生愚蠢,毁谤真言,不识我法门之旨要,怠慢了瑜迦之正宗。怎么得一个有法力的,去东土寻一个善信,教他苦历千山,远经万水,到我处求取真经,永传东土,劝化众生,却乃是个山大的福缘,海深的善庆。谁肯去走一遭来?”

  这段是整个会议的关键,也就是指出了佛教今后的行动纲领——西经东输。

  那么我们就仔细分析一下如来的讲话吧。两段话传达了两个精神:

  第一个精神是我佛领导下的西牛贺洲形势一片大好,而别的地方,尤其是南赡部洲的人民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我们必须用我们的革命理论去解放他们。这是革命的方向性问题。

  第二个精神如来认为输出革命理论最好的方式是让被输出方自己来取。具体方式就是让唐朝的人亲自来取经。这是实现革命目标的策略问题。

  我们来研究一下如来的说法

  先说如来表达的第一个精神,

  通观整部书,我们可以发现如来纯粹是在说谎。

  第一:西牛贺州真的是形势一片大好吗?如果仔细看看唐僧所走的路途,可以发现十万八千里的路程,有十分之九是行走在西牛贺州的土地上的,从第二十三回 三藏不忘本 四圣试禅心那里开始唐僧已经进入西牛贺州的地盘了,而此时唐僧不过走了一年,一万多里路。唐僧一路上的所见所闻都是发生在如来的地盘上的。妖魔横行,强盗如林,天灾不断,人不敬佛,这难道是如来宣称的我西牛贺洲者,不贪不杀,养气潜灵,虽无上真,人人固寿吗。

  第二:南赡部洲真的如此差劲吗?唐僧在西方路上路过的国家,其政府基本都拿唐朝来的唐僧当做圣僧贵客招待,可见唐朝的国力和影响是何其大也。而西牛贺州的普通民众也不时表达一下对唐朝的向往之情,有的甚至很羡慕唐僧生在唐朝,都想下辈子托生在唐朝。

  由此可见如来传达的第一个精神完全是一派谎言,把拯救南赡部洲人民于水火中作为输出佛教理论的理由很是牵强,此话不过是作为领导的如来在开会的时候唱的高调罢了。这也是所有作为大领导的一贯做法。

  再看第二个精神。

  第二个精神充分表现出如来实施革命行动的智慧。主动去送不如让他们来求。为什么这么说?

  主动去送表明自己的东西太过便宜,而且别人还可能不会接受。联系我们现实的活动,上门推销的东西有几个我们会马上就接受,说不定还会把推销员给骂出去。只有上门的买卖好做,不但显得自己的东西好,而且买卖做的还很顺利。如来是很懂市场营销的。

  从广告学的角度说,让人来取,而且是历尽千难万苦来取,有很大的宣传效果,就如同现在电视里的医药广告,让患者来说话来推荐,可信程度比较高。而南赡部洲的人自己来求经就充分显示出佛教理论的有效性。都来看看啊,我们自己的人命都不要,而走十万八千里去取他的经,可见人家的疗效确实很不一般啊。

  再一个从被输出方政府的角度来说,你不经过我的同意,就擅自把你的革命理论拿到我的国家来,你当我不存在吗,这势必要激起被输出国政府的怀疑。而政府不合作,事情就很不好办了。如果是被输出国自己要求的,那另当别论了,这也可以避免别的政治势力说闲话。

  所以如来输出佛教理论的策略是很高明的。但是越是高明的策略越是需要极其周全的策划和能干的人才能完成,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前功。

  向东方输入佛教,这项行动关涉到好几方的利益,起码会牵扯到四方力量:

  一是以如来为首的佛教

  二是以玉皇大帝为首的天庭

  三是以太上老君为首的道教

  四是以唐太宗为首的唐朝政府

  西经东输的计划要想成功,必须要取得这几方高层的一致同意才行,有一方不同意,这个计划就不能成功。

  取得四方的一致认同,这是一个很复杂问题,这充分考验如来的智慧。

  解决这个问题后,接下来就是另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取经队伍的人员构成。

  取经人员不是谁都可以去的,这里有几个标准:

  一、 对佛教要绝对忠诚。

  这个很容易明白,只有忠诚佛教,才能有坚定的毅力把取经的任务完成,并且保证不出差错。

  二、 要有真本事。

  取经不但是个理论活,更是一个业务性很强的工作,不是谁都可以办,取经人员要有足以应对突发事      件的能力

  三、 需要各方都接受。

  取经活动本事既然是四方同意的结果,当然取经人员的录取也要照顾各方的利益,这不但能让各方对取经放心,不至于怀疑如来的动机,而且还可以减少取经的阻力。

  策略有了,关键是实施,可以说唐僧取经从开始就在按照如来的意愿发展的,至于如来如何达到他的目的,就是本书所讲的了。

第2节 悟空出世
悟空活过三回,第一回得道前,第二回得道后,第三回成佛后。每一回的活法都不一样,境界也不同。

  悟空与众不同,从他出生就可以看出来了,他是从石头里面蹦出来的,说他没有父母一点也不假,如果非得给他找个父母的话,只能是天为父地为母,所以悟空在不姓孙之前应该姓天。

  悟空出生的时候,崩裂的声音竟然都惊动了上天,这注定悟空不平凡的一生。

  刚出生的悟空和一般的猴子没有区别,如果有区别的话,那就是胆子很大。

  有胆子就有希望,况且悟空不但有胆子,还有脑子,能抓住机会。

  群猴一次不经意的打赌成就了悟空的猴王地位,成了猴王的悟空很快乐,革命小酒天天醉,美丽母猴天天睡,这样一直过了三百多年。

  三百年的时光一晃而过,悟空也过了三百多年的酒色生活,在某次举杯豪饮的时候,悟空在酒水的倒影里看到自己已经老去的容颜,“酒色已经掏空了我的身体,英雄不在啊。”悟空不禁感伤道。

  于是他决定再也不能这么过。

  在一次酒宴上悟空发表了他的想法,这个想法也充分表明了悟空的与众不同,他的想法其实很平常,但是也不平常。

  他这个想法是有关死的问题,每个人或者猴都会面对死的问题,但是能够意识到死的没有几个。

  悟空不考虑怎么学好当猴王,他学习人家当哲学家了,而且一下子就进入到哲学里很深刻的一个问题:终极关怀。

  有哲学头脑的悟空还有行动的勇气。说干就干,他要去学习长生不老术,他抛弃了他的美猴,美酒和儿孙,走的时候头也不回。

  神仙的世界很精彩,但想修成神仙却很无奈,修仙成道就如同买彩票,运气是唯一的条件。悟空找了很多年也没有找到,但是他并没有气馁,时间的流逝,让他有机会进入西牛贺洲

  西牛贺洲是悟空的福地。

  那天悟空在一座山上,听到一个人在唱歌,歌词悟空不一定都听清了,但是有两个字却灌到他耳朵里——黄庭。

  悟空自从离开花果山,脑子里一直想着神仙的事情,在寻找的这些年,也一定打听了不少关于神仙的事情,收集了不少二手资料。

  “黄庭!!!”悟空听到这两个字就兴奋,可见他是知道黄庭和神仙有关系。看来离神仙不远了。

  他亟不可待,上前就喊人家神仙,悟空寻找的太辛苦,现在听风就是雨,听到和神仙沾边的就喊人家神仙,就如同饿极的孩子,看见有奶的就喊娘。

  这一喊不要紧,给悟空带来了两个消息,一个坏的,一个好的。

  坏的是唱歌的不是神仙,只是个打材的。

  好的是这个打材的知道哪里有神仙。

  与众不同的悟空终于拨开云雾见晴天了,经过十多年的寻找,他终于知道神仙在哪里了。

  于是他兴冲冲的去了,到了以后却不进去,只是在外面爬树吃果子玩。

  悟空当时的心理是何其的矛盾,经历千难万苦终于找到神仙的住处了,但是这只是一个开始,人家神仙收不收自己为徒弟还是一回事呢,就算是收了传不传自己长生不老术更是一个问题。

  所以悟空看见了神仙的大门却不愿意进去,他宁愿沉浸在寻找神仙的悲壮的*里。

  但出乎悟空意料的是神仙派人来喊他了,悟空有点兴奋过度了,趴到老师面前就是磕头,

  轮到老师说话了:你先别拜了,你姓什么?先把你的简历报上来吧。

  悟空也许是兴奋过度,把老师的问话都听错了,把姓都听成性了,悟空说自己无性,意思说自己脾气真是好极了,从不发火。

  这话其实也不假,十多年在外流浪的生活,把悟空的棱角都磨平了,虽说悟空在花果山是很阔的,也是个猴王里。但是此一时彼一时,该装孙子的时候就得装孙子。至于以后得道后悟空性情大变,不但有性,而且性发起来还很大呢,为什么?本事大了吗,

  人的本事和脾气成正比。

  经过一番盘问,老师终于答应收他为徒了。而且老师还给他取了名字:孙悟空。

  看来给别人取名字也不是随便起的,你得有那个资格。

  悟空的老师名为菩提道祖,谜一样的神仙。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3节 悟空学艺
经过长久的寻找,悟空终于可以和神仙学习了,虽然他进的只是一个民办学校。

  尽管是民办学校,老师却很厉害,学术水平是院士级别的。

  菩提祖师收下了悟空,对悟空的教育安排也是因材施教。

  首先要解决悟空的语言问题。毕竟悟空只是只猴子,人有人言,猴有猴语,人的语言对于悟空来说是一门外语,只有学好外语才能学到先进的技术。

  可见要想自己本事高,学习一门外语是多么的重要。

  悟空进入学校后,首先做的就是认字说话,待人接物,有时候还要干像打扫卫生,劈材等粗活,而且一干就是七年。

  七年下来,悟空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是不怎么样,当老师问他来到这里多少年的时候,悟空还得借助吃饱肚子的次数来表示,就像幼儿园的小朋友数数还要查手指头一样。

  但是既然都学习七年了,也就意味着悟空怎么也说也是接受了七年义务教育了,该发初中毕业证书了。

  菩提老师是一个很有责任心的老师,既然自己的学生都接受完义务教育了,当然要给学生以后的生活一个合适的安排。

  菩提老师问悟空:你想学点什么技术啊?

  看来菩提开的是中专技校,接受完义务教育就要学习技术了。

  悟空很谦虚的说:学什么都行,只要有点道气就行了。

  菩提说:我们学校开了三百六十门专业,每门专业都可以获得国家承认的证书,你想学习哪个?

  悟空还是很低调地说:老师让我学什么我就学什么。

  菩提一连说了三个专业,分别为“流”字门专业,“静”字门专业和“动”字门专业,可是悟空都不愿意学。

  看来悟空刚才说的话都是谎话,什么只要有点道气就行了,什么老师让我学什么我就学什么,只是先套套老师的话再说。等老师的答案不能够满足自己的时候再说不愿意,这样既可以表现自己的谦虚,又能够有缓和的余地,看来悟空这七年确实没白学。

  悟空为什么不愿意学这些呢,原因只有一个:学这些都不能长生不老。

  悟空出来学习的目的性很强,就是来学习长生不老的,其他的一概不感兴趣。

  对于一个从社会中重新来到学校的人来说,学习的目的都很强,因为只有在社会上呆过的人,才真正明白自己欠缺什么,作为花果山的猴王,悟空缺少的就是长生不老,如果不是长生不老,我学了又什么用呢。

  老师说了三个专业,悟空三次回绝,菩提这时候觉得自己小看悟空了。

  当时他一定很为自己歧视动物的行为而感到惭愧。所以他决定在暗地里和悟空谈谈。

  但是菩提老师毕竟怀疑一个猴子能有多大的抱负,他如果志大才疏呢,不枉费了自己的一片心血吗。

  于是菩提老师决定考验一下悟空,看看他的悟性如何,有没有资格学习真本事。他给悟空出了一个哑谜。

  考察的结果是悟空顺利过关。

  这样悟空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锲而不舍的精神终于可以学习自己梦寐以求的技术——长生不老术。

  菩提老师教了悟空也就是三四年的真本事。

  头三年主要是基本理论问题。

  学完理论,还有就是七十二般变化和一个筋斗就十万八千里的驾云功夫。

  我们首先要说说七十二般变化。

  悟空其实并没有想学七十二般变化,他主要想学的就是长生不老术,那么七十二般变化和长生不老术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看看原文怎么说:

  “早过了三年,祖师复登宝座,与众说法。谈的是公案比语,论的是外像包皮。忽问:“悟空何在?”悟空近前跪下:“弟子有。”祖师道:“你这一向修些什么道来?”悟空道:“弟子近来法性颇通,根源亦渐坚固矣。”祖师道:“你既通法性,会得根源,已注神体,却只是防备着三灾利害。”悟空听说,沉吟良久道:“师父之言谬矣。我尝闻道高德隆,与天同寿,水火既济,百病不生,却怎么有个‘三灾利害’?”祖师道:“此乃非常之道,夺天地之造化,侵日月之玄机。丹成之后,鬼神难容。虽驻颜益寿,但到了五百年后,天降雷灾打你,须要见性*,预先躲避。躲得过寿与天齐,躲不过就此绝命。再五百年后,天降火灾烧你。这火不是天火,亦不是凡火,唤做阴火。自本身涌泉穴下烧起,直透泥垣宫,五脏成灰,四肢皆朽,把千年苦行,俱为虚幻。再五百年,又降风灾吹你。这风不是东南西北风,不是和熏金朔风,亦不是花柳松竹风,唤做鸹风。自囟门中吹入六腑,过丹田,穿九窍,骨肉消疏,其身自解。所以都要躲过。”悟空闻说,毛骨悚然,叩头礼拜道:“万望老爷垂悯,传与躲避三灾之法,到底不敢忘恩。”祖师道:“此亦无难,只是你比他人不同,故传不得。”悟空道:“我也头圆顶天,足方履地,一般有九窍四肢,五脏六腑,何以比人不同?”祖师道:“你虽然像人,却比人少腮。”原来那猴子孤拐面,凹脸尖嘴。悟空伸手一摸,笑道:“师父没成算。我虽少腮,却比人多这个素袋,亦可准折过也。”祖师说:“也罢,你要学那一般?有一般天罡数,该三十六般变化;有一般地煞数,该七十二般变化。”悟空道:“弟子愿多里捞摸,学一个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