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烽火智囊-第3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袭,他制造的行动总是干净利落发挥战斗效能。奇袭的成功,其间包含他一系列的战力培育,征兵、训练编程、意志灌输、单兵战力、协同作战、进击速度、基地建设,他都举重若轻予以导成。
此种奇袭颇有现代美军小股特战群的味道,高度的智勇胆力浑然一体,取得出乎意表的战果。可惜南迁派到多个地方服务,颇受掣肘,未能在中枢力行反攻之计。
他具有编练特种部队的能力、心力、智力,并很快产生高度的行动运作效果。无论在古在今,都是不多见的。
他所编练的部队所用武器,包括防御和攻击都较那个时代各方部队有所改进创新。
辛弃疾在40岁的壮年到了湖南,任湖南安抚使,稍有独当一面的事权,他就开始编练军队,招募农家精壮子弟,成立步马组合的飞虎军。史称“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他在湖南编练的飞虎军,所用战马,专门从广西边地辗转购来,这种千挑万选之良种边马,彪悍耐战;步兵精锐2000人,骑兵500人,协同依托作战,平时注重实战训练,预设实战推演,强调快速作战。不久已建成一支极为罕见的攻击型基干部队。他在各种人事纠纷中左推右挡,尽量将掣肘化解到最低,辛苦经营将此部队保持了很长时间。
从蒋纬国回溯辛弃疾(22)
辛弃疾的军事地理、战略眼光,是以编练特种部队、建立能战之旅为依托的,绝非刘斐之类第五纵队纸上谈兵虚应故事所可比拟。
辛弃疾的兵学实践在其办理马政一事上最能见出他的良苦用心。
苏洵批评宋代政治弊端,深中肯綮,“政出于他人,而惧其害己;事不出于己,而忌其成功”(《上富丞相书》)。
这也是辛弃疾所处的时代悲剧所在。
宋时兵制,吕思勉先生说,兵力逐渐*,宋代初起,兵力为20余万;太宗末年,增至66万;至仁宗时,西夏兵起,乃增至125万!真是可怖。
这只是毫无意义的数量的增加,兵不知将,将不知兵,训练毫无,指挥稀烂。带兵之人,渴盼兵力增加,乃是为了克扣军饷以自肥,役使兵员以图利。为了养这些不中用的兵,国家赋敛之重,达至极点。宋代南渡之初,情形是军旅寡弱,包括较为强大的御前五军,如岳飞的同僚刘光世,在其人死后,部队瞬间即叛降伪齐。
宋代还有制约国家梁栋的那就是外患之下的结党营私。起初的动机无论好坏,是否纯粹,到后来都变成意气与权力的竞逐。大家宁可误国,也不肯牺牲自己的意见与脸面,当然更不肯放松自己的私利。
专制扭曲人性,戕害人性,也对国运实施事实上的破坏。并非中国无人,而是结构性弊端,佛也救不得。
辛弃疾没有更大的天地供他洪波涌起,譬如他的养训军马策略,就毁于一旦。
在北宋时期,马政已经纰漏不修,王安石对症下药有所政策调整,但也和他的青苗等法一样,走入末路,使老百姓大起反感。军马用于冲锋陷阵,民马用于托运货物,两者竟被王安石混淆,如马病死,还要老百姓补偿,于是民间大起反感。
除了这些,还受到皇权专制政体固有弊端的打击影响。
本来呢,大的框架和议事规则定下来后,操作的争论无伤大雅,论辩还有利择善而从。而在专制之下,名堂就来了,歧路就多了。于是民生经济大受制约,精神空间幽闭,这样的人间世,还会有什么生机呢?
民初野史氏的《乌蒙秘闻》说是专制厉民之习,乃是一种妄自尊大,污吏擅作威福,对蛮族外人更是淫虐蹂躏,不逮牛马。而蛮人亦非木石,一有警觉则激而生变。《范成大年谱》引宋人笔记说当时朝廷征收战马,“然官吏为奸,博马银多杂以铜(与蛮人交易),盐百千为一春……所赢皆官吏共盗之,蛮觉知,不肯以良马来,所市率多老病驽下,致能(范成大)为约束,令太守……增足盐畚……”
辛弃疾就要在这样的时空中挣扎。他对军马的作用认识极为深透。在那时,战马的作用相当于今之战车、坦克,古代胡汉战争都用马队,北方地势平坦,如欲逐鹿中原,马队极端重要。办马政有如联合勤务中最为重要的一端,辛弃疾又是北伐的力赞者。
训练特种攻击部队正是辛弃疾对北宋军政弊端的反拨。北宋军事训练极不得宜,到宋仁宗时代,征召农民训练为兵,保甲制度实施后,禁令苛刻,训练时间与农忙冲突,而不去调整,武器又须民间自行购置,种种弊端,农民大为反感,有自己锥刺眼睛致盲者,有自断其臂膀者,有自毁肌肤者,目的皆为逃避兵役。而王安石等辈不知此,仍梗着脖子说,“自生民以来,兵农合一”,就寻常道理来看,他的话没错;问题是这些民兵,保卫自己几里左右的家园尚可,如是大型野战或特战,那就只有丢盔弃甲了。
从蒋纬国回溯辛弃疾(23)
辛弃疾的特种骑兵观念和实践,即是要建立一种快速反应部队,一者可以随时用于进攻和防御,一者具有威慑力,也便于调动;另外,也可视需要在重型和轻型部队之间转换,有利于补给的迅速获取。
甚至他的词作,多有速度与火力心理的投射,诸如“谁信天峰飞堕地,傍湖千丈开青壁”(《满江红》),“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八声甘州》),“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永遇乐》)皆是。
抗战期间,第九战区幕僚长、兵学家赵子立说过,“当然运动中的部队比占领阵地的部队容易打”,意味等到敌人立足已稳,就要麻烦得多。而要打击运动的敌人,则己方必须具有更为迅捷的运动速度,辛弃疾训练特战部队的心曲实即在此。
辛弃疾所力求达成的军事攻击的硬实力,如能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渊然融合,则军事实力也可转换为一种软实力,它可以展开演习、吓阻,帮助冲突地区撤离非战斗人员,实施人道主义和灾难救援等等,软实力是通过吸引而不是胁迫手段得到所期望结果的能力。
他的名作《九议》,密布历史的经验、地理的考量、现实的对策。军事的作用经纬交织,贯穿其中。
《九议》从南北体力差异来衡量,指出身处危局、面临危机,必须以极高明的头脑来措置。他比较敌我双方兵力配置战斗力差异,说明优势与劣势在不同形势下的转换。提出对策,应以多种办法分散敌方的兵力达到牵制的目的。其中须以深远之计迷惑对方,使其首尾多处难顾,然后击其首脑要害,再进击其腹心,使之解体。
侦察权衡,明虚实缓急之势,因前述南北方人的体力差异,糊里糊涂的硬碰硬无异于“驱群羊以当饿虎之冲”,所以,不能以力搏力。
《九议》指出了政治上的小矮人居间操作,而导致国家的不幸。他说,设使国家政治上轨道,则恢复北伐并非万难,甚至可说是简单的事体。但要事情变得简单,前提必须是政治的得体,如果“言与貌为智勇,是欺其上之人,求售其自身”,那就一切全瞎了。指出在政治上轨道的前提下,军事也不是那么复杂的,只要掌握纵横变化不拘一格就把握大概了,“大要不过攻城、略地、训兵、积粟、命使、遣间,可以诳乱敌人耳目者数事而已……譬之弈棋,纵横变化不出于三百六十路之间”。
《九议》的前言,则在“战者,天下之危事;恢复,国家之大功”的原则之下,举出左、中、右各派的典型言论,以及其心理背景,弥漫着“因为懂得,所以慈悲”的高明战略表述。
稼轩的《论阻江为险须藉两淮疏》说明长江作为军事险要,必须是在凭借两淮的前提下才能成立。长江隔离中国分成南北,从来“未有无两淮而能保江者”。两淮地势绵延千里,势如张弓,敌骑一旦扑到长江沿岸,东趋西走,如在弓弦,荡然无虑。但能在其中予以截断,则其东西不能相顾,而其北来之兵,则如行走弓背,道路迂远,悬隔千里,势不相及,消灭他们就好办得多。古之善用兵者,辄以常山之蛇作比喻,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击其身则首尾俱应,这是强势状态,但就两淮形势而言,如果以精兵截断其中,淮中即是其身,若断其身则首尾不能相救。
他的这段论述,或许就是20世纪40年代末期蒋先生决意在徐蚌决战的心理背景。 。 想看书来
从蒋纬国回溯辛弃疾(24)
明朝的纯文人,系指挥家、谋略家,军事与战术的具体措置在其次,主要是靠常识打仗,靠设计打仗,譬如于谦,在英宗被俘后,他和蒙古的也先大战于北京,都是几十万人的大会战。熊廷弼、洪承畴、袁崇焕都是书生,也是指挥大军作战的主帅,王阳明在江西剿匪作战总是靠出其不意取胜。
可辛弃疾有所不同,辛弃疾是战术家,也是战略家;是谋划者,也是操作者。他可以沉静制订战略,也可亲自驱动雷霆之怒。
同为打仗,同为书生作战,辛弃疾与民国的书生更多精神形质上的类同,而和明朝书生还多些气质上的区别。
辛弃疾的所有用心,在在表明,他要以强军固民的方法来消除笼罩在头上的掠夺、奴役和屠杀。“以战去战,以刑去刑”,用战争消灭战争,用刑法消灭刑法,用暴力消灭暴力。从而迫使北来的强敌逐渐放弃血腥的暴力压迫。他孜孜矻矻所做军备努力,涵盖临事须当机立断,不要姑息的疑问,随时随事予强横掠夺者以正义的制裁,如此,来侵者方有可能知难而止,不敢轻予启衅;否则彼必以为人尽可欺,由暴力威逼而走入疯狂,利令智昏,忘却本来,只要阁下的土地一天不尽,他的欲壑永难填满。
他做建康府通判之际,湖湘一带盗贼蜂起,弃疾悉平之。不过他对盗贼起来的原因思索极深。他上奏疏分析之,皇帝也被他说得点头称是,弃疾说:“……田野之民,郡以聚敛害之,县以科率害之,吏以乞取害之,豪民以兼并害之,盗贼以剽夺害之,民不为盗,去将安之?夫民为国本,而贪吏迫使为盗,今年剿除,明年铲荡,譬之本焉,日刻月削,不损则折。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为由,讲求弭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后来在江西做官,拯救民间饥荒,他也有不同寻常的平衡借贷之术,使骚乱危机瞬间化险为夷。
此间充溢罕见的慧眼卓识,以及智识者的道德良知。政治的眼光、行政的手腕、处理危机的才干,都是如此的妥帖高明,可钦可佩。谈到地方建设诸要端,关钮细节的处理,闪烁人性真善的不灭光辉,他披沥以道,具泣血之诚,我辈后人也读得泪眼婆娑,恨不能乘霍金所说的时光机器,回溯12世纪的南宋,共与辛公,浮一大白。
至于他的为人与交际往还,“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辛弃疾42岁的时候,因刚拙自信被奸人弹劾而去职,卜居上饶。此后20年间,他曾短时间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安抚使,剩下的时间都付诸乡居生涯。
柳亚子在他的《沁园春》词中写道:“才华信美多娇,瞧千古词人共折腰,看黄州太守,犹输气概;稼轩居士,只解牢骚。更笑胡儿,纳兰容若,艳想浓情着意雕。”
真是牛皮哄哄,不知天高地厚,气泡大于海,眼孔小于针。辛弃疾把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他的牢骚,充溢家国陆沉,干戈春秋的深沉感慨。其中更有战略要素被搁置、被打压的扼腕之痛,柳氏说人家只解牢骚,他懂得啥叫牢骚?精神境地和智慧手腕与辛弃疾差得天远地远,只好在那里盲人摸象、蒙昧臆测了。
辛弃疾的作品尤其是他的词作,缭绕挥之不去的愁绪、把栏杆拍遍的悲凉。此皆体制的污糟所致,一个风雨飘摇的政权,操纵在见风使舵、毫无原则的三流小人手中,他们纵歌于漏舟之中,痛饮于焚屋之内。他们“狗熊”所见略同,用夜行人吹口哨的虚怯,操弄着那个随行就市的影子政府。内耗凶险固执,对付外来侵迫一律的软骨头,像没有脊梁的海蜇皮。辛弃疾这样的战略家,只能灰头土脸,处处丢分了。哪怕是优游的清兴,也被愁绪包裹,正如《鹤鸣亭独饮》所说:“小亭独饮兴悠哉,忽有清愁到酒杯。四面青山围欲合,不知愁自哪边来。” 然而,僵化的制度携带对人本的杀灭、对人性的毁伤、对才俊的构陷,群小汹汹,志士悲哽,内在的消耗犹如基因,随着辛弃疾们的投置闲散,无端见疑,南宋的国祚也逐渐走向了尽头。
参谋生涯的最后作业(1)
被搁置的绝境自救之策
徐蚌会战开打,把前线最重要的幕僚舒适存推到风口浪尖。
舒适存的参谋作业,在徐蚌会战的紧急关头,闪射出一丝可贵的亮光,旋即归于幻灭。大战的局势,自此不可收拾地狂泻直下了。
那是1948年的深秋。杜聿明抱病勉做刘峙副手,他迈着蹒跚的步履,爬上南京某饭店三楼的房间,力邀舒适存出任第二兵团副司令官兼前进指挥部参谋长,舒适存以义不容辞,遂与其同飞徐州。
此时的形势是,解放军华野、中野围困徐州,并扼制黄维兵团于南平集附近。而杜聿明所辖三个最能打的部队,即邱清泉、李弥、孙元良三个兵团,则固守徐州,11月底,向永城方面旋回,争取外翼,试图与黄维会师。
11月的最后一天,杜氏集团分两路乘夜色突出永城重围。两天后,邱清泉到达孟集,旋被包围,孙元良兵团到达洪河集,李弥兵团到达袁圩,杜聿明命令邱兵团向南攻击、李兵团向东南攻击、孙元良兵团向西北警戒前进。邱李两兵团竟日猛攻,收效甚微,盖以解放军利用星罗棋布的村落地带,作纵深配置,顽强抵抗。不得已,指挥部进至陈官庄。12月3日,国民党部队空军及地面战车运用到最大限度,伤亡很大,是夜杜氏决采三面掩护、一面攻击的战法,而解放军四面合围犹如铁桶,难以撕破。即曾经纵横驰骋、锐不可当的邱兵团,以全力向南攻击,每天仅进展数里,甚或不进反退,于是战况胶着,维持原有阵地,已极费力,要想突破,已属妄想。
这个时候,作为前线总幕僚、战略智囊的舒适存,他的重要意义显现出来了。
“我乃向杜氏建议,长此僵持,兵员日益消耗,粮弹不继,终非善策,应乘围困未固,粮弹未尽,天气未变,速作辐射式的突围,杜氏首肯,于12月5日晨,杜氏召集各兵团司令官会商作战方策,决议各兵团以军或师为单位就地突围,各自相机行动,分向信阳、潢川间集合,再作后图,并决定于是日夜间,依杜氏电话开始行动,议甫定,忽报孙兵团正面被突破,孙遂先行离去,杜邱两人即召各军长研究实施突围之技术问题,此时邱氏意忽中变,反对突围,力主拼战到底,以死殉国,杜氏决心动摇,竟罢突围之议,苦撑至1月9日,全军覆灭,邱氏实践殉国之言,蹈亡,余曾挽以联云:“雪夜困重围,不用吾谋,公有决心拼一死;云天怀旧雨,更伤国事,我余热泪洒千行。”(《如此一生》,《传记文学》杂志总第138、139号,1973年出版)
三天后的12月8日,舒适存被派从包围圈乘战机起飞,往南京请示机宜。次日即偕同空军指挥官飞临陈官庄,决定空投粮弹。随后的十几天中,天气骤变,大雪纷飞,阴霾蔽天,无法空投,官兵饥疲已极,民间粮食,无可搜括,军中马匹,宰食已尽,解放军重兵全线收缩包围圈,伤亡惨重,粮弹俱尽,杜氏自杀被阻,邱清泉阵亡成仁,所谓徐蚌会战,遂告终了。
舒适存做了一辈子的幕僚,是一个实战经验极为丰富的军中高级智囊。他以极为深邃的战略眼光、极为周密稳健的考量成就了许多战役的胜利。他的生涯连贯旧式军队和转型后的现代部队,人生经历坎坷,饱受战火熏陶。他的战策,往往以周密、妥帖、有效而著称。徐蚌大战,最后关头的幕僚作业,充溢风雪凄紧的心头滋味。然而,不得不发“吾谋不用”之叹,战局是如此的不可逆转,其悲凉苦涩可想而知。 txt小说上传分享
参谋生涯的最后作业(2)
青少年时期的经历
舒适存是湖南平江人,生于耕读之家。其父好读书,以幕游遍国中。他8岁入塾受书,地方上有名的几位老师,先后教授他国文。10岁前,已读完《毛诗》和《四书》,其中名篇并能背诵,19岁受聘任梧桐山下观音堂初级小学教员一年,弱冠之年,结束农村生活,投笔从军。
关于孩提时代,他的回忆充满怅惘的怀念:“童年生活,最堪回忆。农村经济,自给自足,无所谓洋货,民风淳朴而自由,没有身份证,也没有户口簿,买田架屋,娶妻生子,出外旅行,无须申报,儿童没有恶性补习,也没有升学竞争。”
少年时,曾借同乡好友家中的《孙子十家注》手抄一遍,爱不忍释,读唐诗尤喜边塞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