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烽火智囊-第3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国还提醒大家,不要穿着睡衣睡裤在旅馆内走动、串门子,结果他们充耳不闻,照样穿*四处游动,旅馆其他的客人看了都摇头,还有好几个人在走廊上大声谈话,最后旅馆服务人员来制止,其中有人还询问风尘女郎的住处,真是丑态百出。
汪敬煦《担任何敬公参谋之忆》记述,在抗战胜利后,美国邀请世界各战区曾经和美方并肩作战的将领到美国参观、游历,卫立煌、孙立人等皆在受邀之列。临去美国前,军事委员会虽明知此行皆由美方付费,仍给了卫立煌一笔旅费。至美,卫氏见到何应钦(时任驻联合国军事参谋团团长)的第一句话就是:“请你打电报给委员长,说我钱用完了。”何先生转电蒋介石,蒋先生马上就汇来5万美元。这样的人从小地方看,实不足以成大器,卫立煌赴美之际,军阶为三星上将,但他要求美国在其座车上悬挂四星(因为美国的上将起码是四星)。有次到某地访问,卫氏一出车门就吐了一口浓痰,美军派的礼宾官、军车司机都在旁看着。这只是小节,但由此也可看出这个人的教养了。
这个细节和蒋纬国印度之行所亲见亲闻何其相似乃尔!一群高级军官在印度的不检点显系民族劣根性的外渗。
日常生活与观念感悟
抗战时,一战区的士兵往往只有杠子头馍馍可吃,蒋纬国发明用包谷面做成一长条,切成四段,然后每人拿一段吃,味道不错,但是因为缺少油脂,士兵大都便秘。所以他就规定士兵每天要喝多少水。每隔10天就到山上打柴,但是部队规定只能宿营地在40里以内打柴,所以他就规定每个人至少要挑35斤木柴。他自己通常都挑75斤,有时候可以挑到100斤,有一个班长可以挑120斤,所以他们每打一次柴,收获都很大。
从蒋纬国回溯辛弃疾(13)
蒋纬国所带部队气氛活跃、生动,士兵生活愉快,部队颇受他人尊敬。蒋纬国从不打骂士兵,所以大家向心力很强。那时候各部队逃兵的情况非常严重,按编制是151人,结果连上不但没有逃兵,还多了两个人,共有153人,有两个逃兵逃到他们那里后就不肯走了。士兵如果家里有急事要回去,全连列队欢送;如果家里有喜事,大家还会专挑月夜举办月光晚会。这些士兵来自乡下,会演一些地方戏或小曲,如秦腔、河南梆子等,大家轮流表演,所以他的连队生气蓬勃。1944年,青年军运动发起,蒋纬国被调到青年军,接到命令离开第三团第二营时,从营部到火车站的路上,驻地老百姓沿路相送,每隔几步就摆了一张小桌子,上面放了三杯高粱酒,他就一路喝到火车站。
1944年2月,蒋纬国调任陆军第一师第三团少校营长。1945年那年,上级原本要调他为第三团副团长,后来蒋老先生指示下来,把蒋纬国调到青年军,担任青年远征军二○六师六一六团第二营少校营长。当时青年军动员,用知识青年组成部队和日本最后决战。
蒋纬国到青年军之前,除了先接受干部训练外,还曾经到印度去。当时西安有一个访问团到印度,他便随着访问团到印度去,被派职为新一军参谋,暗中的使命则是去调协英美两方面的感情,因为英美的部队首长非常不和谐。当时英军的远东区负责人是蒙巴顿,美军则是史迪威,两人都非常骄傲,蒋纬国认为蒙巴顿的风度很好,很有才干。但是史迪威就不同了,连美军都在背地里称呼他为“醋乔”。史迪威少年得志,后面又有马歇尔替他撑腰,所以难免心高气傲。蒋纬国的任务就是在英军美军之间做协调,希望他们能够相处融洽。
到印度的第一站是加尔各答,而训练中心则在兰姆伽,蒋纬国又抽空去参加战车保养班,学习如何修理战车。他在晚年回忆说,那一次受训,他把战车里外的机械都弄懂了,可以自己单独把十八辆战车拆散、修理、重装,也就是所谓的大翻修。战车炮有一个自动平衡器(战车移动时,战车炮所瞄准的角度不变,就是因为有自动平衡器的关系),这种自动平衡器不大,只有一个小方盒大小,兰姆迦中心只有一位中尉是经过五角大楼批准,只有他才能拆除自动平衡器,别的美军人员尚无此资格。有一次,有一个自动平衡器坏了,那位中尉把它拆开修理后,竟然装不回去,蒋纬国就自告奋勇要帮他装自动平衡器,并跟他说:“你信不信,凭我的知识来猜想,我判断这个平衡器是利用地心引力,里面有若干机械下坠,经过地心引力的作用,能够维持角度不变。如果我说的是对的,我来帮你把它修复。”那位中尉说:“你说对了,里面机械的道理的确是如此,但是我不能让你来修,因为我是此地唯一被允许修理自动平衡器的人。”结果蒋纬国在不算长的时间内将自动平衡器修好,装回战车,那位中尉赞不绝口,随后打电报到五角大楼建议,在中国部队里只有蒋纬国可以参与战车炮的修护,美方也核准了。
战车上有一个分速箱,其轮轴旋转,以及左右两边的轮子转速的差别,构成相当复杂。有一次,战车的分速箱坏了,蒋纬国也凭自己对机械的知识来判断,负责修复的人也同意让他参与分速箱的修理。就这样,他与新科技结下不解之缘。凡是机械的东西,在战车上可以用的,在飞机上、火炮上也可以用,这方面的知识,蒋纬国在战车保养班中所获甚多。
从蒋纬国回溯辛弃疾(14)
杨永泰、樊崧甫等人在第五次“围剿”中的所谓碉堡政策,打下一个地方以后,立刻做成碉堡,并且把碉堡交给地方政府,部队继续作战,农民住在碉堡里面,晚上睡觉,白天耕地……好像很有成就感,稍远的后续问题他们却没有考虑到。蒋纬国晚年碰到一位已退休的空军大队长,那人说有一件事情他一直百思不解:当年他当飞行员时,奉命勘查江西突围时部队所走的路线,但是他发现国民党的军队并不是去追击(尾追或超越追击)。国民党的军队再怎么穷,当时动员几百辆卡车,装载一部分部队,哪怕只有一个师或一个团都能够先追到前面将红军堵住再加以“围剿”,红军也不至于能打得过国民党军队,但是实际的情形却是南北边各有一支部队,红军走多远,国民党的军队就走多远,也没有超越他们,这哪里是追击,简直是护航。那人很灰心地讲了以上这些话之后,反而恍然大悟。蒋纬国跟他说:“你真是给我上了一课,我们确实是压迫他们进入四川,经过广西、贵州、云南,绕了一大圈,再折回来到四川。”(《蒋纬国口述自传》6页)
蒋纬国是科班出身的高级幕僚,他的治兵方略和军事学的深度,精密宏深;而他对文化的估衡,也可说是独具只眼。他认识一位奥地利的逊王,那位老先生邃于欧洲旧学,也很了解东方思想,蒋纬国和他接触交谈的结果,以为我们中国人如果要研究世界问题,对欧洲如果不认识,光与美国方面接触,一定是很浅陋的,要与有欧洲文化基础的人攀谈,才能有所取舍、有所收获。
对于地方势力,蒋介石为了引导他们抗战,不管对方性情如何,都尽力识拔争取,至少稳住他们不生事端。当时的情状蒋纬国看在眼里:有些人确实把心转过来,有些人则贪图一点好处,蒋介石都会给予一些金钱上的资助,或者动之以情。接触地方的大佬则由蒋经国出面,如果有国际人士来华,则派蒋纬国接送。其间自然体悟一套应对进退的方式。除了公务之外,晚间蒋纬国还要去关心客人的食宿。譬如,马步芳、马步青及龙云等人,就是由蒋纬国去联络感情。如果接待年轻一点的朋友,蒋纬国的太太就和他一起去,所以即使是边区的地方领袖,他也相处融洽。论功则推而让人,任劳则引为己责,很多繁难的烫手山芋,都在蒋纬国殷勤周至的斡旋之下,得以达成。《孙子兵法》讲的是不战而屈人之兵,蒋纬国所实践的,则是化敌为友。
参谋生涯的印痕
做人的态度、器识、眼光,蒋纬国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已养成良好的习惯。在抗战期间为了团结地方势力抗击敌寇,他和他哥哥前往西北马家部队联络。就是以友善诚恳的态度,跟他们打成一片。他和蒋经国一起去看马步青(马麟之子),也到青海看马步芳(马麒之子)。见青海省主席马步芳时,他的儿子马继援已经当中将军长了,蒋纬国那时是上尉,马继援不肯出来见他们,马步芳说:“你是个军长就要像个军长的样子,你已经是中将了,你还怕什么?”马继援说:“人家年纪比我大,还只是个上尉,我因为是你的儿子,你给我当军长我才能当军长。”那年马继援才25岁。后来马步芳叫他出来,他还是出来了,后来他和蒋纬国也成为朋友。蒋纬国表示,任何事情,只要能帮得上忙的,他一定会帮。马继援也很谦虚,诚恳表示愿意随时去给蒋纬国当参谋,后来到了台湾,他们还保持联络。
从蒋纬国回溯辛弃疾(15)
敢在蒋介石危难之际开玩笑,非寻常人所可想见。蒋纬国留德的时间是1936年初冬,在西安事变之前。后来西安事变突发,他曾经写了一封信给老先生,在信里为他打气。蒋纬国是家里比较顽皮的,但是他自认“调皮不捣蛋”,他在信中一开始就跟老先生开玩笑,他在信中说:“父亲,我非常抱歉,我实在不应该出国,我一离开以后,国内就出乱子了。”四年后他回来了,老先生就问他回国后有何感想,蒋纬国说:“父亲,我知道我不应该离开的嘛,你看我一走开,你们就搞得乱七八糟。”蒋先生也是哭笑不得。蒋纬国在老先生旁边,让他能够得到一点轻松的调剂,他以为,恐怕家里面也只有他才能够做得到。(《蒋纬国口述回忆》51页)
抗战期间,蒋纬国从德国学成归来,他的参谋思想逐渐形成。也形成了建立海军陆战队尤其是建立装甲兵的思想。装甲兵改编为十个快速纵队,可惜战区长官不懂得使用装甲兵,把装甲兵拆散来用,无法发挥应有的战力。
他的骑兵观念,以机动为主的路线,不论在战术上或是战略上,强调机动与火力的运用,战术就是运动与火力的结合,在基层就是运动与射击,而最重要的不是为了争地盘、守土,而是要捕捉敌人而消灭之。
蒋纬国数理方面的基础牢固,辅之以经济社会世相的体会,他的参谋思想从战术的阶层渐次上升到战略的阶层,他与上级或同僚也非常容易沟通。他说一位司机讲过一句话:“一个人要用钱赚钱,一点本钱都没有,赚不了钱;一个人要用学问赚学问,一点学问都没有,没有办法接受新的学问。”他很钦佩,这和曾国藩所说的“治学如积财”道理类似,学问是一点一滴堆积起来的,不是一蹴而就。
蒋纬国在部队中,着力向军官们灌输现代观念与科学精神。他在大学时先修习理工,因为要做一个现代的军人,必须具有数理观念,培养科学的认知与思考方式,所以他进东吴大学理学院就读,主科物理,副科数学。念完理学院之后,又去念文学院,兼修政治和经济学、社会学。文学院科科目的训练,对他在建军备战的研究上很有帮助。
蒋纬国著作有《军制基本原理》《国家战略概说》等多种。他认为,从战略大处而言,绝对不能同时有两个以上战略目标,这在大战略上非常重要。
他解释他父亲送蒋经国到苏联的原因,就是要让苏俄相信,中国对俄国没有敌意。目的就是为了日后与日本作战时苏俄不要趁火打劫,至少保持中立。
退台后,蒋纬国先在国防部高参室,负责外军主要是美军军制整理编纂;其后,任第三厅副厅长,督促各组重要幕僚作业,研究外军作业程序;后为陆军总部装甲兵室少将主任,乃是陆总的幕僚职位;再往后的陆军参谋大学校长任内,兼任陆总训练中心主任,亦属专职幕僚。在参谋大学校长任内,他和余伯泉分工合作。余伯泉编写野战战略、军事战略及野战用兵;蒋纬国编写政治战略、经济战略、心理战略。课程编排和教材撰写达三年之久,蒋纬国的课程需70课时,伯泉的教材须授400多课时。晚年召集中华战略学会,为民间团体,成员为学术界人士、退役将领、财经专家等等,可谓以幕僚终其一生。
在历史长河的两端相望致意
从蒋纬国回溯辛弃疾(16)
若从行事的风格、学养、气度、眼光、胸怀,尤其是建军方略等等而言,可以说,蒋纬国是现代的辛弃疾,辛弃疾是古代的蒋纬国。
蒋纬国对军事历史考察深细。他以为,从历史来看,唐朝在开国时民间有70万匹马,马政办得非常好,所以国家强盛。到宋时,却只有中高级军官有马骑。当时蒋纬国就有一个感觉,中国部队实在是不行,一般将领没有机动作战的观念,完全是纯步兵的思想,营长的马也不过是代步而已。两条腿走的部队,需要四条腿的马去搜索,因为马队可以越野,搜索后可以及时告诉步兵前面的状况。后来变成两条腿打仗的部队由两条腿的搜索队去搜索,又缺乏完整通信工具,怎么来得及回来报告呢?所以在军制上是错误的。
宋代部队,马政办得非常差,而辛弃疾恰是例外。
辛弃疾、蒋纬国,同样是刚毅坚卓,谦恭有礼,蒋纬国可以说是辛弃疾在现代的化身,两人的气质、着眼点、作为参谋起家的心曲、战争观、军备问题、战略与战术,均保有神似的认识和感悟。他们既是思考者、策划者,又是行动家、执行者,他们所遭遇的无形的社会阻力几乎如出一辙,志士的悲哽、政治的不上轨道、民间的愚贫,大小环境的矛盾与内耗,一种强大的无力感和消磨感,令人长喟不已。
2008年5月间,为了对付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威胁,美国宇航局曾打算派两名宇航员乘坐新一代猎户座飞船在太空飞行3个月,然后登上一颗直径40米、飞行时速达4万多公里的小行星。小行星时速4万多公里,如果撞上地球,爆发力相当于广岛原子弹的83倍,显然速度决定了爆发的力度也决定了打击的力度,同时运动的速度也决定打击的效率。
僧格林沁的马队才是捻军的大敌,才是捻军的滑铁卢,捻军来如飙风,去如流星,双方都以高速的运动碰撞、接触。
笔者曾经在《畹町行脚》一文中写到日军从缅甸扑到中国云南边境,翻山越岭只用了两天不到的时间。
蒋纬国强调速度的决定作用是针对部队的致命弊端有感而发,那么蒋百里的立体作战思想、蒋纬国的快速运动观念、邱清泉的火力纵深意图……这在抗战的中后期得到了事实上的措置施行,而立体作战和火网构成均可谓速度的变形或转换、深化。
抗战初期中国空军孤注一掷,予敌重创,但自身几乎全军覆灭。但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参战,中后期中美混合编组的空军壮大,逐渐取得压倒一切的制空权,予敌毁灭性打击。而火网的配置即以原子弹投入前而言,譬如硫磺岛的火焰喷射器,对日本本土的密集轰炸,都将火力概念运用到极致。
蒋纬国阐释蒋老先生的战术观念,也强调运动中的速度。他说运动战是老先生的专长,即以骑兵的思想来涵盖步兵的思想。他写了一个方程式F=MV2C。F指的是Fighting Power(战斗力),M是火力,V是速度,由此方程式可知,战斗力与火力是成正比的,而战斗力与速度则是成平方正比。因此他主张与其增加火力,不如增加机动力,因为火力增加到5倍时,战斗力只增加到五倍;而机动力同样增加到5倍时,战斗力就能够增加到25倍。至于C则是精神力,整个部队的火力再强,机动力再高,如果因为战斗时间太长以致缺量,或是为了急行军,或是经过几次严重战斗而伤亡严重,以致影响精神力,整个战斗力就削减甚多,甚至部队叛变,空有战斗力也没有用处,所以精神力是最重要的。(《蒋纬国口述自传》16页) txt小说上传分享
从蒋纬国回溯辛弃疾(17)
刘玉章《戎马生涯五十年》谈火力观,他认为,火力——射击须采取“两短集火”要领。所谓两短是:距离短,时间短。把握此两短,集中发扬最大威力。这是他的特别规定:敌人未进入百公尺内,严禁射击,严守射击纪律,目的是有效发扬自动火力,敌人同样是血肉之躯,必可将其歼灭于阵地前。在防御工事内,人少反可增大活动空间,减少损害,更可以说是因病成妍的优点。
刘玉章例举一个抗战战役:“翌日拂晓,果不出我所料,日军先以猛烈炮火轰击大袁庄,我由团指挥所遥望,但见一片烟火、灰尘,弥漫了整个村庄……此时敌兵约一营,分三纵队并列,大胆地向我大袁庄前进。至距我阵前六七十尺时,我沉寂已久之守军,骤然全部武器火力,以排山倒海之势,万箭齐发,那气焰万丈的日军,实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