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们是传奇-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真是体贴,可惜他不知道内情。”凯瑟琳心中暗想,“原来他是怕我看到这些批评报道生气啊,看来公众没有发觉自己这句‘大话’背后所蕴含的特殊意义。”

凯瑟琳刚想松一口气,不料内斯又说道:“你们虽说不能随意改变天体运行轨迹,可是如果擅自影响了天体的轨迹,可能会引发宇宙里的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凯瑟琳低声惊呼起来。

“没错,”内斯皱着眉头说,“正如在密西西比河上的一只蝴蝶振动翅膀,能够引发太平洋上空的一场风暴一样,如果你们改变了地球附近天体的运行轨迹,就可能会引起一场天地大冲撞。”

“……放心吧,亲爱的,宇航局的专家们都已经算过了,蒙斯特一号彗星是颗袖珍级彗星,撞它一下,所带来的改变是绝对不可能影响太阳系所有天体的运行轨迹的。”凯瑟琳又给内斯一个热吻,“咱们别再谈这些事情了,快用晚餐吧,我都饿坏了。”

“好吧,但愿麦凯思总统的决定是正确的。”内斯无可奈何地说道。

两人默默地拿起餐具,用起了晚餐。凯瑟琳又想起了中午时见到迈克尔时的情景,又联系通古斯计划里的一些内容,心里不觉得有些发慌。

难道,这次撞击真是一次灾难的开始……

  第十三章 核爆成功

在深邃的太空中,蒙斯特一号彗星正在悄然前进。在它的身后,是蒙斯特二号、3号等蒙斯特彗星族的成员。这些彗星是抛物线彗星,也就是说,它们是一颗非周期性彗星,此次飞近地球后,在也不会回来的。

通过前期对蒙斯特一号的跟踪观察,科学家们估计这颗彗星与此前深度撞击过的坦普尔1号彗星结构可能大致相同,只不过坦普尔一号彗星的彗核是分层的,彗核表面覆盖着10多米深的细粉状物质,其下是较硬的“彗核之核”。彗核的平均密度不过0.6克每立方厘米,比水还轻。而通过天文计算,蒙斯特一号彗星的彗核密度要比坦普尔一号的要大许多,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蒙斯特一号彗星是个“实心”的彗星。

一般来说,彗星飞近太阳时彗核往往会喷发,特别是彗核表面朝向太阳的那部分,会经常有小规模的喷发。可是蒙斯特一号彗星目前的未位置虽然离太阳很近,但却没有出现喷发,这让科学家们也疑惑不已。另外,这颗彗星的彗核尽管很小,却有多种地貌,既有光滑平坦的部分,也有类似环形山的坑洼。

对于这一特点,科学家们推测可能是蒙斯特彗星解体时留下的“茬口”,或者是蒙斯特一号“独立”后被太空中更小型的天体撞击所致。不过这些都无关紧要,选中蒙斯特,就是看重了它的质量适中,又是个非周期性彗星。

准备撞击蒙斯特一号的“勇敢者”探测器已经接受道了地球传来的指令,开始了姿态调整。姿态调整完成后,就向蒙斯特彗星的中央部位冲去。

要是依麦凯思的想法,这次撞击就秘密进行算了,但是智囊团们建议说以来秘密撞击是无法摆脱其他国家的天文观测的,二来改变轨迹后的彗星一定会因此世界的关注,这一改变只能是人为的干预,与其被各国猜测道不如大大方方地主动承认,不仅在政治上主动,而且还能够显示一下M国的科技实力和大国风范。

麦凯思接受了智囊团的建议,并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钟将R国也吸纳进来,将这次撞击精心装扮成一次两国间的技术合作,进一步淡化了其背后的真实动机。R国见M国如此看重自己欣喜若狂,丝毫没有察觉道这时在给M国当垫背的。

“勇敢者”探测器全速前进,在飞行了一个多小时后,就到达了蒙斯特彗星表面一千米上空。这时,探测器里激光测距器激发出了核爆距离阀值,核爆装置开始启动。

首先是复核电路启动,确保核爆行为是准确无误的。然后是保险装置启动,全面接触核爆装置的三道保险。借着是核爆临界行为开始,在引爆装置开始全面驱动。

这时探测器已经全面撞进了彗星内部,撞击产生的巨大动能是探测器表面迅速破碎并燃烧起来,上面搭载的各种探测仪器也自然全部报销。但是,此时核爆引爆装置已经完成了驱动行为,核爆即将开始了。

在核弹中央部位有一个由普通炸药构成的球形装药,它周围有28根用于引爆的电雷管。引爆装置传来的敏感信号通过引爆控制系统产生的高压电起爆各电雷管,使球形装药以“内爆法”使裂变材料迅速达到了最大超临界质量,这样就成功实施了核裂变爆炸。核裂变爆炸产生的部分辐射能量加热和点燃(也就是高能中子的轰击)核弹中的热核装药,使其产生聚变反应,形成整个核弹的全面核爆炸。

这些设计是军方为这次太空核爆专门设计的,其中借鉴了不少钻地炸弹的技术。整个探测器如同一枚鸡蛋一样,核弹就是里面的蛋黄。设计专家考虑中到撞击彗星的具体过程,根据彗星外层结构比较松散的特点,特意将核聚裂变材料设计成一定的塑性,以确保最大限度地进行彗星内部。但即使这样,核弹也只能算是在彗星的“真皮”上进行核爆,毕竟核弹与彗星相比,是在是太渺小了。

核爆开始了,强大的热能和动能开始发挥作用,这一力量让质量本来比较有限的蒙斯特一号彗星猛然间打个“哆嗦”。这个“哆嗦”过后,蒙斯特一号的运行轨迹果真按预先安排的轨迹开始改变了。

  第十四章 烤面包机

撞击发生后,拉里希克天文台的迈克尔一直在莫名其妙地发抖冒冷汗。他从总统府稀里糊涂地离开后,总是后悔自己没有坚持立场,结果让撞击如期进行了,在某种意义上说自己已经成了全人类的罪人。沉重的思想压力让他仿佛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同事们也发现了他的紧张状态,纷纷劝他去看医生。但迈克尔自己知道个中原因,只是没办法向同事们解释,只得以工作忙为由,一一婉言谢绝。

墨菲对撞击如期发生也非常不满,他满腹怒火,很想去和迈克尔吵一架。但当他得知迈克尔生怪病的消息后,便也有些体会道迈克尔的苦衷。如今撞击已经成为事实,历史不能改变,他只能更加紧密地监控这蒙斯特一号被撞后的变化,非常担心自己的先前的顾虑会变成现实。

墨菲发现,梦斯特一号撞击后,从外观上没有发生太异常的变化,之是轨道的确发生了改变。原先不太正常的阿尔发值也莫名其妙地变正常了。这让墨菲感到很奇怪:难道自己当初的估计是错的?还是撞击减缓了彗星坍塌的速度?

拉里希克天文台有一台全世界最先进的宇宙天体射线观测设备——“海燕”观测仪。这台设备能够不分昼夜地观测宇宙钟运行的各种天体所释放出来的各类宇宙射线。对于彗星来说,他们在飞近太阳时,由于太阳粒子作用,彗星往往会向外释放一定剂量的宇宙射线,一般主要是X射线。

在墨菲的建议下,那些对撞击蒙斯特一号彗星持有反对意见的科学家纷纷启用钱德拉射电望远镜、XMM…牛顿X射线望远镜和Suzaku望远镜等先进设备,来共同来观察这颗彗星,为墨菲这边的“海燕”号观测仪提供的辅助信息。

通过观测和数据分析,墨菲发现蒙斯特一号彗星与其他彗星的不同点越来越多,它发出的X…射线所开始呈现明显的增多趋势,已经大大超过了正常值。

但是,地球上的各国观测站更多的是将观测重点放在蒙斯特一号彗星轨迹改变结果上来。在上次“深入撞击”过程中,整个撞击过程有一辆观测用宇宙飞船在一旁记录,因此那次撞击的全过程是研究的重点,撞击过程地球上也了解得比较透彻。而此次撞击地球上是无法从撞击角度去观测的,地球的上观测重点也只能是彗星运行轨迹的改变。

经过M国各天文机构的观测,再加上许多国家的印证性观测,M国宇航部门在撞击发生后第28小时,正式向总统府递交了撞击变轨成功的报告。

轨道改变成功的消息一经证实,特使是改变幅度完全在预先掌控之中这一消息经证实后,麦凯思总统十分高兴。这时安和总统已经要离开M国回国了。在欢送晚宴上,麦凯思得意洋洋地将这一消息告诉安和。M国媒体更是不遗余力地宣传这次撞击对拯救地球免于太空飞行物打击的重要意义。

世界各国对这次撞击仍旧是持以往一贯的谨慎乐观态度,同时也暗自加快了对外太空技术的研究。他们已经清醒地看出,M国在外太空技术上的掌控能力是有绝对性优势的,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倾向,尽管Z国此前曾经用自己的技术成功摧毁过一颗卫星,不软不硬地抗衡了一下M国咄咄逼人的气势,但对于此次撞击成绩来说,仍然都感到了一种巨大的压力。

被撞击后的蒙斯特一号彗星虽然被改变了轨道,但其抛物线的总体运行特征是没有本质性改变的,只不过是离地球的距离稍微远了一些——这是为了验证地球将来躲避天体撞击的能力而有意实现的效果。用一句形象的话来形容的话,那好比用粉笔头打台球,当某个台球高速滚动时,如果用白球去击打,肯定会根本性地改变那个球的运动方向。按这一道理,用一个粉笔头去击打,也可以改变一下——虽然这个改变非常小。

麦凯思推行撞击试验的理由之一也是这样:今天人类能够将彗星撞远一点点,明天就能撞的更远,最终能够成功躲开未来可能出现的毁灭性撞击。当然,在他自己的心中也盘算着,今天能够精确控制这样的撞击,明天就可以精确地撞击某个国家,让他们有苦说不出。

因此,麦凯思在送走安和之后,就迅速颁发了总统嘉奖令,重重褒奖了整个撞击过程中的有功人员,当然里面也有那些无名英雄们。

就在嘉奖令发出的当天,也就是撞击行为发生后的第四十个小时,蒙斯特彗星一号也运行到了离地球最近的位置。当然,这一最近位置已经里原来的预定位置远离地球五千公里。同时,由于撞击的作用,蒙斯特一号的“排头兵”地位也开始动摇,也就是说,蒙斯特系列彗星的原来整齐的前进队形开始改变,蒙斯特二号已经不再跟着蒙斯特一号前进了。

天文爱好者们在望远镜钟陆续发现了这一事实,纷纷议论着,其中焦点话题的是就给蒙斯特一号改变命名的事情。的确,蒙斯特一号此时从轨迹上已经不再属于队列彗星了,而是要演化成一个单独的、我行我素的彗星了。

就在天文爱好者们就此事开始展开议论的同时,蒙斯特一号彗星在被撞击第五十小时的时候,其运行轨迹偏离的更加明显了。这时它虽然离地球的距离略远一些,但此时与蒙斯特二号彗星正好要呈现对地球的全面包抄!

包抄已经形成!更要命的是蒙斯特一号和2号这两颗彗星的阿尔法值和X射线发射功率都突然间都开始飙升!墨菲低头看看手里的监测报告,又抬头看看彗星空间位置示意图,心底顿时产生一种强大的恐慌感——地球危机是不是马上就要到来了?

可惜的是,此时K国发生了一起恐怖活动,造成在那里的178名M国游客丧命,伤者更是不计其数。这是继2001年911事件后针对M国的又一特大恐怖事件。M国乃至整个世界的注意力都被这一突发事件所吸引,根本没有人会注意墨菲此时关注的事情。

而对于那些不关心政治的百姓来说,他们关注的是热门电视连续剧。上半年M国编剧大罢工后,曾经一度造成许多热门电视剧断档。最近一段时间这场罢工风波终于过去了,断档的电视剧这两天全面复播,奇書网这让M国的电视迷们大呼过瘾,颇有节日般的快乐。

尽管政界和公众对危机到来毫不关心,但还是有几个国家的天文机构和墨菲一样,也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不过他们的话语权和墨菲一样,都只能干着急无济于事。一方面这些个点确实需要实践来证实,更需要权威科学家特别是官方组织的证实,另一方面这种学术方面(至少许多政治家都是这样认为)的危言耸听是在太多了,许多政治家都唯恐被公众认为自己不成熟,所以都在有意无意中回避这些问题。

时间就是这样一分一秒地向前流逝,科学家们在争论,政客们关心自己的选票,阴谋家痴心于精心的策划,遭遇恐怖活动的人们在哀号,他们的亲人在痛哭。公众则毫无目的地跟随少数人制造出来的舆论,漫不经心地生活着……有的科学家索性将这一事情披露道互联网上面,可惜这些文字马上就被那些层出不穷的炒作噱头类信息所淹没,根本引不起公众重视。

此时离撞击发生已经过去了六十个小时,蒙斯特一号彗星的运行轨迹仍旧是沿着预先设计的轨道向前运行着,不仅离蒙斯特二号越来越远,而且两者对地球的包抄之势也越来越明显。当然,在茫茫的太空中,所有的天体都是“包抄”地球的。但是,这两颗彗星对地球的位置正好是一前一后,或者是一上一下,将如同一个烤面包机,将地球“稳稳当当”地包在中间。

从天体运行轨迹了看,这个“烤面包机”形成的时间不会太长,完全形成时恰巧是撞击后的第六十九小时。此后的几小时,两颗彗星也将远离地球。可是,地球人万万没有想到,决定这颗蓝色星球生物命运的关键时刻,就在这短短的几小时内……

  第十五章 伽玛射线

离撞击发生已经过去了六十八个小时,由于现在M国已经进入了白天,各天文台的常规观测都是不进行的,都在用仪器监控天体们的射线信号。墨菲等一些持有彗星坍塌观点的天文学家,自然是密切关注着这两颗彗星的运行——更准确地说,只能观测一颗了,因为另一颗已经是在地球的背面,只有在地球自转一周后,才能观测它。好在地球的那一侧的E国、Z国也都有志同道合的天文学家在观测,而且他们此刻正处于夜晚,还可以进行光学观测。

由于彗星的变化瞬息万变,墨菲昨晚几乎没有睡觉,不停地分析各种观测数据和图像。事情的结果越来越明晰,一切迹象表面,这两颗彗星即将出现星体坍塌,但究竟什么时候坍塌暂时还无法做出准确的估计。按照以往星体坍塌的进展速度估算,这两颗彗星也有可能在远离地球后才发生坍塌。那可是人类之福啊,墨菲也就放心了。

在忍过阵阵倦意后,墨菲在检测中心的沙发上呆呆地注视着前方的那些设备,心里乱极了。迈克尔尽早病倒了,天文台里一些人竟然在背后议论是自己给副台长气病了。人心不古啊,墨菲愤愤地想。自己一心埋头学术研究,虽然取得很多成就,可惜也引起许多人特别是无能之辈的嫉妒,以至于在这一刻还有人在落井下石。墨菲有时都真有一种地球毁灭也是件好事的想法,这至少可以将人类的种种丑态彻底消除。

墨菲就这胡思乱想着,眼皮越来越沉。就在他马上要睡着的时候,办公桌上的电话响了。墨菲惊得倦意全无,接起来一听,原来是E国天文台的杰克打来的。

“老同学,我们这里可有大发现了,蒙斯特二号彗星突然开始变亮,由原来的17等变成现在的10等。才一个小时的功夫呀,照这个速度,在室外很快就能够用肉眼看到了。”

杰克的电话让墨菲吃了一惊,他抬头一看观测仪器,屏幕上也在显示出蒙斯特一号彗星的异常数据,不仅是阿尔法值,其他几方面的数据也在迅速改变,特别是伽玛射线,功率显示已经达到了仪器的最大值。

墨菲的立刻狂跳起来,一种强烈的恐惧感涌上心头:这两颗彗星很有可能即将坍塌!

彗星坍塌是星体坍塌中的一种,是一种非常少见的天文现象。星体和生物一样,也有生老病死的过程。星体坍塌后其内部质量体积可能会失衡,根据质量守恒定律,造成的结果则是能量的释放,或者是产生强大的宇宙射线,或者是转化为强大的吸引力。

一般情况下,转化为后者的可能性较大,著名的黑洞现象就是这样形成的。但是,这一过程在天文学中看起来短暂,但也需要至少几万年的时间。就连黑洞形成前的超新星的爆发,也要历时一个多月。

但是,人类对星体坍塌研究较多的是恒星的坍塌,对于彗星来说,由于一直认为它们是个“脏雪球”,即使坍塌也不会有什么可研究的,所以天文界中始终没有对此给予足够的关注。

墨菲对彗星坍塌一直有自己的见解,认为这里面有很多人类没有掌握的细节。虽然那次休梅克…列维九号彗星撞击木星时,再次证明了彗星有限的能量,但墨菲在仔细研究撞击过程光谱后,认为彗星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在引力方面很难有所作为,但在宇宙射线方面却有特殊的能力。

墨菲曾经在助手的帮助下,总结出了相关规律,并提出了一个数学模型,用于计算彗星坍塌后可能出现的宇宙射线强度。按照这一模型,像蒙斯特这样的彗星一旦坍塌,可能会在数十分钟内产生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