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人海·过客·偶拾-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坎坷和不如意中能保持她积极的人生观,应该说是由于她有一个广阔的心怀。例如她在北京的亲友好像很少,有一个住在她的隔壁,不但不照顾她,而且隔不了几天还总给她带来新的烦恼。另一方面她为了争取公平地处理历史所遗留下来的问题和儿子能够回到身边照顾她,已经不分春夏秋冬地奔走了几年,但所得到的结果却还是令人气馁。更令我时时担心的是她虽然身体很好,但在她那种年纪,偶尔的病痛就会令她变得孤苦无依。因为她有了病痛是从来不肯告诉别人的。汤婆婆就算病到爬不起床来,我在她面容上看到的依然是开朗和信心,在她口中听到的仍然是对别人的关怀和爱心,在她身边感到的还是她心中的真挚的诚意。
  无论是在那个年代,还是现在,我都认为无私的真诚是很难得的。那个时候虽然谁都把无私常常挂在嘴边上,但其实每个人心中都很清楚是怎么一回事。在比人强的形势下很多人也要或多或少地说一些假话,当时可能是生存的需要,但到了后来随口唱高调,顺口说假话还是变成了一些人的习惯。汤婆婆做人就像她数十个寒冬以冷水浸身般坚定不移,对朋友真诚爱护;对不公平,对丑恶的人性铮铮铁骨。以她的年纪,在困难之中仍然主动为朋友奉献上诚意的爱心,并未想到别人是否有机会给予回报,也从不肯接爱别人的谢意。但在人欺负人,人斗争人的不公平和屈辱之中,她鄙视奴颜婢膝的小人,又哪里肯像很多人那样为了生活过得舒服自在而与他们同流!如果论骨气和坚强,在我的心目中至今还没有第二位老人可以与她相比。
  我很喜欢汤婆婆的家。尽管她住的那间房子不大,家具多了一些,看上去好像有些拥挤,但很有家的味道。虽然汤婆婆讲家里被红卫兵破四旧的时候砸烂了很多东西,但看得出来她仍然用心思把这间小小的家布置得很雅致。那些经过“*”最初的浩劫可以保存下来的东西,我记得汤婆婆说过有一些是她和先生从国外带回来的,还有一些更好像是她的嫁妆。显然这些东西跟随汤婆婆的时间都很长了,对她来讲,可能更像是一些老朋友,一些劫后余生的老朋友。由于多少年来主人不断的精心照料和爱惜,这些忠实的老朋友们很多都仍然闪亮着过去那个时代的风采。它们原来所用材料的质地就都是极好的,设计虽然有些陈旧,但所流露出的高贵感觉令它们绝不过时。相对那个时代多数质料差劣制作粗糙全无设计的物品,绝不可同日而语。这间房子里从大的家具到小的摆设,都透露出主人高贵的家庭、丰富的阅历和雅致的品味。而且无论任何时候,都是一尘不染。和汤婆婆一起吃过了晚饭之后,我有时会陷在和这间房子一样温暖的沙发里,听汤婆婆讲她过去的一些经历。
  最使汤婆婆自豪的是她的儿子。尽管我没有和他见过面,但他对我来讲绝不陌生,因为汤婆婆几乎每一次都会提起他。我知道这位舅舅在大学时品学兼优,而且热爱运动,是一个十分出众的学生。我在汤婆婆放在最显眼的那张照片上看上去,他也是个很英俊的小伙子。我从汤婆婆口中知道他从小学生时起就是她的骄傲,我也想象得出来汤婆婆倾注在他身上的爱心和对他所寄予的期望。可惜的是由于“*”的关系,他当时在一个远离北京、生活艰苦的地方工作,而且分配给他工作并不能施展他的才能和抱负。汤婆婆那个时候除了无时无刻不在关心和担心他们夫妇俩人之外,心中也非常焦急。她所焦急的不是年老的她无人照顾,而且国家培养出来的人材没有机会回报国家。而且望子成龙毕竟是中国老一辈人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和理想。说起望子成龙,我想说尽管这个传统和理想至今未变,但是随着时代和社会的急剧变化,在新的时代中成长起来的下一代无论对从人生理想到生活现实的期望和要求都与老一辈的人有所不同。这种不同所产生的代沟,其实正是时代进步的代价。代沟这个名词虽然是从西方传入的,但中国目前的代沟问题绝不比西方少,只不过形式不一样罢了。代沟的特点是代代相传,但内容却代代不同。所以当我们年纪大到感觉得到与自己下一代已经有代沟时,往往我们自己和上一代的代沟还尚未弥合。这代沟可能有一天会因某一方或双方的理解或谅解而消失,也可能永不会消失。人类和社会的发展永远都是连续的,而代沟不过是这种发展和延续中不能分辨的微小断层罢了。而且虽然我们不能避免代沟出现,但代沟是永远阻挡不了爱的传递的。
  我移民国外后在香港见过一次汤婆婆,但那已经是十几年前的事了。那时她眼睛的病患已经很严重,视力已经模糊不清。但她那和蔼可亲、慈爱开朗的性格依然没变。那次的会面很短暂,当时仍然年少不更事的我也没有抓住那次机会好好回报汤婆婆对我的恩情。几年后听说汤婆婆去世,那次会面就变成了我最后一次见她,而未能报答她也就变成了我永远的遗憾。
  二十多年过去了,那个时代的许多人和事不免有些依稀。虽然汤婆婆和我的接触不算多,但她的音容笑貌在我脑海中至今清晰无比。她对我来讲,不仅永远是我最尊敬的长辈之一,还可以说是我的老师和朋友。她的信心,毅力和品格永远可以做我的老师,而她的爱心,对生活的乐观永远会像一个和蔼可亲的朋友般令我常常怀念。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情系什刹海(1)
凡到北京的人,没有不想赶快去天安门、故宫、长城、十三陵和颐和园走上一转的。也难怪,这些都是名闻天下的景致啊。
  但那个去了天安门、故宫、长城、十三陵和颐和园的人并不等于到过了北京,他到的是天安门、故宫、长城、十三陵和颐和园。
  等他逛了王府井、东四、西单、前门、大栅栏吃了东来顺涮羊肉、西四小吃街,这北京就算到过了吧?可以算是到过了。但真正的北京见得还不能算多,如果说深了可能还是没沾上多少边哪。
  那你要问到底去哪才能看到真正的北京啊?
  不如去什剎海走走吧。
  他叫了起来,我以为是什么地方呢,就是那胡同游吧。我三轮车坐了,还在四合院里吃了顿饺子呢。去那地方的其实倒是那些黄头发蓝眼睛的外国人多,不过要是对老北京的风味有与趣,现在谁都知道胡同游是绝少不了的节目啊。
  虽然胡同游以“看看老北京”作招徕,但如果你不是黄头发蓝眼睛的外国人,那坐三轮在什剎海转半圈,吃了顿猪肉白菜馅饺子也还不能算真正看到了北京。别说是老北京了,就是那“真”和“正”的北京恐怕也只是见了多少皮毛。
  这么样游什剎海,真是一种浪费。
  什剎海说得上是北京的一块宝地。为什么?因为它是北京城的缩影。过去它是老北京的缩影,现在它则是新北京城,或者说是老北京和新北京过渡交叉融会的缩影。走遍北京你找不出第二处来。这里有王府有三四进宅院有大杂院,有山有水有市场,天桥东四不能和它相此,其它地方就更谈不上了。
  到什剎海来不能只是看,要好像老北京人上茶馆喝最好的茶叶那样,慢慢品。既然要品出什剎海的北京味来,就不能好像老外坐着穿制服车夫蹬的三轮兜风看景吃饺子,而是要慢慢地走,慢慢地逛和慢慢地看。
  北京城几百年来在天子脚下,什剎海位于京城之中心,不但和过去皇宫的御花园北海只是一墙之隔,更一水相连。几个世纪岁月的沉淀之后,京城有多少人文景观会聚于此,实在不能尽数。
  除此之外,什剎海一带虽然算不上是京城的名胜,但四季的自然景色里掺进了浓郁的京味和北京人生活的气息,又不是其它地方可以相比的了。
  三月到五月是北京的春天。北京人对春天的印像总是离不开风,近几年的沙尘暴更是令人闻风也色变。但挑个不刮风的日子去什剎海转转,就会觉得北京的春也不太差。
  刚过完缩手缩脚的冬天,三月早春好看的是什剎海边上的垂柳。柳色是春天的信息,“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于是春天就有个盼头了。开始柳树带着鹅黄的嫩叶痒眼,慢慢变得鲜绿鲜绿的,早晨去在河边散步一看不但能让人的眼前一亮,也能提精神。过了银锭桥后海的沿岸都是柳,枝条垂着如轻曳罗衣的美女般姿态优雅。什剎海的一景是当那微微的春风拂过,柳枝轻摇如层层绿云般飘荡,掩映起远处的亭台楼阁来时。
  “无意栽柳柳成荫”。柳树易栽,所以老北京城里几乎哪里都有柳树,最好看的当然要数栽在水边的垂柳,不说其它,中国画里的春色就绝不可少。什剎海春天的柳色绝不比北海的逊色多少,你如果到两个地方都走走就会同意我的说法。不过闹柳絮那一个多礼拜到处都是白絮满天飞,真让人讨厌之余又无可奈何。但俗话说有得就有失,看来这就是柳色青青的代价。听说每年一度的柳絮令北京城有逐渐伐柳并以其它树取而代之的计划,如果当真那时候什剎海的春天一定要多少失色了。 。 想看书来

情系什刹海(2)
四月份是风的季节,也是花的季节。风沙一来铺天盖地,天空晦暗不明,花朵不免也要暗然失色一时。不过到了四月盛开的花儿特别多,风沙肆虐一两天过去之后。平常人家院子里的榆叶梅,丁香和海棠次第开了,沿着什剎海转上一圈看花就是件雅事。多数人家的矮墙既挡不住榆叶梅和海棠的艳色,当然更挡不住丁香花的香气醉人。除了赏花,这时也是在后海看野鸭戏水的时候,春江水暖鸭先知嘛!一开春胡同游的三轮车铃声又开始响得大模大样了,这些穿着号衣蹬三轮车的小伙子们熬过了冬天就都“抖”起来了,用北京人的话来说就是“自我感觉特别良好”,在银锭桥头成队的三轮车遇见了豪华汽车常常也是不肯让路,闲人到时就又有一场街头剧的热闹可看了。
  进了五月虽说是暮春的天气,但在不经意之间,那柳树的枝条就一下子绿透了。早晨水面上常常蒙着一层雾气,站在银锭桥上望过去,迷迷蒙蒙之中后海的水静得碧绿,岸边的柳郁郁葱葱。树底下和路上的人不知什么时候一下子就多了起来,遛鸟的,练功夫的,打拳的,钓鱼的,带狗的,跳舞的,做体操的,吃早点的,在地下写大字的,背外语的和闲坐的人到处都是,甚至连街头理发的一圈走下来也一定能碰得着两三个,真是各适其式,千姿百态,堪称是一处北京人的早晨大剧场。那什剎海的趣味,也深在其中。一路上那些差不多每天都见的街坊熟人用纯正的“京片子”打着招呼,街边打麻将更是一早就开了台了,不过一定全是男班。北京的大嫂大娘大妈和老太太们虽然样样都争先,但可是不愿意在街上打麻将丢那个人的。
  如果沿着烟袋斜街向东溜达,就可到鼓楼去。这条清时专营烟袋的街道,民国后古玩行兴盛,旧时一度有小琉璃厂之称。不过看看现在街上的那两三家所谓古玩铺可不能令人想象得出当年这里的风采。真正的古董是街中央的那座小道观——广福观,现在变成了一个大杂院,不过老的庙门留了下来,门额依稀可辨。在烟袋斜街里细心看看不难找得出老北京生活的轨迹:晚上兼作旅店的洗澡堂子、修理自行车的小店、胡同里的小裁缝铺,还有现在已经很难看得到的古老行业——做风筝的。
  北京六七八月的夏天有时候真能把人热到发昏。所以一入了夏,这一大片能消暑的什剎海水面周围就是一早一晚的热闹了。其余的时间,就留给了那些外地人和外国人。
  夏天早市开得格外早,从前海的北岸一直摆到银锭桥。从北京人喜欢吃的带鱼到衣服鞋帽什么都有的卖。虽说其中骗人的贩子不少,但总是人头涌涌,道为之塞,主要是便宜。在里面转上一圈,包管你能对北京传统家庭妇女的持家之道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如果不愿去又吵又乱的早市看热,清晨到前海去赏荷花既清静又风雅。而且通常不会有太多的人走过打断人的雅兴。朝阳初现,那曾经荒废了许久的水榭边上环绕着成片的荷花。碧绿的荷叶上带着闪光的露珠,含苞待放的花朵亭亭玉立,秀而不媚,如早晨的少女般清纯脱俗。近岸边虽然黑黑的淤泥一片,但正好令赏花人对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更加珍重。
  一到夏天钓鱼和玩鸟的人好像都特别多了起来。钓鱼人在岸边的绿荫下成排坐满,不少人架了几支鱼竿,令沿岸远看过去是一片望不尽的长长短短鱼竿阵,俨然什剎海夏日的一景。玩鸟的人就低调得多,专找清幽的小地方比如小公园里把鸟笼挂起,然后就天南海北地摆起龙门阵来。钓鱼的人多是独行侠各不相谋,玩鸟的人则好像上班一样天天聚会。如果走的有些热了就停下脚步听听那些业余票友来上几段京剧,解解夏日的郁闷最好。

情系什刹海(3)
现在有心留意什剎海夕阳美色的人大概不是太多。近来我看见银锭桥旁立起了“银锭观山”的石碑,不过我不知道现在站在银锭桥上一年里头还有几天可以看得见西山?但桥上却是赏夕阳日落的绝佳地方。当夕阳把什剎海染成淡淡金色的时候,远方楼阁的暗影屹立着,柳枝飘动,小风送爽,周围喧哗之声会彷佛逐渐低了下去。一只船儿慢慢地驶过,拖着的波纹涟漪划开了水面,静静地漾开去。那时的感受,真是美不可言的。
  桥边“烤肉季”的灯光亮了。是时候到前海坐上那种带蓬子的木船,请上位弹琵琶或拉胡琴的女孩子,然后到烤肉季称上一两斤烤肉,在余晖里游湖去。为客人演奏的乐师多数是出来赚外快的音乐学院学生,水准不错,但可惜没有箫和扬琴的表演。否则月夜到银光一片的湖上听箫,清茶两杯,已经足可以令夏天的晚上变得陶醉了。
  北京的秋天从来都是美的。天气怡人得无论到什么地方去都好。从初秋、金秋到深秋,随着叶子慢慢地转黄,我会觉得北京城流传下来的古老韵味也一天天深浓了起来。我喜欢在这个季节里去寻幽探密,探访那些已经淹没在现代繁华里的古老和传统。
  元朝郭守敬疏凿通州至大都的水道之后,江南的船只可通过南北大运河直达什剎海码头,什剎海在那时便开始了它的繁华。海,海子之简称,一大片水面也。有些人说原来前海、后海、积水潭并没有分开的称谓,只叫积水潭,或称海子,后来才分而称之。前海现名为什剎海,还有别称莲花池。后海原称什剎海,因岸边有什剎海寺。积水潭又名积水滩,又因湖旁建有净业寺,过去的诗人文人雅称净业湖。
  什剎海自古就是京城的一处胜地。据说金代此处曾建过离宫,并在宫左引泉种稻,这一片稻田竟种了几百年直到六十年代才因建筑而消失。离皇宫御园咫尺的地方能有如此野趣的田园水色,所以引得贵家名园纷纷建于什剎海左右。作于清光绪年间的《燕京岁时记》写到:“积水潭净业湖一带,古名海子,园亭极多,有莲花社、虾菜亭、镜园、漫园、杨园、定园诸胜。今皆析为民居矣。”百余年园林尽成民居,再百余年至上世纪中叶,什剎海变为栽种莲藕菱茨之地。不过后海北岸有醇亲王府,南岸有恭亲王府,两人都是清代后期在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其它的亲王府、贝子府、王爷府和贵族府邸众多,但可惜至今都被各式各样的机构占据,开放的只有两间亲王府的花园而已。其它的府第游人不但不得其门而入,有些内中更已面目全非,当我走过那些气势犹存的大门,心中只有可惜了。
  不少人认为什剎海之名来自它周围曾经有过的十座寺庙。广化寺、净业寺、龙华寺、法华寺、慈恩寺、广福观、海潮观音寺、药王庙、关帝庙、火神庙及什剎海寺等。几百年岁月更迭之后,能够保留到今天的只有广化和净业两寺。虽然这两间庙宇侥幸仍存,但都拒绝游人参观。广化寺现为北京市佛教协会之所在,院内古柏老楸,苍翠葱郁。门口的对联“烟波淡荡摇空碧,楼阁参差倚夕阳”正好写出了什剎海水边春夏秋天的景色。
  说来说去都是什剎海的景色,不过什剎海最有北京味的无疑是住在它周围的北京人。早晚在什剎海边上兴之所至的随便转转,常常可以听到上至国家大事高层秘闻,下至吃炸酱面如何炸出好酱的街谈巷议。两个邻居见面随便聊上几句,用的是北京人那种漫不经心又无所不知的口气,有时能让人会心微笑,有时能叫人拍掌叫绝。年过古稀的老翁和刚离职退休的中年人可以对世界到中国作一充满了内幕消息的时局分析,我常常奇怪北京的寻常老百姓为什么会有那么深刻的政治哲思?在这一方面,任何其它地方的人都难望项背。别看那些街道老大妈们穿得土里土气,可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