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聂荣臻的非常之路-第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们最害怕中国拥有原子弹,但又不得不估计,中国是今后头一批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之一。”
  “两弹”攻关的辉煌成就,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
  许多科技人员和有识之士说,如果不是聂荣臻当年在北戴河会议上苦口婆心,以后又忘我地致力于“两弹”的攻关事业,那今天中国的国际地位可能就是另外一个样子了。
  。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六节深入现场,主持“两弹”试验(1)
1960年11月4日,聂荣臻、赵尔陆、钱学森等人乘飞机越过万水千山,越过巴丹吉林戈壁大沙漠,来到酒泉导弹试验基地。
  当初在决定建设导弹发射试验基地时,经有关人员勘察比较,在大量资料中,是聂荣臻亲自在地图上圈定这个基地的。
  但亲自到现场,这还是第一次。
  他是来主持发射我国仿制的第一枚导弹的。
  这是在苏联单方面撕毁协议以后,第一次试验用国产材料仿制的第一枚苏联尔…2型近程地对地导弹,成功与否,对“两弹”攻关的士气影响很大。
  所以聂荣臻决定亲临现场,主持这次试验。
  5日清晨,弹体全长177米,最大直径165米,起飞重量205吨,射程可达590公里,用液体推进剂发射的尔…2型地对地导弹,高高地耸立在稳固的发射架上,阳光为它披上一层金色的外衣。
  聂荣臻在导弹试验基地司令员孙继先中将陪同下,走进指挥所。
  8时整,副司令员李福泽报告:“尔…2地地导弹发射试验一切准备完毕,可否进入发射前一小时准备?”聂荣臻在征询了钱学森的意见后说:“同意”。
  9时整,李福泽开始倒数计时,“……5、4、3、2、1,点火!”接着是一声巨响,大地颤抖起来,人人脚下都感到了它的震动。
  导流槽里涌出了火焰浓烟,像火山喷发,势不可挡。
  聂荣臻在指挥所里看到那枚导弹尾部喷着火焰,先是缓慢上升,越来越快地直指蓝天,变成了一个亮点,消失在视野之外,天际留下了一根白色的飘带,也逐渐消散。
  十多分钟后,导弹命中550公里以外预定的目标区,证明试验完全成功。
  在场的人都万分激动,鼓掌声与欢呼声响成一片。
  聂荣臻也极为激动,与在场的科技人员、指挥员们热烈握手,表示祝贺,然后走出指挥所,向人们频频招手致意。
  仿制的近程地对地导弹发射试验成功,标志着中国已经初步掌握了导弹制造技术,同时还标志着中国导弹研究已经可以由仿制转变到自行研制的阶段了。
  人们研制“两弹”的信心倍增。
  1964年4月11日,在第8次中央专委会议上,周恩来决定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装置爆炸试验采用塔爆方式,要求在9月10日前做好一切准备工作。
  周恩来说,这次试验要力求做到“保响、保测(测试到各项试验数据)、保安全、一次成功!”1964年6月6日,进行了全尺寸爆轰模拟试验,这是第一次核试验前的综合试验。
  经过4年半的努力,原子弹的研制,在苏联撤走全部专家,拒绝提供样品、资料,在完全自力更生的情况下,可以说是成功在望了。
  8月,组成了首次核试验委员会,由张爱萍任主任、刘西尧任副主任。
  9月下旬,张爱萍、刘西尧来到位于罗布泊的核试验基地,传达了中央对首次核试验的有关决定。
  10月4日,供正式试验用的原子弹运到核试验基地,接着在现场进行最后的总装,人们心情既兴奋又紧张。
  张爱萍下达了总装命令。
  每个人都屏息凝神,一丝不苟。
  他们整整奋战了72个小时。
  当最后的一个核心部件安安稳稳地装配在原子弹中央时,整个大厅里仍然静得出奇。
  10月14日19点20分,原子弹安全吊上矗立的铁塔上。
  这座塔高达120米,顶端有一个完全密闭的纯金属小屋,中国原子弹的第一个“婴儿”就安放在里面。
  张爱萍在现场随时同北京的周恩来、聂荣臻、刘杰等保持电话联系。
  张爱萍说:“安装手已登上铁塔,取样机已由马兰机场起飞,试验基地司令员张蕴钰等4人已经撤离铁塔……”10月16日15时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这天下午,聂荣臻聚精会神地守候在电话机旁,得知喜讯,一面向张爱萍等表示慰问,一面立即与周恩来通电话,互致祝贺。
   。 想看书来

第六节深入现场,主持“两弹”试验(2)
随后要秘书起草贺电:“爱萍、西尧同志:消息传来,甚为兴奋,特向你们并通过你们向全体参加这一试验工作的同志们致以热烈的祝贺!聂荣臻,1964年10月16日15时零3分。”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以后,知情人都在兴奋之余,表示焦急,这么天大的喜讯为什么不早点告诉全国人民?身边的工作人员不解地问。
  聂荣臻说:“刚才与总理通了电话,总理说,毛主席指示,我们先不忙公布,要等外电报道证实以后再公布。”
  试验现场报告,经各种数据核对计算,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当量相当于2万吨梯恩梯炸药。
  不多久,西方各大通讯社也纷纷报道,美国侦察到中国在西部地区爆炸了一颗万吨级的原子弹。
  深夜23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消息。
  《人民日报》随即散发了套红大字的“号外”。
  第二天一早,当工作人员把“号外”送到聂荣臻手里的时候,他边看边高兴地说:“这张‘号外’留下,留下,留作纪念!”实现了首次核爆炸,下一步就是把能用于飞机投掷的原子弹研制出来。
  这项工作进展比较顺利,只用7个月就完成了。
  1965年5月14日,核航弹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从此,中国开始有了可供实战使用的原子弹。
  导弹核弹头比起核航弹来,在体积和重量上都要大大缩小,在所经受的环境条件上也更加复杂和苛刻,研制起来困难更大。
  广大科研人员排除“文化大革命”的干扰,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再接再厉,研制工作进展顺利。
  1966年9月5日,聂荣臻召集国防科委、二机部、七机部、导弹试验基地、核武器试验基地的负责人开会,在听取了“两弹”结合(即导弹核武器)试验准备情况的汇报以后,对大家说:“两弹”结合飞行试验不能因为“文化大革命”而停下来,要防止有些人思想不集中而影响产品质量,导致试验失败。
  试验前要进行一系列质量检查,不光“两弹”本身,还有外单位的协作件,主要是各种仪表,都要仔细检查。
  导弹核武器飞行经过的红柳园,试验时13万居民必须疏散,一切工作停下来,以防万一。
  否则,物资损失事小,出现人员伤亡问题就大了。
  为了鉴定核弹头在飞行状态下的性能,“中央专委”决定,进行原子弹和导弹结合的全当量、全射程飞行核试验。
  这要冒极大的风险,万一核弹头在发射现场爆炸或发射后中途掉下来,或偏离弹着区,都将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
  为此,“中央专委”在周恩来主持下,于9月5日、10月8日、10月20日,3次开会,听取有关情况汇报,讨论这次试验。
  周恩来在会上做了细致周密的安排,要求反复论证,并进行一系列模拟试验,要做到万无一失。
  遵照周恩来的指示,广大科技人员认真负责,做到了慎之又慎,细之又细,使一些不放心的问题一一获得解决。
  聂荣臻出席了这3次中央专委会议。
  在10月20日的会议上,他说:“我深信我们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和基地的工作同志,都具有高度的负责精神,听了各方面的汇报,我认为我们的设计工作做得是扎实的。
  我们自己研制的中近程地对地导弹,已经多次试射,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发射成功率是经得起考验的。
  再说,为了使我们国家的导弹能真正成为具有强大作战威力的武器,也必须进行实弹结合试验。
  为了鼓舞同志们的信心和使各项工作力争做到万无一失,我决心到现场去主持这次试验。”
  周恩来非常赞同聂荣臻的这番话,他说:“有聂老总去亲自主持,我们更感到放心了。”
  10月24日晚上,周恩来、聂荣臻、叶剑英驱车来到钓鱼台宾馆,向毛泽东作了详细汇报,毛泽东批准了这次试验,同意聂荣臻到现场主持试验,并说,这次试验可能打胜仗,也可能打败仗,失败了也不要紧。
  

第六节深入现场,主持“两弹”试验(3)
第2天上午9时30分,聂荣臻来到西郊机场,登上军用专机,经过3个多小时的飞行,到达导弹试验基地机场,下午到达基地营区,风尘仆仆,顾不得休息,就听取国防科委副主任张震寰、二机部副部长李觉以及李福泽、钱学森等汇报。
  准备工作做得很充分,聂荣臻感到满意,但仍不放心。
  在这次会议上,他传达了毛泽东的指示,并且解释说,毛主席指示的意思是要大家从坏处着想,要充分做好准备,力争成功。
  大家要把各项最后的准备工作,做细做好。
  26日上午,他首先听基地党委汇报气象情况,同意把发射时间定在27日上午9时,并将这个时间报告给周总理,获得批准。
  以后又到实地,分别检查了用于试验的导弹和核弹头的准备工作情况。
  导弹、核弹头的各项测试数据都是正常的,他批准将核弹头运到导弹发射阵地进行对接。
  下午聂荣臻到导弹发射架下“坐镇”,看“两弹”对接,进行通电试验。
  这是项最危险的工作,人们劝聂荣臻离开,进入掩蔽部,以防不测。
  他干脆拿把椅子坐下说:“你们什么时候对接通电完,我就什么时候离开。”
  令在场的人极为感动,也极大地鼓舞了操作的科技人员的信心。
  对接通电完,确证情况良好,他高兴地在导弹发射架下,与在场的科技人员、领导干部合影,留下了历史性的纪念。
  晚上,聂荣臻仍在想着试验时万一导弹带着核弹头掉下来怎么办的问题,心系着红柳园居民和两个基地科技人员指战员的安全。
  于是派人将导弹核武器安全自毁系统的试验纪录影片找来,仔细看了一遍,觉得这个系统是可靠的,他才放心去睡觉。
  27日上午8点,聂荣臻来到发射阵地附近的指挥所,勉励在地下发射控制室冒着风险,坚守岗位的发射小组人员,要沉着勇敢,坚决完成任务。
  可大家更多的是担心元帅的安全,因为他也冒着同样的风险。
  临发射前15分钟,核试验基地报告,凌晨2时起,基地核导弹的预定弹着区3000米高空,出现了一股6到7级左右西南向的强风。
  这是个突然的情况,这股风会不会使导弹偏离弹着点?聂荣臻立即向周恩来报告。
  周恩来果断地回答:“一切由你在现场决定。”
  聂荣臻最讲科学,信任专家,就征求在场专家们的意见。
  专家们进行了短暂紧张的商量,得出结论,认为影响不大。
  于是聂荣臻一挥手,“按预定时间发射!”上午9时整,中国第一枚核导弹点火,呼啸着腾入长空。
  各项数据不断传到指挥所:导弹飞行正常,信号良好,轨迹正常,准确飞向核试验基地靶场区,飞行9分14秒钟以后,核弹头按顺序在距地面569米的高度实现核爆炸。
  聂荣臻立即在电话上向周恩来报告了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的喜讯。
  试验获得圆满成功,人们一片欢腾!聂荣臻走出指挥所,向大家挥手致意,在代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全体参试人员表示了热烈祝贺以后说,国防科学技术,在党的领导下,整整进行10年了,这次试验成功,是对党对人民的献礼,也是对国防科学技术10年工作的最好纪念。
  人们报以持久热烈的掌声。
  第二天上午,导弹试验基地也召开了庆祝大会,人们都欢欣鼓舞,请聂荣臻讲话。
  他在讲话中说:“这次试验是震惊中外的伟大胜利。
  是在过去导弹和核弹头分别试验的基础上进行的一次综合性的更高级的试验,是带有战斗实用性质的试验。
  试验结果,证明我们的设计是成功的,水平是不低的,质量也很好。
  通过试验,发现和解决了很多重要问题,为今后其他型号的设计和结合,提供了有利条件。
  同时,也初步摸索了这种战略性武器的综合使用性能,对今后部队的装备、训练、战斗使用、基地建设都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经验。
  

第六节深入现场,主持“两弹”试验(4)
这些经验,都是十分可贵的,一定要认真总结起来。”
  10月31日,聂荣臻飞临核武器试验基地。
  这里地处著名的新疆罗布泊地区。
  罗布泊,素有死亡之海的名声。
  外国人把它看做是中国核试验基地的代号。
  中国的著名科学家彭加木和许多中外探险家曾在这里神秘失踪,被沙海吞没,或在古丝绸之路上,被干渴夺去生命。
  可如今,聂荣臻从飞机上看到,在浩瀚的戈壁沙漠深处,出现了一片耀眼的绿洲。
  他不由得低声感叹,真了不起!对基地的创业者们肃然起敬。
  飞机降落了,基地司令员张蕴钰等前来欢迎。
  聂荣臻紧握着张蕴钰的手,连声说:你们真了不起,祖国和人民感谢你们!11月1日上午,核武器试验基地也召开庆祝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的大会。
  应基地张蕴钰司令员的要求,聂荣臻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他说:“这次试验成功后,3天来共有30万人到党中央所在地中南海报喜。
  世界各国都作为特大新闻,迅速而反复地报导。
  这说明,中国已经有了相当高超的核技术和工艺技能,在尖端工业方面已经取得辉煌成就。”
  “你们基地已经建设6年了。
  6年来,你们的经历是不平凡的。
  基地刚开始建设时,正是我们国民经济最困难的年月。
  你们战胜了重重困难,在这样一个荒凉的地区,建立了革命的家园。
  1964年以来,你们在各单位的支持和配合下,胜利地完成了党和国家交给你们的4次核试验任务。
  同志们很辛苦,工作做得很好,很有成绩,我向你们致敬!”11月3日,聂荣臻到核试验基地弹着区,察看导弹核武器飞行试验投影点地区被烧成玻璃体的地面。
  当了解到这次试验与预定计划比,核弹头爆炸高度仅偏高约60米,爆心投影点仅偏近400多米、偏右约500米时,他高兴地对陪同的钱学森、张震寰、李觉、张蕴钰等说:“我们的中近程地对地导弹能达到这样准确,核弹头和引爆控制系统设计得这样可靠,是很不容易的,真了不起,说明我们的技术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
  随后,聂荣臻又慰问了在这里冒着巨大风险坚持在第一线工作的参试人员,并对他们说:“我们爆炸的是物质的原子弹,但它产生的巨大威力,却来自不知要大多少倍的精神原子弹。
  在场区工作是艰苦而危险的,特别是到了严冬,困难就会更多。
  但是,同志们知道,艰苦就是光荣,是对我们革命意志的最好考验。
  克服了最大艰苦,就能取得最大的胜利。”
  回到北京,就这次导弹核武器试验,聂荣臻向毛泽东、林彪、周恩来,向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写了书面报告。
  报告说:“为了保证绝对安全可靠,防止任何事故,在准备阶段,曾进行了各种事故设想和技术论证,做了很多地面试验,采取了一系列安全防护措施。
  试验前,对导弹和核弹头的每一个部件,每一个零件,又都反复进行了严格的检查和测试,保证了最好的质量,最大的可靠性。
  事实证明,尽管导弹、原子弹多么复杂,但是只要以毛泽东思想统率技术,大力突出政治,提高人的思想革命化,在生产过程中,对每一个部件每一个零件,都严格掌握好工艺,严格控制好质量,试验前再进行反复检查,反复测试,试验时对每一个动作都认真细致地操作,就一定能保证试验成功。”
  聂荣臻的这段话,说出了中国的“两弹”是怎么搞出来的奥秘所在,也说出了中国人民为了祖国的安全、民族的尊严所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精神、力量和信心!在研制导弹核武器的同时,氢弹的研制工作也在夜以继日地进行。
  氢弹的研制在理论和制造技术上比原子弹复杂得多。
  实现核聚变爆炸,需要1000万度的高温。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六节深入现场,主持“两弹”试验(5)
迄今为止,除了原子弹爆炸,人们还无法在瞬间获得如此高的能量。
  中国的科学家在研制氢弹过程中,除了理论原理以外,没有任何实际资料可资借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