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式家庭面面观-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般说来,晚明农业人口大分流,农村人口大流动,肇端于成、弘以后,至嘉、万年间**。其主要特点是,地域广,规模大,流向集中于工商。嘉靖时,松江府华亭县人何良俊在谈到当时农村人口锐减及其原因和去向时,说:“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农。盖因四民各有定业,百姓安于农亩,无有他志,官府亦驱之就农,不加烦扰,故家家丰足,人乐于为农。自四五十年,赋税日增,徭役日重,民命不堪,遂皆迁业。昔日乡官家人亦不甚多,今去农而为乡官家人者,已十倍于前矣。昔日官府之人有限,今去农而蚕食于官府者,五倍于前矣。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者,又十之二三矣。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一三)。后来,朱国桢亦谓:“近年农夫日贵,其值增四之一,当由务农者少”(朱国桢:《涌幢小品》卷二《农桑》)。是时人口大流动,不仅出现于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即使在经济落后与边远地方,也无不如此例如三西(江西、山西、陕西)等省,同样有大批农民转移到工商业,有些地方甚至“为商贾三之一”,“以逐末为事”。其中,江西主要流向手工业,其次为商业;山西以从商为重点,其次为矿冶;陕西多数从商。地域特色文化是文化建设中一个新的重要课题,它只有在社会各方面的关注、支持和努力下,才能显露出旺盛生命力和独特魅力。黄河文化中心,在汉唐为长安,在北宋为开封,元明清到今为北京,随时代而转移,没有一个文化中心贯穿整个历史;长江文化中心,当今被认为是上海,但它历史上是南京、武汉,抑或重庆、成都?广州作为二千多年来珠江文化中心城市,无可置疑,这对珠江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古人很早就有地域文化源自“自然环境和社会结构”等因素的观点。近两千年前的《汉书,地理志》中有一个概念叫“域分”,谈到“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好恶取舍,动静之常,随君上之*。”它是把人的行为和观念,即地域文化,归结为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水土的构成,也就是自然环境;一是王侯的引导,也就是社会结构。《管子·水地篇》以不同的水质来比喻各地人的不同性格。如齐之水道躁而复故民贪粗而好勇,楚之水淖弱而清则其民轻剽而贼等。“人杰地灵”则是环境与人密不可分的一句尽人皆知的成语。比如南方的音乐和中原的、北方的就不一样,美术布景造型,各个地方更是不同,搞得马虎了,就不真实,就会破坏整个剧的艺术风格。运用地域特色在具体表现时要处理好多种关系,比如,地域特色有传统的、保守的一面,但也有变化的、开放的一面。
林语堂把中国分为“粗犷豪放的北方”和“温柔和婉的南方”。他以为:尽管中国的南方与北方被共同的主干文化纽带连在一起,成为一个民族,但实际上,他们在性格、体魄、习俗上的区别之大,并不亚于南欧地中海人和北欧日尔曼人的差别。一方面我们看到的是北方的中国人,习惯于简单质朴的思维和艰苦的生活,身体高大健壮、性格热情幽默。另一方面,在长江以南,人们会看到另一种人,他们喜爱文学,勤于修养,老于世故,头脑发达,身体退林语堂是这样描述中国北方的民族融合的。“人种混合最明显的影响也许是表现在现代北方人的语音和体格上。他们的语调有了变化,轻辅音也变成了浊辅音,身高增加,并有一种快乐质。朴的幽默感。这正是这种与外来血统的混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汉族能够生存下来。”。
如今,人们经济生活的不断改善,饮食风俗也在不断变化和丰富,大大挑战着传统家庭的饮食结构,地域特色也不再明显。如正月十五吃到的元宵,已经成为人们的日常佳肴。但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在元宵节这天全家人坐在一起吃一碗甜美的元宵仍然是每个中国家庭的保留节目。
随着时代的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日益被人们认知,它的独特风采和重要作用在人们的生活乃至整个社会发展中日趋显现。但是,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文化的发展也出现一定误区,由于交通便捷、信息畅通、传媒多样、观念更新等,地域间距离迅速拉近,文化交流迅速频繁,不同地域甚至国度的文化相互借鉴、吸收、融入,虽然对彼此的发展有许多积极效能,却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文化形式、内容同化,个性丧失等问题。有的地方完全以时尚文化取代传统、民间文化,有的地方虽将民间文化部分保留,但未予以重视,任其自生自灭,有的地方不觉中自己的文化已与其它地域文化同化,让人似曾相识,缺乏个性和特色,也就失去了应有的吸引力。这些不仅对民族文化的繁荣形成制约,还对文化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也有很大影响,对这一点我们应有充分的认识。
参考资料
1。刘锡霖主编:《蜕变中的中国家庭》,广角镜社有限公司,1997年5月。
2。唐忠新:《中国城市社区建设概论》,天津人民社2000年10月。
………【第二节 地域冲突背后的结构性根源】………
面积960万平方公里、人口13亿、由56个民族组成的中国,不同地域的发展状况和经济特色也大有不同。一般说来,不同的地域在历史上经常会形成各种不同的有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以及共同文化和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由于地域间“气候和其它自然特点不同,食物、衣服、取暖、居住等等需要自然也就不同”。(马克思,1986:194)地域概念虽与民族概念不同,但是不能否认,一个地域的文化特质,既非造物主的赐予,亦非绝对理念的先验的产物,而是一定的居民在其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积淀而成。这种创造和积淀也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深深地植根于自然环境和经济生活的土壤之(田毅鹏,2002)而且,在一国之内,地域环境有别也会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文化。(马成俊,2000)由此可见,地域间存在着的差别,这种差别不仅在于地域间的环境差别,更体现在社会生活方式和文化上,而生活在不同地域范围内的人群也就被区隔开来,形成不同的地域集团或地域群体。在中国,地域的差异和民族的差异共存,而地域的差异是主导因素。同一民族内部也会有文化差异,比如由地域分割造成的或由社会组织形态造成。
不同地域的自然、社会、历史条件的不同,必然使文化具有地域性特征。民族形成之后,由于语言、习俗、性格、追求、心理素质和生活方式的共性,文化又会深深打上民族烙印,使其又具有民族性的特征。单一民族的国家,民族的生文化就是国度的文化,多民族的国家,一国就会存在多元的文化。年中国和中国文化屹立于世界之林,一脉相承,历久而弥新。中国文化是个发展的、历史的范畴,具有包容性与*性:除了时代差异外,尚有着地域与民族的差异性。它是在连绵几千年中,以华夏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各地域文化(包括中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闽台文化等)和各民族文化(包括壮、满、蒙、回、藏等中国56个民族的文化)长期地、不断地交流、渗透、竞争和融合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文化的发展是具体的、历史的,又是多地域、多民族、多层次的立体网络。一般来说中国的的区域划分是按黄土高原、河西走廊、西北内陆、四川盆地、青藏高原、云贵高原、黄淮海平原、山东丘陵、长江中下游地区、东南沿海、岭南地区、东北平原与山地、内、外蒙古草原等大自然区的划分探询地域冲突背后的结构根源。根据导致地域分异性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把全国分为8个宏观大区:
西北地区,含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省区;
西南地区,含四川、云南、贵州、*、重庆等省市区及陕甘之秦岭以南地区;
中原地区,含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等省市区;
长江中下游地区,含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省市区;
东南沿海地区,含浙江、福建、台湾等省区;
岭南地区,含广东、广西、香港、澳门等省区;
东北地区,含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区;
内、外蒙古地区,含历史上长城以北的内蒙古和外蒙古地区;
中国文化是起源于上古贯穿到现在,在黄河、长江及其周围地域形成并延续至今的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共同的社会心理与习俗的结晶。继承中国文化遗产,并不是对中国古代文化毫无选择地一概接受,而是要继承其优良传统,摒弃其封建糟粕,中国和中国文化屹立于世界之林,一脉相承,历久而弥新。中国文化是个发展的、历史的范畴,具有包容性与*性:除了时代差异外,尚有着地域与民族的差异性。它是在连绵几千年中,以华夏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各地域文化(包括中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闽台文化等)和各民族文化(包括壮、满、蒙、回、藏等中国56个民族的文化)长期地、不断地交流、渗透、竞争和融合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文化的发展是具体的、历史的,又是多地域、多民族、多层次的立体网络。中国文化是起源于上古贯穿到现在,在黄河、长江及其周围地域形成并延续至今的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共同的社会心理与习俗的结晶。继承中国文化遗产,并不是对中国古代文化毫无选择地一概接受,而是要继承其优良传统,摒弃其封建糟粕。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各民族互相学习、互相影响,共同因素会不断增多,但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将长久存在。只要有民族存在,就有民族问题存在。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在社会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民族问题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社会,都具有重大的影响。地域冲突其实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中国早在上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以中心自居,用歧视的话语来描述四周的其他部落,东为东夷,西为西戎,北为北狄,南为南蛮。
谭其骧先生认为:“以中国疆域之辽阔,要想一动手就写好一部完整、全面的中国历史地理,大概是不可能的。只有先从区域历史地理入手,一个地区一个地区地先做好具体而细致的研究,才有可能再综合概括成为一部有系统有理论的中国历史地理学。”以中国区域自然条件与人类活动的互动关系为视角,大地域、多民族统一国家在形成发展进程中的有着深远的历史地缘政治结构,在区域地理环境制约下,水陆交通线与城市的分布,地区开发的模式,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扰动;中国文化区域的划分,文化扩散与融合,区域民间文化的特征。
以中国文化的发展为例,就更可以看到在不同文化之间由于文化原因引起冲突总是暂时的,而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吸收与融合则是主要的。中国在春秋战国时代本来存在着多种不同的地域文化,有中化、齐鲁文化,秦陇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等等,但后来才合成一个大体统一的华夏文化。特别是到公元一世纪初印度佛教文化的传入,更加说明两种不同文化可以共存。浸润在不同文化中的带有民族性和地域性有不同的人格特征,影响着人的认知能力,导致不同文化间交往的困难和冲突。中国的*和地域矛盾,归根结底是差别造成的,只要整个社会的人的流通更自由,经济更均衡,大家趋同了,矛盾才能才能从根本上消除。
文化有着很强的地域色彩和地域差异。从文化特征的地域差异分析入手,进而划分出文化区,是区域文化历史地理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对历史时期文化地理的研究,应尽量利用反映当时人的认知的史料,而不是依据今人观察到的一种分区方案。因为关于文化研究的理论、分区模式都是现代感知的产物,未必能够真实地反映过去时代人们感觉中的文化区。另外,文化会随着人的流动而扩散,因此要注意原生地域文化的地缘色彩,与传播地文化的流变。
我国历来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经过长期的锤炼,形成了具有强大内聚力的中华民族。把我国各民族维系于一个统一的大家庭中而又世代传承的纽带,主要有三个:一是国家的长期统一;二是各民族相依共存的经济文化联系;三是近代以来各民族在抵御外来侵略和长期革命斗争中结成的休戚与共关系。——*:《加强各民族大团结,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携手前进》(1992年1月14日),《新时期统一战线文献选编(续编)》,**中央党校社1997年7月第1版,第393页。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世世代代一起劳动、生息、繁衍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有着保持几千年绵延不断的历史记载,发展成世界上人口最为众多的国家。这在世界历史上也许是独一无二的。它之所以能做到这样,当然有它独特的因素,包括文化上的独特因素。中国的传统文化,正是我们的祖先在世世代代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行为规范,其中不无优秀的、已经深入于中国人心中的珍贵精神财富,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君子自强不息”,“富贵不能淫,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和而不同”,“实事求是”等等;有的还表现在民间文化中,如“人穷志不穷”、“童叟无欺”、“事非经过不知难”、“将心比心”等等。民族地区地域广大,资源丰富,潜在市场广阔,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在国家未来的发展战略中,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将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是逐步缩小全国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要求,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要求,也是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维护祖国统一的要求。总之,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时候,当然会对各个民族和地域的文化产生巨大的冲击,在相当程度上改变它们原有的面貌,但不同民族的各自特点包括文化差异依然会存在,呈现出百花齐放、丰富多彩的繁华局面。它们之间应该和谐共处,相互取长补短。可不可以这样说:越是经济走向全球化,就越需要重视全球各个民族之间的平等和相互尊重,包括尊重文化多元化这个事实。决不可能在全世界只有一副面孔、一种文化,也不可能把某一种文化、某一种价值观念强加给所有其他民族和国家,要他们照搬照用,那是办不到的事情,也不利于人类文明的发展。中华民族正处在民族复兴的前夜,因此我们必须对中国文化有个自觉的认识,必须给中国传统文化一个恰当的定位,认真发掘我们古老文化的真精神所在,也要认真反省我们自身文化所存在的缺陷,把我们更好的吸取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精华,并在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下给中国文化以现代的诠释,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真正地走在世界文化发展的前列,与其他各种文化一起共同创造美好的新世界。
参考资料
1。马克思,1986,《资本论》第一卷,人民社。
2。田毅鹏,2002,《区域文化与社会发展——以吉林区域文化为中心》,《社会科学战线》第6期。
3。马成俊,2000,《论民俗文化圈及其本位偏见》,《青海民族研究》第3期。
4。《中国区域历史地理》李孝聪著北京大学社,2004年10月。
………【第三节 沿海与内地家庭的嬗变】………
随着社会进步和时代变迁,传统的中国家庭规模和家庭结构都在发生变化。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结构简单化和家庭模式多样化,成为中国现代家庭的主要特征。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传统的结构复杂而规模庞大的大家庭,已逐步向结构简单而规模较小的家庭模式*。中国自古就有深厚的崇老、尊老、敬老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家庭养老传统,家庭处于社会的中心地位。家庭的功能是十分广泛的,可以满足不同年龄段的每个家庭成员的生活需要。家庭成员的权利和义务,用伦理和法律的方式在同一屋檐下被固定下来。通常来说,父亲是一家之主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