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式家庭面面观-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子女,才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家庭。而后,家庭发展出许多不同的结构:在传统农业社会中占主导的扩大式家庭:一家三四代人中第二代中至少有两对以上的夫妻;在狩猎、采集社会和现代工业化社会中占主导的核心家庭: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此外,还有主干家庭、多偶家庭、单亲家庭等。近30年来,家庭规模的小型化是我国城乡家庭结构变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与此同时,家庭结构还呈现出以核心化家庭为主,小家庭式样愈益多样化的趋势。

    核心家庭是父母及其未婚子女所组成的家庭模式。美国人类学家G。P。默多克首先提出了核心家庭概念。他在《社会结构》(1949)一书中认为,从亲属关系着眼可把人类家庭分为核心家庭、复婚家庭、扩大家庭等三种基本单位,其中核心家庭是其他几种家庭形式赖以扩大的基本单位。核心家庭这一概念被人类学、社会学广泛使用。核心家庭是由一对夫妇(包括其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这一概念由美国社会学家默多克首先提出。

    单偶结合是家庭的核心框架。一夫一妻制不仅是一种**的、情感的婚姻模式,也是一种占据主流地位的家庭模式,即夫妻配偶是家庭的核心框架。近现代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使家庭形式有了很大变化,在一夫一妻制基本结构不变的基础上,家庭变小,联合家庭向核心家庭转变。同时,也出现了子女各自成家以后,只剩下老年夫妇生活在一起的“空巢”家庭、夫妻不主张生育子女的“丁克”家庭、夫妻之间分居的“单居”家庭、母亲与子女或父亲与子女组成的“残缺”家庭,等等。但是,核心框架不变,一夫一妻制作为家庭模式的主流地位不变。

    核心家庭是人类社会的最为重要的家庭模式,之所以称为核心,是因为在社会生活中这种家庭最为普遍,更多是家庭是这样的一种模式。它包含了最主要的家庭关系:夫妻关系或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由夫妻和未婚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是最基本的家庭形态,故又称“标准型家庭”。核心家庭中包含着两种最基本的家庭关系:夫妇关系和亲子关系,又称夫妇家庭或血缘家庭。核心家庭从已婚夫妇离开父族、母族独居为开端,特点是对亲属网络的依赖性较小,独立性、灵活性、机动性较大,具有**、生育、教育、经济、娱乐、情感交往等功能。这种家庭有利于形成家庭中的平等关系、平等权利、平等嗣系,可以简化家庭人际关系,减少家庭生活中的矛盾和纠纷,实现家庭中的*,有利于培养青年人的独立性,满足不同代人对不同生活方式的追求。但另一方面它弱了两代人之间的关系,不利于两代人在家庭生活中相互帮助和救援,在老人赡养和儿童抚育方面带来一些实际问题。核心家庭是现代都市和工业社会最主要的家庭模式。

    从社会学角度看,一个正常的核心家庭从建立到结束,半个世纪左右家庭生命周期中可以分成若干阶段和时期,且各阶段与时期均有不同的社会和经济特征。家庭生命周期一般要经历五大阶段和八个时期。即:“新婚阶段”、“子女婴幼阶段”、“子女学龄阶段”(包括前期、中期、后期)、“子女就业阶段”(包括前期、后期)和“老两口阶段”。中年家庭是指家庭生命周期各阶段、时期中,夫妇平均年龄在35~54岁之间,长子女年龄在7~24岁之间的核心家庭。按照这一划分标准,“子女学龄阶段”中期、“子女学龄阶段”后期和“子女就业阶段”前期家庭即为中年家庭。随着近年来来社会、经济发展巨大变化的影响,核心家庭面临着新的问题,特别是受社会就业格局变化影响,中年三个不同时期家庭就业人口、负担系数和就业人员收入水平出现的较大差异,不仅直接导致三个时期家庭之间收入、消费水平差距的明显拉大,进而也影响了中年家庭整体生活水平。随着我国养老保险政策的落实和社会救济机制的不断完善,中年家庭中赡养老人的经济负担有所减轻。然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扩招,进高校深造的机会越来越多,子女在学时间的延长和学生在各时期教育收费的不断攀升,中年家庭抚养子女的经济负担明显加重。现目前核心家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养老”负担减轻,“扶小”负担加重。

    1、子女学龄阶段中期家庭

    中年阶段夫妇由于年龄与劳动能力的优势,收入相对稳定,事业也处于高峰。家庭负担系数小,就业人员收入处在家庭生命周期各阶段的最高峰,家庭人均收入水平不仅大大高于中年家庭的另外两个时期,而且面临的社会压力与子女问题也相对较轻。

    2、子女学龄阶段后期家庭

    随着家庭生命周期的变化,这个时期家庭子女成长消费需求大幅增加。由于受近年来下岗、失业等因素影响,这个时期中年家庭的就业人口最少,负担系数最高,就业人员年平均收入相对也低。而这个时期家庭的子女正是初中、高中、大学三个受教育的集中阶段,且多数为非义务教育阶段。因此,教育支出是这个时期家庭消费中的重中之重,成为每个家庭大宗消费之一。

    3、子女就业阶段前期家庭

    随着这个时期家庭在学子女的减少,教育支出明显下降。与中年前两个时期家庭不同,这个时期家庭的子女均已成年,且多数已经开始就业,家庭就业率明显提高,生活开始好转。

    当前,我国家庭模式以核心家庭居多,特别是城镇,更是形成了“4+2+1”的模式。核心家庭的成员只有夫妻两人及其未婚孩子,因此,成员家庭负担相对减轻,从而具有更大的流动性。另一方面,核心家庭的成员也相对缺乏家庭支持与陪伴。社会中上阶层或工业家庭一般为核心家庭。全世界的家庭结构正体现出由扩展家庭向核心家庭发展的趋势。核心家庭(包括夫妻家庭)已在我国城市家庭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不仅其比重是家庭数的一半以上,而且还有增加的趋势。核心家庭的重心在于孩子健康成长,家庭的未来寄希望于孩子的人生成功,“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所以,一旦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出现什么闪失,如身心健康受到严重的损害,或者孩子失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则整个家庭几乎顿时就会陷于一片非正常的状态之中,预示着长辈(父母、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教育的失败(教育子女的成功也是成功人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长辈(特别是父母)身心由此可能受到严重的创伤;严重者则意味着整个家庭结构的崩溃。因为,当少年儿童的不良行为不断增多时,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也往往会变得冲突和紧张起来,当父母挣扎着去面对由子女的破坏*带来的耻辱和痛苦时,他们自身的健康与平和心态也会受到不良影响。

    就读某名牌大学的小辉,因偷窃和故意伤害罪入狱。消息传来,全家震惊,伤心欲绝。原来,小辉是刘家三代单传的独苗,且从小聪明伶俐,成绩优秀,深受父母宠爱,爷爷奶奶更是珍爱倍加。尽管父母都是工薪阶层,但对小辉的吃、穿、用却很舍得花钱。此外,还不时给他三块五块的零花钱。虽然并不是很多,但在他们所处的县城中,小辉得到的已比同伴们要多得多。可以说,小辉是在一种优越的境遇中长大的,物质条件优越,思想精神优越,家庭环境优越。他的父母、爷爷、奶奶也都骄傲地认为,自己的孩子优秀,就该有这样优越的生活。然而他们没有想到,小辉考上大学来到北京后,周围许多同学的生活条件又远远比他优越,他的心里感到极大的不平衡。另外,光怪陆离、灯红酒绿的都市生活也让他目不暇接,激发起的**更是无边无际。在屡次向家里要钱仍无法满足需要后,他潜入了同学的宿舍。就在他向同学的钱包伸出手时,同学回来了,慌乱的他抓起桌上的水果刀向同学刺去……

    家庭是一个面对面进行交往的初级群体,在这个初级群体里面,家庭成员充分接近,他们的接触方式是面对面地直接进行;家庭成员人数较少,且相对稳定,他们之间的互动频率很高;家庭成员彼此利益相关、目标一致,联系十分密切;家庭群体关系在时间上最为*。同时,家庭这种初级群体又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之上的,使得家庭的影响在其效果上显得异常有力。家庭群体对人施加的影响是极为广泛而有效的,它“不仅是调节(加强或减弱)社会对个人影响的‘传导体’,而且也是个人实现对社会‘输出’、个人实现他的理想的舞台。”正是从这个意义说,人们认为,“家庭教育具有先主性的特点,也即家庭教育影响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某种先入为主的定势作用,它使得受教育者继后接受其它影响时形成一种‘准备状态’,即奠定了他接受教育的基础。”

    家庭最主要的功能包括性、生育教养和劳动分工、经济合作三项,都有重要的作用。在这里我们着重谈谈家庭的教养功能。家庭是教育下一代的重要场所。但我们必须承认,教育功能也越来越社会化。在正常的教育制度下,孩子6、7岁就开始*学校学习,有些孩子甚至在3、4岁左右便*学校接受学前教育。学校成为教育的主要场所。随着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家庭的教育功能也不断被削弱、取代。在以色列的集体农庄中,孩子由集体抚养,父母并不承担任何教育责任。虽然这只是现代人类社会中的个别现象,但也表明了不需要家庭的教育方式完全可以存在并运行。我们可以大胆推测,在高度社会化的未来,孩子不生活在家庭中,由社会,进一步说,由社会指派的相当于“教师”这种角色的社会成员进行教育孩子的工作,教育孩子完全成为一种社会工作,脱离家庭而存在。

    生育率下降、子女减少和居住方式的代际分离还使得子女对老年父母的照料产生了许多困难。子女多意味着老年人有较多的支持来源,独生子女现象的出现使得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变得异乎寻常的困难。总之,家庭的小型化和核心家庭的增多,使得家庭的养老功能弱化,同时居住方式的代际分离也意味着健康不佳的老年人在经济供养之外还面临生活不便、照料不够、精神苦闷等问题。这样就引起了核心家庭人群向丁克、独身和直系家庭的分化正表明了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家庭这一基本单元受到的*:一方面,经济发展和文化观念的演进使中国的家庭生活方式更为开放、多元和现代化。另一方面,它表明现代人承担的社会压力正逐渐增大,人们在个人发展和养育后代之间无法做到很好的平衡,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生存压力使越来越多的人期望能从哺育后代的重压中解脱出来。而仍在传统婚姻家庭观念主导和影响下的人群则选择与老一辈共同承担抚育子女的方式来缓解自身压力,导致核心家庭的认同度迅速下降的同时直系家庭的认同度大幅上升。

    参考文献《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第一节 中国家庭的地域特色】………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家庭,她由56个民族组成在历史的演化中形成了灿烂多彩的中华文明、中国文化,而这一切又是由各地域文化所构成的。中国家庭的个性突出,每个地域又保持着自己的鲜明特色,深刻丰富多彩经久不衰他们之间走向了“和而不同”的实现。

    史学大家谭其骧教授说过:“任何时代都不存在一种全国共同的文化”;“中国文化有地区性,不能不问地区笼统地谈中国文化。”文化,从孕育和诞生的那一天起,由于历史原因和地理因素,中国的区域之间呈现很大的区别,各自拥有自己独特的一面,就必然地打上了地域的印记,当它走向成熟并被广泛接受运用时,又自然地形成了独具个性的地域特色。中国的文化是以长江和黄河来区划的,而独具特色的草化近年来受到重视和关注同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一样,列入中华文明的三大主源之一。草化同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交相辉映,相互促进,共同造就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

    黄河流域是我国文化的发祥地。几十万年以前,这里就有了人类的踪迹。新石器时代的遗址,遍及黄河两岸、大河上下。*阶级社会以后,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黄河流域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人们亲切地称它为中华民族的摇篮。由于黄河流域是我国开发最早的地区。在世界各地大都还处在蒙昧状态的时候,我们勤劳勇敢的祖先就在这块广阔的土地上斩荆棘、辟草莱,劳动生息,创造了灿烂夺目的古代文化。黄河在它的中、上游流经世界上最大的黄土高原。黄土高原以自己特有的粗犷豪放做为黄河文化特色的象征,雄浑厚实充满了强劲的力量,张艺谋的影片《黄土地》就是粗犷热情的黄河文化的一个成功展示。辽阔的草原,是我国远古先民长期繁衍生息的地方。位于大青山南麓的大窑遗址,距今约有50万年,记述了原始先民狩猎为主、采集为辅的生活;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反映了以聚落形式定居的农业生活;匈奴建立的草原上第一个统一*,创造了草原游牧文化的雏形,而后的鲜卑、突厥、回鹘、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演变出了北方草原上朝代更迭、民族兴衰、文化相承、融合的沧桑岁月。草化以其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民族特色,极大地丰富和充实了中华文明。草化热烈奔放,辽阔飘逸;山区文化凝重遒劲,稳健刚强。长江沿线地区河道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长江、钱塘江、太湖等水系的影响,地势低洼,土地肥沃,气候潮湿,为稻、桑、鱼的生长创造了条件,这里便被誉为“鱼米丝绸之乡”,人们的劳动生产总是与水、丝、茶发生联系,饮食、服饰、起居、交通等就有自己的风采,文化也就处处体现“水乡特色”,其风格优美、玲珑、含蓄、委婉。由此可见,文化因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其形式、内容和风格都具有各自特色,这也是整个人类文化呈现万紫千红奇异格局的缘由之一。

    以民间文化为核心的地域文化,早在千百万年前就已产生。客观而言任何精品文化的出现,都离不开民间文化的哺育滋养。地域特色文化要得到长足发展,必须促使群众文化生活的丰富和精品力作的产生,对于文艺的全面繁荣,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基础决定作用的。

    中国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地区差异显著。全国的地势,西高东低,按海拔的差别,呈三个明显的阶梯状地带。根据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客观上又存在三个有差别的经济地带,即东部沿海地带,中部地带,西部地带,社会地理差异十分明显。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种不同属性的地理差异,特别是社会历史的沧桑变迁,对人的秉性、对民俗风情……乃至民居建筑等势必都会有很大的影响,往往在一定的范围造就一定地域的文化在中国悠久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齐鲁文化、吴越文化、楚文化、三秦文化、燕赵文化、巴蜀文化、岭南文化、京津文化(及京味文化)、关东文化、海派文化等,都显示着各自的特点和优势,散发着各自的韵味和芬芳。正是这些林林总总、各个地域文化的总汇,成就了我们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于是就有了独具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的中国家庭,而他们由于地域的不同也呈现出差异。

    中国劳动妇女在家庭中的劳动往往构成了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许多巧夺天工的作品都是出自他们的日常生活的智慧结晶。中国劳动妇女领受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恩泽与赐予,在世代的继承与创造中,不断地推陈出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妇女的民间艺术形式。这些艺术形式来源于实际生活,服务于实际生活,是生活的一部分,同时又美化生活,提高了生活的情趣和格调。各种形式的工艺作品有以下特点:一、地方特色鲜明,民族风格突出;二、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实用性强、审美价值高;三、劳动妇女手工制作而成的东西有很深的中国妇女的痕迹:包含了他们的智慧和创造力。中国地域广阔,历史悠久,各地区、各民族的地理环境不同,风俗习惯不同,审美观点不同,形成了风格迥异、材质不同的各种工艺技术,因此,本章节的研究内容包括中国劳动妇女为满足生活需要和审美要求,通过就地取材,以手工生产为主制作的所有工艺美术作品。如:刺绣、竹编、草编、编织、泥塑、剪纸、折纸、针纳、玩具、篆刻、蜡染、贴画、根雕、蓝印花布、食物模具等等。

    一般说来,晚明农业人口大分流,农村人口大流动,肇端于成、弘以后,至嘉、万年间**。其主要特点是,地域广,规模大,流向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