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古今人物逍遥游-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隔了几天,康有为又上了第七封上皇帝书。书中称述彼得大帝的外游取得成果,他要光绪帝拿出彼得大帝的勇气来学习日本。
  光绪二十四年(1898)春天,又赶到举行会试之期。康有为四十岁。他想借这个全国举人会集北京的机会,向顽固守旧派发动攻势。4月12日,发起“保国会”,在粤东馆开第一次大会,有两三百人到会,他在会上发表演说。4月15日,在崧云草会堂召开第二次大会,梁启超到会演讲。19日又在贵州会馆召开第三次大会,到会人数仍在百人以上。经过保国会的推动,维新变法的波浪确在士大夫中大大地激荡起来,造成非变法不可的形势。
  同年夏天,光绪帝想通过变法从西太后的控制下摆脱出来,又逢拥护变法的御史杨深秀和翰林院侍读学士徐致靖的奏请“明定国是”,即决定实行变法大计,表示变法决心。6月11日,光绪帝下了一道“明定国是”的诏书,宣布变法。
  与光绪的历史性会面
  为了引用新进人物,辅佐新政,就在变法的第三天,光绪帝命令康有为于6月16日入紫禁城朝见,命令黄遵宪、谭嗣同由湖广总督护送前来北京,又要总理衙门对梁启超进行了解,向光绪帝具报。光绪皇帝朝服像康有为梦寐以求想见皇帝的愿望终于实现,和皇帝谈了两个小时。光绪皇帝同意他的话,说今天确实非变法不可。
  康问皇帝:“皇上既知非变法不可,何以长久没有举动?”皇帝说:“我受到种种牵制,不能放手干。”
  康就建议说:“皇上可以就权力能够做得到的先做。不必尽撤旧衙门,只须增设新衙门,多多接见维新志士,给以官职,对旧大臣保持他们的高官厚禄,他们就不会阻挠新政了。”
  经过这场君臣间的对话后,光绪帝便要重用康有为,因荣禄等人的反对,又怕触怒西太后,结果只给了他在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办文稿)这个较低的位置,但准许专折奏事。康有为抓着专折奏事的特殊待遇,不断地上奏折,提建议,极大地发挥了他的这种本领。后来编成了一本厚厚的《戊戌奏稿》。
  同年7月3日,光绪帝召见梁启超,给他六品衔,办理大学堂和译书局事务。梁是举人,本来没有做官的资格,这也算是破格任用。8月29日,光绪帝又命令严复、杨锐、刘光第、林旭等人到京,接见了他们。谭嗣同因病,延至9月才赶到北京,光绪帝召见了他,叫他凡认为应变的事,随时条陈。9月5日,光绪帝特别给谭嗣同、刘光第、杨锐、林旭等四品卿衔,担任军机处章京,被称作“军机四卿”。到9月21日发生政变,新政只实行了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在这一段时间,康有为今天一个奏章,明天一项条陈,经过光绪帝的批准,把奏章、条陈变为诏书、谕令,一共有110多起,从紫禁城里雪片般飞出来。基本内容如下:
  1废除八股,改革科举制度。
  2设立学堂,学习西学。
  3派人出国游学、游历。
  4奖励新著作、新发明。
  5奖励创办报刊,提倡上书建议。
  6保护和奖励农工商业。
  7修筑铁路,开采矿产。
  8广办邮政,裁撤驿站。
  9设计规章条例,精简机构,裁减不必要的官员。
  

维新运动掌旗手:康有为(5)
10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决算。
  11精练海军,改用新法操练。
  12准许旗人自谋生计。
  顽固后党大反扑
  推行新政,当然不能不触犯一些人的利益。就在变法诏书下达的第四天,西太后便串同顽固大臣荣禄等,着实部署力量,准备发动政变。先是把翁同龢撤除职务,发送江苏原籍;随即调王文韶回京供职;命二品以上文武大臣谒见西太后。这3道命令,替顽固派发动政变完成了准备工作。
  西太后又和荣禄商定,在秋天要光绪帝陪同她去天津阅兵,到时便以兵力逼迫光绪帝退位,另立由她完全控制的新君。
  9月初,后党发动政变的迹象越来越明显,光绪帝觉察到这种严重形势,便下“密诏”,严令康有为迅速出走,留着性命,将来好为“皇上”出力。9月19日上午,康有为去见才到中国不久的前日本总理大臣伊藤博文,请他在西太后面前说几句话,以缓和对光绪帝的压力,便化装逃离北京。
  9月18日,谭嗣同访袁世凯于法华寺,要袁世凯举兵杀荣禄,围颐和园,以救“皇上”,立下功勋。并告以:“如果你不欲救皇上,向颐和园告密,杀了我的头,也可以得大官。”狡猾的袁世凯竟激昂地说:“你把我袁某看作什么人?皇上是我们共事的圣主,救护的责任是你的,也是我要担当的。”还说:“阅兵时,如果皇上迅速跑到我袁某的军营里,杀一个荣禄就像杀一条狗一样!”
  原来袁世凯做过强学会的会员,瀛台旧照他拥有一支7000人的新练武装驻扎在离天津70里的小站,距北京不远。如果他能站在维新派的一边,则可防止政变,皇帝生命可保,因此谭嗣同才去央求他。
  9月20日,光绪帝召见袁世凯,在奏答时,袁世凯故意说:“新进诸人阅历太浅,办事不能缜密,倘有疏误,累及皇上关系极重,总求十分留意。”言下之意,是在推卸责任。当天晚上,即把谭嗣同的策划向荣禄告密。荣禄得到袁世凯的密报,大惊失色,立刻挂专车到北京,飞奔颐和园,向西太后告发。
  9月21日晨,西太后从颐和园急急赶回紫禁城,直入光绪帝寝室,吆喝光绪帝说:“我抚养你二十多年,竟听小人的话,要谋害我!”光绪帝结结巴巴地说:“我没有这个意思。”西太后恨恨地骂道:“蠢东西,今天没有我,明天还会有你吗?”便拿走一切文件,囚禁光绪帝于中南海的瀛台,接着用皇帝的名义,发布吁请西太后训政的诏书,西太后又一次“临朝听政”。
  9月22日,荣禄派兵3000名,封锁北京各城门,断绝交通,搜捕维新人士和保皇党人,许多人被捕下狱。9月28日,下令处死康广仁(康有为的弟弟)、杨深秀、杨锐、林旭、谭嗣同、刘光第六人,史称“戊戌六君子”。
  康有为已事先出京,在英国人掩护下,才摆脱追捕,逃往香港。梁启超则在日本人掩护下,化装逃出北京,直奔日本。
  后来,康有为又从香港亡命日本。当时孙中山已在日本建立革命的基地,听到康有为危机一发,从虎口逃生,亲自到他下榻地方去拜访。康有为以“身为帝傅,不见叛贼”为由,拒绝和孙中山相见。康有为一直隐藏在神户的须磨警察署长的家里,又抗时代潮流,组织“保皇会”,和“同盟会”对抗。辛亥革命后,康有为又参加了“复辟运动”,变成一个典型的反动派。
  1927年,康有为去世。活了六十九岁。他和日妇之间生有一子,入母籍,仍居留日本。
   。 想看书来

我自横刀向天笑:谭嗣同(1)
谭嗣同:怜张俭、愧杜根的好汉几缆船并叙
  友人泛舟衡阳,遇风,舟濒覆。船上儿甫十龄,曳舟入港,风引舟退,连曳儿仆,儿啼号不释缆,卒曳入港,儿两掌骨见焉。
  北风蓬蓬,大浪雷吼,小儿曳缆逆风走。
  惶惶船中人,生死在儿手。
  缆倒曳儿屡仆,持缆愈力缆糜肉,
  儿肉附缆去,儿掌惟见骨。
  掌见骨,儿莫哭,儿掌有白骨,江心无白骨。
  谭嗣同自比“十龄儿”,把危急存亡的中国比作“濒覆之舟”,“惶惶船中人”当然指的是光绪帝和保皇派的维新人物,维新变法救中国就是“曳入港”。
  光绪二十四年(1898),“戊戌六君子”之一谭嗣同,竟以三十四岁的英年毕命西市。这个戊戌年的9月21日,“百日维新”瓦解,谭嗣同和其他五位维新人物被捕,旋于9月28日六人一起在菜市口被斩首。
  手掷欧刀仰天笑
  谭嗣同刑前,在狱中有一首题壁诗,号称“浏阳体”(谭嗣同为浏阳人),脍炙人口,诗曰:
  望门投趾怜张俭,直谏陈书愧杜根。
  手掷欧刀仰天笑,留将公罪后人论。
  后经梁启超改为:
  望门投宿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经此一改,诗意判然不同。
  这首题壁诗概括了谭嗣同壮烈就义的思想经纬,从这首诗可以看出谭嗣同的志士气概,关系很大。可是经梁一改,把“怜”改成“思”,把“愧”改成“待”,意义完全不同,并且“两昆仑”更引起议论纷纷。在介绍谭嗣同一生的政治生涯之前,非得先把这首题壁诗弄清楚不可,否则谭嗣同这个政治人物,也就无法描绘出来。
  首先,诗中提到的张俭和杜根是怎样的人物,应加详释。谭嗣同像《后汉书·张俭传》说:“张俭亡命遁走,望门投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谭嗣同在诗中用此典故,其意是说,因张俭亡命遁走,累及宗亲伏诛者以十数,不足为取。他宁愿不亡命求生,以免贻累亲友。所以谭用“怜”张俭,不愿效其所为。
  另外,《后汉书·杜根传》记载:“杜根以安帝年长,宜亲政事,上书劝太后归政。太后大怒,收执根,令盛以缣囊,于殿上扑杀之。幸而刑人不加力,根始得诈死逃窜。”谭诗的意思,是自愧杜根,未能直接上书太后,请其归政光绪。但梁启超把“愧”改成“待”,意谓再待几年,太后被诛(因郑后15年后被诛),便可奏其功。因此,又把“直谏陈书”改成“忍死须臾”,也就可看出梁的苦心。流血请自嗣同起其次,梁启超窜易谭诗的动机,是出于他的最后选择。因为梁在亡命日本之前,曾劝谭嗣同也一齐逃亡,有“忍死须臾,等待出头”之语。但谭嗣同告以中外变法几多?有几人为变法而死?他已抱必死之心。他对梁说:“各国变法,无不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起。”
  谭嗣同自己已视死如归,但仍能从容不迫,为他父亲造出几封告诫儿子的家书,以免他的老父横被牵累。所以,在谭的题壁诗中,已很清楚地表明:他既不愿作张俭第二,贻祸亲友,也不愿意作杜根第二,贪生怕死,惟恨没有直接上书太后而已。题壁诗的一字之易,可看出梁、谭的归宿不同,一个是选择亡命,一个是从容就义。
  谭嗣同是一位热血男儿,从他自小就有任侠的行为便可看出端倪。他是湖南浏阳人,生于同治三年(1864),比康有为小六岁,比梁启超大九岁。他取字复生,因为十二岁那年,家庭遭遇了一件至惨之事,长兄、二姊与他的母亲,在五天之内相继死于瘟疫。他自己亦是绝死三日而复生,他父亲便给他取字复生。
  父亲谭继洵是碌碌无所表现的湖北巡抚。谭嗣同一生得力于母教,据他说:“先夫人性惠而肃,训不肖等谆谆然,自一步一趋,至植身接物,无不委曲详尽。”嗣同的坚毅,自幼即表现得很深刻,他母亲曾对人说:“此子倔强能自立,吾死无虑矣!”母殁以后,由姨太太当家,嗣同备受荼毒,而能咬紧牙关忍受,力学不懈,即得力于此可贵的性格。
   。 想看书来

我自横刀向天笑:谭嗣同(2)
嗣同五岁启蒙,十岁起从同乡欧阳中鹄(他的孙子就是欧阳予情,留学早稻田大学戏剧科,名剧作家)读书。欧阳是同治十二年的举人,平生最敬佩王夫之和唐诗人李贺。嗣同对这位老师极甚尊敬,受其影响,对李贺也特别喜爱。欧阳另有一个学生唐才常,跟嗣同是至交(唐才常下文从详),师徒三人,至为相得。
  嗣同受教于欧阳中鹄是在北京,因他父亲谭继洵在户部当司官时,他才在北京出生。而欧阳中鹄当时考取了内阁中书,在京供职,为谭继洵延为西席。嗣同好任侠,就在他受业于欧阳中鹄门下的时候,他结交了北京的侠客,一人是通称“大刀王五”的王正谊,另一人是通称“通臂猿胡七”的胡致廷,这二人便是他的游伴。
  王正谊是回民,从小爱看《水浒》,痛恨贪官污吏和为非作恶的地方恶霸,就干起窃富济贫的“义贼”行业。后洗手不干偷窃勾当,充当“镖客”。王正谊在江湖中颇有名气,子弟遍全国,形成一种秘密结社的地下组织。他又常在北京的湖南浏阳的同乡会馆走动,胡致廷也常来结游。嗣同在少年时代,结识这两位江湖中人,从王正谊学会耍单刀,从胡致廷学会太极拳和双刀术。
  光绪四年(1878),谭嗣同十四岁,谭继洵由户部郎中外放甘肃巩秦阶道,嗣同随父到任,以后便往来于西北、湖南之间。光绪九年(1883)谭嗣同十九岁结婚,所娶的是“肃门六子”之一的李篁仙之女。翌年,嗣同二十岁,便往新疆去当巡抚刘锦棠的幕僚。锦棠是湘军名将刘松山之甥,而刘松山是由曾国藩推荐给远征新疆的左宗棠的一员名将。刘锦棠又兼钦差大臣,因要增加幕僚,便念起同乡之子谭嗣同来。
  这一年,中法战事起,李鸿章和法国代表巴德诺尔签订了《天津条约》。中法战争,本来是清廷打胜仗,却签订了投降条约。消息传来,谭嗣同气愤填胸,写出四千字的《治言》。要了解谭嗣同的政治主张,这篇《治言》是最好的参考。
  足迹踏遍大江南北
  谭嗣同以任职幕僚为契端,开始他的浪迹生涯。十年之间,走游江湖,足迹踏遍大江南北。因有他父亲的高官厚禄做后盾,结游江湖侠士,散财良多。尤其又有至交王正谊的地下组织做搭线,走游了直隶、新疆、甘肃、陕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苏、安徽、浙江和台湾。据他自己说:“旅程合计八万余里,排成长线,堪抵环绕地球一周”(《三十自纪》)。
  何以也到过台湾?原来,谭嗣同二十五岁时,和比他长九岁的二哥谭嗣襄同伴到京赴考,两人同时落榜。嗣襄失意之余,便只身赴台,走投靠远房亲戚唐景崧,时唐任台湾道员。经唐向台湾巡抚刘铭传说项,给他一个办理盐税的职务。大概是他的二哥在台期间,嗣同跑到台湾找过他。
  谭嗣同手迹
  嗣同到过台湾是由梁启超说出的。可是据嗣同的自述《三十自纪》上说,他和嗣襄是在汉口分手,而嗣襄到台的同一年,便因病死在台湾,接得噩耗,使他一恸晕厥。这样说,如果嗣同到过台湾,也只有和他二哥同程去的。既然在汉口分手,又无此可能。
  这一年,也就是嗣同落榜回来,他父亲谭继洵从甘肃布政使调升湖北巡抚,他就随同到武昌任地。当时湖广总督是张之洞,他是主张“中体西用”的洋务大家,当代不少名流学者都集中在他身边,金石学家缪荃荪、数学家徐建寅、军事学家姚锡光、地理学家钱恂、历史学家杨守敬和西洋学家辜鸿铭,济济多士,名冠一时。谭嗣同在武昌的期间,和这些一时之选的学者作游,互相切磨,对他的学问形成影响很大。
  光绪二十二年(1896),嗣同三十二岁。北上结识了梁启超,日夕过从,很谈得来。先一年,他已闻康有为之名,并辗转得到过康有为给他的信函和《长兴学纪》,至此又经梁启超介绍康有为的思想主张,大加佩服,愿为康的“私淑弟子”。那时,北京的强学会被封闭,他很惋惜,便主张争取汉口英国领事的支持,组织湖南强学会分会。同年七月起,嗣同在南京候补知府,空闲时间很多,他集中精神用功钻研中西学问,写成哲学著作《仁学》。
  

我自横刀向天笑:谭嗣同(3)
冲决重重网罗的《仁学》
  《仁学》在哲学范畴中,虽不是很成熟的理论见解,但嗣同秉赋特厚,立志又高,在常人非面壁十年才能写成的哲学理论,在他却是得自灵机一动之间。写《仁学》的目的,据他自叙:
  网罗重重,与虚空而无报,初当冲决利禄之网罗;次当冲决俗学若考据、若词章之网罗;次冲决全球群学之网罗;次冲决君主之网罗;次冲决伦常之网罗;次冲决天之网罗;终将冲决佛法之网罗。
  《仁学》书影就是说,要同一切封建束缚决裂,具有粗朴的民主精神思想。
  可是,嗣同虽反对封建理论,却不敢同孔教真正决裂;他咒骂君主专制,却为拥护光绪帝变法卖力。他虽慷慨激昂,仍然逃不出被织成蛛网一样的封建势力的束缚。
  这本《仁学》的哲学书,实际上是儒家、墨子、老庄、佛学和西学的糅合,渲染得更多的却是先验论和神秘主义。嗣同拿“以太”一词作为他的哲学术语,说万物都有知觉,都有灵魂。他既然把“以太”认为是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是物质而精神的混合物,这就抹杀了物质和精神的界线。这种神秘哲学,很容易把人引入迷宫。
  另一方面,嗣同强调“五伦”中,朋友之伦,要比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来得重要,因为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