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金鳞开-第10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朱慈烺想起前世中的一次参观,似乎是在鸦片战争前由一个县官发明了铁范铸炮,在一个月里生产了一百余门火炮,领先西方三四十年。因为这种难得的领先记录,铁模铸炮法被人为抬高了许多。实际上西方当时走的是锻造路线,很快就要上马高吨位水压机了,自然不会再回到铸造法的路子上来。

不过回到一六四四年这个时间节点上,高质高产的铁模铸炮绝对是神器!朱慈烺激动之余也有些惭愧,如此重要、高效的技术手段,自己竟然没有想到。想想看,鸦片战争前的材料科学和铸造工艺,比之现在只弱不强,只要舍得投入,必然能够复制。

“闵子若。”朱慈烺轻声道。

“在!”

“派人去守住寨门,不许出入,等刘若愚的人到了之后将这里彻底围起来。”朱慈烺道:“再,派人去平度调两个局的骑兵,让周遇吉亲自领队。”

闵子若虽然不解,但也没有发问,只是转身执行。

汤若望下来的时候,并不知道闵子若的任务,还在疑惑这个侍卫长为何会独自离去。在汤若望身后是一个年轻的工匠,嘴上留着一撇小胡子,与他稚嫩的娃娃脸颇有些不匹配。

“草、草、草民徐榭拜、拜见皇太子殿下。”那工匠跪地拜倒,身子不住打颤。

“起来说话。”朱慈烺伸出手掌虚虚一抬,笑道:“这铁模铸炮法是你想出来的?”

“是、哦!不是!不是……是!”徐榭嘴唇打架,半天就在是和不是之间打转。

朱慈烺哈哈大笑,道:“别慌张,一点点说。”

徐榭这才想起刚才皇太子让他站着说话,连忙从地上爬起来,微微张嘴止住嘴唇哆嗦,吞了口唾沫道:“回、回殿下,草民是辽东铁岭人,祖上是匠户,永乐年间铸大钟有功,除了匠籍。不过手艺没扔,后来鞑子破了铁岭,小的一家就逃进了关内,一路到山东投亲。赶上那几年山东遭灾,匠人也没活路,总算熬到沈老爷来招工匠,小的就来投了。谢殿下赏碗饭吃!谢殿下救命之恩!”

徐榭说着,又要跪下去了。

朱慈烺抬了抬下巴,让侍卫扶住他,道:“这铁模铸炮是你想出来的?”

徐榭道:“回殿下,老辈子铸造铁器铜器,无非就金、泥、蜡三种。以前碰上不好的铁,我们也常用铜铁做模子,直接铸造农具。来这儿之后,见泥范容易出泡,又要清理炮膛,便想着用铁范来铸炮。”

“很容易么?”朱慈烺有些意外:如果传统上就有金属模具铸造法,难度系数又不高,为什么从有火炮至今都一直沿用泥范呢?铁范的优势完全无法抵挡啊!

“也不算很容易。”徐榭道:“一者是铁范用的钢得好,开始一直不成,后来用了樊家钢才成的。再就是里面的两层涂料,草民用了……”

“等!”朱慈烺拉住徐榭道:“这个不用细说,写成册子直接送来我这里便是。”

“殿下……”徐榭面露难色:“草民不识字……”

“陆素瑶。”朱慈烺当即叫道。

“属下在。”陆素瑶连忙上前。

“着令侍从室为徐榭配两个秘书,再从宫中找一个才貌双全的宫女与他为妻。”朱慈烺望向徐榭:“你还没成亲吧?”徐榭喉结打滚,瞪大了眼睛怎么都想不到这天上掉下的金元宝怎么会砸在他头上。

朱慈烺继续对陆素瑶吩咐道:“徐榭爵男爵,赐官阶七品,封其父为宣义郎,母为孺人。赏银五百两,金十两。”

徐榭整张脸都抽搐起来,呆立在当场。

第233章 粉身碎骨浑不怕(1)

徐榭被汤若望带下来的时候,只觉得自己时来运转,却浑然没有想到会见到传说中的皇太子,更没想到皇太子竟会因为自己用铁模铸炮就给了如此之大的赏赐。非但从草民一举得了七品官身,更是封及父母,还被赐了婚。

汤若望充满期冀地望向朱慈烺,只想连带分一杯羹,起码把自己戴罪立功这一条去掉。若是允许自己在山东传教,那就更完美了。

朱慈烺看着汤若望,道:“这人能够花两个月时间把这件事做成,可见也下了不少力气,动了不少脑子。我正好想让技工学院的教授们带一些徒弟,不拘门类,什么都学,所以这个徐榭嘛……”

“殿下请放心,臣一定悉心教导!”汤若望连忙表态,仍在期待着他的奖赏。

“就先由你传授数学,”朱慈烺道:“等打好了底子,还是归入宋应星门下。”

徐榭并不知道宋应星是谁,但他知道汤若望是太子眼前十分重要的人物,在这个寨子里可谓一言九鼎,言出法随。既然先由他打底,然后再转入宋应星门下,那位宋应星的地位恐怕更是远在汤若望之上。

“殿下!”汤若望十分受伤道:“殿下是怕臣泄露这个秘密么!臣是天主的仆人,秉持主的教诲……”

——你这种闯来降闯,满来降满的人,跟我说节操?

朱慈烺挥手止住汤若望:“别误会,只是你最近会很忙。”

“忙?”汤若望有些意外。

“嗯,你来了这里之后能够继续支持徐榭,这也是功劳,不容抹杀。”朱慈烺柔声安抚道:“作为奖赏,你非但要继续做好现在的工作,更要培养一些精通泰西语言的人来,否则日后如何翻译《圣经》之类的经典?”

汤若望刚刚被打压下去的心再次欢腾起来,喜出望外道:“殿下允许在大明刊行《圣经》?”

“不拘什么书,大明何尝禁过?”朱慈烺笑道:“就连那些诽谤君父的书,不也堂而皇之地在书肆里兜售么。不过你首先得把精通西语的人教出来……”

“殿下!”

朱慈烺已经很不习惯被人打断了,抬眼望去,只见田存善满头是汗跑了下来。因为激动,他的声音更是高了一个八度,就像是被人捏住了嗓子。

“何事?”朱慈烺之前派了田存善外出暗访各州县整肃事宜,没想到他这么快就回来了。

“殿下,紧急军情!”田存善跪倒在朱慈烺面前:“臣从登州回来,从海客中得到确凿消息:九酋多尔衮带领满洲大军倾巢而出,往密云方向去了。又有消息说,叛将唐通、张若麟已经逼近关门,李闯率十万大军随行,吴三桂与关门军五万驻守山海关,恐怕现在已经打起来了。”

朱慈烺重重吐了口气:“真要打起来,见分晓也不过是两日内的事,恐怕现在打都打完了。”他又叫道:“闵子若!”

“属下在!”

“传令诸部,加紧工程进度,着力收纳胶西诸府县百姓。”朱慈烺转向徐榭道:“徐榭,你恐怕无暇回家了,寨中工匠人等由你挑选,即刻前往胶州炮厂,以铁范铸炮,多多益善!”

“草……臣!领旨!”徐榭不知礼数,只得学了戏子模样,高声应诺。

朱慈烺抽身往上走去,又对陆素瑶道:“命人备下车马,沿途广立火把,我要连夜赶往登州。汤若望,这个寨子暂时封闭起来,不许里外沟通,若是让铁范铸炮法泄露出去,恐怕又是一场大案。”

汤若望知道大案往往就是大量的鲜血,也被吓了一跳,诺诺领命。

从朱慈烺的本意上来说,他是极其不希望看到满清大军入关的。虽然李自成的确做过屠城抢掠的事,但客观来说并不比大明官兵做得更多。

自从襄阳建制,李自成便摆出一副王者之风,着手恢复生产,严肃军纪,不滥杀百姓。打下陕西之后,连秦王这样的宗室都能保住性命,不再一味杀死。这足以证明:李自成的确是将天下视作自己的产业,有心经营。

然而满洲人却不同。

这群通古斯野人固然对中原垂涎欲滴,但纵观满清一朝三百年,始终存在着巨大的自卑感,防汉更胜防灾,无日不以割裂汉人文统为要务,着力培养包衣奴才,从未想过融入华夏,成为一家。

否则又何必一直自诩“满汉一家”,而直到覆灭之际,方才放开了汉满婚禁?

如今的满洲更倾向于抢一轮就走,若是眼看中原守不住,势必会力行烧杀抢掠,反正不是自家的人、物,带不走也不能留给汉人。

虽然明知这些通古斯野人在关内多留一日,华夏就要多流失一份元气,现在的大明却是沉疴难起。朱慈烺也只能尽己所能,能多存得一分便存一分。

……

“王以盖世英雄,值此摧古拉朽之会,诚难再得之时也。乞念境外孤臣忠义之言,速选精兵直入中协、西协。三桂自率所部,合兵以抵都门,灭流寇于宫廷,示大义于中国。则我主之报北朝岂惟财帛?必将裂地以酬,不敢食言!”

多尔衮眯着眼睛,细细读罢吴三桂的来信,缓缓将书信递给身边的洪承畴。他道:“本王素钦慕贵主!看他是真豪杰,真汉子也!我朝旧虽与明朝有隙,却也看不得乱臣贼子祸乱天下!拜然!”多尔衮叫过自己的妻弟,又对吴三桂的两个使者道:“为表我朝诚意,由拜然随郭将军先回关门,杨先生还请留在本王营中,以便问询。”

吴三桂以杨坤为正史,游击将军郭云龙为副,前来向多尔衮求援,实在是因为山海关已经到了难以支撑的地步。

他原本以为流寇不过是乌合之众,只要关宁铁骑一出,必然如同秋风扫落叶一般,荡清寰宇,然而事实却不像他想的那般美好。除了打头阵的唐通被轻而易举击溃,随后而来的闯贼大军却格外彪悍,简直可以用英勇善战、悍不畏死来形容。

一番苦战之后,李自成兵临城下,眼看山海关便要易主。

其实,吴三桂对于这个“广宁王”并不满意。

关外的土地在决定入关勤王的时候就等于被放弃了。当时多尔衮也毫不客气地派了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率军接收了大明弃地,轻而易举地占据了辽西。

没有了关外的土地,关内的敌人又如此凶残,这让吴三桂颇有些被人架在了火上的感觉。他与父亲吴襄商议彻夜,最终做出的决定却是:不能降闯。

“若是李闯能剿灭朱室,坐稳龙庭,咱们以宗藩之礼降服于他倒也罢了。”吴襄沉声道:“可如今朱氏还有半壁江山,难保不是个东晋南宋,咱们若是降闯,非但故土守不住,更要担个背主的骂名,实在不上算。而且李闯心狠手辣,京中降他的那些人,非但明码标价被追赃捐饷,如今更是被斩草除根以绝后患!他始终就是个流寇,我父子岂能自投罗网!”

“父亲,”吴三桂皱眉道,“以我军势力,实在难以抵挡李闯大军。又指望不得明廷出兵,若是不降,又该当如何?”

吴襄抚须踱步,终于坚定了目光,吐出两个字:“借兵。”

世人皆道辽镇与东虏对战数十年,从老酋打到如今,整整三代血仇。殊不知,从祖大寿率族人投降皇太极之后,辽镇与东虏的关系就越发微妙起来。非但祖大寿与吴襄、吴三桂之间常有私信往来,就是其他投降满清的辽将,也多与故旧联络。虽名敌国,实则音信相通,相互借力,情谊更胜往昔。

若是借兵,未必就借不到。

第234章 粉身碎骨浑不怕(2)

吴三桂听了父亲的话,心中仍旧踟蹰不定,他道:“父亲,有道是请神容易送神难,若是东虏索性就赖下不走,抑或大肆劫掠,又如何是好?”

吴襄捻着须茎,道:“你如今贵为一国国主,竟然还是算不清这笔账啊。东虏势必不肯白白借兵与我,这好处自然是得明朝出。只要多尔衮能够认下我们这广宁国,明朝那边即便给得肉痛些,又关我何事?”

“父亲,恐怕东虏不肯认我的广宁国。”吴三桂脸色阴沉下来,道:“若我仍是一镇总兵,多尔衮多半会给我高爵厚禄,招抚于我。然而如今有了这三百里广宁国,他又得开出什么价码?再者说,关外是满洲故地,断然不会放心我辽镇继续坐守。唉,早知今日,当初就不该接下册封。”

“早知今日?”吴襄怒道:“早知今日,就该好好练兵!我关宁铁骑当年与蒙鞑东虏野战厮杀从不怯弱,如今连一群流寇都打不过!”

“父亲,今日局面焉能怪在儿子头上。”吴三桂也不服气;“朝廷连年剿寇,哪年不从我辽镇调兵挖人?可恨那些庸帅,耗光了我辽镇骨血,竟然还让闯贼势大至此!”

吴襄知道儿子说得是实情,在祖大寿执掌辽镇的时候朝廷就不断调兵挖人。当时的辽镇还不是祖家的私产,祖大寿正好乘机将曹文诏这些不听话的辽将送走,在关外遍插亲信。

这在当时看来的确是借刀杀人的好计策,曹文诏也的确尽节而死。然而这也开了调辽兵剿寇的口子,其后连年放血,以至于到了吴襄手里,辽镇就已经不复当日雄风。

“若是让李贼破了山海关,我父子项上人头都保不住,还谈什么广宁国!”吴襄也不纠结战败的事。他自己久经沙场,无非靠捡便宜和跑得快,对于胜仗云云视若浮云。

吴三桂想想也是这个道理,他家在北京的资产已经全被李闯收缴,城下之盟更是签不得。

“当今之际,也只有借虏平寇了。”吴三桂落寞道,他原本可是想将整个京畿东部收入囊中的。

父子二人商议妥当,便派出使者杨坤与郭云龙前往多尔衮大帐借兵。

……

多尔衮让杨坤下去,搓着双手,对帐下满汉文武笑道:“真是天命!若是能过得山海关,先汗在天之灵也当畅怀!洪先生,还请替我草书一封,回复吴镇吧。”

洪承畴略一思量,已经有了腹稿,道:“王爷,吴三桂虽然向我借兵,却尚未到山穷水尽的地步……”

“洪先生,我国与他本是敌国,数十年交战不休。他如今向我国借兵,怎能说未到山穷水尽?所谓借兵,不过是投降的粉饰之词罢了。”东虏不似汉地那般讲究,范文程一直不满洪承畴投降之后的孤高冷艳,对他毫无敬意不说,甚至连还常常流露出蔑视。

若是在大明的话,范文程甚至不配在洪承畴面前说话,但这里是清国!论年资,论忠心,他范文程可都高于洪承畴。

洪承畴眼皮都没抬一下,看似漫不经心道:“若他真的走投无路,此刻已经弃关南逃了。”

多尔衮细小的眼睛眯了起来:“他若是南逃,岂不是什么都没了?”

“王爷说得是。”洪承畴道:“他不走,正是仍有倚仗。吴襄此人我甚知之,本就是商贾一流的人物。当日得祖大寿青睐,把妹妹嫁给他为继室,并非看中此人能打仗,只是善于经营罢了。这样的人,只要有一两银子在手,就恨不得做成十两银子的买卖。如今他来借兵,固然到了困窘之境,但也绝不至于连一两银子都没有。”

洪承畴顿了顿,环视众人,又道:“至于吴镇……诸公若是还记得松山之战,当可参照。”

大明与东虏自万历四十六年在抚顺第一次交锋,至崇祯十七年明廷南渡,近三十年间大小争战百余次。然而最为重要的便是萨尔浒、辽沈、松锦三次大战。

松山正是松锦大战的主战场,一方面是清酋黄台吉领的蒙古、满洲八旗,一方面是洪承畴为督师的十三万明军。当时祖大寿被困在锦州城,薪尽粮绝,只盼着洪承畴来救他。洪承畴吸取了萨尔浒之败,不敢分兵,步步为营,最终屯兵松山城,环绕松山扎下大营,距离锦州只有十八里。

洪承畴却犯了后路空虚的低级错误,十三万大军被黄台吉围住,又被端了设在笔架山的粮库。当时黄台吉又是分兵设伏,又是断敌后路,却是以少围多,犯了兵家大忌。明军若是能够集中优势兵力,突围并非不可能之事。

洪承畴与诸将约定好了突围之日,结果大同总兵王朴“首先”逃跑,顿时明军大乱。

这个“首先”却是耐人寻味,因为跟王朴一同逃跑的还有“勇冠三军、孝闻九边”的宁远总兵吴三桂。

这二人同时在杏山被多铎带领的伏兵攻击,步卒践踏,蹈海身死过万人!最后吴三桂与王朴仅以身免,逃回宁远。从这结局上看,吴三桂与王朴也是逃得难分先后。

朝廷命法司定罪时,御史郝晋说:“六镇罪同,皆宜死。”尤其是对吴三桂,他道:“三桂实辽左之将,不战而逃,奈何反加提督?”时任兵部尚书陈新甲却说:“姑念三桂守宁远有功,可与李辅明、白广恩、唐通等贬秩,充为事官。”故而松山之败,国家损失战士十万余,帑金百万,失陷洪承畴、祖大寿、曹变蛟等将帅……只以“首逃罪”杀了一个王朴。

究其根本,还是因为吴三桂出身辽西将门之家,是祖大寿的外甥,辽东总兵吴襄的儿子,大太监高起潜的义子……。而王朴的父亲王威虽位列左都督,却不似辽西将门那般根深蒂固,正好当了替罪羊。

“那时候尚且没到山穷水尽的时候,吴三桂却跑得飞快,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其子更甚其父。”洪承畴虽然已经降了满清,但对于松山之败却仍是耿耿于怀,视作人生污点。

多尔衮当年也是松山之战的主将之一,对于事关满清国运的一战记忆犹新。他点头道:“明廷已经再无可用之将,吴三桂若是南逃,实有东山再起的机会。如今他不逃不走,只是借兵,看来的确如洪先生所言,或有所依仗。”

范文程仿佛被人当场打了耳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