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1624-第1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臣附议,臣也认为应立刻将贼酋皇太极押往京师处斩,不可再养虎为患了。”胡应台说道。

    “既然众位爱卿一致同意,那朕也同意将皇太极一干人等押往京师处斩。”朱由校点头道。

    “陛下圣明!”众人再次高呼道。

    “另外传旨袁崇焕和赵率教,大军即刻收复奴儿干都司全境,将满清残余势力和科尔沁全部赶出奴儿干都司,朕要在奴儿干都司分别设置吉林承宣布政使司和黑龙江承宣布政使司。”朱由校说道。

    “诺。”

    “陛下,奴儿干都司乃蛮荒之地,臣认为就算是为了改土归流,也不用分成两个藩司,这样会需要增加许多官员,造成冗员。”毕自严建议道。

    “毕尚书所言差矣,这两省土地极其肥沃,将会成为帝国的又一个粮仓,朕决定将吉林省的治所放在吉林乌拉,黑瞎子岛划给吉林省,吉林以北全部归黑龙江省,黑龙江省的治所放在盛京。以大兴安岭为界,以西归内蒙古省。”朱由校说道。

    “既然这两省的土地如此肥沃,陛下这次还是准备卖掉吗?”孙承宗问道。对于朱由校的说法,众人都没有异议,事实证明,只要是朱由校说肥沃的地方,那里的土地一定是非常的肥沃。

    “缅中、仰光两省的土地到现在还只是卖了一半多一点,这次朕准备移民,从山东、河北、河南等三省移民去吉林和黑龙江两省。”朱由校说道。

    “可是国库恐怕无法支撑如此大规模的移民。”毕自严说道。

    “还记得洪武、永乐年间是怎么移民的吗?”朱由校微笑着问道。

    “陛下的意思是说按洪武年间的办法行事?”毕自严轻声问道。

    “差不多,但也有所不同。”朱由校说道。

    “请陛下明示!”毕自严说道。

    “第一种,当然是自愿移民,对于自愿移民者,朝廷给予适当的奖励;第二种,从三省挑选少田多丁或者无田之家移民;第三种,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方式,朕会在军队中挑选服役超过五年以上的军人,允许其解甲归田,他们解甲归田之后,朕会将吉林和黑龙江两省的田地分给他们种植,而且这些士兵长年服役,战力非同一般,有能力抗衡散落在白山黑水之间满清残余,朕会成建制的将他们派往某地之后,成建制地解散统一发放土地。”朱由校说道。

    “不知陛下准备派遣多少军队去辽北?”孙承宗问道。

    “朕预计会派遣三十万的军队去辽北,然后再重新招募三十万的新军。”朱由校想了想说道。

    “陛下,这些士兵长年服役,战斗力极强,如此大规模地散落到民间必定危害无穷。臣建议采用军屯的方法。”孙承宗说道。

    “这个朕也考虑过,此次派遣到辽北的大军会以有家室者为主,这人一旦有了家室的牵挂,也做不出什么坏事出来,就算有也只是极个别的情况,危害不了帝国的安危。”朱由校解释道。

    “陛下圣明!”孙承宗说道。

    “陛下,还有一事,黄册大造已经完成,根据户部的统计,帝国目前人口已经接近两万万人。”侯恂说道。

    “具体一点,到底是一亿多少?”朱由校说道。

    “整个帝国人口共计一亿八千三百五十八万,其中顺天府人口……”侯恂回答道。侯恂将各地的人口数量都报了一遍。

    “冷洲地域辽阔,面积方圆数万里,而冷洲到现在的人口还不如江南一个县,只不过五万人口,而周边的小岛更不用说了,更是空无一人,不知众位爱卿有何办法增加冷洲的人口?”朱由校问道。

    “冷洲距离帝国太过遥远,而且极其荒凉,朝廷拿出再多的钱也没人愿意去,分给冷洲当地士兵和官员的土地也近三成都处于荒芜状态,冷洲一地的帝国百姓除了被流放至此地的囚犯,其余被派遣到此地的人,超过六成的人,只有有机会都想离开冷洲,可以说冷洲要完成移民,非上百年以上不能达到目标。”毕自严说道。

    “陛下,缅中、仰光、吕宋、琼州、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台湾、缅挝、青海等十一个新承宣布政使司中,除了台湾、琼州、吕宋三个藩司人口超过百万之外,其余八个藩司人口都在百万之下,其中内蒙古、缅挝、辽宁等三个藩司人口已经过五十万,已经不需要继续移民了,其余五个藩司大量土地都是荒芜的,有的地方甚至可以说是千里无人烟。”孙承宗说道。

    “吾师的意思是说缅中、仰光、吉林、黑龙江、青海五省都需要移民?”朱由校问道。

    (本章完)

第三百六十五章 士兵移民

    “臣不是这个意思,臣的意思是说现在不是考虑冷洲之事的时候,臣认为必须优先处理这十一个藩司之事,这个十一个藩司与帝国的联系远比冷洲紧密,稍微处理不当,恐怕会留下祸根。”孙承宗说道。

    “陛下,缅中、仰光两省,商人购买了大量的土地,这两省的移民,商人们自己会想办法解决,而且根据两省的报告来看,效果还不错,预计这两省在明年之内人口就会超过五十万,吉林、黑龙江两省,有了陛下的移民新政策,臣相信一旦陛下的政策落实到位,这两省的人口也都会超过五十万,但青海又不同,青海现在乃是百战之地,而且又极其荒凉,光靠移民是无法解决问题的,暂时不应在考虑范围之内。”温体仁说道。

    “温爱卿所言甚合朕意,另外湖广省乃帝国的粮仓之一,人口众多,朕决定湖广分为湖南和湖北两个承宣布政使司,便于治理。”朱由校说道。

    “诺。”

    “信王与刘有福在海外数年,朕决定让信王调任吉林出任巡抚,驸马刘有福调任黑龙江出任巡抚,驸马齐赞元出任冷洲都督,驸马巩永固出任青海巡抚,吕宋不再设都督一职。”朱由校说道。

    “诺。”

    “陛下,臣年事以高,大都督一职恐怕再难以胜任,臣请告老还乡。”熊廷弼说道。

    “熊大都督今年六十有八了吧?”朱由校问道。

    “正是。”熊廷弼恭敬地说道。

    “熊大都督为国效力多年,此番告老还乡,朕虽有心挽留,但考虑到熊大都督的确是年事以高,朕准了。传旨,加封熊廷弼为太傅,赏银元千两,表里大红坐蟒一件。”朱由校下旨道。

    “谢陛下隆恩!”熊廷弼恭敬地说道。

    “大都督一职位高权重,一日也不能空悬,朕决定让秦良玉出任大都督一职,赵率教出任成都都督府都督,满桂出任兰州都督府都督。”朱由校下旨道。

    “陛下,秦良玉乃女子之身,恐怕难以服众。”李长庚说道。

    “秦都督赤胆忠心,为国数次建功,出任大都督一职并无任何问题。”朱由校反驳道。

    “陛下,臣认为都督府都督一职同样位高权重,应该五年一轮换,避免出现拥兵自重的情况。”孙承宗建议道。

    “朕也有这样的想法,吾师的建议,朕准了。”朱由校点头道。

    ……

    袁崇焕接到朝廷的圣旨之后,立刻准备将皇太极等人押往京师。

    “赵都督,皇太极等贼酋就要劳烦你押往京师,我还要继续领兵光复奴儿干都司其他地方。”袁崇焕说道。

    “袁都督客气了,押送皇太极一干人等前往京师本就是我的本份。”赵率教客气地说道。

    “京师都督府和济南都督的大军撤回之后,辽东就只有十万大军了,奴儿干都司方圆数千里,要收复如此广袤的地方,兵力稍显不足啊!”袁崇焕感叹道。

    “袁都督,我建议向北暂时以防守为主,先重点光复东西两方。”赵率教说道。

    “为何?”袁崇焕问道。

    “我听闻陛下将新设吉林和黑龙江两藩司,同时准备移民数十万进入两省,而这移民中将有三十万的现役军人。”赵率教说道。

    “有三十万军队,我定可以将建虏赶到北海荒芜之地去。”袁崇焕高兴地说道。

    “你很快就能收到大都督府的军令了。”赵率教说道。

    ……

    京师都督府率先执行让五年以上的军人退役的命令,所有的军官本着自愿退役的原则,而所有有家室的服役五年以上的士兵实行强制退役。

    “李连长,你这次有什么打算吗?”

    “我准备退役,我是上有老下有小的,要升也升不上去了,总不能当一辈子兵吧,这次趁着朝廷政策好,我决定干脆退了算了。”李连长说道。

    “听说连长可以分两百五十亩好地,队长可以分两百亩好地,是不是真的?”

    “林旗长,这朝廷都下圣旨了,肯定不会有错的,而且还可以免税三年,但是分的地在辽北。”李连长说道。

    “我也看了军令,甚至都看了《大明帝国报》,报纸上说辽北的土地极其肥沃,人称‘一两土二两油’,这些我都知道,只是辽北刚定,在辽北还有大量建虏的残留势力,我就怕有命去,无命回啊!”林旗长说道。

    “你这个怂货,你也算是参加过沈阳之战的人了,怎么这么怂?”李连长鄙视道。

    “连长,我也是上有老下有小才想着退役的,否则我也不会退役。”林旗长无奈地说道。

    “这次一定不会有事的,我听上面的人说了,我们京师都督府所有的退役士兵会组建成一支新军,然后集体开往辽北,抵达辽北之后再分土地,到时候所有人的土地会连在一起。而且这次退役,除了火器之后,冷兵器都允许携带,我们这么多人还干不过残余的建虏,那不如早点死算了。”李连长说道。

    “这样好,这样好,我们旗就有四成的人服役超过了五年,到时候大家地在一起,也住在一起,什么都好说。”林旗长高兴地说道。

    “你这怂货赶快去安排吧,八月底之前,这件事要办完,到时候可要给新兵腾地方了。”李连长说道。

    “好咧,保证完成任务。”林旗长说道。

    ……

    朱由校对军队的政策极得人心,在这次政策范围之内的士兵,超过八成的人都支持朱由校的政策,他们最少都经历过一次大战,都见识过战争的残酷,谁都不想过一辈子这种将脑袋提在手里的日子,光京师都督府退役的士兵就超过九万人。

    京师、济南、应天、广州四个都督府就完成了三十万士兵移民的任务,而成都、吕宋、沈阳、西安甚至在下达命令之后,又立刻撤销了命令。

    “人心思定啊!”朱由校感叹道,“但是现在还不是思定的时候,朕的大业还没有完成。”

    (本章完)

第三百六十六章 孔庙桧

    “王赛儿的情况怎么样?”朱由校问道。

    “王赛儿在颜思齐的帮助下已经进宫了,但现在东瀛的天皇是兴子。”王礼乾回答道。

    “兴子天皇怎么了?”朱由校听出王礼乾话中有话。

    “兴子是女子,现在还只有十三岁。”王礼乾说道。

    “女子?那王赛儿如何执行自己的计划?”朱由校惊讶地问道。

    “兴子的父亲政仁还在世,现在也才四十有一,虽以退位,但仍以太上天皇摄政。”王礼乾说道。

    “你的意思是王赛儿实际是去见了政仁。”朱由校说道。

    “根据东瀛那边的消息是这样的。”王礼乾回答道。

    “东瀛即将大乱,派人盯紧东瀛,王赛儿不能出事。”朱由校并不了解东瀛的历史,他只知道东瀛即将爆发岛原之乱,其余的都不知道了。

    “诺。”

    ……

    八月,朱由校再次巡幸江南。这次巡幸江南,随驾的官员是最多的一次,内阁七人来了四人。而且这次朱由校决定走陆路,让这些官员多看看民间的情况。

    皇帝出行的规矩多,朱由校此行为了避免扰民,他很少进城。朱由校只是在路过济南时,特意去了一趟济南,黄宗羲此刻正在济南。

    “黄太冲,去了这么多地方可有所得?”朱由校微笑着问道。

    “陛下,臣遵陛下之言,去了许多地方,的确有所得。”黄宗羲恭敬地说道。

    “说来听听。”朱由校说道。

    “臣发现历朝历代以来,税法改革了数次,但每一次百姓的负担会在下降一段时间后又涨到一个比改革前更高的水平,陛下的税制改革恐怕也难逃此理。”黄宗羲坦诚地说道。

    “太冲,不可无理。”孙承宗见状赶忙说道。

    “无妨,太冲所言朕也认可,只是太冲可有何良策?”朱由校阻止道。

    “斯民之苦暴税久矣,有积累莫返之害,有所税非所出之害,有田土无等第之害。”黄宗羲回答道。这句话就是有名的“黄宗羲定律”,朱由校没想到黄宗羲现在就提出来了。

    “朕决定让你出任税务总局的副局正主持新一轮的田赋改革如何?”朱由校微笑说道。

    “谢陛下隆恩!”黄宗羲恭敬地说道。

    “在你正式进行田赋改革之前,朕想听听你的想法。”朱由校说道。

    “第一,重定天下之赋,定税的标准应以下下田地为准则;第二,征收田赋必任土所宣,出百谷者赋百谷,出桑麻者赋布帛,以至杂物皆赋其所出,生产什么缴纳什么,不强求一致;第三,重新丈量土地,按土质优劣计算亩积,分别以240、360、480、600和720步作为五亩,即把土地分为五等,据等征税,消除因土地质量不同而带来的赋税负担不均的问题。”黄宗羲说道。

    “第一点,朕认可。但第二点朕不认可,朕认为还是要坚持统一按宝钞征税,这点对朝廷来说,是利远远大于弊的,等你在执行税制改革时,你就会发现朕说的肯定是对的。”朱由校说道。

    “诺。”黄宗羲说道。

    “第三点,重新丈量土地,按土质优劣计算苗积,这一点朕并不完全认同,朕同意按土质优劣来征税,上上之田按三十税一来征税,其余各等田地依次递减,下下田地实行六十税一,太冲,你看如何?”朱由校说道。

    “陛下,此举会让国库收入锐减,现在国库也才勉强维持收支平衡。”毕自严说道。

    “农工士商,农民的比例最大,收入却最少,但承担了帝国最多的赋税,这太不公平了,而工商阶层远比农民富裕,他们应该承担帝国的税收,而不是农民。太冲所言极是,斯民之苦暴税久矣,朕应该考虑的是如何让‘斯民’应该摆脱税赋之苦,在朕的手里,可能无法取消田赋,但朕希望有一天能取消田赋。”朱由校说道。

    在后世,种田不但不用缴税,而且国家还要补钱,在这个时代,肯定做不到,但朱由校能做的就是降低田赋。

    “陛下圣明!”众人高呼道。

    ……

    帝国在执行“摊丁入亩”之后,再次进行第二次田赋改革,这次改革是降低田赋,与“摊丁入亩”并不相冲突。朝廷要降低田赋的消息不胫而走,帝国的田地价格竟然开始缓慢上升,朱由校在缅中和仰光的土地再次热销起来。

    朱由校的第二站便是去了曲阜。在曲阜,朱由校还是想拜一下孔子的,无论儒家思想给中国带来了什么,但孔子的的确确影响了中国两千年,而且还在影响中国。只是让朱由校想不到的是,去曲阜孔庙是要买门票的,当然朱由校是不用买门票的。

    “看来孔子也不反对经商吗?”朱由校微笑着说道。

    听到朱由校的话,众人也只得干笑,只有孙承宗轻声说道:“陛下……”

    “梁山泊祝英台在这里读书吗?可朕怎么听说两人是在杭州万松书院读的书?”朱由校看到一处高楼,高楼上有块匾,匾上写着“梁山伯祝英台读书处”。

    听到朱由校的话,众人也不知道怎么回答,怎么感觉朱由校就是来找茬的。

    “此桧乃先祖孔圣人亲手所植,历经千年,曾毁于金宣宗时期,洪武二十二年时发数枝,郁郁葱葱。”孔胤植赶忙转移话题。

    “走,前面去看看。”朱由校微笑着说道。

    孔胤植跟着朱由校,亲自给朱由校介绍孔庙。朱由校一行人很快就来到了大殿。阶下竖立的是各朝各代的帝王碑记,其中元碑最高大。在大殿的左侧,是孔氏的家庙,东西两壁是用小木匾书写的历代帝王的祭文,朱由校来的时候,还能看到明朝的封号,但清军入关之后,但明朝的封号都弃之不用了。

    朱由校看到这些封号,就想起了孔家人在满清入关之后的所作所为,朱由校冷声说道:“走吧。”

    “陛下,这就走。”孙承宗疑惑地问道。

    “朕此行就是想来瞻仰孔子而已,毕竟他影响了中国上千年,并没有其他的意思。”朱由校说完头也不回地就离开了。

    (本章完)

    地址:

    手机阅读: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