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国无疆-第88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所以,针对这一个问题,崔可夫需要重新定义德军的进攻梯队安排问题,如果德军是在一定时间之内分批次的进行调遣,有序的安排一定数量的部队进军,相互之间保持了一定的间隙,那么这样计算,德军参与到正面进攻的部队将并不会太多,可却因为有源源不断的后续兵力,所以会出现一种很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德军可以不断的更换部队参与进攻,像是车轮战一样轮番上阵,直到把防守部队给活活拖死、累死,防线也就自然破了。
另外还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物资补给问题,随着德军离开莫斯科地区向喀山和萨马拉地区进发,一路上的交通状况越发的恶劣,德军不可能再像围攻莫斯科那会儿之时,能够通过运力强大的铁路源源不断的获得大量的物资补给,所以在接下来的进攻作战中,德军必须要严正的思考物资消耗问题,毕竟战场离莫斯科越远,也就是距离德军当前控制的铁路线越远,物资的补给量、补给速度等,需要和攻击部队的日消耗量、高峰消耗速度等相符合,一旦脱节,显然问题就麻烦了。
崔可夫不可否认的是,德军可以修建一条条简易的运输公路,利用载重军卡为部队提供物资运输保障,同时还有可能借助于空运补给,为进攻部队提供关键性物资的应急补充,所以这样一来,根据崔可夫对德军的了解,他很清楚德军配置有炮兵团的步兵师纵队的战斗部队长径由警戒部队先头起算可达25公里,而其后勤部队则约15公里,因而战斗部队和师后勤加在一起,其长径共约38公里,如果所有进攻师级部队都是并行前进,那么一个军的总后勤的长径也应该为35公里左右。
另外,德军的先头部队也就是要与敌人接触交火的部队往往在夜间机动,其师属和军属后勤部队则多在上午移动,后续部队基本在下午移动,当然也不排除大量进攻兵力在夜间进行快速调动或换位的可能,若真如此,那么崔可夫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德军的队形拉得很长,几乎没有考虑到防空问题,因为就防空部队而言,其掩护范围最多10公里,德军进攻部队普遍长径达到了三十余公里,想当于一大半的部队基本是在毫无防空掩护下在参与进攻或组织调动。
与德军交手多次的崔可夫也不得不佩服德意志军人的纪律性和严谨性,刚刚那个定论的推测出来其实有效时间并不长,因为崔可夫在以往的交手中就知道,德军非常重视夜间的反偷袭和反空袭作战,虽然他们有机械化高机动优势和火力优势,白昼的进攻与防守都应该很强大,但德军每每夜间都会有强大的防空兵力集结于重要目标地域附近组织防空,这也是为什么苏联空军多次组织夜间对德军进攻部队展开轰炸报复却损失惨重的原因。
崔可夫开始精心的计算起来,他有理由相信德军的进攻会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态势,因为如今的战争形势已经和苏德刚刚开战那会儿很不一样,也与后来的城市攻防战有巨大的却别,德军没有了绝对的制空权优势、机动性也不占优、同时还缺乏有效的情报支持,物资补给也要精打细算,所以崔可夫知道如果精确推算出德军的进攻规模和持续性,将有利于苏军采取更为弹性和有效的防守策略,也只有这样,他才能坚持更长的时间。
第二五零章 希望何在
崔可夫的分析工作还在继续,在分析完德军的进攻兵力安排之后,他很快就将重点放在了德军的进攻组织上,因为对于从闪击波兰到横扫西欧,从登陆英伦到挥师苏联的德意志军队而言,他们骄人的战绩在世人面前光辉灿烂之下,其实也将他们的一些作战特点和规律暴露给了世人,对于崔可夫而言,他很清楚纳粹德军的花招。
喜欢快速突进然后完成大范围大纵深突击,最终完成分割包围作战的德军,非常喜欢在一开始让进攻两翼与友邻相接的态势中实施进攻,其各纵队先头基本都会保持齐头并进的姿态,这样自然有助于德军能够在进攻正面更迅速地接触敌人,并利用自身兵力优势狂攻之下迅速取得战果,而担负翼侧进攻的部队,却往往又会编成多个梯阶纵队,这样的队形能最有效地掩护自己的暴露翼侧和逐次包围参加作战的敌军部队的翼侧,另外德军还会为了将来迂回敌人战役配置的翼侧,准备一部分兵力于外翼侧是习惯性的做法。
在已经爆发的萨兰斯克镇争夺战中,崔可夫根据到手的资料分析显示,德军果然是按照他们习惯性的进攻做法,派出了第四集团军的一个步兵师,在3公里左右的正面宽度进行了一次小规模的火力试探,随后还进行了更深入的火力侦察,在反复之后,便就是借助炮兵火力和航空兵力的帮助试图大举进攻,而这时候他们的进攻宽度基本达到了10公里左右,胃口相当之大。
在进攻受阻之后,德军很快就组织了另一支部队加入战团,进一步扩大了进攻正面还加强了支援火力,这对于一向战绩骄人的德军而言。对于一个工业重镇动用一个多步兵师的兵力也似乎是足够了,但他们没有想到的是。防守的苏军出乎意料的强大。因而德军很干脆果断的就安排了处于观战状态的一个装甲部队火速加入战团,及时的接应进攻梯队撤离,不至于让进攻不成演变成羊入虎口。
不得不说,崔可夫很佩服德军的组织性和严密性。萨兰斯克这个不起眼的镇其实早就有了一座工业城市的规模,德军明显对其情报工作不足所以才导致安排了一次错误的进攻行动。不过对于很善于总结的德军而言并不可怕,远比萨兰斯克壮观的苏联大城市德军都能征服,无论是基辅还是列宁格勒。亦或者是斯大林格勒和莫斯科。德军都能拿下,小小一座萨兰斯克,德军是根本不会放在眼里的。
所以,不用看资料,崔可夫就很清楚德军在第一波进攻不成之后会立刻卷土重来,既然第一轮进攻中就已经知道了防守部队的强弱。这一次进攻的德军很明显会在单位长度的进攻正面强化炮兵火力密度,谈不上无坚不摧但非常具有打击效果的炮兵火力一旦上去了。对于防守部队而言则会是相当艰难的境地,尤其是进攻部队在每公里安排数十门乃至更多的火炮,更有装甲部队助阵,那么对于防守部队而言,最大的感受就是头顶上或者周围总有落不完的炮弹,总有骇人的装甲战车隆隆推进,掩护着步兵嚣张开来,为了取得防守胜利,防御部队不得不疲于应对。
崔可夫是完成了这些猜想之后才看的资料,果然不出他的意料,战情的发展果然像德军的习惯那样如出一辙,而崔可夫并不担心,因为根据最坏的推算结果,在萨兰斯克的部队足以应对德军的进攻浪潮至少三个波次,也就是说,双方需要围绕萨兰斯克外围进行长达四天左右的反复争夺之后,苏军才会出现疲态并转入城区防守,因为损失太大,而德军则会“长驱直入”;因为他们接替派上的是生力军。…;
因而,崔可夫推算萨兰斯克真正麻烦或者说艰难的时刻,会是在5月8日至9日之间到来,会在5月11日至14日之间达到顶峰,而如果崔可夫一兵不发的坐看萨兰斯克的苏军部队死战至全军覆没,那么德军应该会在5月20日左右取得完全的胜利,并且糟糕的是,德军会在5月12日左右顺利攻入城区便会让其他梯队绕开萨兰斯克继续扩大纵深,这一点才是崔可夫最为担心的。
崔可夫在笔记本上记下必须在7日为防守部队提供一次大规模物资补给、8日之间补充一个步兵师和一个炮兵团,他手中的兵力并不多,好在萨兰斯克又经营已久,所以只要补充一部分兵力和物资,崔可夫有理由相信,这座攸关苏维埃国运的防御线重要节点能够坚持更长的时间。
回过头来,崔可夫又开始客串回自己德军最高统帅的角色,他需要继续以换位思考得方式来斟酌对方的具体行动安排或者策略,而不是要将眼光仅仅的局限在了萨兰斯克一座工业重镇上,崔可夫有理由相信,真正的德国陆军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博克,他的思考重点显然早就不在萨兰斯克上,而是放在了更为难缠的萨拉托夫,崔可夫宁愿相信上帝存在,也不会相信博克不知道萨拉托夫有苏联红军王牌部队之一的第62集团军,这才是德军的重点作战对象。
若是让自己来经营,应该如何才能在大规模决战到来之前营造有利形势呢?崔可夫很严谨的扮演着自己的客串角色,他开始分析自己的手中的实力,结合沙盘上的形势开始了大胆的推测,他认为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部预定的攻克萨兰斯克时间应该不会超过一周,至少一周的时间后,德军不会让萨兰斯克成为他们前进路上的绊脚石,或者产生腹背受敌的痛楚。
所以一周的时间是崔可夫必须考虑的关键性因素,在这样一个时间段里,德军的重点会是争夺萨兰斯克打开苏军防线缺口,然而他们的战争动作显然不会仅仅如此,崔可夫认为拥有较强装甲机动优势的德军,一旦形成了局部突破。是有可能快速向萨拉托夫奔袭而来的,高速的穿插和迂回带来的惊人破坏力将远远不是苏联红军第62集团军可以承受的。
而同样的是。德军的装甲部队往往攻击持续性在五到十天不等。坦克、步战车、自行火炮等在连续工作一段时间后都需要进行休整,而为了维持进攻的可持续性,因而德军有必要采用双装甲梯队轮换制,按照以往交手的经验判断。崔可夫认定德军的装甲部队轮换频率应该是两昼夜一次。
装甲部队实施快速突破显然离不开航空兵的大力支持,崔可夫一开始就丝毫没有忽略掉德国空军的存在。对战场进行周密和系统的侦察是攸关军事行动好坏和最终成败的关键因素,因而崔可夫第一时间就已经考虑到了德国空军在侦查方面的巨大作用,当然现在更为重视的。自然是其对德国陆军装甲突击部队的支援作用。
从以往德国空军的参战规律来看。他们根据战争规模和烈度,以及地面部队的要求,基本都会在距离交战正面二十公里左右空域保持持续性的巡弋,地面部队一旦发出需要就能够较快得到满足,当然飞行员们自行发现了重要目标也可自行发起攻击,所以为了确保这种支援作战的持续性和攻击效能。崔可夫不难认为德军一旦要图谋不轨,一定会安排至少六个大队左右的航空兵力来参与行动。而六个大队对于德国空军而言也不是小数目,考虑到战场可能距离德国空军出发基地较远,参战部队数量可能还会增加一些,毕竟飞机需要经过一定时间才能飞抵任务区域上空,油耗损失决定了滞空时间的缩短。…;
崔可夫立马查阅了一下近期以来,萨马拉地区、萨拉托夫地区、萨兰斯克地区等遭受德军轰炸的频率和规模记录,德国空军似乎对远离莫斯科的上述地区都有些感冒,所以在近期以来,德国空军的轰炸频率并不高,而且规模也不太大,一方面是受制于苏联空军的奋力阻击,另一方面估计也是距离太远的缘故,如果能够得到一大批距离战场较近的基地,那么德国空军的攻击频率和效能显然会增高一些,可又不得不考虑物资补给的困难程度,所以总体而言,形势似乎并不太坏。
当然,总体形势不坏其实很多方面都挺糟糕,德国人掀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本身就是以德国空军大规模空袭波兰为开端,所以全世界都很熟悉德国空军的办事作风是如何的凌厉,因而不用崔可夫绞尽脑汁的分析报告,就可以通过部分资料看出德国空军也跟其陆军一个样,基本维持了他们惯有的作战方式和习惯。
德国空军的作战习惯到底是什么呢?事实上,从闪击波兰开始,德国人就喜欢在交战开始之前,就对敌方的战略目标进行轰炸,机场、车站、指挥所、通讯站、发电站等等不管是军用还是民用的,但凡对其进攻不利的目标都会进行打击,当然在战役轰炸总,德国空军很重视德国陆军的需求,所以他们往往在力争搞定对方空中力量的同时,将重点放在解决对方战略预备队可能通过的所有道路上,铁路连同其枢纽站、车辆段、停车站,以及公路、桥梁等等都会炸得稀巴烂,以防止敌军通过这些交通途经快速调动兵力。
当然,在地面部队突进的过程中,德国空军的航空兵力将会把作战重心转到保障突击集团的展开特别是该集团炮兵的展开上,同时还会相当重视在突击集群进行移动时,在相应地区上空掌握绝对制空权,或者务必保证敌空中力量无法影响到地面部队,更不能对地面部队的作战行动产生破坏效果。
而纳粹德国自打开战以来,也似乎从未在争夺制空权方面受挫严重,也就只有在苏联空军得到了共和国大力支持以来,双方才用难分伯仲航空武器的在天空中纠缠,但往往数量占据优势,飞行员素质优秀不少的德国空军会赶走捣乱的苏联空军。
所以分析到了这一步,崔可夫就在笔记本上记下了强化防空部署,密切注意德国空军打击行动与战果的话,他需要知道德国空军到底是什么时候起开始在什么地方上空强化行动,这样很有助于推测德国陆军的装甲集群是否要蠢蠢欲动了。
而至此。崔可夫又很快回到了原先的那个问题上,他又不是上帝。明显是不清楚德国陆军中央集团军群究竟是否会把萨兰斯克作为重点务必拿下后才继续进攻。还是会完成围困后便组织兵力从容绕过,一举切断苏军下诺夫哥罗德和萨拉托夫之间的兵力联系,因而他现在只能对德国人的进攻持续时间和纵深进行分析推测。
考虑到苏军的顽强防守,战争的节奏会像以前双方就曾反复折腾过的城市争夺战那样。反反复复的冲击与防守,不同于遭遇战。都需要将不对进行梯次布置的双方,作为进攻一方的德军,光是从后方调集一个团的兵力开赴一线就得花上好几个小时。而计算考虑到德**人素质优秀。那么一个炮兵团的纵队长径达二十公里左右,展开速度可达每公里12分钟,可这也得用上四个小时左右,要是素质差一些甚至更差,那就耗时更长了。…;
而且,考虑战斗部队在与敌接触之前在较远距离之外就进行展开。然后徐徐接近并展开交火,那长达十余公里的进军耗时也得用上很长时间。而这也是为什么德国陆军喜欢在大半夜就开始调集炮兵和参战部队向敌前沿机动,炮兵优先展开之后对敌实施火力突袭或者火力准备,所持续的时间长短往往除了取决于对方防御强度和纵深之外,事实上很大部分原因都是在为战斗部队争取接敌时间,万一火力准备不足,敌人突然给予战斗部队实施火力打击,那损失可就惨重了。
所以,德军也是人,而不是钢铁,他们大半夜的需要调动兵力、补充物资,白天才组织进攻,再强悍的人也会出现体力劳累的时候,因而往往一个白昼的作战安排里,顶多会有三个小时且不超过五个小时的进攻时间,若是再长一些,显然进攻的部队就不止一支了,是多支部队交替在完成进攻组织。
而同样的是,对于机动能力较差的部队而言,兵力的调动和进攻的组织则更为缓慢,高强度的轮番出击看似简单的背后其实需要很繁复的精确调度与组织安排,这也是崔可夫最为担心的一点,由于德国陆军中央集团军群可谓是“兵多将广”,他们完全有能力呈链条式的持续进攻,一波接着一波,强度可能不会太高,但胜在持续性,这对于防守部队而言,那才是真正的艰难考验,除了积极组织梯次防御和轮换防守之外,最好的办法莫过于主动打破德军的这种进攻战术节奏,可这可能吗?
崔可夫倒是做梦都想自己能够有一支甚至更多的装甲力量,能够通过实时的适度局部反冲击来威胁到德军的攻势防守,打乱德军的进攻节奏并破坏其进攻梯次安排,如果突击力度足够,甚至有可能给德军纵队式进攻部署带来多米诺骨牌似的坍塌效应,因为德军的部队是按照预定计划编排好的,贸然打乱节奏,排队在后的部队显然难以及时有效的展开形成防守,被穿插打乱的部队更加难以及时收拢组织反击和反穿插,更为难办的就是节奏一旦被打乱,前后方乱得一塌糊涂,不仅可让航空兵难以支援,更让自己的大口径炮兵部队眼巴巴的看着。
可惜的是,崔可夫的梦醒来之后就没了,而且德军经历了如此之多的战争考验依然没有出现过大规模的溃败,而是一次次的取得了较好的战绩,原因就在于他们考虑到了自己的弱点,进攻的梯次安排既考虑到了进攻的节奏性,又照顾到了防守之时的快速反应,再加上德军的机动优势较大,往往反击的部队没有形成强大的反击效果,反倒被德军迂回分割的部队给彻底围住,一通狂轰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