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国无疆-第8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高尔察克军队占领乌法、沃特金斯克、奇斯托波尔、布古利马、布古鲁斯兰、奥尔斯克、阿克纠宾斯克,逼近喀山、辛比尔斯克和萨马拉,切断红军同土耳其斯坦的联系,与之配合的远东方向干涉军也是积极配合,以至于苏维埃东方面军的防线随时都有有被突破的危险。
在西线,波罗的海沿岸的尤登尼奇军队很快突破红军防线,在内应的帮助下经过一场血火大战之后成功占领了彼得格勒,而后就是干涉军早已商议好的,占领一城一地就稳固一番,之后才徐徐突进,彼得格勒很快成了尤登尼重要建设据点,当然也是他大肆屠杀布尔什维克党的地方。
在南线,邓尼金军队很快成功占领伏尔加河下游重要城市察里津(今伏尔加格勒),将苏维埃和高加索一带的联系全部切断,随后纠结大批物资军队在英美特派内河军舰的护送下沿河而上,支持在喀山一区作战的高尔察克军队作战,得到大量物资的同时,他对更快攻入莫斯科更有信心,但还是像尤登尼一样,遵从尼古拉二世的指示,胜利之后必须大肆捕杀组织叛乱的布尔什维克党人,只有把他们消灭干净才能确保复国大业的稳定。
驻扎在乌克兰的敖德萨、赫尔松、尼古拉耶夫、塞瓦斯托波尔等城市的干涉军,是以法军和希腊军队为首,和赶过来的英国舰队配合,很快在优势火力的帮助下成功渡过了红军重点防守的聂伯河,干涉军很快向库尔斯克等地区挺进,一路上自然是对怀疑为红俄的人皆予以坚决屠杀,用铁血政策防止红俄分子祸乱后方。
这样的策略无疑是正确的,苏维埃与人民的关系密切,在广大贫苦人民的眼里肯定是支持苏维埃红军的,但支持也是需要人员组织的,干涉军一路上击溃了无数的红军部队,屠杀大量的部队指战员和优秀战士,让红军部队在作战能力上越来越低下同时,任意杀害有文化有思想的人,这些最容易被红俄所欺骗,甚至已经加入到红俄队伍中的人,必须给予坚决处理。;
所以这样一来,高压政策下虽然很是惨无人道,但也变相降低了溃兵对自己后方补给线所造成的威胁,为干涉作战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殊不知这样做对俄国人民造成了多大的损失,失去了大量文化、技术、科技人才,必将对俄国的发展造成严重影响,但这些都无所谓,因为俄国皇帝要的是一群愚昧不堪的人民,聪明的反而他不喜欢,因为越聪明的人越容易闹事儿威胁他的统治地位,继而威胁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1921年4月5日,从摩尔曼斯克登陆的、从远东开过来的、叛乱的捷克斯洛伐克军团、从乌克兰出发的……四面八方的干涉军将苏维埃的土地一寸一寸占领完毕的时候,当整个苏维埃已经人力资源异常不足,没有粮食和军械支持战争继续的时候,当因长期高强度工作但却没得到应有回报的工人们,从饥饿难耐过渡到心存不满的时候。妇女儿童都要被送进工厂干脏活累活,而男子却送上战场吃上几颗枪子儿便宣告“殉国”,这样的比沙俄统治之时还要不堪的命运岂能被接受?
他们开始怀念诺曼诺夫王朝时候自己至少还能有生存下去的限度,但红俄当头竟然一天到晚吃不饱,却还有做不完的活。所谓的土地革命梦成了空谈,千家万户聚拢到一起大谈集体主义,干活的少吃饭的但挺多,这样的日子难道就是红俄所宣传的人人富裕安康?
尼古拉二世也顺应民意宣布了他们复国之后的一系列政策,会减免农民的大部分税收、增加工人待遇和福利等等,经过一次翻盘的尼古拉二世已经知道收敛一些,在这紧要的关头更是什么都可许诺,所以穷则思变的人们开始慢慢转头干涉军这边,战争终于走到了尽头,世界唯一的红色政权苏维埃,从闹革命开始到被消灭干净,满打满算也不到四年。
战争虽然是无情痛苦的,它没有正义与邪恶之分,它的胜负是属于男人之间的较量,男人与男人之间的竞争,只有靠实力才能赢得尊重与胜利,相反弱者只能接受失败的痛楚。无论有多少人支持你、同情你,没有相抗衡的实力等候自己的永远都是失败。
布尔什维克党这一世界第一红色政党,它所倡导的思想主义和所做的治国策略,绝大部分是正确而富有成效的,但在贫穷堪比中国的俄国展开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他们遇到的问题太多太难,光是一个紧靠欧洲众多资本主义国家的地理位置就够他们头疼脑热,资本主义世界根本不允许在自己的家门前发生颜色革命、出现红色政权。
力不足、根基尚浅的苏维埃不能说是败在干涉军强大的武力打击下,而是败在了自己的实力的确有限,和人民的关系好,并不能当饭吃。当饭也吃不饱、活却干不完,政党所许诺的美好蓝图成为泡影,无穷尽的苦痛成为梦魇,有谁还会相信布尔什维克党所构想的美梦,他们只会关心自己下一顿饭难道还是毫无着落?关心自己难道明天还要做十余个小时的工作?关心自己的家人难道要为了政客的美梦而去白白送死?关心自己一家的未来难道就要这样贫苦交加、毫无自由中渡过……
苏维埃的失败不是必然的,但在强大的外来干涉力量面前,在孱弱的自身实力面前,他们的失败却又显得是必然的。无论怎样,资本主义世界即便取得了对无产阶级政权的第一场胜利,但并不代表无产阶级就会甘愿沉沦甘愿被压榨,积贫积弱的中国,当主权丧失殆尽、尊严被无情践踏,都知道团结起来反抗帝国主义,这个世界可以说还不是列强们横行无阻的。
总之,哪里有压迫,就还会有反抗,无论何时,无论何地。
ps:今日继续践行诺言周四双更,而今日迈入八十一章的同时,其实暗淡无味的情节也快走到尽头了,也就是说本书的第一卷行将结束。感谢所有人一如既往的支持,大国第二卷将到来,弱弱的请求一下诸位,能否给予火力支援?
第八十二章 棒棒糖
金色的阳光从天空中漫天挥洒开来,将整个人间从冬寒的怀抱中彻底解放,大地彻底迎来的新春。当东方的第一声鸡鸣唱响新一天的开始之时,乡村里、城市间的各家各户早已起床了,人们纷纷忙碌着洗漱、吃早点,准备新一天的工作新一年的生活,春节已经渐行渐远,美好的生活还是除了给予莫大的希冀,当然还是得靠勤劳的双手去创造,去勾勒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蓝图。
新一年开始了,放了大假的学生们又要回校度过新的一学年了。假期总是短暂而又美好的,尤其是努力了一学年之后,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回家过春节,在亲朋好友的祝贺声中,在父母长辈的赞许声中,单纯的学生们永远是最快乐的,当然也对新一学年充满了期待,尤其是家住偏远乡村的学生们。
由于大部分时间都是呆在深处县城甚至市级城市学校里,在政府的免费教育下,过着都是毫无忧虑的集体生活日子。在超大规模的政府财政预算下,数以百万的学生们都是长期过着群居的集体生活,不再是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家庭模式的孩子,两眼永远看不到外面的世界是多么的绚烂,也由于是小家庭模式的乡村生活,所以孩子们很多时候都欠缺集体合作精神,更缺乏残酷的竞争意识…
小农经济赋予了中国悠久文明的农业大国历史,但并不能催生出大量的企业家、政治家、科研学者等等,因为从小要么是放牛娃,或者就是童养媳,还没长大就成了长工或者他人的妻室,一辈子窝在封建农业制度下的小圈子里,即便土地改革了也摆脱不了小农经济主义意识,要想改变这一切只有教育。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传统的中国小农经济意识并不是一无是处的,在任何时代的国人眼里,只有读书才是高尚的,当然也只有读书才是能真正改变命运的。富人寄希望于孩子能够通过读书增长才干和阅历,让家庭乃至家族更为兴旺。穷人希望孩子能够摆脱命运的束缚,走向一条幸福的康庄大道。
封建社会时期,读书的追求就是当官。而进入近代之后,读书的目的不在单纯,不少中国人已经认识到当官并不是唯一的一条幸福康庄道,读书同样可以让自己的孩子德才兼备,可以做工资待遇极好的技术工人、可以做人敬人爱的人民老师教书育人还待遇丰厚、也可以做聪慧过人精明能干的商人赚得万计利润,当然也可以成为国宝级别的大学生,将来的科研学者可谓前途无量……
在人们的眼里,或许读书就是有这些好处,读书也就是为了实现这些个目的。但是在政府的眼里,在一心要复兴中华民族的复兴党眼里,如此布置教育模式,其中蕴含的道理并不是大众们想象的那般简单。
之前也说过了,中国人长期生活在自己的一个小圈子里,缺乏忧患意识、主动竞争习惯、团队协作能力等等,因为世世代代都是依靠那一亩三分地生活,每天都是围绕着农事而团团转,何需这些能力或者意识?然而世界在进步,封建制度被证明是严重错误的时候,已经宣告着小农经济时代必将成为过去,人必须融入了社会,才能称之为人,否则和山野禽兽无异。
民族复兴,不仅仅是指让中国重新回归统一、主权回收,有着令人瞩目的经济实力和工业力量,尤其是有足以震慑任何觊觎中华利益之人的军事力量。复兴还要指,将中国人心中埋藏已久的大国思想重建,将中国人的自信心重建,否则空有强大的外表,没有自信自强的内心,这样的复兴又有何用?只会让中华大地再尝一次八国联军大侵华,让列强们洗劫中国人的财富……
长期的封建统治让中国不少人心里都深深烙下的根深蒂固的皇权思想,当初一个“留头不留辫,留辫不留头”的事情就将不少国人心中的大国骄傲彻底清空,便成了一个个高呼“奴才和主子”的好皇民,皇帝老儿们是用一次又一次的文化阉割、愚昧统治让国人深深走入了自卑自贱的死胡同当中,甘心被奴役和剥夺,直到列强们觊觎皇帝老儿们的伟岸,想让他们自己来当当中国人的主子,可没想到这触及了中国人的底线,两次鸦片战争足以说明国人心中是多么渴望好好做人,可后来的一次甲午兵败,彻底让中国人回归原始,列强们真成了中华大地上的主人,他们甚至比皇帝老儿们更有权势更威风,这下中国人需要点头哈腰的人就更多了,弯曲多年的脊梁每天还要增添几次佝偻下去的次数,当习惯成了自然,中国人何时才能挺直起来?
被封建思想所毒害的老一代,复兴党是无法根除他们心中的顽疾,当然这种顽疾也有它的好处,因为它始终驱使着百姓们服从,坚决的服从当权者的方针政策,不要有一丝的反抗和异议,这该死的好处也就变相的赋予了人民自治政府能够越扩越大,复兴党和人民军在老百姓的眼里成了最新最强最好的一片天,什么都应该服从这个好政府的,言听计从之余,可曾知道张宇对百姓们唯命是从的表现黯然神伤。
对于已经无法改变的老一辈们,是真的没有办法改变了,张宇包括整个复兴党整个人民自治政府,能够做的就是好好利用百姓们的高度信任,将他们的信任好好转化为复兴下一代的坚实基础,带领他们走向富裕美好的生活就是最高的目标。而更重要的工作,就是让新一代的孩子们不要走上死胡同里,不要继续前一辈人的老路,更不要成为又一批自甘懦弱的中国人,他(她)们的内心世界应该是平等而又积极的。;
尊老爱幼、明礼诚信、勤俭自强、团结向上……“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自治区的教育事业走向的是一条艰苦卓绝的道路,将心灵没有承受过一丝伤害和污染的孩子们集结一起,用现代化的教育给予培养,用含丰富营养的食物供养,用最好的食宿生活条件做基础,用最好的思想引导……人民自治政府为了下一代真正健康的成长,教育经费的支出永远是占据政府财政预算的第一位。
“少年强,则国强”,一直沉压在中国人心里的不是列强们的威慑,也不是封建残余分子、军阀头头们的压榨,而是心里的对自我不认同、对民族不自信、对国家无希望,嘴上喊着热爱祖国、复兴中华的人大有人在,但其实很多人心中都在怀疑祖国是否能够强大、民族是否能够复兴,可曾想过,既然自己都在怀疑,那又何尝不会有千千万万个人在怀疑,大家都对自己的信念产生疑虑,有怎谈团结一致走向辉煌。
真正能让中国人重拾信心很不容易,能让中国人把幸好没有溶入骨子里的弱国之民思想剥落,能让中华儿女重新坚定的认为祖国一定会繁荣昌盛强。只要能让这三点实现,那就是走上了真正的复兴之路,无论此时国家是否贫穷弱小,无论此时列强们是怎么冷眼旁观,无论此时世界局势是多么纷扰,只要将心里的阴霾扫去、重拾信心,中国迟早会走向富强,而最好最快也是最容易做到的,就是让“少年强”。
学生们一年有近十一个月是在和同学们、老师们一起在学校中度过的,在学校里他们有不用担忧的三餐食物供应,有干净整洁明亮宽敞,还配备附属小图书杂志收藏室的教室可供学习,有七人一间且带独立厕所和洗漱阳台的公寓式寝室可供休息,有设备齐全品质优良的绿茵运动场以供锻炼,有设备齐全材料丰富的实验楼群以供实践,还有图书馆、体育馆、师生学术交流中心、医务所等等,每一所基础教育学校基本上都有着后世本科高校一样的硬件配置,当然还有一群乐于奉献老师们教育学生,当然政府给予的薪资当然也很对得起他们的热情奉献,家长和社会的赞扬和尊重也值得作为努力后的额外回报。
如此好的教育配备,目的很多。其一,为的就是让学生们长期生活在集体之中,学习上讲究积极主动,乐于和同学们展开学业竞争,培育主动学习精神,当然为此每个班级的教室都是配备了“后勤补给站”的,从钢笔、书本、墨水等到教材课外读物一应俱全,为的就是满足学生们的学习需要。
其二,让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积极参与课程实践真正融入学习中去,科学实验、社会实践等都是促使学生们团队协作勤学好问,让一个个课题化为报告,在团队协作中学会取长补短、学会互帮互助,增长了社会知识、动手能力的同时,还能让他们体会到合作的乐趣与意义,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一群人团结起来之后,那力量便是巨大而不可限量的。
其三,学校经常展开各种科学竞赛、体育比赛等等,学生们光是会主动学习、团结协作还不行,还要富有一定的主动竞争意识。绿茵场上挥汗如雨,锻炼身体促进友谊。竞赛场上斗智斗勇,考验个人或小集体能力加强自主竞争毅力。不懂得如何融入一支比赛队伍去竞技比拼,怎能更好更快获得优秀的身体素质和社交能力。不懂得如何在科学竞赛时临场发挥,如何锻炼出自我锤炼出水平。
对任何事物都胆怯恐惧而不敢尝试,对富有挑战的东西深感不行而顿足不前,对竞争的残酷深感忧虑或心存侥幸,教育就是要让学生们走向性格开朗、意志刚强、品性优良、身体健康、乐于协作、敢于攀登,让学生们的心里绝没有“中国人不行”的字样。
而今天新的一学年又将开始,从1915年开始的第一届基础教育学生开始,至今已经六年有余,昔日的第一届学子们今年踏入的将是中学的第二个年头,五年小学、三年中学、四年大学,他们走过了读书生涯中的一半,跨入到了另一半的第一个年头。当然这一年,在陕西、在甘肃、在新疆部分地区,在整个自治区都将又有新的一批少年,他们将迎来自己的第一个学年。
时间还未到上午九点,不少孩子在家长的陪同下来到乡政府大院里等候前来接人的校车。新生和老生之间很有区别,老生们都是单独来等车的,而且全部都是穿着韵白得有些耀眼的学生装,干净的校服和运动鞋是他们的和新生不同的直接标志,但聚在一起谈笑不停的老生们很明显不同于一个个还身着常服木讷的新生,不过当初他们也是这样“寂寞和无助”,等进入学校适应一段时间,和同学之间关系密切、适应学校环境后,就会有所改变了,到时候又一年入学时,也不再需要家长陪同。
“小龙,一会儿接你们的老师,会给你们分发校服和鞋袜,你们带上的这些东西都用不上。学校为学生准备好了一切,你就去个人就行了。”
一位老生和老同学一起聊了一阵后,发现了一个同村的小孩在家长的陪同下,紧张兮兮的看着周围众多的陌生大哥大姐,本乡今年适龄入学的小孩不多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