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宋王-第1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213章 漫漫西行路() 
关中古道,一支旗帜清晰的队伍正在缓缓西行。

    当先一人,骑乘一匹白马,英姿勃勃,威武十足,赫然正是新任的礼部郎中林昭!

    在洛阳只是很短暂的停留,至于那场晚宴,那些“惊世骇俗”的言论已经忘的差不多了的。林昭的目的并非想要著书立说,成为大师或者圣人,只是想要用自己的方式去影响程颐、程颢兄弟,让他们用特殊地位和思想,去间接地影响以后千年的思想潮流。

    能否起到效果,林昭并不知道,只是尽力一个尝试罢了!反倒是与司马光的那番谈话,更加有实际意义些!至于其他,则完全被他抛诸脑后了。

    想要赶在严冬之前结束吐蕃的任务行程,就必须要加快速度赶路,早些赶到河湟青唐城。

    过了洛阳,经过潼关便进入了关中之地。这里是秦汉唐的王都之地,本来也是何其的富足辉煌。

    但是经历了唐末战争破坏之后,已经是残破不堪,已经不见当年辉煌。

    自从五代开始,中原王朝的都城就移动到了洛阳和汴京一带,八水绕长安的关中已经不是首选。

    一来是战争的破坏严重,城池受到很大损伤,人口也锐减不少。二来是黄河中上游破坏严重,关中的生态条件与富饶程度已经不似当年。

    再者,也是最为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交通。黄河流域在遭到不断的破坏之后,农业发达程度已经大不如前,粮食产量也随之下降,根本无法养活都城数量庞大的人口。所以不得不依仗江南的粮食。

    这一点,是从隋唐就开始的事实。隋炀帝为什么那么执着地要开凿大运河,难道只是为了游玩方便吗?

    可惜过于急功近利,最终便宜了李家父子。李唐王朝能够那么的繁荣兴盛,很大程度上也与运河密不可分。江淮与江南,对于北方中原政权的重要性不断增加。

    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如何运输成为大问题。沟通南北的运河无意是最为重要的交通大动脉,王朝对于运河水运的依赖性也不断增加。

    从长安到洛阳,距离运河越来越近,到后来位于运河沿岸的汴京无疑最为方便的所在。

    黄河与漕运河道的地理环境与水情变化,导致船只很难西进洛阳,像唐朝那样直达长安更是困难。

    加之宋朝国力不如汉唐,边防线也发生了很大改变。长安所在的关中一带,受到西夏与辽国的威胁,并不是那么安全,并不适合建国都。

    所以长安就这么被放弃了,在宋朝的的地位与影响逐步开始下降。

    不过长安依旧是西部最大的城池,因为由悠久的历史,矗立在关中大地,渭水之畔。经过宋朝开国百年的休养生息,也已经有所恢复。但是因为长期与西夏作战的关系,整个陕西路的情况并不是那么好。

    林昭无暇在这座古城寻找昔年遗迹,感怀历史的沧桑,而是带着使团继续前行。

    过了长安,沿着渭水直奔上游的关中门户大散关。

    关中素来有四塞之地的说法,大散关实际上就是关中的西部门户,位置十分重要。

    在此之前,经过的渭水平原,无论是道路还是安全都不必担心,还是相当舒服的。早前在杭州,苏轼曾经提起担任凤翔签判时的经历,对关中情形多有介绍,林昭多少熟悉一些。

    “伯洲,你看渭水沿岸都是大片的农田,八百里秦川天府之国果真不假,当真是物产丰富啊!”林昭瞧着沿途大片已经成熟,正等待收割的农作物,笑着一声感叹,很是欣喜。

    出乎意料的是,身边的苏岸却是一脸凝重,脸上没有半分笑容。

    林昭立即察觉到其中异样,问道:“怎么了?哪里不对吗?”

    “公子,农田丰收固然是好,可是要分地方,此处若全是农田,怕是就有些不妙了!”苏岸说话时间的神情很严肃,似乎是一件很严重的事情。

    “怎地?”林昭还是有些疑惑不解的,甚至还有些一头雾水的感觉。

    苏岸道:“此处已经接近大散关,再往前便是环庆路,是与西夏对敌的前线。公子应当知道,防御西夏,骑兵十分重要。”

    对此林昭完全理解,毕竟他们这次去河湟吐蕃,就是冲着马匹的。

    “除了向川滇吐蕃购置战马,朝廷也在各地实行牧马监,开辟牧场饲养马匹。毗邻西夏前线的陕西路该是重点才是,尤其是靠近大散关的地方,理该是饲养战马的牧场才是,何以会是大片的农田呢?”

    宋朝为了解决战马缺乏的问题,曾经要求过一些百姓养马,供应马匹需求。但是民间的圈养之法,成本高,难度大,马匹的素质也差了许多。想要供应军队的需求,还是要牧场放养的马匹才是。

    但失去了幽云十六州以北的土地,西夏又盘踞西北,宋朝严重缺乏草原养马地。因而骑兵也非常缺乏,在辽国和西夏的战争中,始终处于劣势。

    为了改变这个趋势,宋朝在临近前线的北方各地,设立牧马监,专门划出土地开辟为牧场,进行马匹饲养。

    比如河北路,以及防御西夏前线的陕西路都专门开辟了马场,专司马匹饲养。

    为此在仁宗年间,朝廷还有过争执与讨论,王安石也参与其中了,并且一力支持陕西路转运副使薛向全权处置整个北方的牧马监。

    薛向也是不负众望,至少整个陕西路这边的情况很好,开辟了不少的牧场。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情况也随之出现。

    开始是有零星的百姓偷偷开辟牧场耕种,到后来再有管理牧场的官员,从上到下的睁只眼闭只眼,甚至是亲自参与其中,大片的开垦牧场的土地。粮食产量确实提高,但是饲养马匹的数量却在不断减少。

    皇帝赵顼也为此大为恼怒,之所以这么重视林昭沟通茶马道的提议,这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原因。唯一的差别可能就是皇帝只是认为马匹数量在下降,却并不知道牧场的土地使用发生了变化。

    牧马监林昭是知道的,但是具体的牧场情况却不知晓。但是苏岸就不一样了,在进入禁军之前,苏岸曾经在西军之中待过,对这些事情都十分熟悉。故而一路沿着渭河西行,很快就发现了这些问题。

    林昭摇头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啊!”牧马是如此,青苗法亦是如此,其实很多事情本身的初衷或者规定都是很不错的。问题往往就出在后来的执行上,本末倒置,适得其反也正是因此。这个问题要是不能得到解决,那么很多好想法,好政策最终还是无济于事,根本得不到实际应有的效果。

    关于牧场的问题,已经是初见端倪,皇帝迟早是要知道的,待回到汴京也完全可以和皇帝略微提起。不过看到身边的苏岸,林昭又觉得自己完全是多此一举。

    出了大散关再往西,要经过陇右之地,擦着西夏国的领地过去,然后直达河湟青唐城。

    在此之前走过的都富庶安宁之地,一路上还有大宋地方官的照顾,方便又安全,而接下来却要面临许多不可预知的艰难险阻。虽说宋朝与吐蕃关系良好,毕竟经过的大都是荒无人烟,不大太平的境遇,马匪盗贼自然不必说了,光是自然条件都够让受了。

    正是因此,林昭才决定在大散关停歇休整两日,一来是添置些用度物品,二来也是让人解解乏,养精蓄锐,闯过稍后的难关。

    于是乎大队在大散关停歇下来,做稍微的休整,然后整装待发。

    大散关作为一个主要的关口,军事防卫意义十分重大,相对来说商业和生活方面的东西就不那么完善了。

    五百多人的使团,在当地驻军的配合下,暂时有了一个安顿之地。之后林昭带着苏岸并几名贴身护卫出营去了,到大散关所在的集镇上去用餐。更为主要的是,林昭想要趁此了解一下宋朝的西北民风,以及一些相关信息。

    安远客栈在大散关一带十分有名,凡是出关前往陇右、河湟、河西、甚至是西域的商人大都在此居住。一来是因为条件不错,二来则都是为了取个“安全出远门”的彩头,所以生意非常好!

    林昭出来吃饭,见此处的人最多,故而也就选择了这里。尤其是这里有许多的来往东西的客商,让他更感兴趣,可以从这些客商口中得到很多想要的信息,这将对自己此番出使大有帮助。

    “公子,坐吧,西北苦寒之地,比不上中原,吃食也相对简单些!”

    安远客栈的大厅里,伙计送上了几道招牌菜,据说都是当地有名的美味佳肴。林昭只是看了一眼,只觉得比江南居的美食差了千万倍。

    不过这些是西北自然没法与汴京相提并论。何况西北本就是以豪放粗狂而著称的,自然条件也差了许多,想要吃到新鲜的蔬菜并不容易。故而桌上多是些肉食,看着倒也不错,还算比较诱人。

    林昭知道,以后一段时间可能一直都会是如此,所以必须要学会适应。故而笑道:“伯洲说笑的,能如此丰盛就不错了。”

    “公子将就着用些吧,虽然不如中原和江南的菜肴精致,却也别有一番风味。”

    “好!”林昭一边享用美食,一边问道:“对了,如今西北,尤其是陕西路这边,防御西夏到底是个什么体系,什么情况?”

    出使西北,林昭对于宋军与西夏之间的攻守形势,一些军事方面的事情比较感兴趣。毕竟前世也是警校学生,也算是半个军人,故而有种先天的好奇与敏感。

    苏岸道:“西夏雄踞西北已经百年时光,我们大宋与他们打了许多年仗,虽说也有许多胜利。可是改变不了现在的状况,始终如此撼动西夏的存在,所以我们只能采用较为被动的防御。

    仁宗庆历元年,范文正公经略西北,将陕西路,分陕西沿边为秦凤、泾原、环庆、鄜延四路。还有永兴军和保安军坐镇西北,对西夏是个很好的威慑。

    当时范文正公修建了许多堡寨,确定了这样一个防御西夏策略,曾经多次让党项骑兵望关兴叹。当然了,也离不开诸多将军们的镇守,才保得汴京安然无恙。”

    “是啊,有西夏这么个祸患在,哪里能够安宁?”林昭轻叹一声,其实在历史上,对于宋朝的威胁最大的始终是西夏。辽国虽然也强大,时而与宋朝之间也有兵戈相交之声,但是对宋朝造成的危害却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

    而西夏不一样,因为名义上曾经是宋朝的领地,定难五州!而且每次边患产生,对于宋朝造成的破坏都不可估量。

    所以大宋朝对于西夏才格外关注,提防!边境的几个路都陈以重兵,一方面是防备,同时也是一种威慑!

    “听说西军中,有许多著名的名家世家,我倒是很有兴趣的。”

    苏岸解释道:“是啊,比如之前的麟州杨家,还有府州折家。清涧城重家,也多亏了这些人,否则西北的局势恐怕早就镇不住了。”

    杨家将,佘(折)太君,小经略相公种师道,这些都是人熟能详的人物,林昭都是知晓的,一个个的名字说出来那都是如雷贯耳。

    苏岸续道:“杨家人丁不旺,虽然盛名犹在,但是已经不如从前了。如今西北一直长盛不衰的是府州这家和清涧城种家。都是人才辈出,很是兴旺。尤其是折家,乃是鲜卑折兰王的后裔,所以身上也隐约有胡风。

    折家上下都是好男儿,男子大都从军,甚至连折家的女儿都是英姿飒爽,巾帼不让须眉。”

    其实在宋朝,真正著名的应该是折家将,相对来说杨家将似乎有点昙花一现。

    正在说话间,门口一阵喧闹,一行数十匹马在门口停下,同时一大帮人走了进来……

第214章 拔刀相向() 
“杨家人丁不旺,而今只是几位老将军撑着门面,已经不复当年了。”苏岸道:“可是折家就不一样了,自从开国之初,太祖、太宗时期的折御勋、折御卿兄弟,到现在的折继世,折克行那都是响当当的好汉,在西军之中都是威名赫赫的!”

    这个林昭倒是知道,毕竟有位佘太君在后世可谓是耳熟能详。实际上老太君是出自于府州折家,是折御勋的长姐,嫁给了杨业。因为后世各种演义与传说广为流传的缘故,导致杨家将的名头十分响亮,折家反倒是被人忽视了。

    苏岸续道:“还有便是清涧城种家,自大儒种放开始,到后来的种世衡老将军,以及他的儿子种谔将军,在西军之中那都是相当的人物。另有种咏在环庆路防御西夏,是李复圭将军手下的大将,屡立战功。”

    这些都是北宋名将世家,林昭多少知道一些的。种家除了眼下这几位名将,后继有人,还有两位经略相公种师道、种师中尚未扬名。

    “不过啊……”苏岸道:“要说西军之中最让人敬佩的还是武襄公狄老将军!”

    苏岸在西军之中待过很长一段时间,还是很有感情的,尤其是军人、汉子之间的这种欣赏与佩服。折家与种家是让人敬佩,那么狄青完全就是一个偶像般的存在。

    说到北宋名将,开国时期有曹彬与潘美,至于岳飞则多被划归到南宋。但是相比于狄青,难免就有些暗淡了,北宋一朝,名头最响亮的将领无疑就是狄青狄汉臣了。

    当年西夏李元昊称帝,狄青参与对西夏作战,披头散发,带着铜面具,一马当先,十分勇武;立下赫赫战功。此后更是战功卓著,无人可及。

    毫无疑问,狄青是西军之中的翘楚,与天下武人的楷模,绝对的英雄人物。

    在西北作战,让西夏闻风丧胆。仁宗年间,西南侬智高反叛,也是狄青率大军前去平叛的。夜袭昆仑关,击败侬智高,名垂青史。狄青也因此升任枢密副使、枢密使,风光无限。

    “可惜啊!”苏岸又是一声叹息,充满了无奈与惋惜。

    原因无它,正是为狄青的命运感慨。在宋朝重文轻武的大环境下,狄青担任枢密使,成为宰相一级的存在,无疑是触碰了文官集团的面子,对狄青是群起而攻之。

    什么狄青家的狗长角,有人说狄青的住宅夜有光怪,就连京师发水也被认为是狄青导致的。狄青无可奈何,避居相国寺,却被认为是要夺取王位的行动,各种污蔑与谣言满天飞。

    无奈之下,宋仁宗只得将狄青贬出汴京出知陈州。即便是在陈州,似乎还是不放心狄青,每月遣中使命为抚问,实为监视。正在这样强大的压力之下,狄青精神压力巨大,最终郁郁而终,享年紧紧四十九岁。

    即便是后来被追谥为武襄公,依旧无法排解大宋军人心中的伤感与叹息。

    比如苏岸,他一直将狄青为偶像的。本来西军,后来调入禁军之中,还得到了皇帝的重用。即便如此,依旧无法改变武人地位低下的问题,对此苏岸和很多军人一样,心里很不是滋味。

    这也是为什么,在登州相遇之时,林昭对武人好评之时,苏岸感动的原因,继而才一直悉心追随林昭。

    “唉!”林昭也是一声叹息!

    过去已成惘然,已经无法改变,但是将来……

    而今已经是熙宁年间,距离靖康之耻也不过一个甲子而已,军事实力对于大宋朝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要说装备与战斗力重要,倒是在整体军事思想面前,还是逊色一筹。倒是大宋朝改变不了现在这种重文轻武的思想,后面的情况依旧是难有起色。即便是西军,这样一支大宋朝最为精锐的军队,锐气也在日渐消磨。

    长此以往,危机日渐加深,难免让人忧虑!

    王安石变法本意是富强国家,先不说能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单是军事方便就足够让人忧虑的。至于后面的保甲法,并不能报太大希望……

    富国重要,强兵同样不可忽视……

    就在林昭与苏岸说话的时候,一行二十人骑着马在安远客栈门口停下,与此同时又有另外一行十余人走了进来。中间簇拥着一位年岁不大,锦衣华服的年轻公子。

    这位公子,生的也算清秀,眉眼之间甚至有点女子的柔媚,但却英气十足。举止步伐也坚定沉稳,有种健美的感觉。

    一身锦衣华服,手中还捏着一把镶着红宝石的长剑,在客栈之中一群行色匆匆的商人,和粗狂的大汉之间格外显眼。可能唯有丰神俊朗的林昭能与之相提并论,其他人都黯然失色了许多。

    身后十多个精悍的男子,一个个行囊之中都装着兵刃,看样子像是锦衣公子的护卫。虽说宋朝对于民间兵器管制极为严格,但那主要是内地,相对来说西北边境,尤其是像大散关这样的边陲要塞之地,手持兵刃也不足为奇。

    尤其是这锦衣公子气势不凡,看起来是非富即贵,敢这么做必然是很有底气的。

    锦衣公子进门之后,四处瞧瞧,恰好听到林昭与苏岸之间谈论西北名将世家。虽说他们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