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三国之暴君颜良-第49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所谓的好处,无非是官位和钱财,那么,司马懿称帝后,便可堂而皇之的给这些人加官进爵,借此来收取人心。

    或者说,司马懿称帝,乃是迫不得已而为之。

    “很好,司马懿这个野心家,终于露出本来面目了。朕这回倒也省了找借口,可以名正言顺的灭他了。”颜良冷笑道。

    所谓天无二日,民无二主,华夏大地上,注定只能存在一国,还有什么理由,比消灭另一个国家更名正言顺的呢。

    “陛下,如今汉国方灭,幽冀间尚有诸郡未实质性归附。司马懿这般称帝,必是想招纳这些刘备残余势力归附,其威胁性不可不察。臣以为,灭高句丽之事,只能暂时缓一缓了。先当灭了司马懿的伪晋,平定中州之后,方才能考虑扫灭四夷。”

    听得许攸的进言,颜良沉思半晌,微微点头:“子远言之有理,司马懿这厮扰乱河北,是比刘备和高句丽的威胁要大。是该班师南归的时候了。”

    计议已定,颜良在襄平逗留了三天,遂是下令班师南下。

    吕蒙等辽东诸臣,依旧镇守辽东。颜良则率赵云、太史慈等部将,率大军南归。

    而为了防备高句丽,颜良又为吕蒙留下了两万多步军,算是对他辽东军团的实力补充。

    此时时已入秋。滨海道的雨水将尽,道路恢复了不少。颜良此番南归,则不再走卢龙塞,而是走沿海大道而行。

    大军南行,走地人烟稀少的滨海道,进入了辽西郡境地内。

    这一日,途经一山,那山傍海而立,高耸入云,气势甚是恢宏。

    颜良便问向导,那山为何名,向导答道,那山名为碣石山。

    “这就是传说中的碣石山么?”颜良神色之中,闪过了几分深邃,仿佛想起了什么回忆。

    颜良兴致一起,遂叫大军于碣石山附近设营,颜良则带数十骑,登上了那碣石山顶,以观海景。

    这碣石山的主峰上,建有一座“汉武台”,传说当年汉武帝东巡至此,曾在此地建台观海。

    颜良驻立在那年久失修的高台上,举目远望,但见大海茫茫,波澜壮丽,何其浩大。

    举目极望,更见大海之中,有两块突出海面的巨石,高者如碑,低声如坟,在那蔚蓝的大海中,显得甚是突出。

    观此美景,脑海中回忆着旧时的记忆,颜良不禁想起一首古诗,遂是即兴吟道: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一首《观沧海》吟罢,左右之士,无不惊叹称帝,而随驾还朝的许攸,更是震惊得无以复加。

    许攸追随颜良多年,自以为对颜良最了解不过,在他眼中,颜良是一个勇武无双,智谋绝顶,我行我素的枭雄霸主。

    但许攸万没有想到,看似粗犷,不习文雅的颜良,竟然能作出如此惊艳绝伦的诗赋来。

    许攸文人出身,饱读诗书,自问才华绝艳,吟诗作赋也有几分门道。

    他当然知道,颜良这首《观沦海》,实为诗赋中的极品,纵使是当世文豪,也未必能吟得出来。

    “未想陛下竟胸藏诗书,此诗当真是绝妙之极啊。”许攸忍不住赞叹道,苍老的脸上,难抑那赞佩的神色。

    颜良笑了笑,“朕岂是那种附庸风雅,吟诗作赋的酸腐书生,此诗不过是朕的一个朋友所作,朕看到此景,忽然想起而已。”

    “朋友?”许攸愈奇,“不知陛下的这位朋友是何人,竟能作出如此奇赋。”

    还能有谁,当然是曹操了。

    曾经的历史中,曹操远征乌桓胜利,在回师的路上,经过这碣石山,有感而发之下,才做了这《观沦海》。

    这首诗乃流传千古的名篇,前世的颜良,早在上学的时候,就已经熟背此诗,却没有想到,今日的自己,竟有机会替曹操吟出来。

    放眼天下,曹操虽为死敌,但却是颜良唯一一个真正欣赏的敌人。

    如果不是为了争天下,颜良还真想跟曹操对酒当歌,纵论古今。

    “一个神交已久,已然故亡的朋友而已,不提也罢。”颜良当然不会告诉许攸,这诗乃是曹操所作。

    颜良不愿透露,许攸自也不敢多问。喃喃重复着这首《观沧海》,回味着其中的曼妙。

    日落,天暗。

    颜良感慨了一番,便下得这碣石山,休息一晚,次日大军继续南下。

    数天后,颜良班师还往幽州州治蓟城,此时,关于并州晋国方面的情报。已如雪片一般送抵颜良御前。

    正如许攸所推测的那样,司马懿的称帝,确实在幽冀二州,掀起了不少的波澜。

    幽州方面,韩猛率代郡全郡。上谷西部归顺了司马懿,而冀西的常山,中山诸郡的西面多县,也投入了晋国的怀抱。

    当初楚国大军一路北上,一直都是追着刘备在打,凡不在主战场上的冀幽州郡,但有上表归降者。颜良都令各诸太守任安本职,以安抚人心。

    颜良原是等着灭了刘备,回过头来再梳理河北,将各郡实质性的纳入大楚的版图。服从中央的指挥。

    但司马懿的称帝,却是打乱了颜良既定的步骤。

    刘备实施九品官人法,在河北大肆启用世族豪强,诸郡太守多为世族出身。这此人即使名义上对颜良畏惧归附,暗中却对颜良充满了忌惮。

    如今身为世族代表的司马懿称帝。这些世族出身的太守们,找到了新的庇护者,自然就赶紧倒向了晋国的怀抱。

    因为,只有晋国,他们这些世族豪强的利益,才能得到充分的保护,世世代代,无论他们是否有真才实学。

    而在颜良统治下的大楚国,不管你是世族豪门,还是寒门子弟,只要你是庸才,就休想通过科举考试,休想做官。

    河北的形势,一时间是风起云涌,晋国的声势,一时间是骤起。

    不过,颜良却连皱头都没皱一下。

    不错,司马懿确实掀起了些波澜,不少郡县也确实叛国投晋,这是不争的事实。

    但诸如邺城所在的魏郡、蓟县所在的燕国,以及巨鹿、广平、范阳、河间等冀幽二州的真正腹心郡国,却都牢牢的掌握在大楚手中。

    河北腹地稳如泰山,纵失些许皮毛,又何足道哉。

    颜良不慌不忙,留下太史慈率三万兵马坐镇蓟县,镇守幽州后,颜良自率大军还往北都邺城。

    颜良回到邺城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刘备的儿子刘禅,于邺城北门斩首,将其首级悬于城门上,以示震慑。

    刘禅这小子已在河北各地,历数过了他父亲刘备的残暴,宣布了与刘备断绝父子关系,将刘备残存的声名瓦解,他的可利用价值,基本已经榨干。

    没有利用价值的一个黄毛小子,颜良焉能留他性命,自然是一刀宰了,以震慑那些河北怀有不臣之徒的人。

    杀了刘禅后,颜良第二件事,便是召集众臣,商议攻灭晋国,族灭司马懿的战略。

    众臣的进言,多是赞成以北攻为附,南攻为主。

    并州自古是表里山河,易守而难攻,并州北部有雁门、居庸等数座雄关,山势险恶,从北向南攻,极是难攻。

    而并州南部,地势则越来越开阔,唯有仰仗黄河天险,才能成为其南面的屏障。

    但现在黄河北岸的河东郡,以及更北的平阳郡大部,均为大楚所据,并州失去了黄河天险,其南的防御能力就被大为削弱。

    正是因此,众谋士们建议,以幽州一部兵马,进攻代郡,上谷,威胁晋国北部。

    中路则从巨鹿进攻井陉关,威胁晋国中路。

    南路方面,颜良当御驾亲御,亲率大军从河东北上,直取晋阳。

    如此,三路合围,必可一举荡平晋国。

    颜良权衡了一番,便准备采纳众谋士的战略。

    正当这时,御林军士急入,将一道来自于河东的急报,送抵御前。

    “启禀陛下,张将军急报,司马懿率八万步骑,由晋阳南下突袭我平阳郡,张将军力战不敌,只能弃守平阳城,退守汾阳,请陛下速发援兵相救。”

    ()

第九百一十五章 他也配么!() 
司马懿率八万晋军突袭平阳?

    这道情报,倒是让颜良有些惊讶,他所惊讶的并非是司马懿的先发制人,而是他竟然有八万馆

    并州人口稀少,就算司马懿收拢了不少刘备旧部,满打满算,最多也就四万多兵马,却如何凭空冒出了八万大军?

    颜良惊讶了一瞬,猛然间想到了原因。

    “司马懿这头狼竟拼凑出了八万兵马,莫非是鲜卑人不怕死,也被司马懿骗上了他的贼船不成?”颜良冷笑着问道。

    御林军士的回答证明,颜良的猜测的确没错。

    那司马懿称帝后,策封鲜卑大人轲比能为魏王,命其率诸部鲜卑入塞,前来为他助战。

    早几年时,司马懿就屡派人出塞,向轲比能赐以财货,结好其心,事先已铺好了路子。

    今乌桓被灭,鲜卑与乌桓同出一源,轲比能害怕楚军下一个目标,就是收拾他们鲜卑人,权衡之下,便接受了司马懿的策封,率西部鲜卑和中部鲜卑两大部落进入并州,为司马懿效力。

    这鲜卑人据塞外草原,分为东中西三大部落群,西部鲜卑以拓拔部为首,中部鲜卑以轲比能所在的小种部为主,而东部鲜卑,则以慕容部为首。

    此番轲比能入塞为晋国助战,中部鲜卑诸部自然都响应,以拓拔部为首的西部鲜卑,畏于轲比能的威势,也不得不率诸部前来助战。

    而东部鲜卑距离并州较远,名义上虽奉轲比能为王,但却是阳奉阴违,那慕容部以诸般借口不肯参加,盘踞于昌黎以西的塞外。坐观形势。

    三部鲜卑,虽只有两部参加,但好歹也拼凑出了四万人左右的骑兵,这便是司马懿能凑出八万大军的主要原因。

    “咱们前灭南匈奴,后灭羌人,今又灭了与鲜卑出自同源的乌桓,这些塞外胡虏估计都被吓慌了神,却才要相助司马懿以自保。”庞统分析道。

    颜良却冷笑一声,不屑道:“鲜卑人来搅局正好。朕这回也不用什么理由,正好再灭一股盘踞在华夏边地的蛀虫。”

    胡人不事生产,没有什么发明创造,对人类的进步基本没有任何贡献,每每都靠烧杀抢掠汉地为生。这样的族群,不是蛀虫又是什么。

    诸将也热血慷慨,纷纷的叫嚷开战,誓要灭了司马懿和鲜卑。

    “不过,朕倒是有些好奇,那东部鲜卑慕容部,却为何没有响应轲比能这只胡狗?”颜良好奇道。

    许攸捋须道:“东部鲜卑与乌桓人相近。与其余两部鲜卑相距较远,那慕容部首领慕容宏又颇能征善战,在与轲比能的几次交手中,都不落下风。便是因此,那慕容宏虽明奉轲比能为鲜卑大人,实际上却自成一系,很少听其号令。”

    许攸身在辽东多年。而辽东又与乌桓和东部鲜卑较近,故许攸对东部鲜卑的底细。也摸得很清楚。

    听了许攸这个辽东通的分析,颜良眼眸中闪过一丝诡异,已是有了一计。

    “传朕旨意,派人往塞外出使东部鲜卑,朕将以大楚天子的名义,策封幕容宏为鲜卑大人,命他率东部鲜卑进攻轲比能,为朕扫清鲜卑乱党。”

    颜良这旨意一下,众谋臣武将们,无不精神一振,个个都面露奇色。

    庞统第一个反应过来,惊喜道:“陛下此旨,莫非是以夷制夷之策?”

    颜良微微点头,笑而不语。

    胡人既然内部不和,颜良焉有不利之理。

    先利用慕容部对付小种部和拓拔部,灭了轲比能这厮,再回过头来收拾了慕容宏,这正是以夷制夷之道。

    庞统道明了颜良的圣旨,其余众臣也纷纷表明赞成,颜良当天便派使者出塞,去往东部鲜卑慕容部,去实施他的以夷制夷之策。

    使者出塞时,颜良又派斥候连夜往临汾,命张辽所部坚守临汾,绝不可后退一步。

    颜良则在经过几天短暂的休息后,集结二十万步骑,由邺城而发,经由河内郡,过箕关进入河东,御驾亲御去扫荡晋国。

    颜良的大军,浩浩荡荡的开赴并州,而此时,刚刚称帝未久的司马懿,却正率领着八万晋胡联军,疯狂的围攻临汾城。

    临汾城中,张辽则率七千楚军,拼死的坚守城池。

    颜良在河东地区,本是部署了三万多精锐的楚军,以这样一支数量的军队,进攻晋国不足,本也可以有效的阻挡晋军南下,之所以会陷入如今的被动,却是由于这一场突袭之战,乃是司马懿精心策划。

    早在司马懿率军南下前,西部鲜卑宇文部,便以步骑万余南下河西,威胁蒲坂津。

    鉴于蒲坂津的重要性,徐庶和张辽一商量,当即分军两万,前往河西对付宇文部。

    而司马懿正是趁着河东军团分兵之时,率八万联军突然南下,一举拿下了平阳郡治所平阳城。

    司马懿杀了河东军团一个出其不意,也亏得张辽乃一代名将,反应及时,在撤退的过程中,于临汾城迅速的构筑起了新的防线,挡住了晋军南下的道路。

    倘非张辽的坚守,只怕颜良主力尚未到时,晋军已全据河东,那个时候,颜良的大军便将被隔绝在王屋山外,无法顺利进入河东。

    临汾城外,身着龙袍的司马懿,望着旌旗整肃的临汾城,眉头暗凝,眼眸中闪烁着几分厌恶。

    临汾久攻不下,而斥候却在不断传回消息,颜良的主力已离邺城,正日夜兼程的赶往河东,本来有利于晋军的形势,正是悄然的向楚军转换。

    “陛下,如果不赶在颜贼大军到来之前拿下临汾,我军只怕非得撤兵不可。”丞相贾逵忧虑道。

    司马懿的眉头又是一皱,抬头远望,一双鹰目扫向了城头那面高耸的“张”字大旗。

    “都是张辽这个叛徒,若非是他,朕此刻早已拿下临汾……”司马懿暗暗咬牙。

    沉默了片刻,司马懿的眼眸中,忽然闪过一丝灵光,遂喝道:“来人啊,速将王凌传来见朕。”

    ……

    临汾城,破损的城楼上,大楚血染的旗帜,依旧在傲然的飞舞。

    “都麻利点,速将破损的城墙修补好,晋军随时都可能进攻,都给本将动起来。”

    城头上,张辽扶剑往来巡视,催督着将士们抓时紧时间修补城池。

    临汾城虽被围,但无论是张辽还是城中的七千将士,斗志依然高昂不减,因为他们知道,他们无敌于天下的皇帝,绝不会似刘备那样抛弃他们,早晚必来相救。

    正当张辽心碌时,却见一骑不着甲胄晋军骑士,从敌营中飞奔而来,直抵护城壕前。

    按照惯例,单骑而来不着甲胄,不带兵器,必为使者。

    张辽便命弓弩手不许放箭,且看那来使想做什么。

    不多时,敌骑直抵城前,高声叫道:“张文远可在城上,故人前来相见,还不开门放我进去。”

    故人?

    张辽心头一震,举目向下望去,仔细的扫视那来将,蓦然间,他认出了那人。

    “原来是王凌……”

    这王凌本为王允之侄,而王允乃并州世族豪门,张辽并州出身,岂能不识太原王家。

    当年长安之时,张辽追随吕布,参与王允策划的诛杀董卓的行军,一举使他们的并州军团,夺取了朝廷的控制权。

    那个时候,张辽便与王凌相识。

    再到后来,王允败亡,王家分崩离析,王凌和张辽活着逃出了长安,四处漂泊,最后都归顺了曹操。

    而后曹操覆没,张辽转投大楚,而王凌则投向了刘备的怀抱,彼此间互为敌国。

    如今,汉国覆没,身在晋阳为官的王凌,则顺理成章的改投在了司马氏的麾下。

    多年未见,张辽却仍能认出王凌。

    “司马懿派王凌前来,必是想说降于我。”张辽心中已有判,却也不拒绝,下令将王凌放入。

    王凌入城,张辽已下得城头,迎在门口。

    “文远老友,多年未见,你仍是风采依旧啊。”一见面,王凌便很是热情的套起了近乎。

    张辽只拱手还礼,却淡淡道:“彥云身为晋臣,却不知来我临汾,有何见教。”

    张辽的平淡态度,让王凌顿时有些尴尬,心中暗怨张辽不念旧日情谊。

    “呵呵,我今前来,当然是想与文远叙叙旧,不知可否单独说说话。”王凌讪讪笑道。

    张辽却正色道:“你我虽为旧友,但眼下辽却为楚臣,彼此互为敌国,为了避嫌,辽觉得有什么话,还是就在这里说吧。”

    张辽以公为重,完全不给王凌面子。

    王凌无奈,只好干咳了几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