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三国之暴君颜良-第39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透过那大开的城洞,黄忠依稀能看到,关城内部也已大火冲天,人影如梭般乱撞。

    黄忠更无犹豫,纵马舞刀穿过吊桥,率领着他的长沙猛虎们,一往无前的前入了虎牢关中。

    “楚王大军到了,大家伙快来迎接啊。”

    混乱中。一些燕军看到楚军闯入,皆是大喜,纷纷的围上前来迎接。

    这些燕军事先也没有通过风,黄忠又如何知道他们是敌是友。

    “将军,这些燕军都没什么分别,咱们该怎么办?”左右亲军也狐疑的叫道。

    黄忠眉头一凝,微一迟疑,便喝道:“破关要紧,既是分不清就不必分。一并杀之。”

    暴喝声中,黄忠纵马当先,手中长刀狂扫而出,将迎上来的两名燕卒一刀斩飞。

    左右的陷阵营将士们,嗜血如魔。狂舞着刀枪杀向敌群,也不管哪个是投降派,哪个是顽抗者,凡挡在面的燕军,一律狂斩无赦。

    黄忠所部,轻易的便夺取了城门一线,紧接着。蒋钦、黄盖等后续兵马,成千上万的涌入虎牢关,不到半个时辰,便有三四万的楚军涌入关城。

    而在城外。更多的楚军,还在涌涌不断的杀往虎牢关。

    此刻,关城中的燕军,已是被楚军的狂杀惊呆。那些原本的叛乱之徒,这个时候也不得不放弃了叛乱。和顽抗的燕军合兵一处,抵抗楚军的杀戮。

    虽如此,但关城已破,区区不到两万的燕军,又如何能挡得住楚军汹涌如潮的攻势。

    血流成河,尸横遍地,整个虎牢关,已变成了一座修罗杀场。

    关城的大道上,曹休正率领着三千亲军,拼死而战,试图平定叛军的攻击。

    曹休原只以为,那些为颜良所惑的士卒,最多也只是越城而逃,但他却没有想到,他的部下竟然会公然发动一场叛乱,欲将整座关城献给颜良。

    这突出其来的叛乱,彻底的打乱了曹休的阵脚,而当他率亲军奋力平叛时,楚军已是借机破关而入。

    叛乱的燕军被楚军无情的辗杀,老将黄忠一路所向无敌,攻破西关城,沿着大道向着东关城杀狂而去。

    虎牢关夹山而立,有东西两座关城,只要黄忠夺下东关城,整座虎牢关便将易手。

    悲愤的曹休,眼见楚军势不可挡,却仍喝斥着他惊恐的士卒,拼命的抵抗。

    “颜贼,我曹休绝不会让你得到虎牢关,绝不会——”乱战中,曹休咬牙切齿,决毅如铁。

    正决死而战时,曹休斜眼一瞥,却蓦见一员老将,手舞长刀无人能挡,正如闪电一般向着自己杀来。

    楚军中,有如此威势的老将,除却五虎上将之一的黄忠,还能有谁。

    曹休的斗志,因黄忠的杀到,转眼就歇了半截。

    此时的黄忠,早已不是当年初出荆州时的黄忠,多年的战争下来,黄忠的赫赫战功,早已名震天下,曹营诸将无不震畏。

    曹休很清楚自己有几斤几两,眼见黄忠杀到,如何能不忌惮。

    只是,大势大当,倘若曹休不敢应战,怯战而退的话,他的整条防线,就要土崩瓦解。

    无奈之下,曹休只得咬紧牙关,硬着头皮舞枪迎战。

    震耳的暴啸声中,黄忠飞马而至,手中长刀,挟着雷霆之力,狂扫而出。

    曹休亦抖擞精神,手中银枪疾上前。

    锵~~

    电光火石的一撞,巨力倾泻而下,曹休手中银枪竟被震得倒转出去,几乎要脱手而飞。

    纯论武艺,曹休的实力不过当世三流,又岂挡得住武艺绝顶的黄忠一击。

    这一击之下,曹休不得手中银枪差点拿捏不住,更是气血翻滚,虎口发麻,一口恶血险些就要从腔口喷出。

    “久闻这老家伙的武艺不逊于颜良,没想到竟然——”

    曹休还在震惊时,黄忠已趁着他身形不稳时,第二刀拖着长长的血迹,破风而来。

    快如闪电,重如泰山。

    身位已失,心神震荡的曹休,根本来不及收枪相挡,那血染的刀锋,已横扫而至。

    噗!

    一声响闷,曹休那血淋淋的人飞,飞离脖颈,飞落在了血染的泥地上。

    黄忠一刀阵斩曹休,威势难当,那些尚自抵抗的燕军,斗志转眼就崩溃,转身望风而逃。

    “杀,杀尽敌寇——”黄忠手扬长刀。厉声高喝。

    左右的楚军将士,如狼虎扎进了羊群,铁血无情,肆意的辗杀败溃的敌卒。

    月过中天时分,虎牢关的东城,已是插上的大楚的旗帜,与此同时,西城上早已高高的飘扬着楚国的战旗。

    颜良驻马屹立城头,俯视着火光四起的虎牢关。倾听着敌人的惨叫声,欣赏着大楚将士,围杀敌贼的痛快景像。

    东方发白,天色渐明,关中的喊杀声。终终渐渐褪去。

    放眼再看虎牢关,整个关城几乎已烧成了废墟,遍都是残垣断壁,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刺鼻的焦臭,皆为尸体烧焦的味道。

    马蹄声响起,一身浴血的黄忠,手提着曹休的人头。飞奔上城。

    “大王,曹休小儿的人头在此。”黄忠兴奋的将人头献上。

    “汉升干得漂亮,此番破虎牢关,你是当之无愧的首功也。”颜良将他这位勇猛无双的老将。盛赞了一番。

    随即,颜良又下令,将曹休的人头,拿去悬于洛阳城头示众。

    当初洛阳一战。诸路曹军皆降,唯有曹休不识时务。率众投降了刘备,继续跟颜良抗衡。

    颜良将曹休的人头拿去洛阳示众,就是为了震慑那些心怀不轨之徒,告诉他们,老老实实的做我颜良的臣民,谁想抗拒天威,曹休就是你们的下场。

    ……

    延津城。

    岸滩处,张飞正远望黄河,暗暗咬牙切齿。

    黄河,那十几艘楚军的战舰,正悠闲自若在他的眼前晃来晃去,肆无忌惮的炫耀着武力。

    张飞却只能站在岸边发怒,根本奈何不了楚军,没办法,谁让他们没有水军呢。

    “虎牢关的战事如何了?”张飞问道。

    “回将军,颜良用投石机猛攻了虎牢关多日,却没能撼动关城,近些日来楚军已沉寂下来,未敢再强行攻关。”

    张飞微微点头,憎恨的表情,方始缓和了几分。

    “当年十八路诸侯讨董,都没能攻破虎牢关,颜良想要破关,简直是痴心妄想,待本将想出化解侧翼威胁之计后,便定叫颜贼……”

    张飞正自发着慷慨时,一骑斥候飞奔而来,大叫道:“将军,大事不好,虎牢关已为楚军所破,曹休被斩,两万守军全军覆没!”

    张飞大惊失色,满脸的狰狞,转眼被这惊人的消息击碎。

    十八路诸侯都无法攻破的虎牢关,竟然就这样,在不到半月的时间里,被颜良攻破了!

    大惊失色的张飞,半晌才回过神来,急叫道:“快,速派小船渡河,告知大王。”

    ……

    江北,河内郡,平皋城。

    军府大堂中,刘备着紧皱着眉头,与众文武商议着渡河之计。

    正当这时,陈到喜匆匆而入,拱手道:“启禀大王,邺城传来喜报,刘夫人为大王诞下了一位小王子,恭喜大王啊。”

    听得这个消息,刘备顿时大喜,原本深皱的眉头,也笑颜松展。

    大堂中的众文武,也纷纷的向刘备道贺,堂中沉重的气氛,也因这喜讯,变得轻松了不少。

    “恭喜大王喜得王子,此等喜兆,预示着我军此战,必会得胜。”诸葛亮也拱手道贺。

    嘴上虽道贺,但诸葛亮内心中,却颇不是滋味。

    刘夫人那是谁,那是袁绍的后妻,出身河北大族,她背后的拥护者,乃是司马懿等河北士人。

    近年以来,刘备重用河北士人,对刘夫人十分宠爱,原先那位徐州的陈夫人,只因为刘备育有一子,才勉强保得不失恩宠。

    如今刘氏也为刘备生下了儿子,刘备对其的恩宠,必然倍增。

    刘氏得宠,河北士人自也更会受到重用,而这形势,却是身为徐州人的诸葛亮不愿看到的。

    诸葛亮无奈,却也只得硬着头皮,佯作开心。

    刘备老来又得一子,自是喜不自滋,此刻的刘备,浑然忘了中原的战事,一副春风得意的样子。

    正当刘备得意之极时,亲军匆匆再入,拱手道:“禀大王,翼德将军从延津发来急报,虎牢关失守了。”

    “什么!”刘备惊呼一声,那一脸的春风得意,瞬间冰销瓦解。()

第七百二十八章 金雀台() 
刘备很郁闷,极度的郁闷。

    自己方才得了个儿子,刚刚享受点春风得意,转眼间,虎牢关就没了,所有的得意都被颜良无情的击碎。

    惊诧的刘备,怎么也不敢相信,号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天的虎牢关,如何能在这般短的时间里,就给颜良所破。

    直到斥候将张飞所报中,颜良如何用心理战,搅得虎牢守军自相残杀之事,默默的道来时,刘备才不得不接受这残暴的事实。

    “世上最坚固城池,也最易从内部瓦解,颜贼这一招,果然够毒。”就连诸葛亮,这时也不得不称道颜良的计策。

    刘备咬牙切齿,脸色阴晴不定,眼眸中闪烁着不知所措,早把自己有了儿子的喜事,忘得一干二净。

    “军师,虎牢已破,本王现在该如何是好啊?”刘备无助的向诸葛亮求援。

    诸葛亮沉吟半晌,无奈一叹道:“眼下虎牢已失,颜贼极有可能趁势东进,臣以为,当大王当速令翼德还军濮阳,命南岸诸军坚守城池,绝不可出战。”

    这时,赵云却道:“听闻颜良军中有一种叫作破城炮的投石机,此物攻击力甚强,连洛阳城都能轰破,臣只恐我南岸诸城,无法抵挡这破城炮的轰击啊。”

    一语,令所有人都陷入了沉默,就连诸葛亮也一时哑口无言,不知如何以应。

    “那依子龙之见,该当如何?”刘备沉眉问道。

    赵云也不犹豫。坦然道:“依臣之见,虎牢已失,南岸诸城屏障已无。再死守下去只是空耗军民之力,不若将南岸之地统统弃了,将军民迁往河北,在北岸重新构建防线,据河自守。”

    刘备的身形一震,赵云的这条建议,乃是要他放弃中原啊。

    可是。如果不放弃南岸诸城,将来面对着楚军的水陆并进,难道还能守住吗?

    刘备的眼神中。开始闪烁起动摇来。

    这时,诸葛亮却厉声道:“子龙此计,当真乃误国也!”

    赵云吃了一惊,不解道:“军师何出此重言?”

    “中原象征着正统。我大燕的旗帜。只要在南岸树有一面,就意味着大燕没有放弃中原,大王这汉室的正统,仍怀有收复中原,扫灭叛逆的雄心。倘若大王弃了南岸诸城,就等于向天下子民宣告,大王已放弃了中原正统,如此。岂非寒了天下人之心,更有损大王的威名。”

    诸葛亮一番慷慨激昂的话。把刘备这个大汉皇叔,直接捧成了大汉正统的位置。

    这话说言下之意,便是在说刘备乃是汉朝社稷的正统,除了长安的刘协之外,只有刘备才有成为大汉天子。

    嘴上这般慷慨,诸葛亮的私下之意,却苦于无法道出。

    徐州乃至中原,乃是他诸葛亮这些北渡士人的根基,诸葛亮的内心中,一直希望有朝一日,能助刘备重新夺回徐州,如此一来,他诸葛亮在刘备麾下,才更有发言权。

    倘若今刘备用赵云之计,弃了河南诸城,就等于完全的陷入了据河自守的境地,他日再想突破黄河南下,便是万难。

    如此,则收复徐州的希望,也将极为渺茫。

    便是因此,无论出于冠冕堂皇的大义,还是私人利益,诸葛亮都非得站出来劝阻不可。

    什么大汉正统,什么天下人心,诸葛亮几顶大帽子一扣,刘备顿时便情绪激荡,自觉自己的形象,一下子就高大了起来。

    诸葛亮到底是会拿捏人心,把刘备的心思摸得透彻。

    刘备负手于后,踱于堂中,眉头深思。

    半晌后,刘备点头道:“军师所言极是,子龙所言,实在浅薄之见也,中原断不可弃。”

    一句浅薄之见,直把赵云听得心中一寒,剑眉也微微而凝。

    心中虽有不悦,但赵云却隐忍不发,拱手道:“诚如是,若不弃守中原,又当如何自守?”

    诸葛亮却摇着羽扇,淡淡道:“自所谓水来土淹,我大燕正义之士,岂惧颜良残暴之兵,颜贼若是敢犯我南岸诸城,我大燕军民,自当齐心协心,拼死抵御。”

    此番话虽然慷慨激昂,但却有些空洞,并无实际的御敌之策。

    诸葛亮也办法,这个时候他也拿不出什么好主意,只能用漂亮的口号来振作刘备的精神。

    果然,刘备的热血跟着就沸腾了起来,毅然道:“本王心意已决,南岸必当死守,本王绝不会把中原黎民百姓,拱手葬送于颜良的虎口!”

    怒吼之下,群臣激愤,就连诸葛亮也挥舞着手听羽扇,附合着刘备的豪言壮语。

    赵云却只能暗暗叹息,默默无言。

    ……

    虎牢关。

    从洛阳征集的民夫,已经担土抬石,在废墟上重新修筑大火重创的虎牢关。

    攻陷虎牢未久,颜良在关城象征性的逗留了几天,便归往了洛阳。

    是日,颜良在洛阳王宫召集众文武,向他们宣布了一个重大的决定。

    从即日起,颜良将把大楚国的王都,从江东的应天,正式迁往洛阳城。

    这个突然性的决定一宣布,大殿中一片惊臆,众文武们竟是无人料到,颜良会有此重大决定。

    “大王,洛阳虽乃汉廷故都,但眼下却位于我大楚北境,曹刘二敌三面虎视,以洛阳为都,似乎有些不太安稳。”庞统当即表示了担忧。

    众文武们纷纷附合,皆认为迁都洛阳,有些冒险了。

    自古以来,都城之所在,往往择处安之地,洛阳眼下却直面敌人,尤其是北面,隔着一道黄河就是刘备的地盘。

    这样一个地理位置,光从地图上来看,就给人一种不安全感。

    颜良却不屑一哼,反问道:“洛阳三面环敌又如何,我大楚雄兵数十万,难道尔等没有信心保得洛阳之安吗?”

    一句反问,把众文武们都给逼了回去。

    大堂中,众人一时不知如何以劝。

    这时,颜良却高声道:“本王知道你们的心意,但本王迁都洛阳,就是要告诉天下人,本王非乃偏安之君。洛阳地处天下之中,正是用兵之地,本王迁都洛阳,就是要把洛阳变成本王西灭曹操,北扫刘备,全取天下的前进基石,尔等明白吗。”

    这一番话后,众臣们心头一震,猛然明白了颜良的意图。

    应天虽安如磐石,但距中原却在千里之外,当初国境在淮河一线时,以应天为都,四方征伐还算方便。

    但现在的国情却是,大楚的边境已推进至了黄河一线,若再以应天为都,颜良每每率军亲征,就要从应天都,不远万里的奔赴北方,如此一来,大战未起,光是行军的疲惫,就足够将士们受的了。

    倘若迁都洛阳,颜良便可随时随地,对曹刘二敌发动进攻,这样的话,对他统一天下的战争,将更为有利。

    至于安危问题,如今曹刘势弱,自保都显实力不足,又如何敢威胁洛阳。

    经过几番的思想斗争后,众臣的思维,渐渐的便被颜良给扭转了过来,开始由反对,转变为支持。

    庞统沉吟片刻,拱手道:“大王志在天下,诚如是,定都于应天,确实不如定都于洛阳这般,利用对四方用兵,臣赞同大王的决策。”

    作为首席谋士,庞统都附议了颜良的迁都决定,其余众臣更有何异议。

    当下,大殿中的众臣们,纷纷改口,转而拥护起了颜良的决策。

    众臣更无异议,颜良遂是传下王令,正式迁都洛阳。

    王令直抵应天,自王妃黄月英以下,颜良二子,几位侧妃,以及铜雀台的众美姬们,皆由应天起程,向着洛阳而来。

    与此同时,应天的百官家眷,也陆陆续续上路,前来洛阳定居。

    当年董卓虽一把火烧光了洛阳,但经过曹操、袁氏的十余年重建,洛阳城已虽不及战乱前巍峨繁华,但至少也恢复了原先三成的规模。

    这样一座洛阳城,足以容纳迁的百官定居,而旧有的皇城,也足以与应天的楚王城相媲美。

    当然,颜良不可能只满足这般“简朴”的环境,在他的蓝图中,洛阳皇城早晚要恢复到汉时的富丽堂皇,那时才满足自己享乐的需求。

    不过眼下才刚刚迁都,重要的是扫灭曹刘,大兴土木之事,先缓一缓也没什么。

    颜良可以不大兴土木,营造宫室,但这并不代表他就过放低自己的享乐品质。

    黄月英、孙尚香这等正式侧封的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