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之神级学霸-第29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甚至没有花费自己多长时间,只是借用了魏振学和实验室的资源。
而魏振学所花费的时间和实验室的资源消耗,也远小于两人的预计。
“这人太懒了。”重做了实验的魏振学再见到杨锐,相当不屑的评价李鑫的实验,说:“本来是个挺简单的实验,他不好好做,偏要用猜的……”
“猜对了吗?”这是杨锐关注的要点。
学术造假的人也不是傻瓜,简单的学术造假,通常是先研究员不能做出期望的实验结果,以符合自己的论文主题或者结论,于是造出虚假的数字乃至虚假的图表。
有些时候,他们是对的,有些时候,他们是错的,实验的目的也是如此,检验理论是否正确。
所以,学术造假是否能被发现,经常就变成了概率题,某些时候,某些人即使省去了实验步骤,也能猜对实验结果,面对这种学术造假,揭露就要困难的多了。
魏振学笑笑,道:“猜对是猜对了,但他的数据,是不可能出现的。”
“为什么?”
“他的实验基础有问题,应该有一个集体的偏移,所以,如果他真的做了实验,完整的做出来,会发现数据出了问题,仔细处理以后,就应该能发现集体偏移,接着,数据就能用了。结果他的数据里完全没有偏移,所以确定是造假了。”魏振学说的有点得意。
他说的轻松,但找出这样的数据问题,其实并不简单,要使用大量的计算,还有一点点运气才能发现。
尤其是不严谨的集体便宜,一些数据会有相当的迷惑性,说2468变成3579是集体向右偏移了1个位置,2378的判断就不好这样说了,当数据变的非常多非常复杂的时候——想想令人想吐的奥数题,就可以窥见部分的难度。
“我看看。”杨锐拿了魏振学的实验记录过来,一行行的查看。
找别人造假,如果发现自己的数据有问题,那就尴尬了。
在杨锐的要求下,魏振学的实验记录搞的非常完整。
这是个好习惯,当实验记录能够完整体现实验的时候,错误实验就与正确的实验一样变的有价值了。如果出了问题,就可以通过实验记录查找原因。
杨锐最初做科研狗的时候,很少注意这一点——科研狗不怎么需要脑子,也用不着通过实验记录去判断结论,它只要工作就行了。
但当杨锐进步到科研民工的时候,则渐渐发现了实验记录的好处。
在很多时候,两次实验的异同,或许就因为两瓶试剂来自不同的厂家,没有完整的实验记录,两次实验弄不好全白做了。
从魏振学的实验记录可以看出来,他的头几次实验偏差都很大,但是,偏差都集中在一定的区域。
接下来,魏振学据此又做了几次实验,确定了偏差值,从而确定了最终曲线。
相比李鑫的论文,魏振学的实验难度增加了,数据处理的难度也增加了数倍,而在计算以前,得到想要的结论的几率也降低了。
“确实是个懒货。”杨锐给出相似的评价。
“说句公道话,他的论文立项估计就花了不少时间,再跑经费等经费,然后确定目标,时间紧,钱紧,做不出我这样的结果也可能。”魏振学转瞬又进入自夸模式,道:“当然,要做出我这样的结果,水平不够也不行……”
“研究生的压力大是没错,他用一年多的时间做了三篇论文,平均一篇也就是半年,要是做的不顺,或者经费不到位,确实可能做不完实验,不过,这不是造假的理由啊,他有一篇论文就够毕业了,追求三篇论文,然后用造假的手段完成?”杨锐摇摇头,说:“他就是盯着博士的目标去的。”
“也许吧。”
“行了,论文发表出去,再寄信给他的论文主编,让他们处理。”这不是学术争执,用不着在论文上写出造假来,魏振学照常发表他的论文,而发表了李鑫论文的期刊,自然会想办法解决问题,通常是撤回论文,并且通报单位。
李鑫的硕士学位也会因此而岌岌可危。
“还有别的。”魏振学的得意之色未去,又道:“我顺便发现了点别的东西。”
“别的东西?”
“金属玻璃,我重做了铁基玻璃,最终得到的成品,感觉软磁性能好像提高了。”
“感觉?”
“我没有找到类似的文献,但比较了市场上的成品的性能,应该是提高了。”魏振学话语间有些小激动,做出实物合纯粹的实验室研究,还是不一样的。
杨锐同样惊喜,道:“只要比市场上的成品性能好就可以了,不错不错,这可是咱们实验室里出的第一项成果,如果能赚回实验费用,我就给你发奖金!
第319章 酒精兑水
金属玻璃是一个用途很广的领域,而且利润丰厚,尤其自70年代开始,金属玻璃的研究在学术和应用两个领域都非常活跃,大量的不同体系合种类的二元或三元金属玻璃被合成了出来。
李鑫连续发表了三篇论文,也与金属玻璃是当前热点有关。现在的中文期刊并不多,一些好文章都要排队才能刊载,作为一名经费不多的研究生,他所做的项目能够连续刊载在期刊上,是需要一些环境因素的。
魏振学以前虽然没有接触过这个领域,但在同一个学科,不同的领域是相通的,更不用说金属玻璃的应用本身,其实并是太有难度的事。
这是一个更倾向于工程的领域,相比理论领域,工程讲究的是投入产出。
杨锐为了李鑫的事情,投入了上千元,并且借用了价值不菲的仪器。
魏振学的运气不错,不仅产出了李鑫的论文,还顺便多做了全新的铁基玻璃出来。
实际上,如果李鑫能多花费些时间精力,多投入一些资金,也有可能做出这个全新的铁基玻璃来。
科研原本就是在泥浆中打滚,如果你只想在里面小心翼翼的步行,是不可能从泥浆里摸出宝来的。
杨锐给魏振学打下手,多做了一些铁基的金属玻璃实验,再帮他修改成英文的,然后以魏振学为第一作者将之发表了出去。
连续发表了两篇论文,对魏振学来说也是一种难得的体验。
接下来的几天,魏振学几乎每天都会神经兮兮的问杨锐一句:“怎么还没回信,会不会黄了?”
杨锐也例行公事的回答:“不会,信说不定还没寄到呢,耐心等着吧。”
他并不厌烦魏振学的激动,甚至能够理解魏振学的激动,任何一名研究员,都会记得自己发表的第一篇论文,第一篇第一作者论文,第一篇英文论文……
这是一种证明,更像是一种测试,测试你是否适合科研的残酷生活。
不能发表论文的自然不能在继续进行他的科研生活,不能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也意味着不能继续进行他的科研生活,而不能发表国际化的论文,其实也意味着科研生活的终结。
科研是个不断攀升的领域,不是落后的人会被淘汰,是停滞不前的人就会被淘汰。
尤其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随着200万科研工作者恢复了正常的工作,竞争压力也变的越来越大。
在**十年代,发表一篇《science》,《nature》或者《cell》,简直是神一般的存在,学部委员或者中国科学院院士的称号几乎是手到擒来。进入2000年,再在s上发表论文,能够立刻得到的也就是长江学者了,当然,各个学校和研究院必然是抢着要的,给套北京上海200平米的学位房,外带全家户口,解决老婆工作什么的,差不多是想要什么要什么。再到2010年以后的时候看,别说长江学者了,知名大学的教授人手一篇s,若是生物等热点领域的博士生研究生,发表篇论文在《自然》、《科学》并不奇怪,甚至还有本科生做到此点。
魏振学对科研的期望丝毫不逊色于杨锐,所以,在看到了杨锐的实验室以后,他宁愿放弃煤研所的工作。但究竟能不能顺利的延续自己的科研事业,魏振学并不确信。
短短的一个多星期的时间,魏振学就像是猴子似的,想起来就去看信,没事了就去看信。
杨锐也只能一次次的劝说。
在此期间,生物系的门口小桌上,却是出现了回寄给杨锐的信件。
“你的论文又发表了?”看到杨锐的名字,毛启明立刻给他收拾了起来,拿回宿舍。
杨锐笑着拆开长条形的信封,大略的读了一遍,摇头道:“是送回来修改的。”
“啥意思?”
“审稿人认为有一些问题还没有搞清楚,或者认为某些地方有疏漏,所以打回来重写,大修比较惨,小修还好。这篇是小修,恩,另外几篇估计也快出结果了。”杨锐在遇到李鑫之前,连续完成了四篇论文,全都是为了积累论文而做。
这批论文都是以北大的名义来发表的,杨锐还选择了逼格更高的期刊,以获得更高的影响因子。
当然,高影响因子的期刊,也意味着审查的更严格。如《生物化学系统生态》这样sci入门级期刊,通常只要论文言之有物就可以了,简单来说,任何一点小的发现,任何一点碎片化的研究,都可以发表在这样的期刊上。
但像是《acs化学生物学》这样影响因子四到五的期刊,要求就会严格一些,审稿人对论文的文字数据都会有全新的要求,结论也需要更有建设性一些。
偶尔,像是这样的期刊,对于第三世界国家的论文,也会更加严格的审核。
用有色眼镜看数据,某些时候是无法避免的。
杨锐还在有循序渐进的发表论文,时不时的还会在论文中引用自己的文章,倒是有助于自己的论文发表。
不过,小修乃至大修这样的回信,终究是避免不了的。
毛启明不太明白这些,问:“修改以后就能发表?”
“小修的话,发表的几率很高。大修就难说了,因为修改的部分太多了,修好也不一定满足审稿人的要求。”杨锐说的是自己以后得到的经验,现在的国内期刊刚刚复活,国外期刊全凭运气,根本谈不上经验。
董志成一下子从床上伸出了脑袋,问:“照你这么说,碰上大修就很倒霉了?”
“有点像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尤其是大修的要求多的话,不如直接放弃,重新投另一个期刊。”杨锐颇为认真的解答。
董志成挠挠头:“这样也行?”
“当然,目的是发表论文,不一定要固定在某个期刊发表吧。一些审稿人的意见也不一定正确,当然,要是连续遇到大修或者大修和拒绝的情况,重新修改也是有必要的。你的论文遇到情况了?”杨锐以前很少见董志成如此关心一个话题。
董志成甩甩凹凸不平的大脑袋,道:“算是吧,说是修改,我也不知道该怎么改。”
“老师怎么说?”
“让我再做实验。我考虑要不要推倒重做。”
“先修饰,实在不行,再动结构。”杨锐一边说,一边找出自己的论文底稿,尝试修改。
小修的要求本来就不高,算不得什么事情。
剩下三篇论文的结果,果然是接二连三的反馈了回来。
两篇直接通过,另一篇依旧要求小修,就比例来说,比大部分的老师还要好。
这也是因为杨锐用的本就是成熟的实验和论文,需要修改的空间很小。
魏振学期待的论文紧随其后,赶在期末考试以前,送了过来。
直接通过!
看到这样的结果,魏振学险些乐疯了。
“就算没有你的论文的级别高,我也满意了。”魏振学坐在实验室里,见到杨锐,就举起了酒杯。
“实验室里不许喝酒。”杨锐带着笑意,道:“恭喜,但下不为例。”
“下不为例什么呀,我没喝酒。”
杨锐用手在鼻子下扇了扇,像是嗅化学试剂似的,道:“好像是没什么酒味,你喝什么呢?水?”
“无水酒精。”魏振学抿了口酒杯,有种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自豪与满足感。
杨锐叹口气,道:“少喝点,对身体不好。”
“我知道,我兑了蒸馏水,最多40度。”魏振学刺溜喝了小半杯:“对了,《有机化学通报》的主编来了,想和我谈谈。”
……
第320章 失魂落魄
“我们杂志社内部的意见,还是希望能消弭影响……来,别光顾着说话,喝酒喝酒,魏研究员多喝点……”《有机化学通报》的主编钟安站在北京饭店的包厢中,一个劲的给魏振学劝酒。
这一次,是钟安宴请魏振学,试图用糖衣炮弹把他给攻下来。
魏振学来者不拒,劝酒就喝,同时笑道:“我不懂怎么消弭影响,你们爱怎么做就怎么做,不影响我发表论文就行了。我得提前说了,你们期刊上的论文结论和我的论文结论不一样,我得重做了他的实验以后,才有我的论文,我得在论文里说明……”
“这样啊。”主编钟安把酒喝了,一边倒酒一边问:“你的论文发表在哪个期刊上?要不我帮你问问,少写一点对比,保证你也能发表出来。”
魏振学无所谓的道:“就在《生物化学系统生态》上。”
“生物化学系统生态?”
“biochemistry……”魏振学拽了一句英语,他的论文是杨锐帮忙翻译的,但自己也在努力学,仅仅学术英语并没有那么难。
主编倒酒的动作却是止住了,讶然道:“是美国的那本生物化学系统生态?”
“是啊。”魏振学乐呵呵的道:“我重做了这个李鑫的论文以后,发现能写的东西比较多,可以做一篇不错的论文了,就找人翻译成了英国的,没想到寄出去以后,人家同意发表了,运气运气……”
“这不能说运气,这是实力。”钟安笑的勉强,他可没办法影响外国期刊。
“实力是有一些,运气也不能少。”魏振学哈哈的笑了出来。
钟安只能顺着他的意思继续恭维:“主要是实力,没有实力,也不能上外国期刊啊,外国人对咱们中国人是有偏见的,一些很好的文章发到国外去,结果不能上,魏研究员厉害,厉害。”
“哈哈哈哈,你这么说,是有些厉害啊。”魏振学转瞬进入自卖自夸阶段:“我当时写这篇论文的时候,本来想用人家的结果就算了,结果做不下去了,有几个数据,怎么算怎么不合适,本来吧,糊弄一下也就过去了,我这个人较真,就从后往前推,结果就是现在这样了。不过啊,咱是傻人有傻福,这样一篇论文改造下来,发表到外国期刊上是挺容易的,而且啊,我还以此为基础又写了一篇,搂草打兔子,眼看着又要发表了。”
“您这是一次性两篇论文,还都发表在外国期刊上?”钟安还真有点肃然起敬。
魏振学又是一阵大笑,说:“是啊。厉害吧。”
钟安的肃然瞬间消失,举起大拇指,连说“厉害厉害”,有种哄孩子的感觉。
直到两人醉倒,钟安也没找出消弭影响的法子。
回到招待所,钟安往期刊社打了电话,把情况向总编报告了,又道:“这个写论文的人,性格有点外放啊,我担心就算要他把论文改了,这人也会喊的尽人皆知。那我们就更被动了。”
“论文你看到了吗?水平如何?”
“我找了有机所的熟人看了,评价比较高,认为是能在外国期刊发表的好论文,里面的数据和实验也合理清晰,就是要改,也比较复杂。”
“唔。”
“要不然,咱们内部取消李鑫的那篇论文,然后不要提这个魏振学的论文,应该也不会被人注意到。”
“如果没人注意到,这次是怎么被发现的?算了,还是登报撤销,就安排在这一期上,我去给黄主任说明一下,你去通知一下那篇造假的论文的原作者,叫什么来着?”
“李鑫,华东纺织工学院的研究生,但已经毕业了。”
“那就通知学校,再让学校通知学生,看他有什么话说,如果到我们期刊出版,还有合理的解释的话,那就不怪我们了。”
钟安点头,说:“我从社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