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误入桃花源-第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本能的基础之上的,这种理论有其合理之处,弗洛伊德看到,比起理性来,人更受到非理性的控制,非理性的力量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潜藏在人的最深处。弗洛伊德的伟大之处在于使人们更清醒地认识到人的复杂性以及人类道德建构的艰难性,但他也使人类误入歧途,人的生命与动物的生命之间的界限被抹杀了,人成了虚伪的动物。弗洛伊德看到了人的动物性的一面,忽略了人的社会性一面,他所谓人的快乐只是动物的快乐,只是性满足的快乐,把人的精神简单化了,人有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比如人的尊严、名誉、地位、价值,所有这些弗洛伊德统统忽略了,暴露了弗洛伊德所处时代的人类的精神极端贫乏。
在弗洛伊德看来,生命的本质是本能,但他没有看到人的生命与动物的生命的真正区别,把动物的生命本质推广到人的生命中,正像把达尔文的进化论应用到人类社会中一样,其结果是十分可怕的。按照弗洛伊德的逻辑,人类的文明必然会压抑人的本能,人只有回到原始的自然状态中人的本能才会尽情释放,从一个角度讲,这也暴露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压迫,使人异化,另一方面,弗洛伊德也把人类的前途推向黑暗和混乱的境地。强调人的动物性本能,实际上使人本主义走上了极端之路,人的快乐廉价到与动物的快乐一模一样。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他们对生命本质的看法,都走的是非理性主义的路子。人确实是感性动物,但人只所以为人却由于能超越感性,上升到理性层面,也就是精神层面。感性和理性之间的关系也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感性是人认识事物的第一步,理性却是人认识事物的成熟的标志。感性的冲动是不稳定的,多变的,理性的力量却是稳定的,长久的,当然理性的力量也以某种感性的方式表现出来,但理性的力量是深沉的,内心的,而感性的冲动是肤浅的,外表的。从感性的冲动上升到理性的力量,才是人的真正的精神力量。
生命的本质是精神。人的生命是高贵的,人的精神是纯洁的。人的意志有善恶之分,人的欲望有正当和不正当之分,如果任由意志和欲望支配一个人的行为,人的精神必然是混乱的,杂多的。人的精神需要净化和上升,生命正因为有了精神才发现了生命的可贵。
第八章 生命 第三十五节 人的精神
鲁迅的《野草》是他生命哲学的表达,也是他精神的真实写照,《野草》是深刻的,是鲁迅解剖自己灵魂自己精神的结晶。下面我们看其中的一篇《墓碣文》:
我梦见自己正和墓碣对立,读着上面的刻辞。那墓碣似是沙石所制,剥落很多,又有苔藓丛生,
仅存有限的文句——
“……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有一游魂,化为长蛇,口有毒牙。不以啮人,自啮其身,终以陨颠。……
“……离开!……”
我绕到碣后,才见孤坟,上无草木,且已颓坏。即从大阙口中,窥见死尸,胸腹俱破,中无心肝。
而脸上却绝不显哀乐之状,但蒙蒙如烟然。
我在疑惧中不及回身,然而已看见墓碣阴面的残存的文句——
“……抉心自食,欲知本味。创痛酷烈,本味何能知?……
“……痛定之后,徐徐食之。然其心已陈旧,本味又何由知?……
“……答我。否则,离开!……”
我就要离开。而死尸已在坟中坐起,口唇不动,然而说——
“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
我疾走,不敢反顾,生怕看见他的追随。
一九二五年六月十七日。
“……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鲁迅不仅在解剖自己,更是在解剖人类,人的精神发展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起初怀着“狂热”的梦想遇到的是寒冷的社会,在理想的“天上”最后看到的是“深渊”,在遭遇一系列挫折后“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在欲望无从满足后变得绝望,“自啮其身”,“脸上却绝不显哀乐之状”经过长时的精神反思,“痛定之后,徐徐食之”,终于在“无所希望中得救”,见到了他脸上的“微笑”。得救的是什么呢?是人的精神。人的精神是什么?既有广义上的精神又有狭义上的精神。广义上的精神是相对于物质而言的,非物质的东西都是精神,所以人的感觉、意识、意志、欲望等也属于精神的一部分。精神的元素是意识,意识是精神的细胞。感觉、本能和欲望是人和动物共有的能力,但动物没有意识,完全按自然的法则和本能来行动;而人的感觉、本能和欲望因为人的意识而变得与动物的感觉、本能和欲望明显不同。狭义上的精神是超越了人的欲望和本能冲动后达到的一种境界,如前所说的自由、爱情、信仰和道德等。精神是人克服了人的自然本性后追求的一种更高尚更纯洁的东西。按照广义的精神,人的精神是复杂的。人的本性是自我保存,好逸恶劳、趋利避害和求乐避苦,似乎人的精神与人的本性是矛盾的,人的本性是自然的,不需要外在的力量去规约,而人的精神却需要自律和克服人的自然本性,否则人的精神是很难发展的,如果只按人的自然本性,人的精神是很难净化和上升的。经过深刻的自我解剖,鲁迅拯救了自己,他说:“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动物的欲望是有限的,是很容易满足的,而人的欲望由于有了意识变得很难满足,人的欲望是无限的。动物没有意识,只停留在生存方面,人由于有了意识,人则产生了尊严、爱、社会名誉等精神需要,由于人的社会性,人的存在上升到了生活和生命的层面。而动物永远停留在自然性上,没有意识,也没有尊严,没有爱的需要,只有生存和种的繁殖的自然需求。
再谈一下精神与物质的关系。物质决定精神吗?我觉得不能把问题简单化,物质只是精神的基础,没有物质就没有精神,但物质无论从长远还是眼前看,并不能决定精神,甚至物质与精神是对立的。一个人拥有的物质财富越多,并不与他的德性成正比,资本越多,资本家的恶性越大。物质水平的提高并不必然意味着精神也会随之提高,甚至正好相反,“技术的进步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的”。精神与物质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相反精神应该控制物质,精神给物质指明方向。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简直是人的精神的退化,人们追求的是刺激和*,人沦为物质的奴隶,精神无法独立发展,永远受物质支配。生活中,有句俗话:男人有钱就变坏,女人变坏就有钱。可见,物质与精神的发展是反向的,甚至相互排斥的,一个人越追求物质财富,在精神上反而越来越贫乏,他的物质财富只是为了更好地它的自然本性的欲求,并未提升他的精神。
物质是工具,精神是目的。生活与全命似乎是矛盾的,生活中人们以追求物质为目的,生命中人们以追求精神为目的。但是精神的表现或精神的对象化要借助物质才能展现人的生命力,物质越丰富,精神表现得也越丰富,正如工具越先进,效率也就越高。荀子说:善假于物。就是是这个意思。物质是工具,精神是目的。物质表征人的精神,人的精神通过物质来表现自我。精神控制物质,物质只是精神的外化。
人的精神的提升和净化必须从克服人的私欲做起。一个人,只能有一定量和质的正当欲望,超出这个范围就应该加以克制,用精神的力量来控制人的欲望,并且人的正当欲望只有通过正当的方法去满足才是道德的。中国人治水历来的办法是堵而不是导,人的欲望也是如此,当人的本能激情泛滥成灾的时候,只能疏导而不是堵塞,人的欲望如果加以正确的指导反而能帮助精神的发展。欲望与精神也并非是绝对矛盾的,人的欲望适用减法,越少越好,而人的精神适用加法,越多越好。人的精神并不禁欲,只是阻止人的不正当欲望的泛滥。
人的精神创造第二自然。孔子说:性相近,习相远。我们重新解释一下,人的自然本性是相同的,而的习惯却相关很远。“习”就是第二自然,习惯成自然,不是自然成习惯,后者是动物性的法则,前者却是人性的法则。人的精神就是改造自然,创造第二自然,按美的规律来创造第二自然,按善的规律来完善精神。一旦第二自然形成,人的精神就完善了。
人的精神首先是善的意志,除此之外谈不上人的精神。社会必须按善的意志来运行,否则人的精神就无法提升。善是什么?善就是不害人不害己,利人爱他。人的自然本性是恶的,我赞同荀子的看法,人的精神必须创造人的第二自然本性,以善代恶,把人的欲望限制在一定的量和质以内。比如人对食物的需求,按自然本性,一要吃饱,二要吃好,可是在吃好的层次上是没有止境的,如果人人对食物追求吃好的标准越来越高,人类光是对食物的需求就无法难以满足,还谈什么精神。超过吃饱和一定标准(如营养合理)的吃好,人对食物的需求应该加以限制,否则就是浪费和奢侈。在这个限度内人的欲望是合理的,其它的欲望也是如此。社会地也应保证人的正当欲望的满足。
我们看到,人类精神的*更容易发生在拥有物质财富的上层社会,下层平民社会反而比较纯朴,下层大众较少受物质的影响,保持了人的精神和生命力。但是在工业社会里,下层社会也越来越受到腐蚀,物质成了衡量人的标准,人的精神被抛在角落里。
人的精神与人拥有的知识没有多大的关系。人的知识只是使人更聪明,人的精神需要培养德性。大学生的精神并不比小学生的精神高多少,老师的精神并不比学生的精神高多少,他们之间的差距只是知识多少的差距而已。
人的自然本性是走下坡路,追求速度的*;人的精神是攀登高峰,追求崇高的喜悦。人的自然本性是向下,人的精神是向上。向下是人的自然本性,像流水一样;向上是人的精神,像圣火一样。鲁迅就是高举圣火的人。
第八章 生命 第三十六节 人的行为
七巧却不像要责打她的光景,只数落了一番,道:“你今年过了年也有十三岁了,也该放明白些。表哥虽不是外人,天下的男子都是一样混帐。你自己要晓得当心,谁不想你的钱?”一阵风过,窗帘上的绒球与绒球之间露出白色的寒天,屋子里暖热的黑暗给打上了一排小洞。烟灯的火焰往下一挫,七巧脸上的影子仿佛更深了一层。她突然坐起身来,低声道:“男人……碰都碰不得!谁不想你的钱?你娘这几个钱不是容易得来的,也不是容易守得住。轮到你们手里,我可不能眼睁睁看着你们上人的当——叫你以后提防着些,你听见了没有?”长安垂着头道:“听见了。”
七巧的一只脚有点麻,她探身去捏一捏她的脚。仅仅是一刹那,她眼睛里蠢动着一点温柔的回忆。她记起了想她的钱的一个男人。她的脚是缠过的,尖尖的缎鞋里塞了棉花,装成半大的文明脚。她瞧着那双脚,心里一动,冷笑一声道:“你嘴里尽管答应着,我怎么知道你心里是明白还是糊涂?你人也有这么大了,又是一双大脚,哪里去不得?我就是管得住你,也没那个精神成天看着你。按说你今年十三了,裹脚已经嫌晚了,原怪我耽误了你。马上这就替你裹起来,也还来得及。”长安一时答不出话来,倒是旁边的老妈子们笑道:“如今小脚不时兴了,只怕将来给姐儿定亲的时候麻烦。”七巧道:“没的扯淡!我不愁我的女儿没人要,不劳你们替我担心!真没人要,养活她一辈子,我也还养得起!”当真替长安裹起脚来,痛得长安鬼哭神号的。这时连姜家这样守旧的人家,缠过脚的也都已经放了脚了,别说是没缠过的,因此都拿长安的脚传作笑话奇谈。裹了一年多,七巧一时的兴致过去了,以经亲戚们劝着,也就渐渐放松了,然而长安的脚可不能完全恢复原状了。姜家大房三房里的儿女都进了洋学堂读书,七巧处处存心跟他们比赛着,便也要送长白去投考。长白除了打小牌之外,只喜欢跑跑票房,正在那里朝夕用功吊嗓子,只怕进学校要耽搁了他的功课,便不肯去。七巧无奈,只得把长安送到沪范女中,托人说了情,插班进去。长安换上了蓝爱国布的校服,不上半年,脸色也红润了,胳膊腿腕也粗了一圈。住读的学生洗换衣服,照例是送学校里包着的洗衣房里去的。长安记不清自己的号码,往往失落了枕套手帕种种零件。七巧便闹着说要去找校长说话。这一天放假回家,检点了一下,又发现有一条褥单是丢了。七巧暴跳如雷,准备明天亲自上学校去大兴问罪之师。长安着了急,拦阻了一声,七巧便骂道:“天生的败家精,拿你娘的钱不当钱。你娘的钱是容易得来的?——将来你出嫁,你看我有什么陪送给你!——给也是白给!”长安不敢做声,却哭了一晚上。她不能在她的同学跟前丢这个脸。对于十四岁的人,那似乎有天大的重要。她母亲去闹这一场,她以后拿什么脸去见人?她宁死也不到学校里去了。她的朋友们,她所喜欢的音乐教员,不久就会忘记了有这么一个女孩子,来了半年,又无缘无故悄悄地走了。走得干净,她觉得她这牺牲是一个美丽的,苍凉的手势。
……
七巧似睡非睡横在烟铺上。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她知道她儿子女儿恨毒了她,她婆家的人恨她,她娘家的人恨她。她摸索着腕上的翠玉镯子,徐徐将那镯子顺着骨瘦如柴的手臂往上推,一直推到腋下。她自己也不能相信她年轻的时候有过滚圆的胳膊。就连出了嫁之后几年,镯子里也只塞得进一条洋绉手帕。十*岁做姑娘的时候,高高挽起了大镶大滚的蓝夏布衫袖,露出一双雪白的手腕,上街买菜去。喜欢她的有肉店里的朝禄,她哥哥的结拜弟兄丁玉根,张少泉,还有沈裁缝的儿子。喜欢她,也许只是喜欢跟她开开玩笑,然而如果她挑中了他们之中的一个,往后日子久了,生了孩子,男人多少对她有点真心。七巧挪了挪头底下的荷叶边小洋枕,凑上脸去揉擦了一下,那一面的一滴眼泪她就懒怠去揩拭,由它挂在腮上,渐渐自己干了。七巧过世以后,长安和长白分了家搬出来住。七巧的女儿是不难解决她自己的问题的。谣言说她和一个男子在街上一同走,停在摊子跟前,他为她买了一双吊袜带。也许她用的是她自己的钱,可是无论如何是由男子的袋里掏出来的。……当然这不过是谣言。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
上面的精彩片段出自著名作家张爱玲的小说《金锁记》。《金锁记》叙述了曹七巧的心灵被扭曲的过程,欲望与爱情得不到满足后在心理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把注意力转到金钱的追求中,她变得性格孤癖,行为怪异,既恋子,又嫉女,结果为了金钱不但毁了自己的幸福,而且她亲手毁了儿女的幸福。人在社会中生活,人的行为受到社会(他人)的影响,人的行为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人的行为到底由什么来决定?社会给人发出一个刺激,人就自动做出一个反应,这个过程是按什么机制发生的?人的行为由他人来决定还是由自己来决定?人的行为的独立性到底有多大?曹七巧的性变态与《沉沦》中的主人公在性压抑后升华到更高的精神追求,为什么一样的刺激发生了不同的结果。
心理学告诉我们:“刺激——反应”模式中,人的反应是被动的,只能做做出自然的被动反应,这个反应人与人相差不大,例如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人也是如此,许多行为就是条件反射,别人夸奖你,你就高兴;别人打你,你就愤怒;别人侮辱你,你就生气;别人帮助你,你就高兴;你看到别人快乐,你就会失落;你看到别人成功,你就会嫉妒。并且这种反应由于产生了预期效果还会得到强化,生活中经常有这种事,因为一件事做成功了,以后就一发不可收拾,反复去做,例如因为一篇论文顺利发表又收到稿费,你也许就此成为一个学者;一个学生因为一件事老师当众批评了他,他也许就从此成为一个“坏学生”。一个刺激按照自然法则产生一个对应的反应(或行为),这是金多数人的行为方式。
但是人是有意识有意志有精神的人,一个刺激并非简单地相应产生一个反应,中间要经过人的认识和思考,这个行为模式是: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