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元首无发---蒋介石评传-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爷大声叫道。 他五岁那年冬天。蒋介石的胆子更大,矮小个子的他竟然跳进一口大水缸里,这水缸有成年人那么高,农村的村民通常把它放在屋檐下用来装水。蒋介石跳进去的理由:就是缸里的冰块引起了他的好奇,从那东西里他看见了自己的影像,便跳了进去。他这一次兄长们都不在身旁,结果浑身上下湿了个透,结成冰人,还吞了一肚子的冰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挣扎出来。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蒋介石从小就是一个冒险家,并且从小就是一个“军事家”。 他最喜欢的娱乐是玩打仗的游戏,和法国戴高乐将军小时候一样,“总司令”一律由他自己担任。据说他经常站在一块高地上,向小伙伴们训话或给他们说古道今,这样他很早就养成了在大庭广众之下演讲的习惯。他当“总司令”,指挥着一群孩子去打败另一群孩子。还带领着孩子军爬山涉水,穿林钻洞,指挥若定。他指挥打仗,没有失败的懊恼,因为战役的布局都是他自己设计的,胜利永远是他的。 有小时候的这些功底,蒋介石后来的演讲没完没了,指挥作战也是信心十足,自信也自负。 蒋介石八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去世了。在那段日子里,他家境十分艰难,也倍受他人欺辱。  蒋介石曾经感慨地说:要知道那时的清政权正处于最*的状况。*的贪官污吏和堕落的显贵对欺压鱼肉百姓已习以为常。我家既无靠山,又无权势,很快就成了他们欺凌的目标。苛捐杂税和不正当的劳役不时地落在我们头上。有一次,他们在村公所前大庭广众之下欺负我们,我深感遗憾和痛心的是在场的亲友们一个个都见之而无动于衷。那时我家境悲惨,的确无以形容。我们家之所以能够免于倾家荡产,全亏了我母亲和她那善良而又坚忍不拔的品格。 蒋介石十分敬重他的母亲,无论后来他走到哪里,一颗心总牵挂着他的母亲。他母亲去世时,他不管身边烦事缠身,他都毅然回去料理母亲的后事。俗话说“忠孝不能两全”,蒋介石选择了后者。直至最后他被赶出中国大陆,他还忘不了回家在母亲的坟前敬一柱香,含泪向亲人告别。 清政权的腐朽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蒋介石亲身经历了这一幕。 有一年,溪口的一个蒋姓村民由于付不起粮租而出逃了。官府没有出逃者的办法,就差当地的官吏将年幼的蒋介石抓起来,一直拖到村公所前,当众羞辱并威胁说,要是他付不清那出逃村民所欠的租子,就将他送进大牢。欠租者不过跟他连了宗,并不是什么至亲,强加给他的税租,实属荒唐。但欠租最终可能由蒋家付清了,因他后来很快就被放了出来。但这次借“皇上”的名义而使蒋母和她儿子蒙受的不白之冤和耻辱,对他们都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后来蒋介石经常将这件事称之为“点燃我革命之火的第一颗火花”。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蒋介石这个“顽石”不是轻易可以被人欺凌玩弄的。他从小练就的性格和本领,促使他不顾一切地投身于革命。但蒋介石好了伤疤忘了痛,他没有把自己被欺凌的痛苦牢记在心,并引以为戒。当他经过奋斗之后取得了统治政权的时候,却没有去同情弱者,对于官场的*,他充耳不闻;对于欺压百姓的行为,他视而不见。自始至终纵容着*的现象长久存在下去。 也许历朝历代均是如此。但蒋介石时代已经进入民国,国内国外的*思想如潮水般涌来;却冲不醒这块“顽石”,他依然按自己的方式行事,把自己禁锢起来。 我们替这个“顽石”惋惜,本来可以雕成玉的。但他没有做到,最终和别的沙石一样被历史洪流冲走了。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出海 打渔
第三章出海 打渔 到过海边的人,很多人会看见渔民们出海打渔的情景。他们出海打渔前,都需先修补好渔船和渔网,然后到妈祖庙里上一柱香,然后扬帆启航。人生也是如此,凡是有志之青年,当要踏上征途时,必要做一番的准备,然后选定目标,勇往向前。 蒋介石的人生之路向何处去呢?这要看当时的时代背景,时事造英雄么! 蒋介石七岁那年,中国被日本打败。1895年的《马关条约》使中国被迫割让了台湾和澎湖列岛。那时侯,溪口人谈论的问题大多集中于中国的*。 蒋介石常常可以听到周围人的谈论,由清王朝带来的这一新的奇耻大辱。这种谈论本身可能并不会缔造出民族领袖来,但它确实可以影响一个人的意志。 就连清朝统治者此时也意识到了变革的必要。倒霉的光绪帝在激进的改良派康有为的引导下,发动了“百日维新”,这使他得罪了官僚集团和令人畏惧的西太后,还没等他把事情办完,西太后就把自己的皇帝监禁起来了。 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开明的两江总督张之洞写了一本具有爆炸性的小册子《劝学篇》,该书出人意料地销售了一百万册,其主旨是要求国人勿忘中国所遭受的如土耳其一样的耻辱,勿忘要和日本一样的革新。位于东亚的中国,当 时的确和位于欧洲东端的土耳其一样是个病夫。 在溪口,识字的人不仅自己看《劝学篇》,而且还将它读给不识字的人听。眼看列强的劫掠接踵而至,义和团运动成了中国对所面临的局势的绝望的回答。 蒋介石调皮捣蛋,不会潜心去阅读什么《劝学篇》,但听得多了,多少在脑海里积存些耻辱的记忆。 青年时代的蒋介石,对他一生影响最大的著作是《孙子兵法》,另有蒋介石深为敬仰的中国历史上的一位著名学者王阳明的书,王阳明是明朝的一位学者兼政治家。后来蒋介石流落到台湾,还将一座草山重新命名为阳明山,以示缅怀。 对青年蒋介石更具有关键意义的是他的中学老师顾清廉,他将自己所知道的有关孙中山和即将爆发的革命情况讲述给他。 这个时期蒋介石形成了一个怪癖:他每天都起得很早,起床后就在卧室前的阳台上,笔笔直直地一站就是半个小时,双唇紧闭,双臂紧抱胸前。 他思想着,中国正需要有抱负的青年。现在的他需要拿出实际行动来,需要去冒险,需要去争取为国家效力的机会。他选择东京作为开始学习的首选,是因为日本首都是当时世界所公认的军事艺术中心。另有一个原因是,当时在东京有许多流落东洋的中国革命者,他有机会去结识他们。 蒋介石拿定主意东渡求学。1905年,日本仍和沙俄战得不可开交,他的亲朋好友们都费尽心机劝他放弃这傻念头。可他是个既拿定主意就不轻易改变的人。他一声不响,也不以他们争辩,操起剪刀“咔嚓”一声剪掉了脑后的辨子。任何争辩在这一声里失去意义。因为在当时,任何青年只要剪了辨子,就会被别人拒之门外。蒋介石的这一举动,无声地告诉大家,他已铁了心东渡求学,不可动摇。 蒋介石此举,能冷静对待的只有他母亲。这位中国农村妇女不会头发长见识短,她心里明白,子女长大成人,不能用狭隘的思想去束缚他们。她要让儿子出去闯荡,见识见识山外面的世界。 蒋介石要远渡东洋求学,在家境贫困的情况下,他的母亲还是努力筹措了一笔路费送儿子上路。 她的确是位伟大的母亲…远见卓识。 蒋介石乘船东渡日本,可是这首次东渡却有点虎头蛇尾。帝国军官学校没有革命的落脚之地拒绝接纳他们。这些学校和中国的军机处有个协议:中国来的学生只有属于清政府推荐的才准予注册入学。尽管如此,对蒋介石来说这次东渡并没有白费,因为正是在那个时候他在东京结识了后来成为他革命的良师益友的陈其美人们通常把他看作孙中山的最有才华的早期追随者。蒋介石的母亲是个开明的人,她没有因为儿子在东京求学未果而责备他她认为既然东京五容身之地,就该早日回国,另寻他路,别误前程。于是她假借家中件不可推托的事以此为借口催他回家。蒋介石到底是个孝子,他于当年冬天返回了家乡。 蒋介石开始接受军事教育了,但却是在中国,而不是在日本。1906年,尽管有段日子他曾抱病在身,但他还是通过了竞争激烈的考试,考入了保定军官学校。浙江报考者有一千多人,只考中60人,他是这60人中的一个。但是有两件事对他不利:他是汉人而非满族人;另外他留着短发。在革命前的中国,这就会被认为是对帝国的蔑视,招致叛逆的嫌疑被认为是一种具有危险思想的人物。 学校里的教员大多是日本人。由于他们国家刚刚打败沙皇军队,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早些时候还战胜了中国军队,所以他们个个都显得趾高气扬,毫不掩饰对中国人的蔑视。 有一次上卫生课,日本教员拿出一个土块,将它比作中国,看到学生们一个个脸上都露出迷惑不解的神色,这个教员解释道:“中国有四亿人,而他手中的那个土块正好有四亿个微生物。” 讲到这,蒋介石胸中徒然升起一股怒火,他不顾军纪走上前去,把那土块一下子掰成差不多大小的八块,两眼怒视教员问道:“日本有五千万人,是否也像五千万个微生物,寄生在这土块的八分之一中?”                    教员被问得哑口无言,可不一会儿,他用手指着蒋介石剪去了辫子的头威胁他说道:“你是革命分子!”蒋介石答道:“先回答我说的对不对,请别把问题岔开。” 在军校,是绝不允许学员这么做的。对蒋介石来说,他是冒了很大的风险。他可能因此而被军校赶出来;还有可能被秘密逮捕。 但蒋介石相当走运,他被召到校长办公室,校长觉得他这么干有他自己的理由,只是严厉训斥了他一顿,并不深究,这件事就这么了结了。 保定军官学校是蒋介石人生路上的一个起点。到了年终,军校要选送一批学生去日本深造,蒋介石懂日语,得了便宜,顺利地被选中了。 1907年春,他注册进入东京振武学堂。 在这段时间,他的同学们觉得他对人虽然彬彬有礼,但很冷淡,他对同学间的友谊并不太在意,常常对别人的友好表示无动于衷,这使他不太受人欢迎,他的同学们认为他傲慢。不过他对一个人是例外,那就是张群他是蒋介石当时的同学,并赢得蒋介石的终生信赖。除了蒋夫人和蒋经国之外,张群要算蒋介石最亲密的知己了。当时的学习生活比他想象的还要艰苦,甚至超过他在母亲寡居时所受的困苦。一日三餐很是简单:每顿一碗米饭,加上几小片鱼和一小盘萝卜,他强迫自己把分到的这点东西凑合着吃下,由此他渐渐养成了节俭的习惯,并终身如此。 这里的生活简朴,但还是有所收获。在东京,由于陈其美的介绍他参加了同盟会,而且能够听到孙中山开会时的演讲。后来陈其美向孙中山引见了蒋介石。 孙中山对蒋介石的第一印象很深。他对陈其美说:“这个人将成为革命的中坚,我们的革命运动需要这样的人。” 1909年11月底,蒋介石从军校毕业了,下一步是上正规的军事大学,但在此之前军校学员得去体验一下最低级的军人生活,看看能否受得住艰苦生活的考验。 这种生活开始了。一个凛冽的早晨,蒋介石站到驻扎在高田的野战炮兵第十九联队队长日奉大佐面前:“啪”一个立正,打了个敬礼,他们的顶头上司是“大胡子将军”长冈外史。 整个冬季,蒋介石每天天亮前三小时就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去喂自己的马,然后上早操,他整天都户外,晚上通常要干奴仆般的苦活。 后来蒋介石对他在日本这几年的生活只字不提。这些活是规定死了的,非干不可,他几乎没有时间和自己的中国同学往来,但一旦和他们聊起来,他总要说些“上战场比这要苦得多,没有人不可忍耐之事,习惯成自然嘛”等等诸如此类的话。 很奇怪,蒋介石似乎并没有给他的日本长官们留下什么印象。他们绝没想到他会干成什么大事。几年以后的1929年,这时的蒋介石已经出名了。 长冈外史冥思苦想试图找到蒋介石成功的秘密,最终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无奈之下,勉强下个结论:忠心耿耿和知恩必报是蒋介石成功的秘诀。 蒋介石的东洋之行暂告了一个段落。他的这次出海打渔有无收获呢?有的,除了得到军事本领之外,最大的收获在于:他得到了同学张群,良师益友陈其美,还有领袖孙中山的赏识。。 最好的txt下载网

陨石之子
第四章 陨石之子 既生瑜,何生亮周瑜临终道出了人生的无奈。 此说借给蒋介石一用,也未尝不可。天不作美,中国有了他蒋介石,何苦又冒出个毛泽东? 毛泽东的出生地比蒋介石的更美,还冠加了一个美丽的传说:五千年前,舜帝南去巡视,来到湘江流域。在一座山上,他让人演奏起动听的“韶乐”,竟引来凤凰起舞。后人就把这座山叫作韶山,被它环抱的块狭长的谷地便是湖南省湘潭县的韶山冲。韶山冲是个美丽的地方,群山环抱,树绿竹翠,在一片松竹掩映的斜坡上,建有一座凹形的房屋,这种房屋当地称作“一担柴”式民居。房屋的墙都是用土砖砌的,一多半盖着青瓦,另一小半盖着稻草。 毛泽东就出生在那青瓦屋里,这里上屋场。他的家门口有两个池塘,是夏天游泳的好地方。 这一年正是清光绪19年11月19日。毛泽东出生前,他们家的头两胎婴儿都在襁褓中夭折了。他母亲生怕他也不能长大成人,便抱他到娘家那边的一座石观音小庙,叩拜一块巨石,认做干娘,还取了个小名,叫石三伢子。 石三伢子从六岁起就做一些家务和农活,如拔草、放牛、拾粪、砍柴。识字后也帮父亲记账。特别是十四到十五岁大约两年的时间里,他成天在地里跟家中的长工一同干活。在这段时间里,石三伢子对父亲的严厉感受很深,后来回忆说,“他是一个严格的监工,看不得我闲着,如果没有帐要记,就叫我去做农活。他性情暴躁,常常打我和两个弟弟”,“他的严厉态度大概对我也有好处,这使我干活非常勤快,使我仔细记账,免得他有把柄来批评我。”于是,犁、耙、裁、割,全套农活,他都样样在行。还常常跟长工争胜,抢重活干,养成了山区农家子弟的本色:吃苦耐劳,勤快朴实,不怕艰难,对农民的疾苦也体会很深。 石山伢子的父亲毛顺生,虽是农民,也做些小生意,他也不愿意子孙们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所以毛顺生设酒席宴请生意场上的朋友时,吩咐十三岁的石三伢子帮着招待客人。石三伢子不愿意做这些事,父亲生气了,就骂他懒而无用,为子不孝。他当着客人面反驳道:“父慈子孝”,只有“父慈”,才能“子孝”。毛顺生更加生气,举手就要追打。他便跑到家门前的一口池塘边,声称父亲再逼近,就跳下水去。在母亲的调解下,一场风波才和平解决。从此,石三伢子悟出一个直观的道理:在压力面前如果温顺示弱,反会遭受更多的打骂,只有用坚决反抗的办法,才能保护自己。 石三伢子姓毛,名泽东,字咏芝,(后改为润之)。 毛泽东讨厌应酬生意场上的事情,他也做不了生意。有一回,附近一个毛姓农民,曾收下定金把猪卖给了毛顺生。过几天父亲派毛泽东去赶猪时,猪价已涨了。这个农民叹气,埋怨自己运气不好,还说少了几块钱对富人不打紧,对穷人家却个大空缺。毛泽东听后就把这个买卖退掉了。 这事让毛泽东父亲知道了自然很生气,但他母亲倒看得开,觉得农民养大一头猪不容易,退就退了,自家也没有什么损失。 毛泽东同情弱者,却十分憎恨“恶霸”。一天,毛泽东从韶山到外婆家去。当他走到一个山谷的时候,突然有一个人双手插腰拦住了去路,原来是当地一个姓赵的富家子弟。毛泽东早就听说,这个人经常在穷人面前舞文弄墨,以富欺贫。赵某横在路上,傲慢地说:“我知道你是文家的外甥,今天要考考你,能答得出,我就放你过去,若答不出,哼!你就别想回去!”赵某接着说:“百姓里‘赵钱孙李’分开如何解释,合起来是什么意思?”毛泽东稍加思索便说:“赵公元帅的‘赵’;有钱无钱的‘钱’;有理无理与‘李’同音。大宋天子赵匡胤说过,有钱龟孙不讲理!”赵某听后满脸通红,又恼又怒又尴尬,只得让他过去。 毛泽东sh少年时代生长在乡下农村,且聪明能干,又不以强欺弱,故而村庄里的小朋友都喜欢同他在一起,而且他还当过“司令”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